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治哮喘,不在三伏亦有效
俗话说: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可见哮喘是此较难治的。中医的三伏灸却对哮喘病有事半功倍之效。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庄兴礼教授介绍,他们曾对1990~2002年运用天灸疗法治疗的1991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4.56%。这就无怪乎人们对三伏灸趋之若鹜。每年的三伏天,你在许多中医院都可看到人山人海的场面。等待“三伏灸”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在传承中感受着中医的魅力。治疗哮喘也决非“自古华山一条路”,平日施用灸法治疗同样有效。
我在2008年10月曾用隔姜灸治疗过一位哮喘患者,效果很好。此人是一位女性,62岁,原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到广州看望儿子。据其子介绍,她已有十余年的哮喘史,多冬季犯病。原想,广州天气暖和,对她的病可能好一些,可到广州的前两天天气闷热,吃完饭后洗了个澡,又因为屋里开了空调,所以母亲可能因受凉而引发了哮喘。临床症状为:胸部憋闷,气短,咳嗽,有痰,呼吸抬肩张口,晚上平卧尤甚,根本没法睡觉;平日经常反复发作,每当感冒后发作频繁,说话断续,有气无力,十分痛苦。此证为外邪袭肺,宣肃失司,从而发病。其病机则为标实本虚,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我即为其施灸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艾灸大椎、定喘、风门、肺俞、膻中,施隔姜灸,同时用艾条温和灸鱼际。当施灸完毕时,其呼吸平稳,哮喘已停,我又将艾灸方法、艾炷的制作方法、姜片制作等知识一一告诉其家属,叮嘱其每日灸一次,如发病严重时,也可以上、下午各灸一次,最少坚持一个月。同时叮嘱她,为了配合治疗,应注意保暖,戒除烟酒,不吃肥甘油腻食物和鱼腥发物。
当前,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灰霾天和沙尘天日渐增多会引发哮喘患者发病。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介绍:中国哮喘的发病人数与20年前相比上升了35%,从过去的150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500万人,而完全能用药物控制的只占3%。哮喘的治疗比较棘手,此病时发时止,缠绵不已,宿根难除。在中医里哮和喘是两种不同的病症。“哮”为喉中痰鸣有声,“喘”为气短不足以息。正如医学正传》所说:“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一般在临床上,这二者多同时出现,所以一般常常哮喘并称。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痰饮伏肺而引发。也就如《内经》所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说:“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乎。”《黄帝内经·逆调论》亦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故哮喘证以肺为主,与痰有关。诱发的诱因则多因寒冷和季节骤变,患者不能适应,外邪引内伏之痰湿。治疗则要温肺、散寒,化痰才可平喘。故选取了大椎、定喘、风门、肺俞、膻中以及鱼际(图27)等穴。其中大椎可祛寒散邪,调和营卫;定喘为止哮平喘之有效经验穴;风门可散一切风邪;肺俞能宣能散,主一身之气,可宣达肃降,降逆止喘;膻中为气会之穴,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机;鱼际为肺之郄穴,主急性发作性疾病;而用隔姜灸,取姜之散寒作用;同时让其较长时间施灸,以缓图竟功。
图27
穴位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定喘:大椎穴旁开0.5寸。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膻中: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第二年的三月份,其子有事到我处,谈到母亲的哮喘时,兴奋地说:“您教的这个方法真好,我们给她一直艾灸了三个月,不单哮喘没犯,就连感冒也都没得。”
三伏灸,其是用白芥子、甘遂、细辛、肉桂、南星等药制成膏药,在三伏天的头伏、中伏、未伏的第一天,贴敷在肺俞、膏肓俞、膻中、脾俞、肾俞等穴位,用以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炎、肠炎、痹病等,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