第7章 吕不韦——由商入政,开创先河(3)

公元前238年,当嬴政在雍城举行加冠典礼时,嫪毐知道自己与太后的秽行及叛乱的图谋已被发现,于是趁咸阳空虚发动叛乱,利用太后的玉玺调兵。可是嬴政早有准备,嫪毐的叛军还没出咸阳,就遇到由雍城开来的秦军。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嫪毐被车裂于东门之外,并被灭了九族。而太后则被减了俸禄,收回玺印,软禁在最远的雍宫域阳宫中。

在平定嫪毐的行动中,吕不韦应该算是首功。没有他的通风报信,嬴政还不知道身边一直有个虎视眈眈的嫪毐。没有他的鼎力相助,嬴政也不可能顺利亲政,并且调集大军消灭嫪毐。吕不韦虽然在关键时刻拉了秦王一把,但嬴政可没有铭记他的恩情。就在嬴政看到嫪毐庞大的造反组织时,他也对吕不韦起了深深的戒心。吕不韦执掌秦国朝政11年,政府、军队、经济各个方面都有他盘根错节的关系,这比嫪毐更恐怖。

在侦办嫪毐案件的同时,吕不韦同太后的不正当关系也浮出水面,仅凭这一点,嬴政就不能对吕不韦放任不管。公元前237年,嬴政颁下诏书,说吕不韦牵涉嫪毐谋反一案,论罪当斩。考虑到吕不韦年龄大了,又对秦国有过大功,特别法外开恩,免去死罪,让他回到封邑洛阳去养老。吕不韦从此离开了秦国的最高权力机构,辗转着他的死亡之旅。

吕不韦被革职发配洛阳的消息传出之后,宰相府并没有变得门可罗雀,依旧宾客盈门、热闹非凡。各级官员都争先拜会吕不韦,赠送临别的礼物,表示将来会支持吕不韦重新回朝掌权。

老百姓对罢免吕不韦的原因并不了解,他们在茶余饭后谈论的都是吕不韦如何政法清明,很替吕不韦打抱不平。吕不韦离开咸阳时,送行的队伍拥堵住了咸阳的街道。

吕不韦到了洛阳后,似乎把国家的重心也带到了那里。各国的使节纷纷前往拜会,有拉拢的、有邀请的,不少诸侯国的大使都要先请教了吕不韦,才去跟秦王嬴政商议。而秦国的大臣,也信守对吕不韦的承诺,隔三差五的上书秦王,建议吕不韦重新返朝。甚至有的大臣还跑去洛阳,向吕不韦当面汇报朝政。

吕不韦虽然把政权交了出来,但他一手经营的大财团,却始终控制着秦国的经济命脉。吕不韦独创的政商结合体制,让嬴政的行政开支不得不继续依赖他。这使嬴政常常有种错觉,吕不韦真的倒台了么?怎么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跟千里之外的吕不韦息息相关?

又过了一年多,嬴政怕吕不韦发动叛乱,就写信给他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毒酒自杀而死。

6.历史功过及后人评说

吕不韦在秦庄襄王、秦王嬴政两朝任宰相,执掌政权。从吕不韦提倡“义兵”,改变了尚首功、计首授爵的大屠杀政策;重视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科学化,提高了粮食亩产量;招贤纳士,为秦收罗人才;以杂家思想代替残暴寡恩的法家思想等方面,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功绩。但由于吕不韦把无德、无才的嫪毐推上政治舞台,既乱了秦政,也给嬴政剥夺相权,消灭吕不韦找到机会和借口,最后迫使他饮鸩自尽。吕不韦对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国家的统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一生,有闪光点,也有阴暗面,有功,也有过。

(1)吕不韦的功绩主要表现在:

第一,立子楚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子楚的祖父秦昭王是一个执政50多年的老皇帝,父亲安国君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太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却迟迟没有确立嫡嗣,王室的此种状况潜伏着极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发生争斗,将会导致秦国内乱,甚至使秦国的形势发生逆转。吕不韦通过打通关节,说动了华阳夫人,并由她说服了安国君立子楚为嫡嗣。吕不韦此举虽然具有政治投机的目的,但立子楚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使秦昭王去世后王室没有发生内乱,加之吕不韦以丞相职位辅佐子楚,把握朝政,使秦国在秦昭王、安国君死后都没有停步,继续发展,维持了对东方六国的高压态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吕不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第二,对外战争讲究计谋,避免硬仗、恶战。一部战国史,从始至终战争不绝,一场大战伤亡的人数往往在数十万以上。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俘有40万人被坑杀,此战是古往今来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当时吕不韦正在邯郸,亲历了战争给赵国造成的创伤。因此,他在秦国执政后反对在战争中的大规模屠杀。吕不韦提出了兴“义兵”的思想,所谓义兵,就是“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

应该说,吕不韦的战争观是进步的,他在执政中尽量避免硬碰硬的战争,以减少损失。公元前247年,东方五国联合抗秦,吕不韦设计将联军首领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搞坏,信陵君被撤职,联军宣告瓦解。

第三,组织门客编著《吕氏春秋》。这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吕不韦编著的《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嬴政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嬴政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过《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对于吕不韦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社会上持否定意见的不少,给予肯定意见的不多。大多数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商人,靠投机赢得政治上的新生命,从而飞黄腾达。更有甚者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利用女人谋取政治地位的人。其实,从其人、其事、其学、其书来看,吕不韦还是有值得肯定的方面。至少要比以后唐朝的魏征、房玄龄等的功绩大得多。郭沫若先生曾说:“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如此看来,郭老虽然也写了吕不韦的批判,但总体上还是颇为认同他这个人的,毕竟政治家这个头衔可不是谁都能得到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认为,吕不韦“其人其事可议,其功不可没,其学其书不可废”,当是中肯之言。

链接:

吕不韦是否为秦始皇生父?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数千年专制时代中第一位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皇帝。六国养尊处优的君主嫔妃、王孙公主、皇亲国戚无一不胆战心惊地揖首跪地、俯首称臣。然而傲视天下的秦始皇内心却是异常脆弱,因为他对身世一直讳莫如深。

秦始皇是继秦庄襄王(子楚)之位,以太子身份登上王位的。秦始皇之母赵姬,据说曾为吕不韦的爱姬,后献给子楚,被封为王后。因此秦始皇到底是子楚的儿子还是吕不韦的儿子,后人争议不休,想要弄清这个谜底,还须从吕不韦说起。

《史记》中记载,秦国丞相吕不韦本为河南濮阳的巨富,是远近闻名的大商人。但他不满足这种拥有万贯家私的地位和生活,野心勃勃,对王权垂涎三尺。

于是,吕不韦打点行装,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精心策划了一个大阴谋,将正在赵国当人质的子楚,想法过继给正受宠幸的华阳夫人,转瞬之间,子楚被立为嫡嗣。

不久,国事生变。秦昭王、孝文王相继去世,子楚堂而皇之地登上王位,吕不韦被封为丞相。而吕不韦献给子楚的爱姬赵姬,因为生下嬴政,被封为皇后。不料子楚仅在位三年就去世了,于是他的儿子嬴政就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吕不韦认为嬴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让嬴政喊自己为“仲父”,自己则掌管全国政事,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的大人物,吕不韦在邯郸的秘计实现了。

认定吕不韦和秦始皇有父子关系的原因很多。其一,这样可以说明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嫡传,反对秦始皇的人就找到了很好的造反理由。其二,这是吕不韦采取的一种战胜长信侯的政治斗争策略,企图以父子亲情,取得秦始皇的支持,增强自己的斗争力量。其三,解秦灭六国之恨。“六国”之人吕不韦,不动一兵一卒,就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秦国的王位,夺其江山,因此,灭国之愤就可消除。其四,汉代以后的资料多认为嬴政是吕不韦之子,这为汉取代秦寻求历史依据,他们认为秦王内宫如此污秽,不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因此秦亡灭亡是很自然的。

后世人也有认为上述传说并不能成立的。

其一,从子楚方面看,吕不韦即使有阴谋,但其实现的可能性也很渺茫。因为秦昭王在位时,未必一定将王位传于子楚,更不能设想到子楚未来的儿子身上。

其二,从秦始皇的出生日期考虑,假若赵姬在进宫前已经怀孕,秦始皇一定会不及期而生,子楚对此不会不知道。可见,秦始皇的生父应该是子楚,而非吕不韦。

其三,赵姬的出身也大有文章。《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灭赵之后,秦王亲临邯郸,把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尽行坑杀。既然赵姬出身豪门,她怎么会先做吕不韦的姬妾,再被献做子楚之妻呢?这样,就不会存在赵姬肚子里怀上吕不韦的孩子再嫁到子楚那里的故事了。

但究竟秦始皇是谁的儿子,这段个人隐私,最终成为一段千古之谜,至今无人能解,只得继续引发后人的无限遐想与猜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