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
- 潘绥铭 黄盈盈
- 471字
- 2024-12-22 02:18:59
4.1 性的社会寿命
性伴随着人的一生,但是性的开始与结束却不完全是生理因素决定的,而是与人们所处的不同时代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称之为性的“社会寿命”。
4.1.1 性成熟与社会进步相映生辉
中国人都知道,下一代人的性发育在日益提前,但是缺乏详尽的数据。因此笔者把三次成年人调查(不含少年)的结果合并在一起来看,而且只统计那些有过该现象的人,那么情况就会更加清楚。以下的“六代”的划分是按照进入青春期时(14岁)所处的年代,而不是出生的年代。纳入统计的都是已经有过该情况的人。
下面的图4—1说的是男性的情况。首次遗精的年龄、首次自慰的年龄、首次性交的年龄都提前了(p均为0.000),可是初次结婚的年龄却没有显著的变化(p=0.958)。
图4—1 六代男性的性发育
女性的性发育情况大体相同(如图4—2):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降低了将近3岁,首次自慰年龄提前了大约3岁,首次性交年龄提前5岁还多一点(p均为0.000)。可是初次结婚的年龄却没有显著变化,一直保持在22岁左右(p=0.083),比法定结婚年龄还晚两岁左右。
图4—2 六代女性的性发育
4.1.2 性待业期在缩短:新一代的选择
进入青春期之后,男女就有开始性生活的生理条件了,但是法定结婚年龄却总是社会制度强行规定的。
笔者把从首次遗精(月经初潮)到首次性交之间的年月称为“性的待业期”。那些到调查的时候还没有过性交的人,则把他们的年龄减去青春期开始的岁数,表示他们的性待业时期还没有结束。这个指标主要是用来表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中,对于青少年的性行为加以禁忌的强度。结果笔者发现以下两个重要情况(见图4—3)。
图4—3 性待业期:六代人的变迁
首先,在前四代人里,男性性待业的年数一直是6到7年,女性基本是7年多一些;可是在1980年之后进入青春期的这一代里,男性剧降为4.76年,女性6.7年;到了1990年之后才进入青春期的这一代人里,男性和女性的“性待业”时间都降低到只有约2.9岁(p均为0.000)。这表明,中国社会在最近的大约20年间,对于年轻人的性禁忌已经形同虚设了。
其次,除了第一代人和第四代人之外,女性的性待业时间都比男性更长一些。也就是说,男性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就比较快地开始性生活,而女性则普遍要晚1年左右。尽管女性进入青春期要比男性早一些,但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下,她们第一次发生性交反而比男性晚一些。不过到了最年轻的这一代,男女之间的差别几乎消失了。这表明少女中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如果不考虑代际差异,仅仅考察21世纪以来的总人口的情况,那么在2000年的调查中,男性的性待业的平均时间是6.63年,到2006年是6.72年,到2010年则降低为5.82年。也就是前期基本持平,后期出现较大的下降。女性的情况则不同,从2000年的6.75年上升到2006年的7.59年,然后到2010年仍然保持在7.46岁,基本没有降低。
总而言之,性待业期的日益缩短,既是中国社会越来越人性化的产物,也是其象征。任何逆其趋势而动的人、事或言论,都只能以缺乏人性理念来解释。
4.1.3 首次性交:主要是实体结婚
笔者在2010年的问卷中,详细询问了所有已经有过性交的人(3127位男性和3476位女性)的第一次的情况(见表4—1)。
表4—1 首次性交的具体情况(p均小于0.010)
表4—1反映出以下几大特征。
其一,中国人的首次性交开始得相当晚,男性平均为22.50岁,女性则更晚至22.75岁。这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非当今中国莫属。至于这是光荣还是耻辱,请读者自辨。
其二,男性的63.5%和女性的88.9%其实是在中国的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过后,才发生了第一次性行为。哪怕其中有些人当时还没有结婚,但是如此之晚的性行为,人们不但不应该进行道德谴责,反而应该深表同情。
其三,在首次性交的当时,男性的约2/3和女性的约4/5其实已经确定要结婚了。随后,男性的近3/4与女性的近9/10果然结婚了。反之,后来中断性关系的,在男性中不足1/5,在女性中则只有区区6.5%。因此,中国人的所谓婚前性行为其实主要是“先上床,后登记”的“实体结婚”而已。
其四,即使在那些到现在也没有结婚的男女中,婚前性行为的持续时间也是相对均匀地分布的。只不过在这样的男性中,一次的性比较多;而在同类的女性中,持续时间最长与最短的更多。
4.1.4 性生活的递减:“老”的社会定轨
在生命历程中,任何人都会从首次性交逐渐走向性生活停止,这就是人的性寿命。这不仅仅是生理因素决定的,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笔者把每月少于一次性生活称为“衰减”,把上年中没有性生活叫做“剧减”,再把三次调查的数据合并在一起,分男女来考察21世纪以来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变化。
图4—4中的数字是性生活频率的11个等级:0=上年没有,1=上年一次,2=半年一次,3=3个月左右一次,4=每月一次,5=每月两次,6=每月三次,7=每周一次,8=每周两三次,9=每周四五次,10=大约每天一次或更多。
图4—4 男性的性生活频率(有性生活者的均值,p=0.000)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男性在2000年的时候平均在48.6岁出现性生活频率衰减,在平均55.8岁左右开始剧减。从那以后,出现了有趣的情况:男性出现衰减的平均年龄从2006年到2010年依次上升到50.4岁,大约推迟两岁;可是剧减的年龄却依次降低到2010年的平均52.4岁,提前3岁还多一点(大致趋势见图4—5)。
图4—5 男性“性退休”的平均年龄(p均为0.000)
具体情况如下表:
这说明,中国男性的性活跃期(每月至少一次)在21世纪中延长了,但是从衰减到剧减之间的缓冲期却缩短了。到2010年,中国男性的性生活频率在减少到每月不足一次之后,再平均过两年,就会降低到一年连一次性生活都不到了。
女性的情况大体相同。在2000年的时候,女性的衰减年龄出现于平均45.1岁,到2010年推迟到47.7岁,可是剧减的平均年龄却从52岁提前到50.2岁(大致趋势见图4—6)。
图4—6 女性衰减与锐减的平均年龄(p均为0.000)
具体情况如下表:
总的来看,无论在21世纪的哪一次调查中,无论是衰减还是剧减,女性都比男性提前大约2到3岁。通俗地说,50岁以上之所以会出现“无性婚姻”,女性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
以上情况很难仅仅用生理学来解释。如果说青春期的提前与人们获得的营养越来越多有关,而性衰减则与中老年的各种“富贵病”(主要是高血压与糖尿病)增多有关,那么为什么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从性衰减到性剧减之间的缓冲期都急剧地缩短了呢?或者说,为什么性一旦出现衰减,就越来越快地趋于消失呢?为什么不能再多坚持几年呢?形象地说,这有些类似“崩溃”,映射出50岁以上男女中的一幅深色调画卷。
这大概不得不主要地归结为:中年晚期的男女,都不得不承受着或积累起更多的社会疲劳与生活焦虑,而且随着竞争社会的急速发展,这种情况很可能还会愈演愈烈。
4.1.5 性生活的活跃期:性的社会合格
如果把性衰减的平均年龄减去首次性交的平均年龄,就可以得到性生活的活跃期的年数。中国男性在2000年的时候平均的性活跃期是25.3年,到2010年增加到28年;女性则从2000年的23年增加到2010年的25.2年。
可是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2岁左右,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一生中,只有不足40%的时间处于性活跃期之内。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努力提高我们的性生活质量,充分地享受“天赐之性福”。
但是请读者注意,以上说的都是所有中国人的平均数,是为了让大家对中国人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绝对不是说每个人都必然如此,更不是达到某个年龄就全都是这样。人类的个体差异极大,任何个人出现任何一种更加良好的状况都不足为奇,更不能认为是“反常”,反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榜样。
细心的读者已经可以发现:在图4—1和4—2中,六代人的首次遗精和月经初潮的年龄都是逐代递减,越来越早;可是1950年后的男性的首次自慰、首次性交和初婚年龄却都是六代人中最晚的,1960年后的女性也如出一辙。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赶上了“文革”(1966年到1976年)。那个时代把少男少女的“裤裆之事”都给“革命”了,真是“史无前例”。这就是“性的社会寿命”的最好证明。如果不是中国人,恐怕还发现不了这一事实呢。
在国际上,尤其是预防艾滋病领域中,有一种“性的活跃期”的说法,一般规定为15到49岁。这就是最典型的社会规定。首先,它是按照生理年龄来划分的,忽视了sexuality意义上的所有内容。其次,它也忽视了不同的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这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性研究与性的社会工作毕竟需要一个统一的年龄标准。可是这种规定也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于多元的性别与多元的性行为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压抑。
中国古代也有这种社会规定。《白虎通德论》主张“六十闭房”,就是自觉地终止性生活。随后可以“七十复开”,但是不是为了性,而是为了让女方给自己“暖被窝”。
其实,即使仅仅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性也是不分年龄的。无论男女,性的标志和判定标准都是勃起。胎儿在大约三个月大的时候,在男女外生殖器尚未出现分化的时候,性的“肉隆起”就已经可以出现勃起了。直到生命最后的“回光返照”之时,人也会出现勃起。因此,性并不是年轻力壮者的特权,而是伴随生命的始终。唯一的问题仅仅是:社会为什么总是给人划出五花八门的“性的年龄线”?为什么总是把“唯生殖目的论”的性行为定于一尊?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老年男女的性需求也被提上日程。但是笔者认为,这既不是“应关怀”之事,也不是“可鼓励”之事,而是如何打破“唯阴茎插入论”的问题。换言之,人类需要重新认识“性的社会寿命”的实质,反思“性行为”的内涵与外延。现在的老人们生逢其时,也许可以带个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