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式的图像

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费马 皮埃尔·德·费马(Puerre de Fermat,1601—1665),法国律师和业余数学家,被视为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之一。——译者注和笛卡儿 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被视为解析几何之父。——译者注在各自的研究中发现,代数方程式可以用图像直观地呈现出来;反之,几何图形也可以用代数方程式表示。他们的这个发现让数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方程式的图像:

y = 2x + 3

该方程式表明,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在把它加倍并加上3之后,就可以得到y的值。下表中列出了几组xy的值,据此我们绘制出这些点,本例中的点有(–3, –3)、(–2, –1)、(–1, 1)等。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所得到的就是方程式的图像。下图是方程式y = 2x + 3的图像。

方程式y = 2x + 3的图像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些重要的术语。上图中的那条水平线叫作x轴,垂直的那条线叫作y轴。本例中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是2,y轴截距是3。斜率表示这条直线的倾斜程度。斜率是2,意味着x每增加1个单位,y就会增加2个单位(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个特点)。y轴截距表示x = 0时y的值。从几何学的角度看,它表示这条直线与y轴相交的位置。一般而言,方程式y = mx + b的图像是斜率为my轴截距为b的一条直线(反之亦然)。通常,我们通过方程式来识别直线,因此我们可以直接说,上图代表的就是直线y = 2x + 3。

下图是直线y = 2x – 2和y = –x + 7的图像。

y = 2x – 2和y = –x + 7的图像在哪里相交?

直线y = 2x – 2的斜率是2,y轴截距是 –2。(该图像与直线 y = 2x + 3平行,将后者垂直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即可得到直线y = 2x – 2。)y = –x + 7的图像斜率是 –1,这表示x每增加1个单位,y就会减少1个单位。接下来,我们通过代数运算,找出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x, y)。在这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这两个方程式的xy值是相同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y值相同时所对应的x值。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求解下面这个方程式:

2x – 2 = – x + 7

方程式左右两边同时加上x再加上2,就可以得到:

3x = 9

因此,x =3。只要知道x的值,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两个方程式中的任意一个求出y的值。由于 y = 2x – 2,x=3,所以y = 2×3 – 2 = 4。(或者因为y = –x + 7,x=3,所以y = – 3 + 7 = 4。)由此可见,这两条直线的交点是 (3, 4)。

直线的图像是很容易画出来的,因为只要知道直线上的任意两点,就可以画出整条直线。对于二次函数(包含变量x2)而言,要画出它的图像就不那么容易了。图像最简单的二次函数是 y = x2(如下图所示)。二次函数的图像被称为“抛物线”。

y = x2的图像

下图是y = x2 + 4x – 12 = (x + 6) (x – 2) 的图像。

y = x2 + 4x – 12 = (x + 6) (x – 2) 的图像(y轴的刻度做了调整)

注意,当x = – 6或x = 2时,y = 0。我们从图像上可以看出,抛物线正好与x轴相交于这两个点。抛物线的最低点必然位于这两个点的中间位置,此时x = – 2。点 (– 2, – 16)被称为抛物线的“顶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与抛物线打交道。一个物体(无论是棒球还是喷泉)被抛出之后,其运动轨迹近似于一条抛物线(如下图所示)。在设计汽车车头灯、望远镜、圆盘式卫星电视天线时,人们也都参考了抛物线的特点。

喷泉示意图(其对应的抛物线为y = –0.03x2 +0.08x + 70)

现在,我需要向大家介绍一些术语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都是“多项式”(polynomials),即数字与单个变量(例如x)的组合,其中变量x可以是正整数次幂的形式。最高的幂次被称为多项式的“次数”(degree)。例如,3x + 7是次数为1的(线性)多项式。次数为2的多项式(例如 x2 + 4x – 12)被称为二次多项式(quadratic)。次数为3的多项式(例如5x3– 4x3)被称为三次多项式(cubic)。次数为4和5的多项式分别叫作四次多项式(quartic)和五次多项式(quintic)。(我没听说过有哪些专有名词可以表示次数更高的多项式,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多项式在现实中很少见。7次多项式是不是可以用“septic”这个英文单词来表示呢?有人认为可以,但我觉得并不好。)不含有变量的多项式(例如多项式17)的次数为0,被称为常数多项式。最后,多项式不允许包含无穷多项。例如,1 + x + x2 + x3 + …不是多项式。[它是一个“无穷级数”(infinite series),我将在第12章详细介绍这个概念。]

注意,多项式中变量的次数只能是正整数,而不能是负数或者分数。例如,如果方程式中含有1 / x或者等项,我们就不能称其为多项式,因为我们知道1 / x = x–1= x1 / 2

我们把多项式的“根”(roots)定义为当该多项式等于0时x的值。例如,3x + 7有一个根,即x = –7 / 3。x2 + 4x – 12的根是x = 2和x = – 6。有的多项式(例如x2 + 9)没有(实)根。注意,所有的一次多项式(直线)都有且只有一个根,因为这条直线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二次多项式(抛物线)最多有两个根。多项式x2 + 1、x2x2 – 1分别有0、1和2个根。

y = x2 + 1和y = x2 – 1的图像(这两个多项式分别有0和2个根。
y = x2 的图像在前文中已经给出,该多项式只有1个根)

下图是三次多项式的图像。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最多有3个根。

y = (x3–8) / 10 = (x–2)(x2 + 2x + 4)和y = (x3–7x + 6)/ 2 = (x + 3) (x–1) (x–2)的图像(这两个多项式分别有1和3个根)

在本书第10章,我们将接触到“代数的基本定理”。该定理告诉我们,每个n次多项式最多有n个根,经过因式分解后,可以转变成线性多项式和二次多项式组合的形式。例如:

(x3–7x + 6) / 2 = (x–1) (x–2) (x + 3)

它有3个根(1、2和 –3),而x3 – 8 = (x – 2) (x2 + 2x + 4)只有一个实根,即x = 2。(它还有两个复根,但要到第10章我们才会讲到这些概念。)顺便告诉大家,现在只要在我们常用的搜索引擎中输入方程式,就可以方便地得到大多数函数的图像。例如,输入“y = (x3 –7x + 6) / 2”,就可以得到一个与上图类似的图像。

我们在本章已经学习了如何方便地找到线性和二次多项式的根。事实上,三次和四次多项式也有求根公式,但都极其复杂。这些公式是在16世纪被找到的,在随后2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试图找到五次多项式的一般求根公式。众多天才数学家前赴后继地投身于这项研究,结果都徒劳无功。19世纪初,挪威数学家尼尔斯·阿贝尔(Niels Abel)成功地证明了五次以及更高次的多项式不可能有通用的求根公式。他为世人留下了一个只有数学界才能参透其中玄机的谜题:为什么艾萨克·牛顿没有证明五次多项式没有一般求根公式的不可能定理呢?答案是:他不是阿贝尔! 原文“He wasn’t Abel!”的谐音是“He wasn’t able!”(他证明不了!)——译者注我们将在本书第6章讨论如何证明不可能性。

延伸阅读

为什么x–1 = 1 / x呢,例如,5–1 = 1 / 5?请观察下列数字,找出其中的规律:

53 = 125,52 = 25,51 = 5,50 = ?,5–1 = ?,5–2 =?

注意,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就会发现:指数减去1,这个数字就要被5除。要让这个规律成立,我们就需要让50 = 1,5–1 = 1 / 5,5–2 = 1 / 25,以此类推。不过,真正的原因是“指数法则”。指数法则指出,xaxb = xa +b。当ab是正整数时,指数法则不难理解。例如,x2 = x·xx3 = x·x·x。因此:

x2·x3 = (x·x) (x·x·x) = x5

既然ab的值为0时,该法则也成立,那么:

xa +0 = xa·x0

由于方程式左边等于xa,因此右边也必须等于xa,这就要求x0 = 1。

由于我们希望指数法则对于负整数同样成立,因此我们必须接受:

x1·x–1 = x1+ (–1) = x0 = 1

方程式两边同时除以x,就会发现x–1 必须等于1 / x。同理,我们可以证明x–2 = 1 / x2x–3 = 1 / x3,等等。

由于我们希望指数法则对于所有实数也成立,因此我们必须接受:

x1 / 2 ·x1 / 2 = x1 / 2 +1 / 2 = x1 = x

因此,当x1 / 2与自身相乘时就会得到x,也就是说,(当x是正数时,)x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