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象地说:“团队就是一个有口才的人对着一群有耳朵的人说话,让这些人听从你的领导。”善于沟通是领导带团队的基础,团队的方向、效率、干劲都要靠领导的好口才。身为领导,要想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留住团队中的优秀员工,消除自己和下属之间的矛盾,就要学会说话。一个不善于沟通的领导很难带好团队。
一张巧嘴指明清晰方向
古人曾说:“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会不会说话足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运势,更何况是一个团队呢?从某方面来说,团队是否优秀,和领导会不会说话存在着莫大的关系。会说话的领导未必能带好自己的团队,但不会说话的领导多数不能带好自己的团队。
优秀的领导不只是个人的优秀,还要带动整个团队,让大家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在人数众多的团队中,如何才能让大家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呢?靠默契吗?显然不行。这就需要领导者发挥自身效用,用自己的口才为团队指引方向。
李单是一家香港公司的老板,近期组建了一个新项目组,准备写一本介绍公司工作法的书籍,一是为了介绍自己公司的高效率工作法,让更多人学习这种工作经验,二是为来年的公司上市做准备。
新项目组人员是从各个不同的图书公司跳槽而来的,大家曾经的写作类型各不相同,对图书的质量把控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项目组里的成员都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写作,最后的成书肯定是各种风格掺杂在一起,猫不像猫,狗不像狗,只能算是一本不伦不类的垃圾书。
假如李单坐视不管,不仅公司介绍高效率工作法的目的无法达到,公司来年的上市工作也将胎死腹中。
看到这种情况,李单将项目组的成员召集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说:“我知道大家都是各个公司的精英,在写作上拥有丰富的经验,都有独自负责这个项目的能力。但是,如今我们都只是团队中的一员,必须相互协作,统一方向。还请各位‘将军’委屈下,踏实做个‘士兵’,彻底放空自己,完全忘记以前的写作风格,通过经常开会协商的方式统一文风,互帮互助,共同完成这个项目。”
李单坚持每天工作前把大家组织在一起开个小会,为项目组成员指出清晰的方向。“磨刀不误砍柴工”,看似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开会上,实则为大家统一了方向,避免了无效的工作,最后的效率反而更高。
两个月后,项目组顺利编写出一本质量上乘的工作法方面书籍,深受读者的喜爱。公司的上市工作也因为这本书籍而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项目组之所以能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李单可谓功不可没,正是因为她的会说话,团队才找到清晰的方向,项目才顺利完成。
设想一下,假如李单没有这么优秀的口才,不能为大家找到清晰的方向,如何能带好自己的团队呢?那样的话,团队必将一盘散沙,无力做出任何值得骄傲的事情。
咱们再来看一个相反的案例,看看不会说话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刘璐是一家机械厂的总工程师,做抽油机的设计工作。一天,公司董事长下达一个命令,要求刘璐一个月内设计出一款新式抽油机,将绘制好的样图提交给生产部门。
刘璐是这家机械厂的骨干,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拿过多项设计大奖。她轻车熟路地设计出一款新式抽油机,各种图样、数据都清晰地呈现在图纸上。
此时正值电脑技术刚兴起不久,马上就要退休的刘璐哪懂得电脑啊,因为她读书时根本没接触过电脑,所以,多年来她的草图都由两名绘图员绘制,以弥补她在电脑技术方面的不足。
但其中一名老绘图员突然辞职,公司新招进的绘图员小刘刚刚毕业于一家设计学院。小刘为人谦虚,事事虚心求教,唯恐因自己缺乏经验而给公司造成损失。没想到刚入职就接到这么重要的工作任务,他在欣喜的同时也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
小刘来到刘璐办公室,虚心地问:“刘总工,咱们要绘制的图纸是二维的还是三维的?”
刘璐瞪了他一眼,责怪道:“读书时老师怎么教你的?这么点儿小事还要问,怎么教你的,你就怎么绘。”
小刘分辩说:“绘制二维图纸需要使用Auto CAD绘图软件,绘制三维图纸需要使用Solid Works软件。我们读书时只教了Auto CAD绘图软件,如果可以的话,我就绘制二维图纸了。”
刘璐气冲冲地说:“你自己决定吧!觉得怎么绘制正确,就怎么绘制,别总是让人手把手教你。”
小刘被一通臭骂,情绪低落,只能凭自己在学校里的经验绘制图纸。
一个月后,小刘绘制出二维图纸,另一名绘图员则绘制出三维图纸。两个人原本各负责一半绘制工作,如今却一种是二维图,一种是三维图,怎么可能拼装成总装图呢?期限到了,新设计的抽油机却因为这点儿小事被耽搁,公司从设计部到生产部和销售部都蒙受了巨大损失。
我们从这个案例中看到,领导的说话方式直接决定着团队的工作方向,刘璐不仅不善于聆听下属的意见,还以蛮横无理的说话方式处理下属的虚心求教,没能带好自己的团队,最终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糟糕的说话方式就像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罗盘却失去效力的航船,不断偏离既定方向,永远也无法顺利到达目的地;优秀的说话方式则像迷途中的灯塔,为团队指引前进的方向。
一番话“吹”出高效率团队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同事,同样的时间内,一些人能做很多工作,另一些人却什么工作都没做,宝贵的工作时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没错,任何人做事都有效率高低之分,团队也是如此。优秀的团队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团队里每一位成员的工作效率都很高。
人是有惰性的,团队里的成员也不例外,许多人都习惯拖延,生活方式也比较散漫。似乎效率低下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提高效率是每一位领导都要面对的主要难题。会说话的领导可以让自己的团队持续高效地工作,而不会说话的领导只能受团队低效率的困扰。
对团队来说,短期的效率低下不会造成多大危害,但是,如果坐视这种现象不管,时间久了,团队将会失去竞争力,在与竞争对手较量时则会变得不堪一击,甚至威胁到公司的生存。
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主营业务是做机场专用打印机设备,向全国各地的机场销售打印机并提供技术支持。
近期,这家公司的老板发现,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普遍低下,外派到各个机场的技术工程师本可以三五天就完成的工作,却常常拖延到十几天还没有完成,每位技术工程师的差旅费都远远高过预算。机场航站楼的领导抱怨常常找不到技术工程师的人影,各个航空公司的值机人员抱怨机器坏了找不到人修,已经出现过多次因为打印机故障而耽误旅客行程的现象。
公司为了打响品牌,抢占更多市场,前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甚至不惜赔本和竞争对手打价格战。本来就没有利润,还要承担这么繁重的差旅费用,而且技术工程师还在不断给公司抹黑。公司老板再也坐不住了,把各位技术工程师召集到一起,说:“各位长期出差,工作辛苦,日后公司有了起色肯定不会辜负大家的付出。如果从责任方面出发,告诉大家尽职尽责,说得有点大,我就从你们的个人利益说吧。每天能做多少事,大家心里都清楚,而且机场工作人员也有人经常给我反馈。那些尽心尽力的同事,我都在心里记下了,今后的升职、加薪都会以此为参考。所以希望大家多多努力,为自己的前程着想,多尽一份心,提高工作效率。站在公司角度上想问题的人,公司绝对不会亏待他。”
听完这段话后,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肯定会提高一个台阶。因为大家都已经明白,今后对待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自己的前程和工资,混日子只会作茧自缚,还有什么不努力工作的理由呢?
拖延和懒惰能将一个人毁灭,让一个人错失成功的机会。如果团队习惯了拖延,每个人做事情都不紧不慢的,没有任何紧迫感,那就是在自毁前程。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大家能偷懒则偷懒,有谁会把团队的利益置于首位呢?
面对这种情况,领导者必须要有一个好口才,及时纠正团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努力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因为工作效率是公司的命脉,直接影响公司能否保持活力,继续发展下去。
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反映领导的能力。语言能力欠佳的领导,无力改变团队工作效率低下的现状,但又不能放纵不管。所以,领导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多学习怎样和自己的下属说话。
我们来看一下,同样一种情况,同样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换另外一种说话方式,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公司老板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怒气冲冲地说:“要求你们三五天完成的工作,非要拖延到十几天,机场领导遇到问题找不到人,航空公司值机人员面对故障打印机干着急,你们当时在哪里?看电影?逛街?还有一点儿责任心吗?能不能提高工作效率?能不能把公司利益放在首位?能不能有点儿职业精神?”
如果公司老板采用这种训话式表达方式,也许短期内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但是持续不会太久,团队中的成员会继续拖延、散漫,很快就会忘记公司老板之前的训话。
所以我们说,对领导而言,同样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会不会说话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效果。会说话的领导能革除团队中的“毒瘤”,给团队带来活力;不会说话的领导只能通过不断训话的方式暂时解决问题,一旦遇到类似情况,又只会采取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会说话的领导受团队效率低的困惑,心思没少费,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会说话的领导则能及时改变团队效率低的弊端,把团队拉回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团队凝聚力来自领导的那张嘴
“……一根筷子耶,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哟,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耶,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哟,声啊声震天,声震天……”这是《众人划桨开大船》里的歌词。由此可见,凝聚力对一个团队有多么重要。
狼群的可怕之处并非在于它们拥有多么突出的个体优势,而是在于它们以团队精神为重,充分调用团队的力量。面对比自己凶恶的动物,它们往往可以取胜,秘诀就是拥有很强的凝聚力。
优秀的团队就像狼群一样,不见得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拥有很强的实力,但是,他们肯定有很强的凝聚力,这才是他们制胜的法宝。我们不要低估凝聚力的巨大作用,世界上许多非凡的事业实际上正是凝聚力的产物。无论是我们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还是埃及的金字塔,哪个不是凝聚力创造的奇迹?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万众齐心,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才能完成非凡的工作。我们为什么要组成团队?就是因为意识到任务是艰巨的,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靠团队精诚团结,互帮互助,从而完成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团队中,优秀的领导者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那么如何才算得上是优秀的领导者呢?他要有能力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织到一起,把一个个分化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会说话的领导者能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淡化自己的利益,以团队的利益为重,最后合众人之力,完成团队遇到的每一个艰巨任务。即便是面临危机,会说话的领导者也能临危不惧,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调动大家的凝聚力,最终转危为安。
一家化肥厂持续亏损,于是化肥厂领导号召所有经销商召开一次大会,共同商讨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会议开始之后,众位经销商的谩骂声不时传来,纷纷指责化肥厂厂长的错误经营方针。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随时可能发生激烈争吵。
片刻之后,化肥厂厂长在谩骂声中走上台,忍辱负重地说:“大家该骂的骂了,该说的说了,现在我请求大家停下来,听我说几句,否则咱们只能这样无休无止地争论下去,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首先,我要向大家道歉,由于我个人错误的经营方针,才导致今天这种局面,给大家带来很大损失。大家放心,我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弥补众位经销商的损失,还大家一个公道。厂里接下来要施行一项新的经营方针,必将给各位带来一定的收益,希望各位能多给厂子一点时间,大家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一起商讨对策。我再次向大家致歉,并以厂子的声誉担保,一定会弥补每一位经销商的损失。”
会场渐渐静下来,谩骂声没有了。众位经销商被化肥厂厂长的话说服了,他们打起精神,齐心协力想出一个好的对策,使化肥厂转危为安,业务也一天天大起来。
一番话就改变了化肥厂的命运,本来岌岌可危的化肥厂被厂长的这番话救活了。其实,厂长的话并没有这么大的功效,根本不可能救活一个厂子。真正救活厂子的是化肥厂和经销商协力组成的团队,这个充满凝聚力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奇迹。
但是,并非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仅凭几句话就调动起众人的凝聚力。面对稍纵即逝的机会,只有那些会说话的领导者才能牢牢抓住,不让宝贵的机遇从自己眼前流失。
商场如战场,没有哪个公司可以顺风顺水,避过所有危机。在经商的过程中,公司领导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一个不小心就会导致公司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如何才能重拾大家的信心,增强大家的凝聚力显得至关重要。会说话的领导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真诚和好口才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力挽狂澜,救活自己的公司。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如果辛辛苦苦创建的公司最后毁在领导不会说话上,岂不可惜?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领导者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很容易陷入焦虑中。越是在危急关头,越考验领导者的领导力。会说话的领导可以消除团队中的恐惧,让大家坚定信念,增强凝聚力,共同迎接未知的挑战。
好口才可以化解与下属的矛盾
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领导者和下属之间也不例外,矛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团队中,遇到矛盾时,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不能忍气吞声,一味迁就对方,更不能伺机打击报复,用野蛮的方式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双方要积极主动、心平气和地化解矛盾,用沟通的方式来解决。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隶属于同一个团队,是利益共同体,忍气吞声和伺机报复都不是明智之举,也有违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团结的需要,最后只会损人不利己,共同吞食恶果。
团队中的领导者,担负着维护团队团结的重任,更应该宽容大度,通过沟通的方式化解与下属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让矛盾越积越深,最终达到不可调节的地步。
然而,领导者如何才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切实化解自己和下属之间的矛盾呢?这就需要语言的艺术了。不会说话的领导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彼此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会说话的领导者却可以运用语言的艺术,有效化解自己与下属之间的矛盾,甚至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紧密。
小王是一家公司的新入职员工,同时入职的新员工多达百人,只有一人可以荣升为销售部部门主管。3个月以来,小王和小李的销售业绩并列第一,都深受销售部部门经理的青睐。
小李私下告诉部门经理,说小王在背后说经理坏话。部门经理本想在暗地里给小王穿小鞋,但转念一想,还是以公司利益为重吧!谁让自己是领导呢,不如大度一些,于是把他叫到办公室,心平气和地问:“小王啊,你们这批新员工就数你能力最突出,我很看好你。有个事想请你帮忙,我觉得自己可能有些缺点,不知道你对我个人有什么建议?”
小王大吃一惊,意识到自己说的话被领导知道了,于是说:“不知道是不是小李和您说了些什么,我曾经跟他抱怨,说您这个人要是不那么固执会更出色的。”
经理听了微微一笑,赞赏地说:“没想到你这么坦诚,倒是实话实说。小李告诉我,你说我这个人冥顽不化,做什么都一意孤行,简直是一个老顽固。不过,我不信你会这么说,所以才找你来证实一下自己的判断。”
小王嘿嘿一笑,不好意思地说:“不好意思,经理,我这个人心直口快,心里藏不住事,还真说了。得罪您的地方,还请不要见怪。不过,我说的可没他告诉您的那么严重。”
经理这才知道小王是个直爽的人,并没有什么歹意,于是谦虚地说:“以后对我有什么建议可以直接来告诉我。当然,背后抱怨我也行。”说完哈哈一笑。
小王听了,惊讶地说:“大家不是说您听不进意见吗?这么看来也不是这么回事啊!”
原来,小李见小王的业绩突出,怕他威胁自己的主管职位,有意在经理面前说他坏话,故意夸大其词。
经理的说话方式非常好,既坦诚,又心平气和,结果换来了小王的坦诚以待。如果他不是心平气和地说,而是上来就一通臭骂,或者用手中的权力在背后给小王使绊子,就会冤枉一个直爽的朋友,也让自己错过一次虚心改正缺点的机会。
领导和下属隶属于同一个团队,大家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哪里有什么不可化解的矛盾呢?在团队中,许多矛盾都是微不足道的,可能双方并没有本质矛盾,只因为彼此缺乏沟通才让矛盾越积越深。会说话的领导者能用委婉的方式化解这种矛盾,消除两个人之间的隔膜。
领导者和下属发生矛盾后,通常很难克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往往会采取过激的手段处理和下属之间的矛盾,也就不会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会说话的领导却能让对方在心平气和中坦露心声,用明智的方法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得到一个最有利于自己和团队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领导态度很好,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本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下属坦言相告,也就无法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态度,还要有善于和下属沟通的经验和技巧,而这是一个长期锻炼的结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
会说话能让领导更有威信
什么是团队呢?有人形象地说:“团队就是一个有口才的人对着一群有耳朵的人说话,让这些人听从你的领导。”让别人听你的领导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树立自己的威信,才能让下属心甘情愿听你的。
古人说:“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管理者身份特殊,是团队中的“领头羊”,关系到整个团队的命运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威信的领导无法服众,不仅会让自己失去领导职位,还会给团队带来一场灾难。
有一家物流运输公司,因业务需要,聘用了一位新主管。
新主管所带的团队成员都是工作多年的老员工,都觉得新主管缺乏经验,难以服众,所以一个个目无纪律,经常迟到。
新主管为了和大家打成一片,只得忍气吞声,唯恐这些老员工联合起来都不听从他的管理。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迟到现象,他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树立自己的威信,便寄希望于和这些老员工好好谈谈,以此改变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
于是,新主管在早会上对大家说:“我新上任,没有大家经验丰富,但是希望大家遵守纪律,不要因为对我不满而纪律涣散。”
然而,这话并没有什么效果,迟到现象依然非常严重。
用温情的语言对下属说话没错,但是,遇到欺软怕硬、不服从管理的下属,一定要拿出自己的威信来,否则就是在纵容下属为所欲为,不利于自己带好团队。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做呢?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威信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直接关系到下属是否服从管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威信的领导能带好自己的团队。
说话该硬气时就要硬气,不然会让那些习惯了欺软怕硬的人觉得你是一个“软柿子”。好言相劝未必就能和员工打成一片,说话硬气也未必就不能和员工维持好关系。会说话的领导者懂得怎么说才能挽回自己的威信,及时制止员工破坏自己威信的行为。
几日后,新主管意识到自己的忍让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大家还是没把他放在眼里,就想通过杀鸡儆猴的方式为自己树立威信。
新主管在早会上说:“明天来得最晚的那个人,无论他是谁,以后就不用再来了。我说到做到,不信你们尽管迟到。”
第二天,老王还是迟到了。但是,他仗着自己是十几年的老员工,丝毫没把迟到当回事,依然嬉皮笑脸地来上班。
但新主管非常果断地走到他面前,把信封丢给他,说:“这是你这月的工资,以后不用再来了。”
大家都傻了眼。
新主管对大家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你们这些老员工更应该遵守规矩,给新员工做个表率。我之前多次提醒大家不要迟到,但是没人把我的话当回事。如果我继续姑息,公司业绩下滑,是怪你们不服从管理,还是怪我没提醒大家呢?”
迟到之风就这样被刹住了。此后,大家对新主管的话言听计从,再也不敢当成耳旁风。
温情的语言有助于和大家搞好关系,却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效。面对那些不把领导的话当回事,不服从管理的员工,说话就要采取强硬的态度,而不是继续用温情的语言,那不是和善,而是纵容。
那么,什么是威信呢?它是领导在下属心目中的威望,也是领导在下属心目中的信誉。没有威望,信誉就不足,没有信誉,威望就不够。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缺失任何一个,而不是分化两极,一味地温情或强硬。
然而,树立威信并不等同于妄自尊大,也不是用蛮横的态度强压下属,而是让下属敬佩你,心甘情愿听从你的领导。妄自尊大不仅不会提高自己的威信,还会导致下属与你离心离德,最后让你威信扫地。蛮横的态度不能让下属真正敬服,摆架子只会损害自己的威信,甚至让下属失去对你的信任。
领导者在树立威信时,常常陷入各种误区之中。比如,一些领导觉得威信就是紧紧抓住权力不放,或者认为威信就是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听自己的话。其实,这样只会破坏团队的团结,让团队丧失民主,怎么可能树立起威信呢?
留住人才少不得一张好嘴
团队是由人才组成的,只有留住人才,团队才能持续强大。然而,昔日为团队立下汗马功劳的实力派员工,今日也许就递交辞呈,打团队领导一个措手不及。如何为团队留住优秀员工,不让人才流失呢?恐怕不会说话的领导者很难做到这一点。
并非所有辞职员工都抱定了必走的决心,事实上,许多员工只是为了假借辞职“要挟”领导者,希望公司提高自己的福利待遇,或提升自己的职位。这些员工未必缺乏忠诚,对公司还是有很大价值的。如果因为领导不会说话而让这些人坚定了辞职的决心,就会给团队造成很大损失,岂不是非常可惜?
留住人才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留住人才,才能让团队发挥最大效力。
快递员小许踏实能干,一直是公司的骨干,却突然递上辞职申请。
公司领导把他请到办公室,不解地问:“你在咱们公司这么多年了,业务熟练,一直都是公司的骨干,为什么突然选择离职呢?”
小许回答说:“干快递挺累的,整日风吹日晒的,每天加班这么多,工资却不见得有多高。虽然男人吃点苦是应该的,但是工资不能养家也不行啊。”
公司领导说:“既然觉得男人吃点苦是应该的,为什么还怕苦怕累呢?风吹日晒的工作多了,建筑工人比你累得多吧!公司加班也很正常啊,一个男人,怕什么加班啊!我看你还不如一个女人呢,咱们公司很多女员工都能干,你怎么就干不了?岂不成了窝囊废了?”
小许听了这话,气急败坏地说:“没错,我就是不如女人,就是窝囊废,所以就不拖累公司了,您就批了吧!”
公司领导说:“愿意走就走吧!我不信有哪家公司愿意收留一个怕苦怕累的人。”
最后,两个人不欢而散。
其实,小许并不是真的想辞职,只是觉得目前的工资有些低,不能养家糊口,想假借辞职之名和领导谈一下工资待遇的问题。可是,公司领导曲解了小许的意思,以为他是怕苦怕累,不想加班。不会说话的领导不仅留不住人才,反而是在把人才往外赶。
与下属交流是两个人的事,需要切实弄明白对方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不能受自己的情绪影响,否则就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让自己的判断出现严重错误;更不能不顾客观事实,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妄下结论,让对方受到委屈。
如果公司领导和小许之间换一种交流方式,我们不妨看一下会有什么结果。
公司领导问:“为什么选择辞职呢?对公司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小许答:“没有,都挺好的。就是觉得工作有点累,风吹日晒的,还经常加班。”
公司领导说:“男人嘛!就应该累点。不过咱们这个行业确实挺辛苦的,每次我看到公司的女同事风吹日晒,经常加班时,我都特别心疼。”
小许说:“是啊,即便经常加班,也不能保证养家糊口呢。”
公司领导说:“公司能体谅员工的不容易,也在试图为员工提高待遇,估计近期就会给优秀员工提高工资待遇。我个人觉得你在工作方面挺出色的,可以帮你申请优秀员工。一分付出,一分回报。你这么辛苦,这么出色,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普通员工的岗位上,后期肯定会调整岗位的,也许能提升到管理层中来。”
假如两个人这样沟通,也就不会出现什么不愉快了。领导与下属沟通,要明白下属究竟是怎么想的,只有洞悉对方的心思,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公司留住人才。退一万步讲,就算下属因为怕苦怕累坚决辞职,也没必要撕破脸皮,毕竟大家同事一场,好聚好散,何必最后搞得像仇人一样呢?
无论是什么行业,要想把团队带好,都不能缺少人才。面对人才可能流失的情况,管理层要学会运用语言的技巧,尽力挽留住对团队来说不可或缺的人才。
会说话的领导懂得察言观色,注重观察员工的细节,不会因为观察不到位而发生误解员工意思的现象。挽留人才就要充分考虑员工为什么要辞职,然后站在员工的角度做出冷静的分析,晓以利弊,驾驭好自己的语言,真正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如此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挽留住优秀人才。
能说会道可以激起员工的干劲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员工的干劲足不足其实由领导者决定。得到领导器重的员工大多干劲很足,地位无足轻重的员工做工作却往往提不起热情。某些领导者之所以觉得自己的员工干劲不足,是因为还在让他们的潜力“睡大觉”,没能把他们的潜力激发出来。
每一个员工都有无限潜力,其力量之大,甚至超过我们的预期。只不过员工的潜力都隐藏了起来,需要领导把它激发出来。会说话的领导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激发员工的潜力,让他们干劲十足,打造一支激情四射的团队。
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明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员工是否干劲足,而在于领导如何激发出员工的干劲,因为每一个员工都有潜力做一个干劲十足的优秀人才,为何同样的人在你的团队中干劲不足,在会说话的领导那里却干劲十足呢?就是因为他拥有干劲十足的潜力,只是还没有被你激发出来并加以利用罢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前,一个双腿残疾的人在人群中乞讨。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乞讨者,因为他面前摆放着一些小商品,施舍者可以任选一样带走,以此作为对施舍者的回报。
一位路人从这位乞讨者面前经过,匆匆丢下一张钞票,随即若无其事地离开了。没走多远,他又回到这个乞讨者面前,拿走一件小礼物,真诚地说:“非常抱歉,你是一位商人,我却把你当成乞丐了。”
数年后,那位乞丐成了一位著名的商人,四处寻找当年那个把他当成商人的人。
有人说,真正的残疾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是心理的残疾。身体残疾的人一样可以拥有无穷潜力,一样可以做出非凡的成绩。一些领导者经常抱怨自己的团队干劲不足,却没想过从自身找原因。与其抱怨下属干劲不足,不如想办法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成为干劲十足的人。
家长教育孩子时,为了鼓励孩子做个听话的好孩子,经常说:“宝贝长大了,变得懂事了,爸爸妈妈很欣慰。”这么说过之后,小孩子就会更听话,哪怕是原先有些淘气的孩子,听了这些话也会收敛几分。领导者为什么不如法炮制,把这种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团队中呢?相信自己的下属,激发他们的潜力,他们就会朝着你期许的目标一步步迈进,最终变成你希望成为的样子。
小张和公司领导刘总一起出差,原本计划两个人一起为顾客维修机器。但是,刘总临时决定和顾客洽谈业务,所以繁重的维修工作只能由小张一人承担。时间紧,任务重,小张维修时却不紧不慢,颇有抱怨之词。
刘总和顾客吃完午饭回来,发现小张才修了几台,知道他肯定在闹情绪。于是,刘总对小张说:“刚才吃饭时,咱们的顾客夸你呢!说你们的工程师太有能力了,一个人维修这么多机器,建议我给你发奖金。”
小张不好意思地说:“今天上午状态不好,还没修几台呢,下午我加把劲,不能让顾客失望。”
刘总制止他,关心地问:“吃饭了没有?没吃饭的话,先去吃点儿东西。我这会儿有空,先帮你修着。你别着急,吃过饭休息休息。”
小张咬咬牙说:“您尽管忙,我一个人没问题。先修完,再吃饭,不然对不起顾客的评价啊!”
会说话的领导懂得如何驾驭员工的情绪,及时调整员工的工作状态,让员工充满干劲。身为领导者,不要抱怨员工干劲不足,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观察一下员工为什么干劲不足,是不是领导自己哪里没注意到,或者员工受了什么委屈。
会说话的领导首先是一个智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找出问题出在哪里之后,只需要三言两语,就能激起员工的干劲。不会说话的领导也许只会发脾气,随随便便指责干劲不足的下属。
对于会说话的领导者而言,不存在干劲不足的员工,无论是谁,只要引导到位,都能成为一个工作热情度很高的优秀员工。领导者需要做的不是抱怨自己的员工干劲不足,而是努力发现导致员工干劲不足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让自己的团队变得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