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救子心切,一听这口气,忙对国王说:“哎呀,你先让他治治嘛,治不好再杀也不晚啊!”
国王一想也是,忙唤他回来,说道:“给你三天期限,治好了重重有赏。”
扁鹊冷笑道:“我不是为赏赐来的。要我治,好说,不过得依我两件事。”
国王忙说:“只要能治好,别说两件,两千件我也依,快说!”
扁鹊说道:“第一件,不许再杀召来的医生,统统放回去;第二件,三天内不管是谁,都必须得听我的。”
国王救子心切,连忙答应。
一天过去了,扁鹊并没给太子用一针一药,却与宫娥搭讪闲聊起来。又一天过去了,扁鹊还没给太子治病。娘娘可沉不住气了,几次差人去催扁鹊,扁鹊摇摇头说:“不忙。”
转眼到了第三天,动真格的时候到了!刀斧手提着明晃晃的鬼头大刀杀气腾腾地在一边伺候,国王的脸像刷了层浆子,绷得紧紧的。
扁鹊大踏步走进来,一没拿针包,二没提药囊。他一看这架势,轻蔑地笑了笑,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一对明晃晃的小铜锤在太子头前“啪、啪、啪”敲了三下,一反手,把小铜锤藏到了身后头。太子听到响声,慢慢地睁了睁眼,四处看,国王、娘娘立时露出了笑脸儿,忙来托太子的头。太子看了一会儿,见没有他想要的东西,又慢慢地闭上了眼。
扁鹊又拿出小铜锤,“啪、啪、啪”敲了三下,太子又睁开了眼。扁鹊提着绳儿,在太子头前晃了几圈,嘿嘿地逗太子玩起来。太子伸出小手抓铜锤,挣扎着要。扁鹊给了他,太子笑了,拿过小铜锤,“啪!”“啪!”地敲着玩了起来。
这时,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都看直了眼。国王、娘娘可乐坏了,喝退刀斧手,传令备酒宴。
原来,扁鹊不但会按摩、针灸、切脉,还会望诊。他一看太子的模样儿,就知道得了相思病。三岁孩子能想什么呢?头一天,他就钻进了太子的玩具堆里,一件件地清理着。找来找去,找到一只单咣咣,这是外国进贡的宝物,样式精美,小巧玲珑。他拿起来敲了敲,声音又甜又脆,真是好听极了。再找另一只,却怎么也找不着。他把这只小铜锤揣进怀里,心里有了数。他又把平日看护太子的宫娥找来,一个个地询问,其中有一个人说了实话。
有一天,太子在莲花池边玩,太子把一只心爱的小铜锤掉进了池里。当时太子哭着要,可是没捞上来。从这时起太子就病了。这下扁鹊心里更有了底。
第二天,扁鹊便让人从莲花池里捞上了这只铜锤。
扁鹊治好了太子的病,国王赏他黄金百两、彩缎千匹,朝中官职任他挑。进行封赏这一天,国王命人去请扁鹊,找遍了王宫,连个影儿也没有,原来在三天前扁鹊就骑着毛驴走了。
扁鹊给医家免了这场灾难。从此以后,凡是沾个“药”边的,贴个“医”字的都视他为祖师爷,家家都供着他的神位。
◎妙招除郁症
有一年,齐囯的国王生了一种怪病,终日昏昏沉沉,蒙头大睡,叫也不醒。王宫里的御医用了不少药,也不见好转。文武大臣急得团团转,王后和太子也愁得日夜啼哭。这时,有个太监说:“听说扁鹊是个神医,何不请他来看看,也许可以治好。”
王后和太子立即派人把扁鹊请来。扁鹊看了看齐王,搭了搭脉,对王后和太子说:“大王的病可以治好。不过,我治好了大王的病,大王会处死我的。”
王后和太子连声说:“哪有这个道理,你治好了大王的病,一定要重重赏你,哪会处死你呢?”
扁鹊说:“既然如此,隔几天我再来。”
一天,天下大雨,扁鹊来给齐王看病。一路上,扁鹊既不坐轿,也不打伞,冒雨步行,弄得一身泥水。
扁鹊走进王宫,来到齐王寝宫,只见齐王仍然蒙头大睡,叫了几次也没叫醒。扁鹊一不脱鞋,二不脱衣,就爬到了齐王床上,把齐王推过去翻过来地折腾开了。
齐王睁开眼睛一看,见一个浑身泥水的人趴在床上摆弄他,顿时勃然大怒,坐起来指着扁鹊破口大骂。外面的文武大臣听了,连忙赶进寝宫。齐王见了众人,再望望湿淋淋的扁鹊,觉得有失威严,更加恼怒,大喝道:“来人!快把这畜生拉出去斩首示众!”
武士把扁鹊推了出去,扁鹊对王后和太子道:“大王今日发了此番大火,病已不治自愈,不必再服药了。我犯了辱君之罪,大王要处死我,我也预料到了。不过,我有个请求,不要杀我的头,把我罩在大钟内闷死好了。”王后和太子把扁鹊的要求回报了齐王,齐王同意了。
扁鹊被罩在钟内,时间一长就要闷死。他用手在钟边挖泥土,挖出一个通气孔道,自己就端坐在钟内静心养神。
三天后,齐王的病完全好了,他想起被他下令处死的扁鹊,心中十分后悔。便同王后、太子一同来到钟边,叫人把大钟吊起来,只见扁鹊正端坐养神,面色红润,安然无恙。
齐王见了很是惊讶。王后和太子问扁鹊为什么要用那样粗野无礼的办法给大王治病,扁鹊说:“大王之病,是因操劳国事过度,众多烦恼之事闷在心头,积郁成疾,实为‘郁症’。这种病只有激发他生气狂怒,把胸中积郁,发泄出来就会好了。”
齐王听了,称赞道:“真乃神医也!”于是,厚赐了扁鹊。
◎丑宝
人们很长时间并不知道牛黄到底是怎么来的?牛黄被发现,并被用进药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遇上这个机会的不是别人,正是扁鹊。
青年时代的扁鹊,跟一位良医学了十几年的医术,成了一名能“心见五脏症结”的优秀医生,在当地非常有名。他的足迹踏遍陕西、山西、黄河中下游,替当地民众解除疾病,深受百姓的尊重。
有一天,他刚从药罐中取出炮制好的青礞石,准备研末替一位名叫阳文的邻居治疗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扁鹊问其因由,原来是阳文家中养了一头十几年的黄牛,不知何故近来日渐消瘦,吃草少,喝水多,行走无力,眼睛发红失神,以致不能耕作,故阳文的儿子阳宝请人把牛宰杀了。谁知,阳宝发现牛胆里有块石头。扁鹊对此颇感兴趣,叮嘱阳宝把石头留下,以便进一步研究。阳宝笑了:“先生莫非想用它做药?黄牛之病源于结石,这结石乃病根也,哪能治病?”扁鹊一时也答不出来,随手把结石和桌上的青礞石放在一起。
正在此时,阳文的病又突然发作。扁鹊赶到阳文家时,只见阳文双眼上翻,肢冷气急,十分危险。扁鹊一边扎针一边叮嘱阳宝:“快!去把我家桌上的青礞石拿来。”阳宝气喘吁吁地拿回药来,扁鹊很快研末给阳文灌下。不一会儿,阳文停止了抽搐,气息平稳,神志清醒。事毕,扁鹊回到自己家里,发现青礞石还在桌上,而牛结石却不见了。他忙问家人:“何人动了牛结石?”
回答是:“刚才阳宝来取药,说是您吩咐的呀。”这个偶然的差错却引起了扁鹊的深思:“难道牛的结石有祛痰定惊的作用?”
于是,第二天,他有意识地在给阳文服用的中药里,将青礞石改换为牛结石。三天后,阳文奇迹般地痊愈了,不但止住了抽搐,而且偏瘫的肌体也能动弹几下,喜得阳文连声称谢。扁鹊说:“不用谢我,还是谢谢你的公子吧。”于是扁鹊将牛结石代青礞石的经过讲了一遍,并说:“此石久浸于胆汁中,凉人心肝,有清新开窍、镇肝熄风之效。”
阳文问道:“这药叫什么名字呢?”
扁鹊思索片刻:“此结石生在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黄,就叫它‘牛黄’吧。”又说,“牛黄有此神效,堪称一宝,牛属丑,再给它取个别名,叫作‘丑宝’吧。”
自从扁鹊用牛黄治好阳文的病之后,便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因为牛黄具有清热解毒、开窍豁痰、熄风定惊之功,故广泛地应用于高热、昏迷、抽搐、癫痫等病症,从而使药材商觉得牛黄有巨大的商机,便派人到各地征收牛黄。“一枚牛黄就是一条牛的生命”,由此引发了“宰牛取黄”之祸。
那是宋徽宗当政时,户部下令在全国各地购买牛黄,以供皇家惠民和剂局配药使用。由于“令下如山倒”,急如星火,各州县百姓竞相屠牛以取牛黄,但仍与所求的数量相去甚远。地方官吏趁机从中敛财行贿,中饱私囊,百姓叫苦不迭。独有山东莱州掖县知县直言上疏说:“牛遇岁疫,则多病有黄。今太平日久,和气充塞,县境牛无黄可取。”结果,朝廷给掖县优惠待遇,可不用进贡牛黄,掖县百姓无不感激知县。
◎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从告诉他,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
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
侍从回答说:“还没有。他死了还不过半日呢!”
扁鹊请求说:“能否让我进去看看?”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
侍从睁大了眼睛,怀疑地说:“先生,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我只听说上古时候的名医俞逾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若你能像他那样倒差不多。要不然,连小孩儿也不会相信的。”
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很是着急,他灵机一动,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还在扇动,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
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国王十分诧异,忙把扁鹊迎进宫中,痛哭流涕地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日有幸相助。不然,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
扁鹊一面安慰国王,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一会儿,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扁鹊又让弟子子豹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肋,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二十来天就康复如初。
这件事很快被传遍各地,扁鹊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说:“他就是使死人复活的医生!”
扁鹊听了,谦逊地笑着说:“我哪里能使死人生还呢,太子患的是‘尸厥’症,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使他苏醒过来罢了。”
以后,人们常用“起死回生”这个词来形容医生技艺高超。有些病家有时为了感谢医生,送上一块“扁鹊再世”的横匾,也是颂扬医生医技高超的意思。
◎洗肠沟
一个太子得了重病,几乎把有名的医生都请遍了,始终也不见效,就是专给皇上治病的太医也瞪着眼睛没办法。
眼看太子就要病死了,最后找到了扁鹊。扁鹊一看,知道是太子的肠子上有了病。征得国王的允许,他便把太子带到了郎家庄北边一条河沟里,剖腹医治。及至医治将完,忽然发觉太子的肠子缺了一段,于是他就顺着河边寻找起来。河水虽然清澈见底,可是流得非常急,扁鹊在河水中紧赶慢赶,跑了很长时间也未找到。
后来,赶到焦家庄庄北,碰到一位洗衣姑娘,就问她说:“姑娘,你看到一段肠子没有?”
“在那!”洗衣姑娘不慌不忙地指给扁鹊看。
扁鹊顺着姑娘手指的方向一看,原来太子的那段肠子,就放在她的洗衣石板上。
扁鹊道了谢,拾起肠子回来,又把它装在太子的肚子里,太子的病果然好了。当时的人们为了纪念这段有趣的故事,就把郎家庄庄北的那条河沟起名叫作“洗肠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