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说话篇:一开口就打动人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文明社会,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说话。因此,说,还是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和谁说,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就能驾驭奇妙的舌头,改变你的一生。

语言是相互了解的“情报源”,不要为说话而说话

当你与人互动交往时,记住:要满怀热情和诚信地与人交谈。

——卡耐基

和初见面的人说话,刚开始大家都介意面子,所以表现得很恭敬,等逐渐松弛下来,则不仅是姿态,连说话也会很随便,甚至连人的本性都不自觉地显露出来了。希尔顿酒店的总经理曾表示,他主持招聘考试时,总是故意对前来应试的人采取非常随便的态度,起初,年轻人都规规矩矩地应答着,但过了不久,他们用惯了的语言就会随口而出,而总经理即从中了解应试人的品格。由此可见,惯用的语言的确是了解其人的一个珍贵的“情报源”。

任何地方都有地区性的方言,甚至连闹市区也有闹市区的方言,郊区也有郊区的常用语。因此,各人成长的环境不同,说话的言辞的习惯也不同。著名电影《窈窕淑女》,即描写一个身份原本卑贱的少女,为进入上流社会而接受严格的训练。语言不仅可以显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而且会影响其人的人格形成,只要听一个人说话,即可大致推测出其身份,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改变、不可忽视的。

除了社会性、阶层性或地理性的语言差距外,还有因个人水平、气质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性用语。所以,语言本身即有表现自我的属性,当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各种曲折的深层心理。换句话说,不论你想把自己装扮成什么样子,固有的语言往往难以和这种外在的表现配合,经常会意外地从你的语言中,显露出你的实像。因此,一个人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特征,往往能比他说话的内容更能表现其人。

所以,我们要学会把言语当作沟通思想和情感的最佳方式,注意用字精确,切忌浮夸铺张。很多时候,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最好让所说的每个字都正好表达你所要说的话,也不要浪费一个字,不要为说话而说话——只为打发时间,或者因为沉默让你不安。

这可能意味着你必须把步调放慢,在说话之前先想好,比平常更仔细地听,并且随时暂停一下以选择正确的字或词。不要自视过高地说话,或用些让人听不懂的字,也不要叫人猜你说话的意思。

如果你要让某人知道某件事在你生命中意义重大,就说“意义重大”,而不要说“好像颇具意义”。把一些口头禅,像是“那个”“你知道”“真的吗”等省略掉,设定你有用字上的限制。用字要谨慎,但是要能传达你说话时的目的和情感。适时运用一些姿势和表情来辅助你的谈话,如此可以更完整地表达你的意思,同时可以减少你所需要用的字数。

总之,简短、精炼是最有力的说话方式。要使自己的语言简短、精炼,说话就要干脆果断,不拖泥带水,同时还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根据事物的本质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

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真情实感最可贵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塞罗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你本来很想吃清粥小菜,当对方问:“今天你想吃什么?”你不好意思直说,于是就敷衍:“随便,看你想吃什么。”对方说:“那我们吃麻辣火锅好了。”你回应:“嗯……也好……”然后,对方兴奋地吃麻辣火锅,你却食不下咽地坐在一旁,一脸沮丧。对方再三催问,你才说:“我最近肠胃不太好,只想吃清粥小菜……”

很扫兴不是吗?你应该一开始就告诉他自己的想法。

与人沟通,不要含含糊糊,而应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要抗拒每个引诱你、使你向自己的欲望妥协的感觉。如果有个人请你做一件事,而且是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人,问问你自己,你是否想要做,还是你觉得很勉强。

如果你觉得你并不是真的想要做,而是因为朋友或社会的人情压力,你才说“好”,那就忠于自己,诚实地说“不”吧!有能力说“不”,是迈向快乐生活的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同样地,当你的意思是“好”时,就说“好”。如果你想做某件事,就遵循别人的提议,而不要管其他人怎么说,做你自己的主人,照你自己订立的游戏规则来进行。就如同说“不”的能力一样,学习说“好”对你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某人请你做某件事,而你并不确定想不想做时,那就说“或许”,然后告诉他们,等你更确定时,你会让他们知道。

不要害怕与他人意见相左,只要你是真诚的,对方大多都能理解。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库图佐夫,在给叶卡捷琳娜公主的信中说:“您问我靠什么魅力凝集着社交界如云的朋友,我的回答是:真实、真情和真诚。”

用真的情感、竭诚的态度去呼唤人们的心灵,对真善美热情讴歌,对假丑恶无情鞭挞。用诚挚的心去弹拨他人的心弦,用虔善的灵魂去感化他人的胸怀。让听者闻其言,知其意,见其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就会令讲话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唤起群众的热情,这样就能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发生“共振效应”。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个说话者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过成百上千听众的眼睛的,是不能打动听众的心的。1858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林肯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瞒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这句著名的政治格言成了林肯的座右铭。

一个人如果讲话华而不实,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情感,虽然能一时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得不到听众的心,只有讲话时袒露情怀,敞开心扉,才会达到语调亲切、说理虔诚、激情迸发、内容充实的效果,也就会字字吐深情、句句动心魄。

说话要注意分寸,不可乱开玩笑

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

——莎士比亚

说话的分寸取决于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

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作“失度”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些在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产生不良效果。

1.随意询问健康状况。向初次见面或者还不相熟的人询问健康问题,会让人觉得你很唐突,当然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

2.谈论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等易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话题。

3.谈话涉及他人的隐私。涉及别人隐私的话题不要轻易接触,这里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4.个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例如他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5.讲一些低品位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尴尬和反感。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是的,我们的生活中应该充满欢乐和笑声,但是,开玩笑要注意掌握分寸,开得过火过头,也会引发不良后果,甚至误了大事。古代爱玩“狼来了”的周幽王,最终付出了“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惨重代价,成为千古笑话。

平时在某些严肃庄重的场合,开玩笑也容易使人反感和不悦。不注意对象,如专拿别人的短处或者生理缺陷来逗笑取乐,极力侮辱、讽刺、挖苦别人,使人难堪,是不尊重别人的人格的卑劣行为。

有的人玩世不恭,逢场作戏,一副老是长不大的轻浮相,丢了自尊和自重。有些人开玩笑信口开河、空穴来风,专干调嘴学舌,飞短流长的角色,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产生摩擦和纠纷。

在每年一度的所谓的“愚人节”,不少无聊之人利用短信大开各种玩笑,虚假的信息迅速传播开来,甚至成为影响极坏的恶作剧,有的人为此而对受害者做出了经济赔偿,有的人还因此受到了刑事制裁。这些人才真的成为“愚人”了。所以,诸如此类小至影响人际关系,大至破财、害命的玩笑千万不能开。否则,法律是不会对我们开玩笑的。

一项调查的结果表明,人们不喜欢被取笑,即使是他们的亲朋密友。只有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可以开一些充满善意的玩笑,因为他们是不会追究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的。如果别人非常了解你,非常喜欢你,你也可以与他开个玩笑,但千万别开得过了头。当然,最好还是允许别人开自己的玩笑,但是不要开别人的玩笑。

不断充实自己的说话内容,话要说在点子上

我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来提高自己与别人打交道的能力,这种能力比太阳底下的任何一种能力都更为重要。

——洛克菲勒

每一种谈话,无论怎样琐碎,总要保持中心点,这就是所谓的谈话目的,其目的就是能够促进你和对方的关系。你必须使人觉察你是一个有思想观点的人,绝非是个糊涂虫。单单无聊空谈,是绝不能使对方对你有一点良好印象的,更不能显出你说话的水平。

当你们谈话正用闲聊来进行时,你必须要不失为“虚心”者,不可自傲。

如果具有丰富的知识,你可以拿出来随时应付。一个人既然是社交的人,每天在生活当中,须与他人频繁发生接触,所以对于世界上的形形色色,自己应当努力去获得各方面的知识。

怎样可以得到这些知识,充实自己说话的内容,以便在你谈话之时有所帮助呢?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阅读的习惯。还有一个方法,是随时留意你周围所发生的事,虽然只是极琐碎的事也不要轻易放过它。另外便是时常和人谈话。你和别人闲着无事时谈谈天,次数愈多,不单脑子里可以贮藏起许多知识,可当成下次谈话的资料,而且也可以使你对谈话更有兴趣,甚至谈话的技术也因之会更加熟练起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习惯于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而又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让人听而生厌;还有的人喜欢夸大其词,说话不留余地、没有分寸。这样都容易造成画蛇添足的恶果。因此,我们“在开口之前,应先让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把多余的废话“转掉”,准备一些简单明了的话,一开口就往点子上说,千万不要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点到就行。在生活节奏紧张快速的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听你的长篇大论。这就要求你在谈话时要做到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清代孙诒让作《墨子间诂·附文》中记载着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的一段话。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可就是没人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时,正当其时,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告诫我们,话不在多,而在于精。说话要说到点子上,否则说得再多了也是白说,浪费时间,更是浪费精力。

“吹笛要按到眼儿上,敲鼓要敲到点儿上”,话说在点子上对方才会欣然接受。

学会与人寒暄,记住对方的话能赢得欢心

可以赢得对方欢心的方法是:以一种不露痕迹的方法让对方明白,你确认他(她)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是个重要的人物,而且你是真诚地确认他(她)这点。

——卡耐基

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

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几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的关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寒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路遇式寒暄。就是在路途上或一些公共场所里遇到熟人,顺便打个招呼。一种是对经常见面的熟人,握握手,说上句“你好”“上班去呀”,在路上骑车相遇,相互点点头,微笑一下,摆摆手,不用下车,擦肩而过。另一种是在路上遇到较长时间没有见面的熟人,这时不可以点头即过,而要停下来,多说几句。如有急事要办,则要与对方说清楚再离开,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

会晤前的寒暄。指如约见了面,或客人来了后,在交谈正题之前的问候。一种是常见的也是最起码的问候方式,如“您好”“请进”“请坐”等。另一种是特殊情况下的问候方式,如对病人、老人、师长、好友,或是遇到大病初愈、长途旅行、身遭不幸等情况,寒暄问候则要格外体贴入微,暖人心扉。

寒暄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关怀式寒暄。这是常见的寒暄方式,真挚深切的问候,对于加深人际间的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激励式寒暄。就是在寒暄的几句话中,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几句寒暄,就能给人以很大的激励。

幽默式寒暄。寒暄中加点幽默诙谐的成分,对协调交际气氛是很有效果的。人际间良好的沟通与深切的友谊就是在这幽默的寒暄中间建立起来的。

与人寒暄时,尽量对对方有所了解,尤其与陌生人初次会谈时,事先应该收集对方的资料备用。如此一来,寒暄时就能适当地表现自己的关心,最大程度上赢得对方的好感。

一位心理学家应邀去演讲,不料主办方寒暄时却问他:“请问先生的专长是什么?”他就颇为不高兴了,心想:“你请我来演讲,还问我的专长是什么?”这就是一次失败的案例。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句句金科玉律,句句掷地有声,很多话说过了,人们会忘了,或者不再去留意了。如果你在与人交谈时,适时适地提起对方以前说过的话,如:“你曾说过……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对方一定会因为受到你的重视而高兴万分;如果你不但记住对方的随意话语,而且还按照他的随意话语办理,那会更加效果显著了。

记住对方说过的话,尤其是兴趣、嗜好、梦想等事,对对方来说,是最重要、最有趣的事情,一旦提出来作为话题,对方一定会觉得很愉快。

使用文明用语,常问自己4个“有没有”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是最高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赫尔岑

当你认识到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时,怎样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呢?持有这种疑问的人有很多。下面介绍一些建立融洽人际关系的语言表达秘诀:

首先,要恰到好处地使用文明用语。文明用语有“谢谢”“不用谢”“对不起”“没关系”等。这些文明用语可以向别人表达感激的心情或歉意,沟通人的心灵,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应真诚地说一声“谢谢”;若只是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同样,在打扰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能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方的气就会消去大半。恰当地使用文明用语是建立融洽人际关系的第一秘诀。

其次,多用“添加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秘诀。“添加语言”有“实在对不起”“真是不好意思”“打搅您一下”“麻烦您一下”等。

“主任,对不起,您多给我点儿时间”“经理,我想麻烦您一下,请看一看这个计划”,把这些语言添加进去,会使后面语句的语气变得委婉些。

“添加语言”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件事情的状况。比如“吴经理在吗?”如果你回答“实在对不起……”,则对方也可以立即推知吴经理不在这一事实情况了。

“添加语言”又称“缓冲语言”,如果多用这类“缓冲语言”,你的人际关系自然会变得融洽、和谐。

古语有云:“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用现代方式表达出“欲人施于己者,必先施于人”的金科玉律,因此,我们要常问自己以下4个问题。

1.有没有让对方感到不安?

谈话时首先要尊重对方,其次要诚恳,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谈话时要掌握分寸,避免任何可能伤害别人的成分。即使对方确有缺点也不可抓住不放、喋喋不休,礼貌的做法只能是委婉批评、适可而止。总之,不论谈话内容如何,只要你对别人尊敬,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2.有没有“我”字满天飞?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厌烦与反感。谈话如同驾驶汽车,应该随时注意交通标志,就是说,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总以自我为中心,必然招致别人反感。

3.有没有冷落人?

不要冷落任何人,即使他的言行举止是多么令人生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想想自己被人冷落的滋味。要想使别人觉得你的谈话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因而对你有好感、感兴趣,就不要让别人“冷”在那里。

4.有没有打断别人?

有打岔习惯的人最容易惹人厌烦,这是缺乏礼貌的表现。没有比打断别人说话更让人难以忍受的了。比如在别人讲话时不要用他人的话来打岔,也不要提出不相干的意见来打岔,更不要用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打岔。

把握好说话的速度和节奏,让言谈自然流利

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心灵的通行证。

——斯迈尔斯

说话不仅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更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那些讲话磕磕绊绊没有任何节奏感的人,很少能够打动人心。掌握不好说话的速度也一样,说话太快,人们就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而且听得喘不过气来;说话太慢,人们就会根本不听你说,因为大家普遍缺乏耐心。据专家介绍,正常的语速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标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播音员的速度为每分钟350字左右,教师课堂讲课以每分钟200~250字为宜,平时说话的速度不宜固定,如果不包括增加效果的停顿和情绪变化的影响,一般比朗读慢一些,每分钟160个字左右。当我们朗读时,其速度要比说话快。而且说话的速度不宜固定,你的思想、情绪和说话的内容会影响你表达的快慢。说话中把握适度的停顿和速度变化,会给你的讲话增添丰富的效果。

为了测量自己说话的速度,你可以按照正常说话的速度念上一段演讲词,然后用秒表测出自己朗读的时间。如果你说话的速度每分钟不到上面那个标准,就可以试着调整说话速度,看是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掌握好说话速度和节奏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流利。

当然,恰当的停顿不属于不流利,因为我们经常利用停顿展开新的思路,或者从一个要点过度到另一个要点,或者重复某个词以期给听众留下更深一层的印象。

磕绊的次数是可以数出来的,这也是熬过听那些令人生厌的讲话的有趣方法。在大多数无味的讲话中都会有磕绊。在你自己的讲话中,请别人统计一下你发生磕绊的次数,具有很大的实际价值。

很少有人能够在即兴讲话中不出现磕绊情况。有关研究发现最多达到每分钟30处,有许多教授也有20处之多。

那么,如何提高说话的流利水平呢?

首先,应熟悉讲话的主题。当我们的思考不发生任何迟疑的情况时,要说的话也自动地到了嘴边。充分的准备可以增加流利的程度,因为这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从而更能坚定自己要讲的东西。另外,熟悉主题会使讲话者有更大激情,这种激情会使讲话者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其演说的境界之中。这样,流利也就不成其问题了。

其次,发音要准确。发音含糊不清是说话犹豫的一种表现。如果讲话者连续几个地方都有迟疑不决的现象,就会使人感到他其实并不知自己在讲什么,而是在头脑中力图发现哪儿出了毛病,结果说话更加不流利。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流利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会收到很好的成效;反之,如果我们只在其他方面下功夫,而认为到时候自然会流利起来,那结果将只有失望。

再次,要充满热情。我们注意到,人们激动时,声音变高,语速变快,此时,语言似乎更加流利。所以,要用你的热情感染他人,要大声讲话。如果你的情绪已经紊乱,如果你站在听众前面怕得发抖,你就特别要大声地讲话。

掌握好说话的速度和节奏,使说话就像琴弦一样有张力,像流水一样缓缓而流。对此,我们应去积极地学习。

留意自己的声音,克服那些损害形象的口头禅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申居郧

在交谈中,最好分出一部分精力来,留心自己的声音。“我说话是不是太快了?”说话的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了,如果话说得太快,别人听不清楚、听不懂,就是白费口舌。

再问一句:“我说话的声音是不是太响了?”试想在宁静的黄昏,树下谈心,或在温暖的炉边,围炉叙旧,高声谈话是如何煞风景啊?选在客厅里,过高的声音会使主人嫌恶;若在公共地方,更会令你的同伴感到难堪。你说话时要记着,对方并不是聋子。

除了不能太快和太响,谈话中每句话的声调还应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扬顿挫,这是获得听众的惟一秘诀。在乐曲里,有极快、快、略快、慢、略慢、最慢等快慢符号;也有极强、强、渐弱、弱、极弱等强弱符号。若想使你的话如同音乐一般动听,不可忘记应快时要快,应高时要高,应慢时要慢,应低沉时要低沉。毫无抑扬顿挫地说话,是最易使听者疲倦的。

因此,说话不妨常常留心那些使人听了会忘记疲倦的说话方法,也不妨常常留心那些舞台上的名角念词的方法,这是最好的参考,你必须细细揣摩。

另外还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用了令人讨厌的口头禅?”如“那个”“你知道不”“是不是”“对不对”“嗯”等。如果一个人在说话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这些词语,一定会损失自己说话的形象。口头禅的种类繁多,即使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在电视访谈中也会出现这种毛病。

如果你有录音机,不妨将自己打电话时的声音录下来,听听自己是否有这一毛病。一旦弄清了自己的毛病,那么以后在与人讲话的过程中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

下面介绍几种克服口头禅的方法以供参考。

默讲。出现口头禅的原因之一,是对所讲的内容不熟悉,讲了上句,忘了下句,此时就要用口头禅来获得一点思考的时间,以便想起下句话。事前默讲几遍,对内容、措辞十分熟悉,正式讲话时就能减少或不出现口头禅了。

朗读。克服口头禅的朗读法,就是将自己的口语,从不清楚变为清楚、流利的语言。如果内部语言流畅贯通,就不会出现口头禅。出声朗读有助于用规范的语言来改善自己不规范的语言。

耳听。广播员、主持人的语言,一般都较为规范,没有口头禅。平时听广播、看电影时,可边听边轻声跟着说。久而久之,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口语精练了,口头禅少了,连普通话水平也提高了。

慢语。在一段时间内,尽量讲慢些,养成从容不迫地思维和说话的习惯,一句句想,一句句说,对克服口头禅有很好的效果。

把劝说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批评切忌没完没了

使许多甜蜜浪漫的美梦撞到离婚的礁石上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批评——无用的令人心碎的批评。

——卡耐基

在我们与人沟通中,经常会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过错。有的人一经提醒便可改正,有的人好像已经根深蒂固。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发现别人的过失时,应该及时予以指正和批评,这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从不批评孩子,是溺爱。

教师从不批评学生,是不负责任。

朋友之间只有恭维,从无批评,不是良朋益友,而是酒肉伙伴。

只会滥用廉价的表扬,从不敢开展批评的领导,更是处世圆滑、怕得罪人的平庸、无能之辈。这样的人所主管的部门、单位,必然坏人横行、歪风无阻、纪律松散、人心涣散,工作、生产走下坡路。

同时,批评是一种艺术,其出发点在于如何让对方虚心接受批评,让对方更加正确地行事,同时也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批评如果反复进行,就会失去作用。有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以为自己占了理,批评个没完没了。其实这是种低下的批评方法。有经验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是适可而止。

批评别人时,每次可只提及一两点,切勿“万箭齐发”,让人难以招架,否则会使对方难堪。批评的话不宜反反复复,一经点明,对方已经听明白并表示考虑或有诚意接受,就不必再说下去了。如果只图“嘴巴快活”,说个没完,就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人都是有自尊的,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无论是在社会阶层中,还是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收入高低、分工不同的区别,但绝对没有人格的贵贱之分。

俗话说,人的心灵就像花朵,开放时会承受柔润的露珠,闭合时会抵御狂风暴雨。假如我们在规劝别人,实际上就是让他的心灵开放。但是,被规劝的人往往用闭合来抵御我们的语言,因为他并不知道我们送的是雨露,而只知道怎样保护他的自尊心。所以,要想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尊重别人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一般来讲,我们规劝别人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上。而本质上,也确实比别人高,因为你自己觉得比别人的观点正确,这才能劝人;如果觉得比别人低,那就表明你观点不正确,或者对自己的观点不自信,那还去劝什么人呢?因此,劝人的人实际上的位置应该是高的。但这种高,在劝人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能把自己摆在和被劝人平等的位置上,这不是虚伪,而是方法上的需要。只有当被劝人觉得你尊重他了,设身处地地在为他着想,他才能认真考虑你说的话,才能把心扉打开,才有可能达到劝说的目的。相反,你自恃自己有理、说得对,把位置摆得高高在上,甚至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一派批评人的口气,势必引起被批评人的反感。因为你没有尊重他,他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你,使你不但没有达到规劝的目的,还会生一肚子气。如果他迫于某种压力或其他因素而屈服于你的批评,口头上也许承认自己错了,内心深处还是不会听你的。

好习惯好前程:改掉说话时的一些小毛病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

——莎士比亚

如果一个人的脸上长有疤痕,可以从镜中窥见,可以使用化妆品或药品加以治疗弥补。同样,谈吐方面的缺陷也可以改变,只要治疗之前,自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这些缺陷。如果不清楚自己说话的缺陷,也可以试着拿一面镜子对照自己说话的姿态:是否手势过多,是否翘起嘴角,是否表情难看,是否过于冷漠、紧张、僵硬,是否强抑声调……

以下几点是我们说话中常有的缺陷,我们可以对照检查,并加以改正。

1.鼻音过重

用鼻音说话是一种常见且影响极坏的缺点,当你使用鼻腔说话时,就会发出鼻音。如果你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你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种鼻音。如果你说话时嘴巴张得不够,声音也会从鼻腔而出。在电影里,鼻音是一种表演技巧,如果演员扮演的是一种喜欢抱怨、脾气不好的角色,他们往往爱用鼻音说话。如果你使用鼻音说话,鼻音对于女人的伤害比对男人更大,你不可能见到一位不断发出鼻音,却显得迷人的女子。如果你期望自己在他人面前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或者令人心荡神驰,那么你最好不要使用鼻音,而应使用胸腔发音。正确的方法是,平时说话时,上下齿之间最好保持半寸的距离。

2.声音尖细

一个人受到惊吓或大发脾气时,往往会提高嗓门,发出刺耳的尖叫。一般女性犯此错误居多,要多加注意。因为尖锐的声音比沉重的鼻音更加难听。你可以用镜子检查自己有无这一缺点:脖子是否感到紧张?血管和肌肉是否像绳索一样凸出?下颚附近的肌肉是否看起来明显紧张?如果出现上述情形,你可能会发出刺耳的尖声。这时你就要当机立断,尽快让自己松弛下来,同时压低自己的嗓门。

3.声音沙哑

如果不是因为感冒、抽烟和其他疾病,声音沙哑是不适当的呼吸造成的,说话时气流作用于声带强度过大,使声带很疲劳,声音就会沙哑。沙哑的声音有时会产生好听的效果,但终非长久计,须想办法调整。

4.含糊不清或低语

有的人说话时嘴里像含了一个什么东西一样含糊不清,说出来的话就像黏在一起,有时整个字词都省掉了,这种人说话时嘴唇好像不大动,我们常常把这种咬字不清、发音低浊、语言含糊的说话者称为嗫嚅者。

低语即丧失了大部分语调和共鸣的声音。我们可将手指放在自己喉头上,以正常音量说一两句话,要完全没有颤动感,没有嗡嗡声,就是在用低语说话。无人时的自言自语,佛前祈祷都是低语的。但用低语说话,常会将语句中整个音节省略,听起来使人昏昏欲睡。

5.单调乏味

说话声音单调乏味,像机器人说话,没有音调的变化,没有感情色彩。正常的声音包括12~20个音符的音阶,说话单调的音符大概不超过5个。

6.口头禅过多

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这样的口头禅,如“那个”“你知道不”“是不是”“对不对”“嗯”等。如果一个人在说话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这些词语,一定会损失自己说话的形象。口头禅的种类繁多,即使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在电视访谈中也会出现这种毛病。

当然谈话中“啊”“呃”等声音过多,也是一种口头禅的表现,著名演说家奥利佛·霍姆斯说:“切勿在谈话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如果你有录音机,不妨将自己打电话时的声音录下来,听听自己是否有这一毛病。一旦弄清了自己的毛病,那么以后在与人讲话的过程中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

7.讲粗话

讲粗话是说话的恶习。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随便什么事情,只要成了习惯,就会自然地发生。讲粗话也是如此,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讲粗话的习惯,往往是出口不雅,自己还意识不到。讲粗话是一种坏习惯,是极不文明的表现,但要克服这种习惯也并不是一件易事。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找出自己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集中力量首先改掉它。首先是改变讲话频率,每句话末停顿一下;其次讲话前提醒自己,改变原有的条件反射。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改掉了,其他粗话的克服也就不难了。

请别人督促也很重要。当然,这里的“别人”最好是了解自己的人,这样督促起来可以直截了当。由于有时自己讲了粗话还不知道,请别人督促就能起到提醒、检查的作用。督促还有另一层心理意义,那就是造成一种不利于原有条件反射自然发生的外界环境,以促进旧习惯的终止。

8.结巴

“结巴”是口吃的通称。对于极个别的人来说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是一种病态反应,他们也被称为口吃患者。口吃就是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要想治愈说话“结巴”的毛病,除药物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去除心理障碍。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代就是口吃患者,为了克服这个缺陷,他常常朗诵课文,为了发音准确,就对着镜子纠正嘴形,后来他成了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有口吃的人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法,坚持朗读文章,只要坚持不懈并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

9.边说话边做小动作

说话时动作不要过于频繁。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在说话时不断出现以下动作:坐立不安、蹙眉、扬眉、歪嘴、拉耳朵、摸下巴、搔头皮、转动铅笔、拉领带、弄指头、摇腿等。这都是一些影响你说话效果的不良因素。当你说话时,动作过于频繁,听者就会被你的这些动作所吸引,根本不可能认真听你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