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有一个朋友,名牌大学毕业,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经商。经过原始积累,到90年代,富了,但,好像变得比以前更不安了。每年要花十几万请风水师啊命理师啊,帮他摆布家具,还要放生、拜神,诸如此类,说是可以趋吉避凶。我忍不住批评了他的做法,并用事例说明很多的风水师、命理师不过是深谙人性弱点的骗子。朋友笑笑,说他其实也不完全信,不过是买一个心安。
我这位朋友,不过是无数普通中国人中的一员。千百年来,中国人最关心的人生问题,是这样两个切身的功利问题:一个是如何保平安,一个是如何获得功名利禄。但耐人寻味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既不会深入到生死、真理这样的终极层面,也不会深入到制度、道德等社会层面,而是把它们看作个人问题,是需要自己找到解决方法的问题。
而大多数人找到的方法就是归在神、佛、仙、命理、风水等名下最简单的形式主义的方式。而且非常功利,画个符,就要马上驱邪;念个咒,股票就要立刻上涨。抄了一遍心经,恨不得癌细胞即刻消失。如果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就是不灵。中国人经常说的,是这个庙或这个命理师,灵不灵。灵还是不灵,是很多中国人选择信仰的一个标准。不幸,这个灵还是不灵,又非常主观。所以,所谓的灵,往往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自欺欺人。
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1583年到达中国肇庆,一直到1610年在北京去世。他在《中国札记》这本书里谈到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说最令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人信风水,“一本黄历上写着每个日子适合做什么”,“非常荒唐,而这群骗子居然能够骗到皇帝和平民”。在他看来,这些看风水算卦的骗子是中国的大害虫。
利玛窦犀利地指出了中国人信仰体系里最低的一个层面:总是想着要通过命理风水、求神拜佛之类达成趋吉避凶的目的,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极其功利的近乎巫术崇拜的迷信,仍然是一个广泛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官员、平民、富豪、穷人当中。但是,如果观照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简单地说中国人只有迷信,也并不公允。
《了凡四训》显示了中国人信仰体系里的另一个层面:透过自我修行创建良好的生活。这本书的作者袁了凡生于1533年,逝于1606年,和利玛窦生活在大明王朝的同一个时期,但彼此大约并不知晓,利玛窦一定没有读过《了凡四训》。如果读到了,也许对于中国人的信仰会有更全面的认知。在中国,固然有人迷信,但也有不少通达的人对于人生有独到的思考。《了凡四训》的价值,正在于把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与命理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
二
《了凡四训》回答的,正是中国人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如何保平安?如何获取功名利禄?或者更简单地合并成一个问题: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袁了凡在《了凡四训》里首先试图矫正中国人两个普遍的习惯:一是习惯于“命中注定”“听天由命”;二是当对命运有所不满的时候,习惯于向外求,向命理求,向风水求,向神灵求。
袁了凡说他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位孔先生,把他的命运算得清清楚楚,而且在多年里逐一应验。袁了凡因此心如止水,觉得命运既然已经天注定,那何必再努力什么呢。直到有一天,偶然遇到云谷禅师,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云谷禅师向袁了凡讲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的层面上找寻,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如此。我们既可以向内求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命运呢?云谷禅师说:“要种植新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性,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做好事,积累阴德。这些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
云谷禅师又拿出一本功过簿给袁了凡,让他每天有所反省,把自己做的好事坏事都记录下来。最后,他教袁了凡念“准提咒”,说如果念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就会有强大的感应。
于是,袁了凡按照云谷禅师的说法,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没过多久,他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这本《了凡四训》,是他写给自己儿子的。在这本书里,袁了凡通过自身经历,讲述了命运可以透过修行改变,透过什么修行改变呢?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来改变。
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说法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的创意,我们在佛教、儒家、基督教的典籍里,很容易找到类似说法。但是放在中国社会,袁了凡彰显了特别的价值,价值在于他把这个说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在世俗生活层面,袁了凡是了不起的,因为他矫正了中国人日常生活里普遍存在的对命理风水的迷信,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自己命运自己掌握的人生态度。
当人们普遍地向神佛、风水寻求帮助的时候,袁了凡极力向人们证明,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我们想要财富,想要名望,那就修炼成与财富名望相匹配的心态、思想、品德和能力。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保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的所想所为。平安,源于内心。
三
袁了凡根据云谷禅师的开示,过上了修行的人生。首先是改过,就是矫正自己的行为,有所不为。其次是行善,就是不断地做好事。他分辨何为善何为恶,又细细列了十种善事。最后,讲了保持谦虚的重要性。
《了凡四训》是一部家训,一位父亲写给儿子以及子孙后代的人生教科书。写给子孙后代,无非是希望把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心得、经验告诉他们,帮助他们少走弯路,顺顺利利地把家族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最能从家训里看出。
有名的家训比如南北朝时候的《颜氏家训》,近代的有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中的道理不像《庄子》《论语》之类偏于形而上学的思辨,而是实实在在的处世之道,是一些实际的人生道理。又因是写给自己的子孙,希望他们有所获益,所以迷信层面的、怪力乱神的也很少,而是一些对普通人有帮助的方法论。
也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给孩子,希望他们过上好的生活。《了凡四训》在中国家训中的价值显得很突出,是因为他提倡的活法,在当时显得很励志。同时,他并不讳言追求富贵,而追求富贵的方法,不是厚黑学,不是权谋或神神鬼鬼,而是清净自己的心性以及在行动上持续不断地行善。这些,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正面的意义。
从佛学或老子、庄子的角度看,《了凡四训》显然不够究竟,也包含着有所求和无所求的深刻悖论。另外,就像中国所有的家训一样,把对安全感的追求,完全寄望于个人的心态、行为,却没有终极与制度层面的思考,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的缺憾。但不论怎样,作为一本生活方式的手册,这本书仍然值得一读,值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书。
袁了凡践行对善的信仰,心安理得地度过了一生。他原本号学海,为什么后来改叫了凡,《了凡四训》里有提到,读完你就明白了。袁先生不是什么大文豪,也不是什么大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只不过相较普通公务员,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广泛涉猎哲学、天文、农学、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写了二十多部书。这些在古代中国,都算不上什么有利仕途的领域,所以,他的官不会当得太大,他的名望也不会很大。他做过宝坻县的县令,还做过军事官员出征朝鲜,当时的朝鲜正在遭受日本的侵略。
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就是在自己家乡嘉善,读书、写书、教育子女,其著作中最有名的就是这本《了凡四训》,竟成传世之作。
四
回到我前面提过的那个朋友。2012年开始,突然不再请风水师了,而是每年拿出二十万捐给慈善机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些年来,以他自己的观察,单纯地相信某一个行为比如念佛、念咒语就能保佑自己是非常片面的。这样做的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得到什么保佑,该进监狱的不会因为念了佛就不进监狱。
上天是公正的,不是看你拜不拜,而是看你实际做了什么。最后,每个人都要为他自己的行为买单。钱是买不来神灵的保佑的,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心念和行为里找到安心的路。所以,要修心。这是他几十年人生的最大体会。他说,他的改变还因为一本书,就是这本《了凡四训》。他又加了一句:这本书里讲只要做好事就能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他并不是很认同。如果做好事还要执着于求子求富贵,那么做好事会很累。
最好是,只做好事,莫问前程,心安就好。
费勇
2017年2月14日
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