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废妃之身,重返皇宫(1)

重返皇宫

武则天接到圣旨时并不意外,她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自己的计划正在一步一步实施。当日自己冒险在众人面前表演了一场苦肉计,一半来自多年来受尽苦难的真情,一半来自试探。她知道自己的做法一定会在后宫引起轩然大波,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不了了之,一个是重返皇宫。而她坚信,自己的努力终会换来回报,那首缠绵悱恻的诗还在李治的心头,他如何能将自己彻底忘记呢。

武则天带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回宫的轿子,一路上,她都在眺望窗外,此时回宫的路和来时的路完全不同,轿子越走,窗外越热闹。武则天不由得多了一丝紧张,她思绪纷乱,太多往事冲击着自己的脑海,过去的事情历历在目。

武则天回宫后参见了高宗和王皇后,武则天跪下深情款款地对王皇后和高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王皇后扶起武则天,与武则天虚与委蛇,两人在高宗皇帝面前演了一出好戏。

王皇后仔细端详着武则天,武则天续发不久,头发还不过肩,但依然掩藏不住她的美丽。王皇后惊讶于武则天天生丽质,但并没有真正地把她放在眼里。王皇后有着极其显赫的家世背景,她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大族,太原王氏。在所有世族中,“五姓七望”最有威望,王皇后的家族就在这“五姓七望”之中。而她的身后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集团的大势力。关陇集团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就兴盛不衰,以长孙无忌为核心代表,发展至今更是鼎盛兴旺。太宗皇帝临终前还将王皇后与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等人。“我好儿好新妇,今将付卿。”——《武则天传》蒙曼。王皇后就是长期在这样的光环下养尊处优,她的优越感让她瞧不上一个先帝不宠爱的废妃,她只想着武则天一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安排个位置便可相安无事。此时的武则天也心怀诡计,她想讨好王皇后,把她当成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提高自己的地位。首先,她想搞清宫中的环境和局势,对于武则天来说,离开皇宫四年,如今后宫的生活早已陌生,她需要重新扎根在这里,理清每一层关系,为她以后的道路奠定好基础。而王皇后,正是她非常需要的老师。

扎根后宫

武媚娘进入皇宫之后,采取了顺从王皇后、收买丫鬟等手段。她想营造一个乖巧温顺的婢女形象给王皇后,好拉拢王皇后,消除她对自己的敌意。面对王皇后的劲敌萧淑妃,武媚娘也采取低调默然的态度,少言寡语,虽然萧淑妃对武媚娘非常不满,屡次挑起事端,但武媚娘隐忍的态度为自己赢得了良好局面。武媚娘的劣势让王皇后对萧淑妃的跋扈愈加不满,同时武媚娘借助两人矛盾以表忠心。武媚娘抓住时机,在王皇后面前泪水涟涟,欲言又止,这样的做法,更加加重了王皇后与萧淑妃彼此的敌意。

武媚娘在顺从王皇后的过程中,不忘拉拢王皇后身边的丫鬟婢女,她与丫鬟婢女相处时,常常是谦卑低调的状态。她也常常把自己得到的封赏与婢女一起分享,婢女渐渐与武媚娘亲近起来。武媚娘常常深夜与婢女一起谈心,多谈一些自己小时候苦不堪言的经历,这样降低自己的身份,博得大家同情的做法非常有效。武媚娘渐渐在宫中得了人心。

王皇后待人一向刻板严厉,责罚宫女也是常有的事情,宫女常常暗自落泪,每当这时,武媚娘总会上前关怀,说些宽慰体己的话,渐渐地,那些讨厌王皇后的宫女都站在了武媚娘这边。

武媚娘的口碑越来越好,王皇后身边的宫女也都在王皇后耳边说武媚娘的好话,王皇后也深感满意,她在李治面前也常常夸奖武媚娘办事勤劳,对自己尊敬。每当这时,武媚娘都诚恳地回答是王皇后对自己恩重如山。面对武媚娘毕恭毕敬的态度和感恩戴德的回报,王皇后暂时相信了武媚娘,正是王皇后的这种松懈,武媚娘才有机可乘。武媚娘在此期间受到李治的恩宠不计其数,史书记载:“武氏多权术,初,卑辞屈体以事后,后喜,数誊于帝。”武媚娘就这样牢牢抓住了李治的心,既迎合了王皇后,打击了萧淑妃,又做得天衣无缝,皆大欢喜。

《资治通鉴》记载:“未几大幸,拜为昭仪。”正在这时,天助武媚娘,武媚娘入宫后的第二年就怀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婴,取名为李弘。正是这个男婴,让李治非常欢喜,李治决定给武媚娘一个名分。母以子贵的传统,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武媚娘也期望着以此来翻身,面对这个男婴,王皇后也无话可说,她对武媚娘是暗暗的嫉妒,但又无可挑剔,为了顺李治的心意,她也同意给武媚娘一个名分。武媚娘从先帝的废妃一下就升为了武昭仪,昭仪位居九嫔之首,官阶正二品,直逼萧淑妃的正一品。

武媚娘欢天喜地地成为了武昭仪,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任劳任怨、低调做人。可是因为男婴的关系,王皇后的心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王皇后一直没有子嗣,身为皇后,生育皇子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巩固自己地位的必要手段。面对萧淑妃的三个孩子,王皇后无能为力,她借助武昭仪打压萧淑妃的结果却成了按下葫芦浮起了瓢,武昭仪的孩子成了王皇后心里的又一个隐患。

三宫鼎立

随着武昭仪地位的提高,儿子的降临,王皇后对待武昭仪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王皇后意识到武昭仪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武昭仪不但在极短的时间内地位上升,还拥有了王皇后做梦都没有得到的子嗣。这时候王皇后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悔也为时已晚。此时的萧淑妃已经被冷落多时,面对武昭仪这个先帝的废妃摇身飞上枝头变凤凰,又气又恨,但她毫无办法,就在这时,王皇后前来探望萧淑妃。

王皇后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局面。萧淑妃茅塞顿开,她已猜到王皇后的来意,赶忙跟王皇后行大礼,并且诚挚问安。王皇后自然也与萧淑妃寒暄,两个失落的女人互相诉苦,王皇后虽然端着皇后的架子,可是她心里的苦水直往外流。萧淑妃也装着将心比心,一个劲儿地说武昭仪狐媚惑主。两个女人的心瞬间拉近了,此时,她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打倒武昭仪。

武昭仪曾经拉拢的宫女们此时都成了她的心腹,她强大的情报网马上告知她,王皇后去见了萧淑妃。这个消息武昭仪并不吃惊,她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只不过这一天来得有些快。刚刚晋升的她没有喘息的机会,马上要面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联合,她难免有点担心。她只有沉住气,假装没有这回事,以暂时的谦卑忍让换取时间。

第二天,武昭仪就去王皇后寝宫请安,她将自己的荣耀全归功于王皇后的大恩大德,说到动情处哽咽落泪。王皇后表面跟武昭仪姐妹情深,暗地还在计较名分之事。武昭仪主动出击示弱,为的是自己可以赢得更多时间。

王皇后并没有因为武昭仪的一再忍让而停止计划,她和萧淑妃联合起来在李治面前诋毁武昭仪。萧淑妃做得更加露骨,甚至在武昭仪面前都恶语相加,武昭仪总是毕恭毕敬地对待王皇后,但是对萧淑妃,却选择以牙还牙。武昭仪常在李治面前说王皇后的好话,尽管她知道王皇后背地里如何责难她,她这么做是想让李治认为她是个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的人,这更衬托了王皇后的心胸狭窄。李治也曾暗示过武昭仪王皇后对她有不满情绪,可是武昭仪却依然说,王皇后待自己恩重如山,是自己做得不够好。面对萧淑妃的诋毁,武昭仪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她用同样的方法在李治面前说萧淑妃的不是,面对这样“爱憎分明,知恩图报”的武昭仪,李治更加宠爱了,久而久之,李治自然对萧淑妃更加冷落了。

这样的局面就形成了三宫鼎立,以王皇后为首的一宫,武昭仪一宫,萧淑妃一宫的明争暗斗拉开帷幕。这三个女人各有各的厉害之处,此时占上风的仍然是王皇后,尽管王皇后没有李治的宠爱,可是她巨大的政治后台让武昭仪和萧淑妃不敢轻举妄动。王皇后出身高门大族不必再提,在当朝百官中,拥护王皇后的人非常之多,为首的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他们同属一个政治体系,彼此之间利益错综复杂。从血缘上来讲,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嫁给了王皇后祖父的兄弟,王皇后的舅舅刘奭是朝廷中的中书令,这个家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扳倒王皇后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武昭仪不偏不倚地处在中间位置,她比萧淑妃略好一些。虽然萧淑妃也是名门望族,但是她的族人在朝廷中没有重要位置,并不能帮上萧淑妃的忙。武昭仪此时也没有族人在朝廷当官,但是她在后宫却深得人心,与萧淑妃在后宫嚣张跋扈相比,武昭仪略占上风。这归功于武昭仪刚入宫时收买人心打下的基础。

三宫鼎立的格局就这样形成,总体来说,武昭仪还是处于劣势,因为三宫中的两宫已经强弱联合,两宫夹击让武昭仪焦头烂额,她越来越感觉,如此拖下去,只会将自己陷入绝境。王皇后可以打持久战,萧淑妃可以打冲锋战,武昭仪想了想,她决定逆转局面,主动出击。

公主之死

三宫鼎立持续了一年多,武昭仪生育了第二个孩子,这次是个公主。李治非常高兴,一个皇子,一个公主,皆大欢喜。

可是武昭仪却高兴不起来,一年的拉锯战让她身心俱疲,地位没有提升,再多的子嗣也无济于事。何况这次生的是个女孩。公主的降生让王皇后和萧淑妃心底充满了冷笑,尤其对于萧淑妃来说,更构不成威胁。武昭仪天天想着对付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办法,奈何王皇后行事严谨,没有差错,武昭仪一直找不到时机下手。

公主的降临却给了武昭仪一个很好的思路,她想,既然王皇后没有把柄,那就制造把柄。于是武昭仪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栽赃案,让王皇后无法翻身。

《新唐书·后妃列传》中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

一天,王皇后前来探望武昭仪,武昭仪给皇后请安之后,两个人虚情假意地聊了一会儿。武昭仪觉得时机已到,便借故说离开一下,希望王皇后少安毋躁,在此等候。武昭仪就这么走了,王皇后左等右等见不到人,心里自然有些恼火,她觉得武昭仪在给自己摆架子,心里愤怒之情油然而生,她站起来,准备回自己寝宫。恰巧这时,屋里传来婴儿的哭声,王皇后想起来武昭仪刚生的女婴,她顺着声音进了里屋,看到了哭泣的小公主。王皇后看到女婴在哭泣,本能反应将小公主抱在怀里摇了一会儿,小公主渐渐不哭了,王皇后将小公主放下之后,便离开了。

《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皇后离开,孩子却死了。等李治来看武昭仪和小公主的时候,武昭仪还高兴地挽着李治往屋里走,她将小公主抱起来,却大叫一声,摸了摸小公主的脸蛋号啕大哭起来。整个过程,李治都没有反应过来,他看到武昭仪抱着孩子哭起来,赶忙问怎么了,边问边去摸孩子。李治的手触到孩子冰凉的身体时,他的心瞬间凉了,头皮发麻,像触电一般,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武昭仪边哭边嚷,问刚刚谁来过这里。武昭仪身边的宫女说:“王皇后刚刚来过。”

“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新唐书·后妃列传》。紧接着,李治发怒,大声喊:“皇后竟然杀了我的女儿,她素日看不惯武昭仪,今天竟然如此歹毒做这等恶事。”武昭仪只在一旁哭泣,李治一通怒骂之后,也伤感落泪,并且答应为武昭仪找到凶手。李治内心已经认定凶手就是王皇后,他觉得王皇后罪不可赦,于是有了废王皇后的念头。

废后之念

小公主的死引起了轩然大波,后宫之中议论纷纷,这种议论逐渐蔓延到朝廷之中。此时,废立皇后的事情变得尤为重要。

王皇后寝食难安,百口莫辩,她曾向李治辩解,李治却不想听她半点分辩,每次都愤怒地呵斥她休提此事。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也曾劝李治理智对待此事件,可是李治已经认定凶手是王皇后,任何人的话他都听不进去。

武昭仪静静等待风起云涌的变化,然而变化不像自己想得那样顺利。支持王皇后的人都声称公主之死是栽赃,极力庇护王皇后。这种呼声恰恰来自朝廷,而不在后宫。武昭仪的势力在后宫起不到任何作用,她干涉不到朝廷舆论,她意识到,想通过这次事件扳倒王皇后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小公主不能就这么白白死掉,她既然牺牲这么多,就要孤注一掷,将王皇后置于死地。

武昭仪意识到,自己在后宫的力量只能牵制王皇后的步伐,却不能将她彻底消灭,于是,武昭仪把手伸向了朝廷,她希望通过朝廷大臣的力量,帮助自己改变不利局势。

武昭仪没有家族背景,跟朝廷大臣攀不上一点关系,她只好借助李治的手,建立自己与大臣的来往。首先,她想探探朝廷重臣的口风,虽然她知道,大部分人都会站在王皇后这边,于是,武昭仪想用金钱、权力去贿赂这些人,让他们站到自己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