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秘验良方

感 冒

感冒俗称“伤风”,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打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3天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

温凉汤(湖南名医胡毓恒方)

【组成】桑叶8g,白菊花8g,麻黄5g,杏仁10g,连翘10g,桔梗10g,芦根12g,薄荷4g,甘草4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主治感冒之初畏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明显者。

【方解】方中麻黄配杏仁宣肺止咳,解表散寒;桑叶、白菊花清疏肺卫风热;连翘、薄荷散热解表;桔梗、甘草止咳利气;芦根清肺胃,生津止渴。

【加减】咳稠痰加川贝母6g;呕逆加法半夏10g、枇杷叶10g;高热口渴加石膏30g、知母10g;咽喉疼痛加金银花10g、板蓝根10g、牛蒡子10g;干咳痰少加玉竹10g、麦冬10g。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流感方(贵州名医陈清维方)

【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5g,荆芥9g,防风6g,牛蒡子9g,板蓝根20g,黄芩10g,大青叶l0g,川贝母10g,陈皮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辛凉解表。主治流行性感冒。症见恶寒、头痛、肩背及腰酸困疼痛,咽干肿痛,咳嗽、咳吐黄痰,舌红,苔黄,脉浮滑而数。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疏散风热,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温凉配合;牛蒡子、板蓝根、大青叶、黄芩清热解毒利咽,川贝母、陈皮入肺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发热者加柴胡20g,石膏30g,知母10g;头痛明显加川芎10g,藁本10g;恶心、呕吐加藿香10g,佩兰10g。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起病较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初为干咳或有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咳嗽、咳痰可延续2~3周,如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伴支气管痉挛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气促。

施氏经验方(北京名医施今墨方)

【组成】炙前胡、炙白前各5g,黄芩10g,蔓荆子6g,浮海石10g,旋覆花5g(布包),炙甘草3g,炙麻绒3g,桑叶6g,桑白皮5g,桂枝3g,杭白芍10g,苦桔梗5g,炒杏仁6g,瓜蒌根、瓜蒌皮各6g,广陈皮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宣肺止咳。主治外感后咳嗽。症见畏寒发热,咽痒欲咳,咳嗽、吐痰或干咳,晚间则咳重,胸闷不舒,头痛,全身骨节酸楚等。

【方解】方中麻黄汤解风寒,用黄芩清里热,七解三清为法。桑白皮辛散苦降,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叶辛凉,轻清疏散,清热祛风,清肺止咳。桑白皮以降气平喘为主,桑叶以宣肺平喘为要,两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清热平喘止咳甚妙。浮海石清肺降火、润肺化痰,侧重一个“化”字;旋覆花辛温开肺,突出一个“宣”字。两药参合,一化一宣,痰可去,咳可宁。

【验案】白某,女,35岁,病历号521305,昨日天气酷寒,晨起外出,旋即发冷发热,继而咽痒欲咳,晚间则咳重,但无痰,头痛如裂,全身骨节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紧。方予以经验方宣肺止咳:炙前胡、炙白前各5g,黄芩10g,蔓荆子6g,浮海石10g,旋覆花5g(布包),炙甘草3g,炙麻绒3g,桑叶6g,桑白皮5g,桂枝3g,杭白芍10g,苦桔梗5g,炒杏仁6g,瓜蒌根、瓜蒌皮各6g,广陈皮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3剂而愈。

宣肺止咳汤(江苏名医周仲瑛方)

【组成】炙麻黄5g,桔梗6g,杏仁10g,制半夏10g,前胡10g,大贝母10g,炙款冬花10g,旋覆花12g(包),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祛邪利肺,止咳化痰。主治急性支气管炎属风寒犯肺者,症见畏寒、咳嗽,咳白色痰液,胸闷不适,咽痒欲咳等。

【方解】本方由三拗汤、桔梗汤化裁而来。方中三拗汤为宣肺止咳汤主方,其中炙麻黄既可开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止咳,又可开腠理,透毛窍,辛温散邪,邪祛则肺气自不上逆,为君药;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故以杏仁为臣,助麻黄以利肺下气止咳,两者相伍,一宣一降,与肺气宣降之性相合,有利于恢复其升降之职;甘草为佐使,既调和药性,又缓肺气上逆,甘草合桔梗,即为桔梗汤,一能宣肺止咳祛痰排脓,二可清利咽喉。喉为肺之门户,故外邪犯肺所致咳嗽常兼有咽喉病变,为此宣肺常需利咽。同时配伍前胡、贝母清肃肺气。诸药相配,温中有清,温而不燥,降中寓升,升降互济,俾风寒得散,肺气得宣,气逆得降,咽喉得利,共奏祛邪利肺、止咳化痰之效。

【加减】咳嗽痰黏或痰黄,咽痛明显加黄芩10g、桑白皮10g、鱼腥草15g以清热化痰;咽干明显加南沙参、白沙参各12g;痰多加陈皮6g、竹茹6g。

【验案】虞某,男,51岁。患者10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怕冷等症状,查胸部CT:考虑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可能。曾多次服抗生素、静脉输液未起效。目前咳嗽加重,咳痰不多,质黏色白,咳吐不利,咽干,口有异味,大便日一行,苔薄黄质暗红,脉细弦滑。证属风邪上受,肺虚痰壅,肺热内蕴,肺气不宣。处方:炙麻黄5g,杏仁10g,桔梗6g,生甘草3g,法半夏10g,大贝母10g,前胡10g,炙款冬花10g,旋覆花12g,炒黄芩10g,桑白皮10g,南沙参、北沙参各12g,鱼腥草15g,陈皮6g,竹茹6g,佩兰10g。7剂咳嗽基本向愈,晨起有一两声咳嗽,痰不多,余症均消。

咳 嗽

咳嗽是中医病名,指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患,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属于“咳嗽”范畴。

前胡止漱散(山东名医郭永来方)

【组成】荆芥10g,前胡15g,桔梗10g,杏仁10g,甘草5g,白前10g,紫菀15g,枇杷叶10g,陈皮10g,贝母15g,芦根20g,天竺黄20g,全瓜蒌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滋阴平肝,通络潜阳。主治感冒初起之咳嗽,而且适用于迁延性咳嗽(顽固性咳嗽)。症见咳嗽剧烈,痰多,喉间痰声漉漉,听诊双肺啰音长久不消,可有低热或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下,病程大都在十几天至1~2个月,用过多种抗生素(尤其是静滴药物)和止咳药无效者。或因失治误治而致长期咳嗽不愈,或伴低热不退者,小儿患者尤宜。但此方对干咳的效果不太理想,对有痰的外感咳嗽疗效优佳。

【方解】方中止漱散疏风止咳化痰,加入天竺黄、芦根、瓜蒌清热化痰,枇杷叶、陈皮止咳化痰,全方共奏宣肺化痰止咳之效。

【加减】咳嗽兼喘(喘不甚重者宜,重者非本方所治)者,以麻黄易荆芥;午后低热不退,加桑白皮15g、地骨皮10g、白薇10g;外感风邪较重加防风10g。

【验案】王某,女,28岁,受凉后脓涕多、鼻塞,咳嗽、痰多黄,咽痒,身痛3天。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处方(前胡止嗽汤加味):荆芥10g,前胡15g,桔梗10,杏仁10g,甘草6g,白前10g,紫菀15g,枇杷叶10g,橘红15g,浙贝母30g,芦根15g,天竺黄20g,全瓜蒌20g,桑枝30g。服药4剂,脓涕、鼻塞、咳嗽、痰多黄、咽痒等症状有所减轻,身痛消失。患者不想再服中药,要求西药治疗。后西药治疗3天,治愈。

金沸草散(四川名医江尔逊方)

【组成】旋覆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荆芥15g,紫苏叶10g,前胡10g,法半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效主治】疏散风寒,宣肺止咳。主治风寒咳嗽,加减后亦可用于其他外感咳嗽,以风寒咳嗽疗效最为显著。

【方解】本方是江氏自身体验出的经验方,方中旋覆花、前胡与荆芥、紫苏叶相配,解表化痰止咳;白芍、生甘草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能滋养肺津、舒缓肺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加上旋覆花降肺气,为本方的三味核心药物;杏仁、白芥子、桔梗为化痰、止咳妙药。诸药合用,能疏散风寒、宣肺止咳。

【加减】若为风寒咳嗽,无论新久,均可用本方原方;若乍寒乍热,加柴胡、黄芩(小柴胡汤意);高热气喘,加麻黄、生石膏(麻杏石甘汤意);发热咽痛,加金银花、连翘、射干(银翘散意);痰多稠黏,加浙贝母、瓜蒌仁(贝母瓜蒌散意);哮喘痰鸣,加紫苏子、葶苈子(葶苈大枣泻肺汤意);发热恶风、自汗,加桂枝、厚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意);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叶(止嗽散意);体虚易感冒,加黄芪、白术、防风(玉屏风散意);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白术(六君子汤意);痰涎清稀,头眩,心下满,加桂枝、白术(苓桂术甘汤意)。

【验案】一女患者,26岁,1992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淋雨受凉,鼻塞流清涕,恶寒,周身酸痛,咳嗽痰多。服荆防败毒散合杏苏散2剂,诸症显著减轻,唯咳嗽不减。因图速效,改用西药,口服病毒灵、氯化铵合剂、麦迪霉素,肌注青霉素3天,不效;又配合输液7天,亦少效。不得已服用中药,先后换医4人,服药20余剂,大多为止咳化痰之品,并配服中成药如祛痰止咳冲剂、蛇胆川贝液、痰咳净、鲜竹沥等,仍然咳嗽不止。

现症:咽喉发痒,咳嗽频频,早晚尤甚,痰少难咳,稍感气紧,时而呛咳;舌质偏淡,苔白(中根部略厚),脉细带滑。查血、胸透及拍片均未见异常。证属风邪恋肺、肺失宣肃,治宜疏散风寒、宣肃肺气,方用金沸草散:旋覆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荆芥15g,紫苏叶10g,前胡10g,法半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2剂。

二诊:咽痒消失,咳嗽大减,咳痰爽利。上方合止嗽散加减:旋覆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荆芥10g,桔梗10g,炙紫菀15g,炙百部10g,前胡10g,杏仁10g,仙鹤草30g。3剂。

三诊:白天已不咳嗽,唯夜间偶尔咳几声。转用民间验方“止咳十一味”善后:当归、川芎、法半夏、茯苓、陈皮、生甘草、桑皮、青皮、杏仁、五味子(捣碎)、川贝母(轧细吞服)。2剂,未服完而咳止。

【按】本例咽痒则咳,气紧呛咳,痰少难咳,苔白,脉细带滑等,是“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象。另外,临床上金沸草散化裁治疗外感咳嗽的治愈率大约在80%以上。据临床观察,服本方疗效欠佳者,约有三种情形:一是旋覆花的药味苦涩难咽,有的患者服后易呕逆,因惧呕而不能竟剂;二是有的患者愈后几天又复咳(症状较轻);三是有的患者总是遗留一个咳嗽“尾巴”偶尔咳嗽几声,如本例便属之。若遗留咳嗽“尾巴”者,则继服“止咳十—味”(本案三诊方),此方流传在民间,原治肺结核咳嗽,临床作为外感咳嗽的“扫尾方”来使用,有很好的疗效。

肺 炎

肺炎是指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以及放射线、吸入性异物等理化因素引起。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可伴胸痛或呼吸困难等。

清肺治咳汤(黑龙江名医陈景河方)

【组成】紫菀15g,款冬花20g,杏仁10g,桑叶30g,桔梗20g,炙枇杷叶20g,前胡20g,橘红20g,鱼腥草30g,白花蛇舌草20g,天冬20g,白薇15g,党参20g,细辛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清肺化痰,降气止咳。主治肺炎。临床症见发热、咳嗽、咳痰,咳铁锈色痰或黄色黏稠痰,舌红苔黄,脉洪大。

【方解】紫菀与款冬花均有润肺下气、消痰止咳之功,且温润不燥,两者合用,为润肺化痰止咳之良药;杏仁、桑叶、桔梗宣肺利气,止咳化痰平喘兼能疏散风热;炙枇杷叶、前胡、橘红清肺热,降气祛痰兼治咳嗽;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天冬、白薇均可清肺热,润肺止咳;细辛芳香走串,善宣肺气而通鼻窍,为止咳之良药;党参补气,方中应用细辛、党参为防寒凉药物过凉,并有顾护正气之意。

【加减】体质较强者可去党参;发热、咳痰明显者鱼腥草可加量。

【验案】王某,男,15岁,2002年11月诊治;咳嗽,咳黄痰,不易咳出2月余;2个月前曾感冒发热,经胸片诊断为肺炎,用西药静滴半个月,热退,但咳嗽未能痊愈,并伴胸闷乏力,晨起有疲劳感,食少,大便较干。证属肺中郁热未尽解,肺气上逆所致咳嗽。处方:紫菀15g,款冬花20g,杏仁10g,桑叶30g,桔梗20g,炙枇杷叶20g,前胡20g,橘红20g,鱼腥草50g,白花蛇舌草20g,天冬20g,白薇15g。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服药2周后,诸症得解。

麻杏石甘汤加减(山西名医畅平方)

【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石膏18g,芦根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宣肺化痰,清泄肺热。主治肺炎,属痰热蕴肺型。症见高热、咳嗽、咳痰,痰黄黏稠,较难咳出,舌红苔黄,脉弦实有力。

【方解】麻黄辛甘而温,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两药相伍,一以宣肺为主,二以清肺为主,合而用之,既宣散肺中风热,又清宣肺中风热,又清宣肺中郁热,共为君药。芦根清热解毒排脓,杏仁苦温,宣利肺气以平喘咳,为臣药。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防石膏寒凉伤中,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

【加减】痰多色黄者加鱼腥草30g、桑白皮15g、黄芩10g,芦根可加量至90g;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20g;饮食欠佳者加麦芽15g。

【验案】王某某,男,19岁,学生,1979年3月15日就诊。

5日前起病,初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微咳,以感冒治疗3日,效果不明显,且于昨日下午始热势加剧,体温高达39.5℃。咳嗽亦增重,吐黄痰,呼吸急促,右上胸部痛,咳嗽时加重。口干喜冷饮,小便黄,稍烦躁,大便尚通。X线片提示右肺大叶性肺炎。因对多种西药有过敏史,故欲以中药治疗。

查患者舌红苔黄略厚,脉滑数。一般状况尚可,面红赤,额上汗出不断,略显烦躁不安,咳嗽声重息粗,痰色黄稠。

观是证,表邪已解,入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清肃。治当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予以麻杏石甘汤化裁,方如下: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45g,生甘草6g,桑白皮15g,瓜蒌仁20g,桔梗9g,芦根30g。水煎即服,约次日再诊。

服药后是夜虽仍发热,但热势稍减,呼吸亦较前平稳,咳嗽及吐痰症状也稍见缓解,既已见效,则仍本前法,加芦根至90g,生甘草加至15g,另加黄芩10g、鱼腥草20g。再进2剂。且嘱家属让患者多饮水。

三诊时患者体温已经恢复正常,咳喘也大有缓解,痰色已由黄色转为白色,不过量仍多,虽不烦躁,但患者显见神疲乏力,口仍干渴,舌红减,苔转白,脉之滑象顿减,而见缓和。热已退,阴未复,依竹叶石膏汤意处下方:沙参15g,麦冬10g,生石膏15g,生甘草9g,芦根20g,竹叶9g,橘红6g,小麦30g。

3剂,水煎服。3日后再诊,体温平稳,咳嗽、吐痰等症已完全消失,精神也明显好转,食欲渐见恢复,上方去生石膏加生谷芽、生麦芽各12g,继进3剂,再诊时已完全康复。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是指继发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反复发生支气管炎症,导致支气管壁破坏,引起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主要临床症状为反复发作慢性咳嗽、咳大量浓痰和反复咯血。

姜氏经验方(北京名医姜良铎方)

【组成】黄芪15g,当归12g,金银花15g,三七粉5g(吞服),全瓜蒌20g,炒杏仁9g,牛蒡子10g,知母10g,芦根15g,薏苡仁30g,连翘15g,漏芦9g,半夏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主治支气管扩张,症见咳嗽、咳大量黄痰,或咯血者。

【方解】半夏化痰止咳,知母、漏芦、炒杏仁、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清肺化痰,又加黄芪、当归以防前诸味药苦燥伤阴,寒凉败胃。三七凉血止血。

【加减】痰多清稀色白,加白芥子5g、百部10g;痰黄腥臭者,加桑白皮15g、黄芩10g、冬瓜子20g、虎杖10g;痰白质黏者,加仙鹤草15g、阿胶珠10g、沙参10g、麦冬10g、玄参15g、天花粉10g;损伤肺络咯血者,加天麻10g、生石决明20g、牛膝15g;气虚者,加党参15g、白术10g;血虚者,加熟地黄15g、阿胶10g、当归10g、白芍10g;阴虚者,加山茱萸15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制何首乌15g;阳虚者,加肉苁蓉20g、菟丝子15g、补骨脂10g、巴戟天10g。

【验案】张某,女,60岁。2001年7月初诊:有麻疹肺炎史,咳黄稠痰数十年,近半月咳嗽痰黄,曾有一次咯血,静脉滴注抗生素14天,现咳嗽,痰黄量少,气短,无喘息,口干,纳可,二便调。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细小湿啰音。舌淡略暗,苔薄白略腻,脉细略涩。辨证:气阴亏虚,痰湿蕴滞,痰热阻肺,瘀阻肺络。以姜氏经验方服之。

2001年7月中旬二诊:咳嗽,痰黄量少,胸部发紧,气短,口略干欲饮,纳可,二便调。舌少津,苔薄白,脉细。处方:黄芪15g,沙参15g,芦根15g,当归12g,三七片5g,金银花15g,全瓜蒌20g,炒杏仁9g,牛蒡子10g,知母10g,薏苡仁30g,紫菀15g。7剂,水煎服。

2001年7月末三诊:咳痰较前稀而易出,但仍黄稠,咽痒则易咳,舌略暗,苔薄白。处方:黄芪30g,北沙参15g,当归12g,三七片5g,全瓜蒌20g,炒杏仁9g,牛蒡子10g,知母10g,芦根15g,薏苡仁40g,紫菀15g,金银花15g,黛蛤散20g,冬瓜子15g,金沸草15g。14剂,水煎服。服用上方后病情一直稳定。

附:支气管扩张咯血——泻白化血散(北京名医姜良铎方)

【组成】桑白皮20g,地骨皮10g,侧柏叶10g,紫珠10g,花蕊石15g,三七粉3g(吞服),血余炭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上、下午温服。症状较重者,每日2剂,每6h 1次。

【功效主治】清肺泻火,止血生新。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方解】方中桑白皮泻肺中邪气,除痰止嗽;地骨皮清肺中伏火,起凉血之效;侧柏叶、紫珠凉血止血,对呼吸道出血有殊效;花蕊石、三七、血余炭止血化瘀又能生新,正如张锡纯所言:“世医多谓三七为强止吐衄之药,不可轻用,非也。盖三七与花蕊石,同为止血之圣药,又同为化血之圣药,且又化瘀血而不伤新血……血余,其化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补血之功则过之,以其原为人身之血所生,而能自还原化,且煅之为炭,而又有止血之力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甘草调和诸药,生用并有泻火作用。诚然,泻白化血散治疗支扩咯血既能清泻肺热,又能止血生新。

【加减】患者如出现风热证,伴有发热、头痛、咽痛,上方去地骨皮,加桑叶、菊花、牛蒡子各10g,以清解表邪。若兼有燥火,症见鼻干、呛咳、舌红少津、脉细数,酌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各10g,以养阴润肺。若患者痰热较重,症见发热、痰多黄稠,酌加鱼腥草15~30g、炒黄芩10g、大贝母10g,以清化痰热。若木火刑金,症见烦躁易怒、胸胁引痛、脉弦数者,宜清肝泻肺,酌加黛蛤散15~20g(布包入煎)、炒栀子10g。大便秘结者,酌加生大黄5~10g(后下)。

【验案】鲍某某,男,58岁,中学教师,1982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剧烈咳嗽,反复咯血已旬日余,持续血量100ml。患者于3年前曾类似发作过1次。此次咯血经胸片检查:左肺下叶有环形透明阴影,其内可见大小不等液平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500/mm3,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血沉30mm/h。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咯血。曾用5%葡萄糖500ml加脑垂体后叶素10U静脉滴注,并口服四环素、卡巴克络(安络血)2天,仍然咳嗽、咯血,遂请中医诊治。

诊查所见:患者易于烦躁,胸胁引痛,咳吐黄痰,痰中带血,其色鲜红,大便秘结,面赤唇红,舌红苔黄,脉象弦数,证属肝火犯肺,热伤血络,肺失清润。暂停西药。拟清肝泻肺,佐以祛瘀止血,予泻白化血散化裁。处方: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炒栀子10g,黛蛤散20g(布包),鱼腥草15g,生大黄10g(后下),花蕊石15g,三七粉3g(吞服),血余炭10g,紫珠10g。3剂。3月15日复诊:咯血减少,咳嗽好转,大便通畅。唯感口干、咽燥,此乃热损肺阴之象。上方去大黄、黛蛤散、炒栀子,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各10g,3剂。3月18日三诊:咯血停止,咳嗽已除。但患者时有口舌干燥,终以沙参麦冬汤善后。1周后经胸片检查:左下肺纹理稍增多,余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000/mm3,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9%,嗜酸性粒细胞1%;血沉8mm/h,随访2年,支气管扩张咯血未见复发。

禁忌:对于本病忌用温燥之品,禁烟酒及辛辣等刺激品,方可收到殊效。

哮 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原反应,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解痉治哮汤(上海名医董建华方)

【组成】麻黄5g,杏仁10g,地龙10g,全蝎(研末冲服)3g,川芎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宣肺降逆,解痉平喘。主治哮喘发作期、哮喘缓解期、哮喘持续状态。症见憋闷咳嗽反复发作,胸闷,呼吸短促,舌质暗,舌苔薄白,脉弦细。

【方解】方中麻黄宣通肺气,解表散寒;杏仁通降肺气,化痰润燥。两药相伍,一宣一降以助肺气宣降之职。地龙、全蝎、川芎为经验用药,奏解经活络平喘之功。

【加减】若气滞痰生则加陈皮6g、清半夏6g、莱菔子10g以理气化痰;气郁化热者加黄芩10g、桑白皮15g以清泻肺热;伤及肺络咯血者加白及10g、藕节10g、仙鹤草10g以凉血止血。

【验案】王某,女,58岁。喘憋咳嗽反复发作10余年,近日咳喘发作,喘憋胸闷,不能平卧,呼吸短促,饮食欠佳,大便不畅,舌质暗,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肺失清肃、瘀血阻络,治宜肃肺降气、解痉活络。方用:杏仁10g,地龙10g,全蝎(研末冲服)3g,川芎10g,紫苏子10g,陈皮6g,清半夏6g,焦三仙各6g,枳壳10g,全瓜蒌15g,枇杷叶10g。经服7剂,喘憋气促症状明显减轻,再以原方出入,巩固疗效。

加减清气化痰丸(山西名医高建忠方)

【组成】姜半夏12g,橘皮12g,茯苓12g,枳实9g,全瓜蒌30g,黄芩12g,浙贝母15g,桔梗12g,生石膏(先煎)30g,炒莱菔子12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主治痰热哮喘。症见气喘,胸憋,胸热,痰鸣,咽痒,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濡。

【方解】清气化痰丸,治咳名方。明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说:“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是方也,星、夏所以燥痰湿;杏、陈所以利痰滞;枳实所以攻痰积;黄芩所以消痰热;茯苓之用,渗痰湿也;若瓜蒌者,则下气利痰云尔。”

【加减】喘鸣痰多者,加紫苏子10g、白芥子10g;痰黄黏稠难咳者,加鱼腥草30g、天竺黄10g。

【验案】任某,男,22岁。2008年5月19日初诊。自由间歇性喘憋,每年发于春、夏、秋三季,以夏季为甚,冬季不发作。近1个月来症状进行性加重,气喘,胸憋,胸热,痰鸣,咽痒,但不咳嗽,晚上症状加重。纳食尚可,喜食梨,大便调。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濡。正虚为本,痰热为标。治以清化痰热为法。方用清气化痰丸加减。处方:姜半夏12g,橘皮12g,茯苓12g,枳实9g,全瓜蒌30g,黄芩12g,浙贝母15g,桔梗12g,生石膏(先煎)30g,炒莱菔子12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药后诸症俱减,尚有胸热,脉显细滑。原方继进7剂。白天已无不适,凌晨2时左右有短暂咽干、咽痒、呼吸声粗。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弦滑。痰热未尽,交时而发,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12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9g,桔梗12g,枳实9g,全瓜蒌30g,生石膏(先煎)30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药后无不适。嘱饮食清淡,至冬至丸剂调补。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临床出现连续2年以上,每次持续3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常年存在,不分季节。疾病进展又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严重影响健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张氏经验方(上海名医张云鹏方)

【组成】巴戟天10g,淫羊藿10g,肉苁蓉10g,灵芝10g,生黄芪10g,炙百部15g,炙紫苏子10g,葶苈子20g,五味子6g,冬瓜子30g,全瓜蒌15g,茯苓30g,净连翘30g,紫丹参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补肾纳气,宣肺化痰。主治肾不纳气,痰湿内蕴。症见咳嗽喘促,苔白清稀,舌质淡红,脉沉细稍数。

【方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属中医“喘证”范畴。治喘要分清标本缓急,更要注意益肾固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金为母,肾水为子,母病及子。本病日久其肾必虚,肾虚不能纳气,影响肺主气作用,喘证就容易发生。故补肾培元则肾坚而气固。巴戟天、淫羊藿、五味子等补肾纳气。

【加减】痰稠且多者,去五味子,加陈皮6g、法半夏6g。

【验案】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史20多年,近一年来气急加重,动则尤甚,夜间需加用舒喘灵才能平卧,咳嗽喘促,痰白清稀,腰酸膝软,夜尿增多,两下肢有压迹。诊得舌质淡红苔微腻,脉沉细稍数。心电图:右心室肥大。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中医辨证:肾不纳气,痰湿内蕴。治宜补肾纳气,宣肺化痰。处方:巴戟天10g,淫羊藿10g,肉苁蓉10g,灵芝10g,生黄芪10g,炙百部15g,炙紫苏子10g,葶苈子20g,五味子6g,冬瓜子30g,全瓜蒌15g,茯苓30g,净连翘30g,紫丹参15g。上方加减服用4周,诸症明显改善,两下肢压迹消失,夜间停用舒喘灵喷雾。遂停服汤剂,以左归丸、右归丸各6g日2次服用,以资巩固。3个月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已可下楼活动。

肺源性心脏病——肺心汤(云南名医周嫦昆方)

【组成】人参10g,麦冬20g,玉竹30g,黄芩12g,连翘20g,陈皮15g,桔梗15g,半夏10g,川芎12g,白茅根30g,车前子15g,砂仁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温服。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清热利水。主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症见咳嗽、咳痰、气喘,活动后明显,伴或不伴有双下肢水肿。

【方解】方中人参益气,麦冬、玉竹养阴,三者合用取生脉散之意;川芎活血化瘀,桔梗、陈皮、半夏宣肺化痰,黄芩、连翘清肺热,白茅根、车前子利水消肿,砂仁纳气定喘,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咳嗽明显者,加桑白皮15g、杏仁10g;饮食差者,加白术24g、厚朴15g;痰黄难咳者,加芦根30g、薏苡仁30g。

【验案】王某,男,68岁,农民,1992年11月6日初诊。慢性喘咳病史10余年,反复发作,冬季尤甚,此次因外感诱发喘咳加重5日而来诊。症见喘促抬肩,咳嗽痰稠,颜面唇舌青紫,心悸气短,纳差口苦,寒热不适,下肢水肿,便干溲黄,舌质紫暗,苔薄黄。查体:一般状况差,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肺气肿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糙,左下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心率102次/min,律齐,三尖瓣区可闻及二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脏触诊剑突下4cm,右肋下2cm,肝颈静脉回流征(±),腹水征(-),双下肢中度水肿。血常规: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82%,淋巴细胞13%.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X线胸片示:左下肺纹理增粗,左下肺感染。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感染,心功能Ⅱ级。因患者无经济条件住院,只能在门诊治疗。嘱患者少活动,进清淡少盐饮食,除给青霉素常规抗感染外,中药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清热利水为治。处予自拟肺心汤加柴胡12g、桑白皮15g、杏仁10g,3剂,水煎服。

11月10日二诊:患者颜面口唇紫绀减轻,双下肢水肿略退,心悸喘促均有好转,口不苦,寒热不作,但仍感气短乏力,食欲不佳,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守方去柴胡加白术24g、槟榔15g、厚朴18g以化痰开胃,2剂。

11月12日三诊:诸症均减,食欲好转,双下肢水肿减退,仅有轻微气喘,舌红苔薄白,脉弦滑。考虑标实渐去,停用青霉素,调整肺心汤,处方如下:白术15g,太子参30g,麦冬20g,玉竹30g,茯苓15g,连翘18g,黄芩12g,陈皮15g,法半夏10g,川芎10g,车前子10g,甘草3g。3剂。

11月16日四诊,诸症已消,精神渐好,做少量家务亦不作喘,时有痰,色白易咳出,饮食、睡眠一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3×109/L,中性粒细胞72%,淋巴细胞23%,给予陈夏六君汤加川芎、黄芩、麦冬善后。

3个月后因伤食腹胀就诊,问及旧病情况,告之未发作,但时有少量痰。后因感冒复发时,采用此方治疗,仍能稳定和控制病情。

肺结核

肺结核是指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中引起肺部感染者称为肺结核。临床症状多呈慢性过程,以低热、盗汗、消瘦、乏力、食欲缺乏等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

阴平汤(上海名医顾丕荣方)

【组成】生地黄20g,龟甲胶12g,黄连6g,黄芩、川贝母、桑叶各9g,百部15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润肺化痰。主治肺结核,加减后用于各型肺结核。

【方解】生地黄滋阴清热为君,龟甲胶性寒滋阴,且有补血止血之功,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抗痨;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桑叶养阴敛汗,治劳热咳嗽、盗汗;炙甘草甘平补脾、润肺止咳;百部治骨蒸劳热,杀虫。诸药合用,滋阴清热、润肺化痰、杀虫抗痨,从而使阴虚得养,虚火得平,故以“阴平”名之。

【加减】若骨蒸潮热,加青蒿12g、银柴胡12g、知母10g、鳖甲12g;咯血加阿胶12g、白及15g、三七3g;兼肝郁者,加逍遥散;肝火旺,加龙胆泻肝汤;久病阴伤及气,肺脾同病者,加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脾湿湿盛,舌苔厚腻者,加平胃散,以刚柔并进;肺病及肾,阴虚火吐者,加三才封髓丹、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肺气虚易感冒者,加玉屏风散;若病延日久,由痨成损,形成空洞,则加白及15g、合欢皮15g、月华丸,以养阴生肌填孔;洞口硬化,加生牡蛎20g、炙鳖甲12g,以软坚散结。

【验案】

例1:史某某,男,52岁。1987年10月17日诊。患肺结核二十余年,曾经抗结核治疗,病情尚属稳定。客冬因受寒复发。一年来,经常咯血,咳逆痰少,午后潮热,食欲缺乏,形体消瘦。胸片提示:右肺已形成纤维空洞,洞口硬化。因不愿手术,遂请中医诊治。察其舌红少苔,脉虚数。良由痨原、虚热灼伤肺络则咯血,日久由痨成损,致现空洞。当予滋阴抗结核、润肺清热,佐以弥络填孔法治之。方用阴平汤加味。药用:生地黄、生牡蛎各20g,龟甲胶、银柴胡、青蒿、白及、炙鳖甲各12g,黄芩、川贝母、桑叶各9g,百部、合欢皮各15g,三七3g(研粉吞服),黄连、炙甘草各6g。服10剂后,咯血停止,咳逆减轻,潮热已除,自觉神倦乏力。此乃病久阴虚及气,原方去青蒿、银柴胡、三七,加太子参、炙黄芪各15g。继服10剂,精神渐振,食欲改善。后以上方出入,调治近半年,摄片复查:空洞全部愈合。治疗1年,肺部全部钙化吸收。

例2:仇某某,男,68岁。1987年8月13日诊。自诉反复咳嗽,痰中带血十余年。曾经胸片确诊:右上肺浸润性肺结核。西药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且已产生耐药性,故求治于顾老。现症:咳嗽频作,甚则咳逆气急,痰中带血,头晕耳鸣,手足烘热,颧红唇赤,夜间盗汗,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虚数。体温常在38℃左右。证属:痨病日久,由肺及肾,肺肾阴伤,水亏火旺。治拟补益肺肾、滋阴降火,佐以杀虫抗痨。予以阴平汤加味:生地黄30g,龟甲胶、知母、阿胶(烊冲)各12g,黄连、黄柏、川贝母、炙甘草各6g,桑叶、黄芩、山茱萸各9g,百部15g。服15剂后,咳逆显减,痰血已止,低热渐退,盗汗亦少,但觉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此虚火渐平,阴伤较甚。遂以上方去知母、黄柏、阿胶,加麦冬15g、五味子9g。守方治疗半年余,诸症消失,摄片复查:肺部结核灶已经吸收。

附:耐药性肺结核——抗痨补金汤(贵州名医石恩骏方)

【组成】紫河车9g,十大功劳15g,炒白术15g,乌梅12g,茜草10g,白及12g,百部15g,地骨皮15g,蜈蚣2条,夏枯草15g,猫爪草30g,生牡蛎30g(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滋养肺肾,补益气血,敛肺止咳,生津止血,活血消肿,逐瘀生新,杀虫。主治耐药性肺结核。

【方解】方中紫河车、十大功劳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增强机体免疫力。其中,紫河车一药,为补益肺肾之佳品,《本草经疏》云:“人胞,乃补阴阳两虚之药。阴阳两虚者服之,有返本还元之功。”且现代医学亦研究证实,本品有明显的增强免疫作用。十大功劳,退虚热,补肺肾,《饮片新参》云其“治肺劳,止咳化痰,退虚热,杀虫。”此外,此药经近代研究亦证实,有促进病灶钙化,增强体质之功。白术,补气健脾、培土生金,当代名老中医颜德馨曾以之调服白及粉治肺痨,即为此意。乌梅、茜草、白及敛肺止咳,生津止血,活血消肿,且具抗痨之功。乌梅一药,《日华子本草》云其“除劳,治骨蒸。”《本草图经》称其“主虚劳瘦羸”。《用药心法》谓其“收肺气”。茜草为活血止血消肿之妙药,且能抑制结核杆菌。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尚能抑制结核杆菌,故为肺痈必用之品。百部、地骨皮润肺定咳、养阴清热,均可杀虫。百部具有良好的润肺止咳及杀虫之功。蜈蚣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修补空洞,抗痨杀虫,能推陈致新。夏枯草、猫爪草清热散结,亦可抗结核杆菌。如夏枯草一药,《滇南本草》云其可治“周身结核”。《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夏枯草熬膏,晒干加青蒿粉、鳖甲粉,拌匀治肺结核。猫爪草为治瘰病之专药,因其抗痨之力强,石恩骏教授常以其治肺结核,颇有效验;同时,也结合现代药理学知识,加以牡蛎补充钙质,促进病灶钙化,真正体现了“杀其虫以绝其本,补其虚以复其元”的治疗原则。

【验案】患者,男,59岁,已婚,工人。患“两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及“乙肝小三阳”已8年。曾在疾病控制中心正规免费治疗2年多,痰菌始终不能转阴,后又自服民间草药,病情逐渐加重,求治于某肺科医院,作药敏试验,已对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建议作手术治疗。因患者惧怕手术,遂出院求助中医治疗,现患者咳逆喘息少气,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形寒自汗,面浮肢肿,心悸,唇紫,纳差,便溏,舌质红少津,脉细无力。证属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型,治宜补肺健脾滋肾,予“抗痨补金汤”原方内服。连服上方20剂,上症显减,稍感咳逆喘息少气、心悸,唇略紫,余症基本消失,遂停用汤剂,改成“抗痨补金丸”(即抗痨补金汤打粉制成水丸)巩固治疗。9个月后,上症完全消除,左侧(原本较右侧轻)空洞修复,已出现钙化。15个月后,患者面色红润,精神、饮食很佳,与前判若两人,且右肺也已钙化。更出乎意料的是,多年之小三阳已产生抗体(可能为机体免疫力增强或有的药物有抗病毒之故),多年病假,现已能正常上班。随访两年半,患者胸片、痰培养一直正常,多年痨疾,终获痊愈。

肺 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最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临床按照特征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后者包括除小细胞癌以外的其他上皮癌。按解剖学部位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按组织学分类分为鳞状上皮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

肺积方(安徽名医张念志方)

【组成】灵芝30g,黄精30g,党参10g,百合20g,南沙参20g,麦冬10g,玉竹10g,石斛10g,陈皮10g,茯苓24g,黄芪15g,薏苡仁30g,丹参10g,牡丹皮10g,白花蛇舌草10g,山慈菇1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解毒消积。主治肺癌,加减后用于各型肺癌的治疗。

【方解】方中灵芝、黄芪、党参、百合、麦冬、玉竹等益气养阴(扶正固本);牡丹皮、丹参、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解毒散瘀(祛邪抗癌)。本方组成体现了益气养阴与解毒散结并举之大法。

【加减】如咳痰色黄为痰热阻肺,常选用桑白皮15g、黄芩10g、鱼腥草20g、冬瓜子15g、芦根30g等;如痰中带血,常选用仙鹤草10g、血余炭10g、大蓟10g、小蓟10g;若胸闷不舒,常选用瓜蒌15g、薤白10g、枳壳10g;若兼胸痛,常选用延胡索(元胡)10g、乳香6g、没药6g、土鳖虫10g;若见化疗后骨髓抑制、血象偏低者,常选用大枣30g、当归15g、鸡血藤20g;发热者加青蒿10g、鳖甲10g、地骨皮10g;纳差,胃脘、腹部不舒,治疗以健脾和胃为主,加白术15g、半夏10g、鸡内金10g、麦谷20g、麦芽20g;若兼腹胀便秘,则加火麻仁10g、槟榔15g、木香10g、大腹皮10g。

【验案】患者,女,73岁。患者于2012年初因咯血2周,行支气管镜提示肺癌,某肿瘤医院诊断为肺癌晚期,化疗5次后,因机体不适而终止。2013年1月前来诊治,症见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气喘胸闷痛,乏力口干,纳呆便秘,舌淡红,苔薄黄,舌底静脉迂曲,脉细涩。证属气阴两虚夹瘀。治以益气养阴,兼以化痰祛瘀。方用肺积方加减。

药物组成:灵芝30g,太子参20g,黄精30g,百合20g,麦冬10g,玉竹10g,石斛10g,陈皮10g,茯苓24g,黄芪10g,薏苡仁20g,丹参10g,牡丹皮10g,白花蛇舌草10g,半枝莲10g,山慈菇10g,仙鹤草10g,火麻仁10g,炙甘草6g。治疗2个月后,患者乏力、口干消失,气喘平息,走如常人,饮纳尚可,偶见咳痰中带血丝,原方加血余炭10g、丝瓜络10g。患者服中药至今,随访偶有咳嗽咳痰发生,做胸部CT示肿块缩小,目前仍坚持在门诊予以中医治疗。

养金护肺汤(河南名医刘怀民方)

【组成】芦根3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桃仁10g,猫爪草30g,黄芪30g,蜈蚣4条,鸡内金30g,蜀羊泉30g,仙鹤草30g,龙葵30g,鱼腥草30g,浙贝母15g,莪术12g,玄参30g,麦冬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攻毒散结,化瘀通络。主治肺癌。

【方解】芦根甘寒轻浮,善清肺热,《本经逢原》称其“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为治疗“肺痈”之常用品;而冬瓜仁可清热化痰、利湿排脓,气清则升,助肺气清宣,又味淡而可下渗除湿,故能清上彻下、肃降痰浊,与芦根配合可清宣肺热、涤痰排脓;薏苡仁甘淡而微寒,上清肺热而搜络剔脓,下渗肠胃而除湿,并可扶助脾胃之健运,属祛邪而不伤正之佳品;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痈。四药药性平和,共奏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效。黄芪补益元气;玄参、麦冬养阴润肺;鸡内金护健脾胃;猫爪草、蜈蚣、蜀羊泉、龙葵、莪术、仙鹤草攻毒散结、化瘀通络;鱼腥草、浙贝母清热化痰、解毒排脓。当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多糖、麦冬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莪术挥发油、新鱼腥草素、龙葵煎剂、猫爪草皂苷及多糖、蜀羊泉醇提取物、仙鹤草水浸膏均具有抗肿瘤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鸡内金、蜈蚣均有抗肿瘤作用。

【加减】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不同,药物应用有侧重,随证加减。血虚者可加当归补血汤;病程日久阳虚者加附子、干姜;神疲、少气懒言者加白术;肺热咳嗽痰多黏稠者加全瓜蒌、大黄;咳嗽、痰中带血、咯血者加白及、三七粉另冲服;肠腑不通者加火麻仁、肉苁蓉;骨转移者常用乳香、没药、川芎、杜仲、牛膝、补骨脂等;脑转移者常用僵蚕、苍耳子、全蝎、白芷、川芎等;淋巴结转移者常用全蝎、僵蚕、山慈菇、夏枯草、海藻、昆布、清半夏、石见穿、穿山甲、皂角刺等;肝转移者加茵陈、柴胡等;癌性发热属阴虚者常用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白薇、鳖甲、生地黄或青蒿鳖甲汤,属气虚者予补中益气汤,热毒蕴结者常用白花蛇舌草、重楼、羚羊角粉(另冲服)。化疗致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赭石,致大便溏薄者加参苓白术散;致骨髓抑制者加制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鸡血藤;肝损伤者加垂盆草、茵陈;失眠者用甘麦大枣汤,或远志、合欢皮等;放疗致肺纤维化者加土鳖虫、炮穿山甲;致腹泻者则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验案】戴某某,女,45岁,2008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于2008年5月26日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舌段周围性肺癌并双肺、左侧胸膜转移;于河南省人民医院CT引导下行穿刺,病理示:左肺考虑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行EGFR基因突变检查检测到基因突变。行化疗6周期及免疫治疗后口服靶向治疗药物“易瑞沙”。初诊症见:形体消瘦,面部散在红色皮疹、瘙痒,胸闷不适,咳嗽少痰,伴全身困乏,动则气短,纳差,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舌质暗红,脉弦细数。四诊合参,辨证:痰瘀互结、气阴两虚,治则:化痰祛瘀、益气养阴。中药方:芦根30g,黄芪3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桃仁10g,猫爪草30g,蜈蚣4条,鸡内金30g,蜀羊泉30g,仙鹤草30g,龙葵30g,鱼腥草15g,浙贝母15g,莪术12g,玄参30g,麦冬15g,葶苈子15g,茯苓15g,焦三仙各30g,党参15g,牡丹皮12g,白蒺藜15g。10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时面部皮疹消失,胸闷不适,全身乏力症状减轻,纳食好转,后以此方加减坚持服用至今。2014年8月中旬患者复查见:神志、精神、纳食可,二便正常,胸部CT提示病情相对稳定。该患者2008年8月确诊为左肺上叶舌段周围性肺癌并双肺、左侧胸膜转移,病理诊断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曾多次化疗及免疫治疗,2008年11月服用靶向治疗药及中药治疗至今,以养金护肺汤为主加减,该患者动则气短,为肺气亏虚,加党参补气;纳差,加焦三仙以健脾和胃;患者胸水,用茯苓、葶苈子健脾利水、行水逐饮;分子靶向药物致皮疹用白蒺藜、牡丹皮。患者确诊时已发生双肺、胸膜转移,出现胸腔积液,经西医治疗后出现副作用,开始口服中药,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已6年余,病情相对稳定。通过养金护肺汤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增效减毒,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是指任何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增加和(或)吸收减少,发生胸膜腔内液体潴留,简称胸水。

胸腔积液验方(安徽名医张琼林方)

【组成】葶苈子15g,黄精30g,山药15g,桃仁15g,白术15g,瓜蒌30g,百部15g,赤芍12g,地骨皮18g,白薇15g,郁金12g,桑白皮15g,生薏苡仁30g,柴胡15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逐水祛饮。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症见胸胁痛,呼吸困难,咳喘气逆,肋间胀满,舌苔薄白,脉沉弦。

【方解】胸腔积液在中医归属于“悬饮”。此方的特点是攻补兼施,用黄精、山药、白术、生薏苡仁、生甘草补益脾肺肾以固其本,尤其是后三味还具有排脓生肌、解毒疗伤之功;用瓜蒌、百部、地骨皮、桑白皮、白薇、葶苈子清热解毒,消痰利水;用桃仁、赤芍、郁金香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用柴胡、甘草疏肝解郁,调和诸药。

【加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10g、陈皮10g。

【验案】张某某,男,35岁,工人,初诊时间:1998年3月20日。患肺结核胸膜炎8个月,在当地结核防治医院已住院半年。现胸膜粘连并胸腔积液。症见左肋胀痛,吸气加剧,倦怠乏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形体消瘦,体重减轻7.5kg,纳眠可,大便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稍数。诊断:肋痛。方药:黄精30g,山药15g,桃仁15g,瓜蒌30g,百部15g,赤芍12g,地骨皮18g,白薇15g,郁金12g,桑白皮15g,葶苈子15g,生薏苡仁30g,柴胡15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4月22日:服药30剂,肋痛、盗汗消失,体重增加2.5kg,精神好,体力增加,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方药:上方去葶苈子、白薇、桑白皮、地骨皮,加白术12g、川贝母15g、砂仁10g、炒枳壳12g、牡丹参30g、土茯苓15g、生黄芩15g。水煎服,1~2日1剂。继以调理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