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创作企业史的前提
- 蓝狮子写作课:如何进行企业史创作
- 吴晓波
- 3384字
- 2017-11-09 11:08:52
1.哪些企业史值得写?
哪些企业史是值得我们写的?
写任何的一个企业史都要带着这些问题去回答。
写什么公司的企业史呢?有很多答案,有人说是要知名的,这是一种;有人说是要在水下不被人知道的,但是它很好,值得写,这也是一种;还有一种是这个公司非常有钱;另外一种,是这个公司是值得尊敬的。
有人说李书福很值得写,因为李书福评上了“中国值得尊敬的企业家”。这个人想造个汽车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就是一个生意,我现在还没有写这个稿子,但是我一定会带着这个问题去,当这个问题解答掉了,我这个稿子也就出来了。
另外,你写什么公司史要有一个标准——这个公司是很值得学习的。有人认为一个公司失败,失败得很悲壮,这也值得一写的,可是问题是为什么你觉得它是悲壮的呢?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想一想。比如说中国电信,中国电信很大很壮,但是很多人觉得它不值得写,因为它很复杂,而且是垄断的,并且是不提供消费者利益,甚至是剥夺消费者的福利,我们在通话,但是不小心就被中国电信抢钱了,我老是想这些问题,我觉得很有趣。
什么是最好的公司?在世界的产业链中排名靠前的企业,这是一种标准,但是这种标准是不是对的呢?我的看法是不一定。因为在中国的公司里面,其实有很多公司是不知不觉就成功了,它自己都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种也是有的。因为它利用的是中国公司劳动力的价格比世界平均的劳动力价格低很多的空间,雇了非常多的人,赚了这个劳动力差价的利润,但是现在看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也上来了,他就准备跑到越南、印度,甚至是非洲去,继续去赚这个劳动力的差价去。再有一种,就是看这个企业家的能力,这个人从来没有失手,这种就是值得写得,但是今后会不会失手呢?成功七次之后,优势全部附加起来了,最后要做的就是摆脱诱惑,很多人提供给他无数的投资机会,这个投资机会给他之后,他选择哪些要,哪些不要,这就是一个企业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了。
中国人在追求百年企业,但是有几个企业是可以做到百年企业呢?一个是要看体制怎么样,第二个是领头人、接班人怎么样。从最好的公司上来讲,是企业的规模、销售额,持久的能力。标准很多,但是做得到的很少。
2.写作企业史的基本价值观
所有企业存在的根本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微波炉战争”最后给了什么东西?其实就是在竞争当中就给了社会福利。因竞争非常激烈,对于企业本身可能是伤筋动骨,但是企业确实生产出了199块钱的微波炉,这就是一种社会福利。
太阳底下基本没有什么新事,所有的公司都是按部就班。
世界不是平的,是由规则和利益组成的。我们就把这些利益找出来,所有的当事人都是利益中人,为什么我们需要以旁观者的姿态观察,那是因为一旦你介入了这个利益,就没有旁观者的立场了。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正确组合和效率。公司最终都是会死的,只要没有补贴的话,它的平均生存年龄不会超过7年。但所有的公司的主观目的都不是为了死亡,但所有的公司在客观上都在走向死亡,那怎么办呢?想要保持公司的常青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效率,而效率的提高根本在于一个公司要提供个人成长和组织的进步。公司可以从个人成长和组织进步钟获取额外的财富。组织进步换句话说是组织要不断改善。一个公司的底线是不能作恶,如果作恶,这个公司的社会形象已经被破坏掉了。
接下来的一个价值观是,竞争是公司前进的动力。在这个方面我们把基业长青和竞争结合起来看,这里面微妙的差别在于你是主动地提高效率还是被动地提高效率,竞争会逼着你提高效率。但是,如果在竞争到来之前主动提高效率,那么,在竞争当中你会处于很从容的地位。
最后一个价值观,世界是由问题组成的,而公司的存在是为社会解决某方面的问题。要解决社会问题,公司首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是也是基本的价值观。
3.写作企业史的前提
这儿有一个前提,公司史写作必须有基础,你站得越高,写得就越从容。我认为应该有四个方面的前提:
第一,你要懂工业。吴敬琏说过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他说中国整个目前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基础就在于新型的工业化。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我们是在这个新型的工业化里面,在这个前提下你要试图去写一个公司的话,就一定要懂点工业,懂一点点也行,懂一个行业更好。比如林军这样的,懂一个行业,可以触类旁通。因为你懂了一个行业之后,你会知道技术、管理、市场、营销是怎么做的。
第二,要懂一点财务和经济。经济是大方面的,财务是小方面的,这便于大家辨别这个公司是属于昙花一现还是能够长久地往前走。今年我们看得很清楚了,我们造了首富出来,但是首富又消失了,或者说从整个首富排行榜滑下来,根本就没有了。有很多公司的昙花一现是因为经济波动造成的,起初它抓住了经济波动的机会,它就起来了,但是它其实没有核心竞争力,所以这个行业周期或者经济波动过去时,他就下去了。所以这样的情况常常迷惑我们的眼睛,“这个人是首富,我要写他”,但其实根本不值得写。
这里有一个关于房地产业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房地产业这两年非常繁荣,但是有很大的泡沫。有很多公司很有钱,但其实没有竞争力。
第三个方面的前提其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至少你要有创业的经历,你懂得公司生存的不容易,容易跟企业人达成沟通。
第四就是我们要学习一点管理知识,能够体会管理是非常妙的东西。在这里我可以跟大家分享,决定公司基业长青或者不断往前走的核心要素,我认为从长期来说是管理,技术进步是在一段时间内推动公司往前走,但是当竞争来的时候,管理就在长效当中、日常的细节中出效益。所以,管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懂一些管理。而且管理也是我们未来把这个公司写出来之后,吸引不同领域的人来看这本书的要素。为什么呢?管理是互通的。
4.立意、结构、取舍、进退,缺一不可
我觉得有四个方面需要我们去钻研、把握。
第一是立意。写一个题材,立意立在哪里,决定了它有多大的空间。如果只是和一个企业家很熟悉,让我来写,我就写了。虽然可以写,但是立意不够高。立意的不同,决定了你的口吻和方法的不同。现在很多的立意都没有考虑到读者,这是很缺乏的更广义的读者意识的表现,所以立意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结构。决定一个作品的成败的关键点就是结构。一个合理的结构,就像一个人的整体器官的匀称,像造房子一样,要有内在的很恰当的匀称性、均衡性,就像有的书其中一章写得很好,另外几章就没有什么故事了,平均每一章写了三万字,但是其他的两章就只有一万字,这就是一个失衡。有的书精华的东西都在前面,后面就出了问题,前面娓娓道来,但是后半部分就成了“工作报告”,这就是结构性的问题,你解决不了的话,书的节奏就不行。
第三是取舍的问题,这涉及到了素材和占有资料的运用问题,有人说为了写这本书,我搜集了20万字的素材,但是在这10万字里都想用尽,而有的人就不借助这种间接的引用,不过容易素材枯竭,有人采访了一篇,给你的感觉很充实,而有的人采访了一篇却觉得不够用。这就要把握好分寸,有的作品是素材多多益善,但有的作品不一定,用自己的话语写出来也是很好的方法。像我当年写《大变局》,写到了很多素材,是把自己丢掉了大海里面,但是最后发现自己出不来了。试图无穷尽的收集资料、运用这些资料,是一个诱惑,很可能就出不来了,如果把这些资料扔给了读者,他们是无法消化的。关键的资料,并不追求“力求穷尽”,所以在取舍方面是要注意的。
最后,是进退的问题。这是指对于记者的角色,进入企业跟远离企业之间的姿态,我看到有些作品,我感觉记者这个角色写东西容易出问题,就是陷得太深,所有的思维都被这个企业主宰了,就拉不开。有人说的好,要站远一点看画,看这个书对于别的企业和别的人有怎样的价值,而不要陷进去。
我讲的立意和结构、取舍和进退,总的想法是让我们在极其热诚的投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占有资料之后,建立一个不是为了这个企业而写这个企业,不是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写这个企业,而是为了这本书有更多的人去阅读,有明确的读者导向,要使读者更好的接受,这个意识要牢牢的建立。成功就是被承认,别人比你多卖一万本,这就是成功,这就是市场占有率。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相当多的人是下笔很快,下笔以后才发现问题很多,写了三天以后感觉出了问题,于是后面的问题就更多。我觉得我们在准备动笔的时候要三思而后行,要把立意、结构、取舍和进退的问题,都想得很透彻,先慢后面就快,先难后面就易。不要还没有想的时候就已经动了,这就很容易出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