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抗战前的薛岳(3)

桂张军连同部分湘军有五六万人,经此衡阳血战,联军伤亡达三万三千余人,可谓已经过半,乃至导致军心崩溃(一般而言,伤亡超过三分之一就要导致士气瓦解)。黄绍竑后来向蒋介石求和,而表现最直接的则是薛岳——第四军仅剩下千余人,就在联军向广西境内撤退时,“薛岳在愤怒冲动之下,在撤退途中向部属官兵公开宣布,他本人和张军长决不再干了,各官兵所携武器听凭自由处置。卖枪得款,返乡务农也好,聚众持械,入山落草也好。总之,张某、薛某是不过问了。因此全军解体。他们的部队退抵桂林时,所剩不过五六百支枪,比之极盛时代的第四军,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了”[15]。

薛岳大概同黄绍竑一样,惨败不是导致他对于前途绝望,而是对于内战产生了厌恶之情,对于共产党乘机壮大产生了危机感,以致借机发泄出来。中原大战期间,红军曾经攻陷了长沙,这令黄绍竑触动很深。

见兄弟拆台,无奈的张发奎只好向李宗仁请求散伙,但坚决反蒋的李、白还需要第四军及汪精卫的金字招牌,在为第四军补充了六千战斗人员后,张军重新组成了吴奇伟第十师和薛岳第十二师,分别驻扎于柳州、柳城两处;待训练了两个多月后,张军即又恢复了战斗力。

在随后的南宁之役中,桂张联军与前来浑水摸鱼的滇军(龙云部)又展开了一场激战,滇军由于当年蔡锷等人打下的坚实基础,因此战斗力也不容小觑。尽管薛岳、吴奇伟在此战中都负了伤,但由于小诸葛的绝妙指挥,经三天鏖战,滇军被击退——此战被白崇禧视为平生最得意之笔!

在此战中,吴奇伟也有精彩表现:当时他正吃着鸡腿,突然滇军来袭,吴奇伟临危不惧,竟用鸡腿指挥部队反击,终于稳住了形势。事后白崇禧还特意对吴开玩笑道:“滇军用的指挥刀是鸦片烟枪,你用的指挥刀是鸡腿,将来在战史上应当大书特书。”[16]

此战后,脚部负伤的薛岳向总司令部请求调动工作,以便于调养。薛岳在呈文中表示:“平马之役负伤后,复染疟疾……尚未复原,恳请暂调工作,俾资调养。”1930年12月,经李宗仁等同意,吴奇伟的第十师并入了薛岳的第十二师。

薛岳本人则调任柳州军官学校副校长,这明显是个闲差。

薛岳在柳州军校待了没几天,他眼见广西内部各种关系、各种矛盾复杂多变,自己寄人篱下,失望之余,难免要思谋新的出路。

据张发奎交代,李宗仁待自己不薄,但是白崇禧却以阴险狡诈出名,而且他是桂系的灵魂人物,军事上负总责。张发奎也有寄人篱下之感,也不愿在广西久待;薛岳本不是第四军的元老,一山难容二虎,他也不愿长久屈居张发奎之下,因此去意更为坚决。

1931年2月28日,蒋介石扣押了国民党重要元老胡汉民,由此引爆了宁粤之争。为了共同对付蒋介石,陈济棠便与桂、张达成了和解。眼见内战烽火再起,薛岳生怕再次无端卷入,于是在5月辞去职务前往香港九龙,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闲卧东山、伺机再起的寓公生活。其间,薛岳曾打算前往德国留学,如果他真的有幸在德国学习几年的军事,其指挥艺术定然有长足长进(张治中也有过类似的想法)。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人日渐意识到了内战的可悲,渐渐捐弃前嫌。不过在国民党看来,中共是受苏俄指挥的,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最主要对象。甚至部分日本人也是这样想的:“……打内仗不好。‘战胜异国为荣,残杀同胞为辱’,只有讨伐共产党就不同了,因为共产党是听苏联指挥的,打共产党就等于对外作战,战胜异国。”[17]

黄绍竑已经投靠了蒋介石,成为一方大员(不与桂系为敌)。此时的薛岳也已经看明白,蒋介石虽然有种种不足,但毕竟是中国事实上的领袖,而且具有深厚的统治根基,既然无法推翻,欲报效国家、出人头地,也只能投到蒋的麾下了,何况自己当初本就是第一军的干将。

九一八事变导致了宁、粤的暂时和解,第四军也不能不另寻出路。张发奎率部投效中央,但是在蒋的挤对下,他不得不于1932年10月只身出国游历欧美。可惜这段好好学习的机会张没有好好利用,可见这个人的天分和抱负,仅此而已。

此时的吴奇伟已经投靠了蒋介石亲信爱将、“小委员长”陈诚,通过吴奇伟,“良禽择木而栖”的薛岳渐渐地搭上了陈诚这条线[18]。当然陈诚精神上的导师是邓演达,而邓演达又是邓铿事业的继承人,大概也出于这层关系,陈诚与薛岳才较为亲近吧。陈诚忠义、廉洁、强势,他的夫人还是宋美龄的干女儿,陈氏是蒋介石选定的半个接班人,可惜此人的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

陈诚曾任蒋嫡系部队第十一(土)师师长和第十八(木)军军长,凭借这两支基本武力,陈诚逐渐在蒋的嫡系部队中形成了自己的“土木系”(与何应钦系分庭抗礼);自薛岳加盟陈诚系以后,土木系自然又多了一员难得的干将,而且由于陈、薛二人互相欣赏,二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薛岳后来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离不开陈诚对他的鼎力支持。

不过,蒋介石的内外观念、亲疏观念、地域观念非常浓厚,薛岳作为一个广东人、一个曾经积极反蒋的人,要获得蒋介石的重用,仅仅依靠陈诚的推荐还不够。

这里还需要从薛岳的婚姻说起。薛岳前后共有三位妻子:第一位是在家乡娶的朱氏,无子嗣,后死于台湾;第二位妻子为方少文,其父曾任乐昌县长,方少文学识突出,曾给薛岳做秘书,后嫁与薛岳,生二男三女;第三位妻子谭幸申是方少文死后、薛岳到台湾后所娶,生二男,谭氏病逝于1994年,享年六十八岁。

据薛岳的侄子交代,薛岳的夫人方少文系海南文昌人,由于这层同乡关系,她得以与蒋夫人宋美龄成为拜把姐妹,如此一来,薛岳不仅获得蒋的重用,而且当薛、蒋闹矛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夫人路线将之化解。与之类似的是,卫立煌的夫人朱韵珩曾留学美国,她与宋美龄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通过“夫人路线”,卫立煌一度获得蒋的信任和重用。而且方少文与朱韵珩一样,两个人都死得很早,朱死于1939年,方死于1947年,自贤内助死后,薛、卫二人的受宠程度皆直线下降。

1933年5月,薛岳应蒋介石之召,前往江西参与“剿共”事宜。

三万里长途追击

薛岳赶到南昌后不久,就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五军军长,叙官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上将”是国民党军的最高军衔,虽然还有一级、二级之分,但可见蒋介石对于薛岳的器重,尽管薛岳直到1944年1月才正式叙官成为陆军二级上将(到台湾以后薛岳才被晋升为四星一级上将)。

第五军的番号是临时性的,最早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是地方军阀李福林的部队,曾参与北伐和反蒋,被取消番号。一·二八事变时,中央军嫡系主力第八十七、第八十八两师曾组成第五军参加作战,事变后番号取消。此番薛岳所任职的第五军,是一支由两个师人马组成的新的部队,后来番号也被取消(抗战时期杜聿明又受命组建了一个机械化的第五军)。

第五次“围剿”开始后,薛岳又先后被任命为第五、第七纵队指挥官及北路军中路军副总指挥,第六路军总指挥。第六路军总指挥原为陈诚,陈调到第三路军后,便保举薛岳继任。陈诚对于薛岳的才干推崇有加,曾在一次军官集会上表示:“剿共有了薛伯陵,等于增加十万兵。”[19]

1934年1月,薛岳率部首先占领古县、藤田等军事要地。2月薛岳指挥以第四军为主力的第七纵队继续向南推进,当时中央红军的主力一、三、五、九军团都集中在东线(黎川以南地区),对付陈诚的第三路军。薛岳正面所面对的红军是陈毅所指挥的一些非主力部队,而且只有四五千之众,薛部凭借人数及火力优势,于2月21日占领了又一军事战略要地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