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预算之美:连通战略和经营的利器
- 史永翔
- 2430字
- 2024-12-21 23:59:33
说到做预算,很多企业的老板、总经理包括财务、营销等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在对“预算”这件事的认知上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这个误区就是,他们总会把预算当成一门专业技术(财务技术),但预算实际上应该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说到这一点,很多企业都会为自己辩解:“我们有战略,也会做预算,你看我们企业的表格多详细……”但是公司的预算到底做到什么程度,预算的管理水平到底如何,这就取决于一家企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的高低。
对一家企业来说,其实预算管理是非常好的系统管理的工具。
做企业永远都是在收入和支出两者之间找关系,而我们也会发现,每一家企业的经理人团队通常都对考核非常在乎,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收入。因此,针对预算管理,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预算是用来考核的吗?
有人认为,预算就是用来考核的。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预算的目的不是考核,我们应该理解为“所有的企业行为都应该是事先设计的”。企业对预算设计的能力越强,对未来问题发生的可控性就越高。于是从这个角度去看预算,企业管理其实都应该是在可控之中的。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财主,他家的院子后面有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财主想把这块石头做成一个石凳,因此就在村子路口贴了一张告示,招聘一位石匠来做石凳。
第一个来应聘的石匠说:“我有16年的经验,这项工作对于我来说肯定没问题。”
第二个来应聘的石匠说:“我对石艺研究很专业,而且还有一套工具——16把刀。这套工具特别好,能很快把石凳做好。”
第三个来应聘的石匠说:“您想把石凳做成什么样?我先画出来跟您讨论一下,然后再来看应该怎么做?再来告诉您,我能不能接这个活儿?”
如果你是财主,对于这三位来应聘的石匠,更愿意选择谁呢?
其实不难发现,第三位石匠就有一种预算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要做成一件事情,我们需要可靠的依据。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有时候我们眼中所谓的经验和工具,都只是一个支撑,关键还是要用最终的“目的”来管理经验并合理使用工具。
用目前流行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很多人这一生都很勤奋,但依然没有出息。就像明明很多人在公司里很努力,但是他的业绩并不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就是这家公司可能没有以目标和方法去引领员工努力的行为,以此来告诉员工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只需要做什么。
人的一生总是忙忙碌碌的,眼睛一睁一闭之间开始又结束。我们应该如何把控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去思考的,因为只有掌握了思想,使用了正确的工具,才能最后达到成功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分析昨天——我们有什么,预测明天——我们要什么,然后才能决定我们的今天——去做什么。如果每一家企业都能建立起“昨天、今天、明天”这样的思维,企业的管理团队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思考,那么企业管理的整体思维首先就被打通了,并能确保后续计划和执行的一致性。
对于企业实际经营来说,一个好且有效的管理体系,需要做到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事与事之间要有很强的关联性,能将事情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演;
第二个方面是计划要具有极强的实操性,并且能将所有的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
第三个方面是一定要做到大道至简。这个“简”体现在可实行、可归纳上。
秉承以上三个原则,在这里我会把预算管理的实践和经验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最后再把这些智慧归纳到预算的整体思路上来。
第一,要帮助大家理清楚预算的重要性以及步骤;第二,从一家制造企业的实际案例出发,告诉大家如何通过绩效管理保证预算实施;第三,分享财务(职能)本身在预算中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应该做到哪些;第四,讲述组织在做预算时是如何进一步往下推行的;第五,讲述用预算打通战略到经营;第六,将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整体思路进行贯穿。
1.1 为什么要做预算
很多老板和经理人会认为,对于企业来说,预算的作用不重要,工具和方法更重要。我经常在给企业家授课的时候听到有财务总监反映:“老师,您多教给我们几个指标和公式,我们觉得这个比较重要。”每当听到有人这样说的时候,我都会告诉大家:预算反映的是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预算是将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全面打通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经营的问题绝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公式就能迎刃而解的。
1.1.1 管理者(老板)如何看预算
经常看到有些老板很苦恼,因为他们一直希望员工都站在经营者的角度来做事,但员工的想法常常与老板的希望事与愿违:“这家公司是你的,又不是我的。”的确,对于企业来说,预算应该是一把手的工程,而不是让员工去自己做主的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各个部门协同和承诺的过程。
大家知道对于一家企业来讲,什么对管理而言至关重要?那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和做到。
知在哪里?行在哪里?要如何合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其实是“合”在一起的观念,这也是一家企业的文化形成的过程。企业文化的创立者是谁?是老板,也就是公司的创立者。
经常到了年底,有经理人向我诉苦:“到了年底,我们的业绩提升了,准备向老板兑现假期和奖金,而老板却说只能给很少的一部分奖金。他说当初和我们签订合同的时候,也没想到能挣那么多。”不难发现,这类问题的发生其实就在于一个是否承诺的问题,老板向经理人承诺的就是经营企业的观念。
预算不是预测,而是老板应该考虑问题究竟是什么,要达成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企业要想达成老板(管理者)在预算确立之初想要达成的目标,就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用战略落实行动
企业的战略应该是怎样的?企业要走向什么方向?我们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一步一步用行动去落实的。
做企业,我们要走的路很遥远,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总会走到目的地。
身为老板(管理者)要知道如何把每一条路径设计出来,这就是预算的初衷。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首先要做好规划战略,从而落实计划。所有的预算其实都是对经理人的考验和要求,因为人性的本质都是希望少干活、多拿钱,但要做成大事业,则需要花费很大的心力和努力。
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你的企业没有做大?答案可能就是你的心力投入不足。从战略落实到行动也就是实践,而实践需要心力去支撑。
2.让管理归于简单
管理在于过程,管理也是为实践而设计的路径,那么如何让管理归于简单?
首先管理的前提来自沟通。身为老板或股东,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有没有事先跟经理人讲清楚?有没有跟经理人讨论过?老板到底想要什么有没有表达清楚?我们需要和员工一起去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做更好?
我们都知道以前上战场,一开始部队总喜欢挑选最优秀的士兵做连长,却发现结果是有的时候赢了一场战斗,接下来可能又输了一场战斗。后来指挥战斗的军官就开始启用军校生,之所以有这种改变,是因为大家都懂得了军校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要知道战略目标在哪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如何去规划。由此可知,勇敢是对小人物的要求,勤奋是对员工的要求,但是作为经理人来说,最应该知道的是做事的方向在哪里。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大部分经理人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勤奋地努力,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做事的根本目标在哪里。
让管理归于简单,就是要求企业要学会用预算的方式做管理。企业老板(管理者)通过事先的沟通、紧密的安排,之后就不再强行干预执行,这样的做法可以让老板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战略的机会、选择更合适的人才,帮助公司设计下一步的安排(计划)在哪里。所以,管理虽然不应该是老板的日常工作,但应该是事先的设计。
3.结果把控精确
我们所看到的社会上的企业家所拥有的从容自若,都来自他们对弹性问题的把握,而预算管理就是对结果的设计、对过程控制的过程。
对于管理的结果来说,管理者可以进行两个维度上的思考:横向思考和纵向思考(见图1-1)。
图1-1 管理的思考
在这张表中,横向指的是职能,比如我们要做哪些事情?用哪些产品、哪些策略、哪些资源……
纵向指的是时间,比如第一个月要做的、第二个月要做的,第一季度要做的、第二季度要做的以及年度要做的……
企业的结果就相当于坐标点,是纵向时间和横向职能的结合点。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规划,企业要实现的目的才会更加精准。
4.资源统筹分配
企业所拥有的所有综合的资源,统称为企业的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永远缺少的是“钱和人才”。我们都知道,做生意永远都缺钱,而资源永远关系到本钱。任何一家公司要从“奥拓”变成“奥迪”,最重要的是如何以“少”的投入获得“大”的产出,这是每一家企业永恒不变的经营定律(见图1-2)。
图1-2 企业资源和规模
我一直都在和大家分享一个观念,即企业的经理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机会型。这表现在:行业现状好,经理人的成绩就好;行业现状不好,经理人的成绩也不好。最典型的就是在房地产行业。我们大多数人都看到,当今很多房地产行业的经理人只需要公司和老板投入,就能比较轻松地做出很好的业绩。相较而言,类似可口可乐企业的经理人可能能力更强一些,因为可口可乐的经理人需要拓宽渠道以开拓市场,而不像那些只需要搞定关系的企业那样,一次性搞定几家大客户就能达成目的。也就是说,企业所在的行业属性,决定了经理人的做事属性。
第二种经理人是资源型。对于这类经理人来说,只要花钱就能成事,不花钱就不能成事。我们经营企业的过程中遇到的大部分经理人都属于前面两种类型。
但是作为企业实体来讲,选择总经理一定要选第三种类型,那就是价值型经理人。这类经理人永远想到的是以小的投入获取大的回报。在预算过程中,每家公司都永远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那就是资源的争夺战。那么企业该如何把握资源,控制经营节奏呢?
【案例与思考】企业如何把握资源,控制经营节奏
有一次深圳一家公司的老板与我见面时面露痛苦地告诉我,一年才过了一半的时间,他们年初的预算费用就快要花完了,但是营业收入没有同比上升。
他问我:“史老师,问题出在哪里?”
我对他说:“原因在于你的节奏没有控制好,企业职能的设计也存在问题。企业的资源应该根据时间来控制,也就是企业管理者要在每个季度、每个月做预算评审的时候不断地检讨投入产出比对不对,划算不划算。”
在这里要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你们知道成功是怎么实现的?很多人都认为成功是准备出来的,这种想法其实就像我们在学生时代应付考试的做法,即我们总认为准备的时间越长,考试成绩越好。很多人的一生也会受这种想法所影响,永远都在不断地准备中,以至于人生成本越来越高。
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做企业应该总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不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准备的时间越长,会导致公司的成本越来越高。其实做企业最应该做的是快速反应,先把枪拿起来打一枪,然后根据反馈再瞄准。
成功是不断地实验出来的,做企业一定要善于用小的测试来换取大的成功,所以资源的合理布局也不完全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在过程中进行不断调整的结果。
为什么我会反复强调预算不是年初的事情,而是贯穿于整个年度?为什么企业要做半年度预算调整、季度预算调整?正是因为现在经济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但是变化不代表企业不应该没有计划。以IT行业为例,这个行业中的企业所面临的变化也许是每隔15天就会调整一次产品或价格,也就是说下个月它们在做调整计划的时候,职能部门的时间节点都要跟着这个变动的节奏进行调整。如果领导者没有预算和计划的概念,公司就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
【案例与思考】个人习惯决定预见性
年轻的时候,我曾经被一家外企聘任担任总经理。上班第一天,公司派了一名司机来接我,并告诉我说,以后他就是总经理的专职司机。
到公司之后,我走进办公室对人力资源总监说:“以后不要让这位司机给我开车了,找一个理由让他走吧,无论什么理由都可以。”
要知道,在当时司机这个职业是很紧俏的。这位司机离开我们公司以后,就去了隔壁一家公司继续当司机。结果,他在新公司上班才三天,就出了交通事故。
出事以后,公司有人问我:当时为什么能未卜先知,事先开除了这位司机?
我回答说,在接我回公司的时候,我发现这名司机把车开到路口,突然冲出一辆载着三个人的摩托车,他差点来不及刹车碰上去。如此缺乏预见性的人,迟早都会出问题的。
说到底,这就是个人习惯问题,而且这位司机的习惯是没有预见性。但对于一家企业的老板来说,如果没有预见性,他的这个缺点就会通过组织行为而放大。曾经我亲身经历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家公司的老板,因为一时的头脑发热投资了一个项目,结果这个项目导致他的公司最终陷入了现金流断裂的境地。这也恰恰反映出当今很多民营企业家最大的一个管理特征:具有随意性,不愿意耗费精力去管理。因此,我想在这里告诉大家,要想成为伟大的企业家,前提就是要接受和愿意“被管理”,除此之外还要对资源进行统筹分配。
5.信任归于行为
我们经常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管理,是信任,但又常听身边很多的企业家说:“我信任了经理人以后,发现他把事情做坏了。”这其实源自管理者对信任没有提前设计。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信任永远是对的,不信任的成本是最高的。
“士为知己者死”,时间证明了,人们愿意为信任、为赏识而去努力。当然,金钱是基础,但除了金钱之外,人与人之间更高的境界是欣赏。
很多人喜欢评价别人,但我们也发现只要陷入了评价别人的怪圈,就会感觉身边没有一个人是可用的。我们不能像“医生”一样,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每个人都是病人。我们要像“木匠”一样去发现每个人的“可塑性”,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是可塑之才(见图1-3)。
图1-3 医生和木匠
“信任”不是简单地对别人进行评价,而在于对事的合理运用,也就是老板可以放心交给经理人去做事。比如,有的人会管账,就交给他去管账;有的人车开得好,就让他开车;有的人很会跟人讲话,就让他去做专业沟通;有的人做事只能做一半,那就交给他一半的事情,不要让他负责整件事……这种识人、辨人的过程就是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预算和设计,而不是简单地把事情全包给一个人,应该对于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设计。这样你就会发现,公司的每个人都是可用之才。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我们要设定人才都是可以信任的;其次,知道可以信任他们什么、信任哪些方面;最后,要思考如何设计这种信任。做到这三点,老板和管理团队之间的关系就是默契的、愉悦的。
对于员工来说,更愿意顶头上司是职业经理人还是老板?其实所有人都喜欢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职业经理人。不难发现,很多人以前当职业经理人的时候,跟下属讲话都是客气的、有分寸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还没有资格训斥员工。后来职业经理人当了老板以后,就会发现这些管理者的脾气越来越差,这可能就是因为身份的转变没有受到限制,从而无限制地放大了自己的脾气。
【案例与思考】信任是有规则的
曾经我所在的一家外资企业的老板一定要把20%的股权,以很低的价格出售给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董事长平时跟我们聊天时,从来不讲工作,也不提上述出售股权的事,而在董事会上却非常严谨,只讲工作。
当时我不能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后来才明白,这样他就跟我们建立了一种很规则的工作关系。因为他一个人在旁边看着我们,可以让我们的经营更加规范。
通过这个经历,也让我明白了信任是要设计的,信任是有规则的。我们经常看到民营企业家总喜欢盲目信任,或者是用亲密的关系代替信任,最后会发现对所有亲戚和朋友的管理成本最高。信任的行为应该建立在业绩之上,这样我们就会在规则的基础之上做企业。
企业是生活的载体,我们都通过这个载体去赚钱,去养活自己的家庭。让信任变成行为的关键是制定规则,而预算就是一个规范和制定规则的行为。
【案例与思考】设计好了,只要结果就好吗
广东有一家规模很大的房地产公司,这家公司有12个总监级的高管,年薪都在百万元以上,但是该公司每年都会淘汰掉90%的总监人员,除了财务总监不换,其他人都换。
有人问老板为什么这样做?老板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只要把绩效设计好了,下属干不完就走人,道理很简单。”为此,这家公司还专门成立了另外一个团队永远在寻找更适合的人才。
也许有人会赞同这种做法,但不能忽略的是,我们在做企业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沟通,经理人和老板永远都是一起努力做事、一起努力把企业的目标实现的关系,而不应该变成一种敌对和博弈的关系。
企业管理者应该从以上这五个方面来重新认识预算的作用,不要把它简单地看成一个工具,而要把它当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框架通过每一年的积累,会使企业的整体行为和发展越来越成熟,也会让管理变得越来越简单,让团队、干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当然这就需要我们把预算放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重新认识。
1.1.2 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的预算价值
财务经理人如何参与决策?财务人员如何为决策提供价值?总听到身边不少企业的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抱怨:“老板不相信财务的报表,真是不懂财务专业……”
其实,这种现象正是对财务人员的一种提醒,它反映了财务人员在企业预算推行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即改变观念。在很多民营企业中有一个很糟糕的观念,就是企业从来没有把财务当成一个管理系统,只把会计当成一个事后的计算者。
但这些企业的财务又是怎么做的呢?每个月财务只会出几份报表拿给老板说:“你看,又不赚钱。”这样的工作关系反映出一个问题和事实,那就是在很多企业的老板眼中,财务人员做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价值,也不会产生任何价值。
我经常告诉身边的朋友,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别人的“成本”;另一类人是别人的“价值”。是别人的“成本”是什么意思?就好比别人口袋里有10块钱,你对他说:“能不能给我5块钱?”而“有价值”的人则是,“我帮你挣100块钱,能不能分我10块钱?”哪一类人更受欢迎?肯定是第二种“有价值”的人更受欢迎。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你企业中的财务,到底是企业的价值还是企业的成本呢?
1.让财务融入经营
财务人员应该努力转变成为公司的价值,而不是成本,这种价值的产生就是要融入公司的主营业务中。
企业经营永远不变的主题是经营,财务人员应该帮助管理者找到企业经营中最赚钱的地方。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从未来的角度出发,会计(财务)职业将会被计算机所取代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现在会计(财务)的出路在哪儿?预算管理就是会计(财务)最好的出路,财务人员要想方设法通过预算行为把财务融入经营之中,因为经营才是公司赖以生存的主旋律。
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收入重要还是支出重要?老板会说收入更重要,会计会说支出更重要,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省钱是永远省不出一家有发展性的公司的。
【案例与思考】让财务当总经理,保险还是冒险?
多年前,台湾地区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内部提拔了一位会计科科长来担任总经理,结果几年过后,这位总经理把这家大公司做成了很小的公司。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也许是因为财务人员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害怕风险,这位总经理的会计职业决定了企业最终的结果。
所有的支出都是建立在收入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收入比支出更重要。公司永远都是以收入做驱动,而支出只是一种手段。
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让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人想省什么,就会失去什么;一个人想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所以,财务人员要学会在经营上投入心力,用财务的方法来帮助企业进行经营性的挖掘。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被灌输一个很糟糕的观念,就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其实,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多做多得,多得就多能”。对于人才来说,能力越大舞台才会越大,到最后所收获的“名和利”,其实都是在我们给予社会或他人贡献价值后,对方给予的报酬。
2.事后置于事前
事后的要置于事前。我们经常说“一年下来实现了1000万元营业额,净利润只有50万元”,这是事后的结果。但是明年做的时候应该怎么想?要实现1000万元营业额,得到100万元的净利润,这个净利润该如何得来,需要提前设计出来。
在企业里,其实所有的行为都跟金钱有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行为进行管理。对行为的管理越透彻,你就会发现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就越透彻。
3.提升财务层次
财务最低层次的工作叫作“记录”,即把事情记录得清清楚楚。其实在一家公司里,只要财务不乱,公司就不会乱。因为只要财务管理不乱来,企业进出库的发货流程都可以控制住,也就是说财务相当于整个公司管理最后的守门员。
财务工作再高一个层次被称作“财务预测”,也就是帮助决策者预测下一步的经营活动会在哪里,重点在哪里。
更上一个层次的财务工作被称作“财务管理”;最高层次的财务工作被称作“财务运营”,也就是用财务的思维运营整个公司,把公司做通透。
我曾经做过一个总结:在一位企业老板扮演的所有角色中,最低层次的角色是干活型的老板;第二层的角色是监工型的老板;第三层的角色是管理型的老板;第四层的角色是领导型的老板,在企业里抓变革。但其实做老板的最高层次是股东型。因为在股东模式的设计中,企业要设计业务模式和分钱模式,而企业本身就是一个赚钱和分钱的关系。
赚钱是方向,分钱是规则。
有人问,老板懂行好不好?我的观点是“好”,因为这容易使得他们创业成功,但有时候老板太懂行,也决定了他们在当前的成绩上很难再取得更大的成功。
【案例与思考】产品好不代表业绩好
之前我和来自深圳的一位企业家闲谈,她说自己公司设计的衣服好,人人都喜欢,但是她创立的公司营业额至今才达几千万元的规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帮她分析后告诉她,问题就在于,喜欢该产品的人会跟你说“产品很好”,但是更多不喜欢该产品的人是不会跟你说实话的。
如果我们只听见那一两个喜欢该产品人的话,做有特色、有个性的产品卖给大众,业绩肯定是不好的。这就像我们经常会发现优衣库店里卖得最多的服装,恰恰是那些看起来没有特色的、最简单的类型,但这些类型相信一定不是设计师最喜欢的那一款。
我们身为实干企业家一定要走出自己的偏好,走到股东层面上来,而现实中大部分企业家还在干活的层面上努力地工作着。所以,对于老板和企业来说,要提升财务能力,用财务的思维来打通经营,并打破各个部门的职能障碍。
4.提升自身职权
很多会计都抱怨说老板不重视他们。让别人重视你,取决于你对别人有没有贡献值。
很多公司每个月8日开会,3日做财务报表,那么在3~8日,如果财务人员到每个部门去串门,问他们:“你这个部门哪些数字‘跳红字’(即超预算)?为什么会‘跳红字’?哪些地方出问题了?”然后帮他们一起统计数据、分析原因。
等到8日公司开会的时候,还不等老板说,财务就先把分析结果呈现出来,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丢掉了多少利润,需要怎么改善,而不是把数据一摊,让各个部门自己说明,在老板面前劝说大家:“辛苦了,大家再努力一点。”
财务总监不要只做批评的人,而应该讲事情,事情讲多了自然就会成为掌控者了。
舞台是自己创造的,人生要活得精彩。要干活就应该把活干好,做人要明白是为了自己而做事。
1.1.3 各部门的预算参与
1.明确公司方向
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预算参与的过程中,经理人的能力能够得到快速的提高。这是因为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布局,而且会清楚地知道公司未来的战略和发展方向。
你知道人在什么状态下最可怕吗?有一次我跟一支专业的登山队伍爬山,我问他们最害怕的是什么?他们回答说“看不见”是最让人害怕的。
不是“在悬崖上”,也不是“迷路”,而是“看不见”。人生也是这样,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参与预算,其实就是为了明确努力的方向。
2.统筹协同部门
在民营企业里,谁在统筹协调各个部门?老板还是总经理?归根到底是各个部门的职能经理。他们在公司里既要向上汇报,又要向下做好协调工作,很多经理人都表示做起事情来“很难受”。
其实对于公司管理来说,工作效率最快的是横向管理。比如,我们担任销售经理,业绩完成的前提是要生产部门、采购部门、运营部门、物料部门的全体配合。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可以通过预算的方式提前建立系统和联系,每个月每个部门都达成一个协同机制,相互配合。
【案例与思考】三个指标,统筹生产和销售
以前我在一家外资公司担任总经理,那家公司刚开始业绩不太好。我负责销售这一块,负责管理生产运营。
有一次开完公司会议,听到有人汇报,生产部的经理私下抱怨说:“每次都是我挨骂。”当时我在想:“你们生产部门为什么不能更聪明一点?公司下个月的营业额在那里,现金在那里,公司要发工资啊,每一回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后来我想了一种方法,就是建立产销协同部,该部门成员包括销售总监、生产部经理,再加两个做销售订单安排的和生产订单安排的人员,总共四个人。
这四个人的奖金每个月进行考核,首先考核销售计划完成率;其次是成本控制率;最后是销售订单的更改率,更改得越多,说明四个人之间的配合度越差。
定了这三个指标以后,明显感受到了这几个部门之间的改变。以前销售部的人员明明跟客户讲三天交货,但他跟生产会说两天交货;生产明明当天可以交货,但他会和销售说晚三天交货。以前开会这两个部门总是互相扯皮,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但自从定了这三个指标以后它们的态度开始了改变。
现在销售部接电话是:“××总,您这个订单等一等,我跟生产协调一下。”挂了电话,销售部门跟生产部门协商说:“现在要做一个产品,客户急着要交货,你们看下模具要不要换?”
生产回应:“模具要换,换个模具需要三个小时。”
销售回答:“那这样,你们看排到哪一天比较好?”
生产:“五天时间会比较好。”
销售:“那我跟客户商量一下,尽量拖到五天。”
然后销售人员再给客户打电话说明,客户说可以,销售订单就搞定了。
这个协同部门的设立,彻底改变了以往互相扯皮的现象,大大提高了销售和生产部门之间的协同度。
我们经常在公司里对各个部门进行绩效考核,那么是绩效重要还是考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都把考核看得更重要。其实考核不重要,完成绩效更重要。
【案例与思考】考核重要,还是绩效重要?
深圳有一家公司,引进了一个人力资源总监。之前的人力资源总监都是女性,新聘任的这位人力资源总监是男性。他来了以后就抓员工手册、抓考勤。
这家公司最厉害的就是有24个品牌经理,七八亿元的营业额都是靠这24位品牌经理做起来的。但这位新来的总监一下子就炒掉了其中3个人,原因是他们上班没打卡。在人力资源总监设计的最先进的指纹打卡机上,这3个人没有完整的打卡记录。
当时我进入这家企业做辅导的时候就问人力资源总监:“你之前做过人力资源总监吗?”
他说:“之前没有做过。”
我问:“那你现在有了权力,是不是感觉很好?”
他一脸骄傲地回答说:“当然。这家公司原来的制度不行,女人当家,制度不严格。特别是我们老板,我第一次碰到她,她就说不用开会了,你自己去干吧。”
我又问道:“你没来之前,这家公司已经实现了七八亿元的营业额,难道这样的公司不好吗?你说女性当家,制度不严格,但她们的团结性还是很强的。冒昧问一下,你来公司主要是做什么的?”
他回答说:“写员工手册。”
我马上反驳说:“有几个人看了你写的员工手册?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员工手册写得那么厚,根本没人看。员工标准在10条之内,就行了。你知道公司的钱是从哪里赚来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清楚。
我告诉他:“是那24个品牌经理赚下来的,现在你却赶走了3个,我看老板现在首先最应该把你赶走。”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要学习的是,在公司里面最重要的是创造收入的人。在公司中对各部门进行考核不单纯是为了考核,而是为了绩效。协同是为了完成总业绩,这是企业经营永远不变的真理。
3.提升经营能力
人生之路是漫长的,而在人生中最快乐的是成长。每天感觉自己都在进步,这是超越金钱之外的。其实你应该有更大的格局,在做预算的过程中,在与别人一起讨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问题。
4.获得信任授权
经理人喜不喜欢被信任?答案是喜欢。但是你的老板经常说:“交给我吧,你就不用管了。”
这就告诉我们获得授权之前你要学会规范,能让老板放心。预算就是一种能让老板放心的方式:目标在哪儿?范围在哪儿?我做什么?只能做什么?
信任中最糟糕的就是无限扩大信任的范畴,而失望往往是过度期望造成的。为什么朋友之间永远是客气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关系有界限,两个人关系越亲密,往往就越会导致关系的土崩瓦解。
关系越简单,就会越持久。老板和经理人之间通过预算的方式把信任建立起来,这样彼此才可以达到真正的信任。
5.努力与业绩挂钩
通过预算的设计和过程管理,可以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这是因为努力与业绩怎样相挂钩,这涉及每个月每个部门以及每个人。
6.从服从到统领
我们越来越发现,谁都想当领导者,谁都不愿意做随从,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对民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社会的一个自然发展现象。
一家企业对员工个人的鼓励,是要让他成大事,要让他做领导者,毕竟每个人都是希望表现自我的,我们需要给人才以舞台去展现自己。这就需要企业用预算的方式提供给人才展示的舞台,然后让他尽情地在上面发挥,帮助他成为一个好的统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