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淡定是心灵的修行

淡定是一种气质,是一种是历练,是一种涵养,是一种从容,是一种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在纷纷扰扰、潮起潮落的人生戏台上,以一份洒脱娴静的心态来面对世事万象,与清风嬉戏,与明月相伴,如日月清风一样来去不觉,方能击破纷扰,回归简朴,达到“心淡如水,人淡如菊”的境界。

心境淡泊,逍遥自如

一个心境淡泊的人,不会被世间的荣枯牵绊,也不会因为万物的流逝而或喜或悲,忘记一切,超脱一切,就能在一切当中逍遥自如。

在《庄子·田子方》篇中,庄子杜撰了一则孔子拜见老子的故事:

孔子拜见老子,老子刚洗了头,正披散着头发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动不动的样子好像木头人一样。孔子在门下屏蔽之处等候,不一会儿见到老子,说:“是孔丘眼花了吗,抑或真是这样的呢?刚才先生的身形体态一动不动的,真像是枯槁的树桩,好像遗忘了外物、脱离于人世而独立自存一样。”老子说:“我是处心遨游于混沌宇宙初始的境域。”

孔子问:“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说:“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闭而不能谈论,还是让我为你说个大概。最为阴冷的阴气是那么肃肃寒冷,最为灼热的阳气是那么赫赫炎热,肃肃的阴气出自苍天,赫赫的阳气发自大地;阴阳二气相互交汇融合因而产生万物,有时候还会成为万物的纲纪,却不会显现出具体的形体。消逝、生长、满盈、虚空,时而晦暗、时而显明,一天天地改变、一月月地演化,每天都有所作为,却不能看到它造就万物、推演变化的功绩。生长有它萌发的初始阶段,死亡也有它消退败亡的归向,但是开始和终了相互循环,没有开端,也没有谁能够知道它们变化的穷尽。倘若不是这样,那么谁又能是万物的本源?”

孔子说:“请问游心于宇宙之初、万物之始的情况。”老子回答:“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至美’‘至乐’了,体察到‘至美’也就是遨游于‘至乐’,这就叫做‘至人’。”孔子说:“我希望能听到那样的方法。”老子说:“食草的兽类不担忧更换生活的草泽,水生的虫豸不害怕改变生活的水域,这是因为只进行了小小的变化而没有失去惯常的生活环境,这样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就不会进入内心。普天之下,莫不是万物共同生息的环境。获得这共同生活的环境而又混同其间,那么人的四肢以及众多的躯体都将最终变成尘垢,而死亡、生存终结、开始也将像昼夜更替一样,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扰乱它,更不去介意那些得失祸福!舍弃得失祸福之类附属于己的东西就像丢弃泥土一样,懂得自身远比这些附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为珍贵,珍贵在于我自身,而不因外在变化而丧失。况且宇宙间的千变万化从来就没有过终极,怎么值得使内心忧患?已经体察大道的人便能通晓这个道理。”

孔子说:“先生的德行合于天地,仍然借助于至理真言来修养心性,古时候的君子,又有谁能够免于这样做呢?”老子说:“不是这样的。水激涌而出,不借助于人力方才自然。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对于德行,无须加以培养,万物也不会脱离他的影响,就像天自然的高,地自然的厚,太阳与月亮自然光明,又哪里用得着修养呢!”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把见到老子的情况告诉给了颜回,说:“我对于大道,就好像瓮中的小飞虫对于瓮外的广阔天地啊!不是老子的启迪揭开了我的蒙昧,我不知道天地之大那是完完全全的了。”

老子告诉孔子,他“游心于物之初”乃是“至美至乐”。

一个心境淡泊、超然物外的人,他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艺术品,任何事物都充满了难言的真善美。花落了,可以葬花;叶落了,可以做成美丽的标本。

淡定的心灵智慧

人如果能够忘记各种欲念是非,淡看红尘纷扰,把生活当作乐趣,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快乐、更美好。

淡泊是心灵的最高境界

《庄子》中曾提到过一个女人,她在与南伯子葵地交谈的时候讲了这样一段话:

“你知道卜梁倚吗?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那种明敏的才气。我本想如果用虚淡的心境去教导他,没准他果真能成为圣人。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虽然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给具有圣人才气的人看起来更容易些,但我还是选择持守着告诉他,结果,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看到他已经可以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遗忘万物。看到他已经遗忘万物,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澈。当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澈,他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当他感受了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当他超越古今的时限可以在历史中穿梭,那么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当你摒除了生也就没有了死,因为没有了死的对比,那时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

庄子认为,一个可以学道的人,必须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否则,这个人只能在世间随波逐流,跟随着众人行走于声色名利之中,永远没有醒悟的那一天。一个人,只有学会了修养自己的心灵,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才有可能像庄子一样,达生而逍遥。

心灵的淡泊,能与宇宙时空中无穷无尽的能量连接在一起,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灵魂升华,会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变得永远充满神秘色彩。为了放淡自己的各种欲望,我习惯在孤灯夜静的书案前,头靠着松软的椅背,轻轻地合上疲惫的眼睛,闭目养神,忘记自己,忘记世上困扰人的一切。在宁静中,我的生命变得犹如满天的轻风细雨那样悠长、清澈、温和,缓缓地逍遥于宇宙时空之中……

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淡泊的心境应该是人生追求的境界。

淡定的心灵智慧

一个人要想消除心灵的烦恼,淡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珍爱生命,就必须修心养性。

上善若水,淡泊清澄

老子说:上善若水。人生若是如水,往来穿梭自如,于浩渺的天地之间默默流淌,上可至穹庐,下可到黄泉,不畏寂寞,不为诱惑。

古代,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的苦闷无处排解,便来找师父开导自己。师父静静听完了他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房中,房间的桌上放着一瓶水。师父微笑着说:“你看这只花瓶,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此人思索良久,仿佛要将花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师父点点头:“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的水,如果你厌恶地摇它,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官员恍然大悟。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使万物得其润泽,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世界中,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一个人的心境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所谓“心善渊”;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所谓“居善地”;行为举止同水一般助长万物生灵,所谓“与善仁”;言语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所谓“言善信”;立身处世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所谓“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合,所谓“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澈,所谓“动善时”;遵循水的基本原则,与物无争,与世无争,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便是掌握了天地之道的妙用了。

淡定的心灵智慧

人生在世,若能将水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修得如水一样的淡泊澄清的心境,可谓完人,正是“上善若水”。

掸净尘埃,心明眼亮

英国诗人威廉·费德说过:“舒畅的心情是自己给予的,不要天真地去奢望别人的赏赐。舒畅的心情是自己创造的,不要可怜地乞求别人的施舍。”

南宋僧人也曾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心如明镜,纤毫毕现,洞若观火,那身无疑就是“菩提”了。但前提是“时时勤拂拭”,否则,尘埃厚厚,似茧封裹,心定不会澄碧,眼定不会明亮了。

一个人,在尘世间走得太久了,心灵无可避免地会沾染上尘埃,使原来洁净的心灵受到污染和蒙蔽。心理学家曾说过:“人是最会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动物之一。”的确,清洁工每天早上都要清理人们制造的成堆的垃圾,这些有形的垃圾容易清理,而人们内心中诸如烦恼、欲望、忧愁、痛苦等无形的垃圾却不那么容易处理了。

因为,这些真正的垃圾常会被人们忽视,或者,出于种种的担心与阻碍不愿去扫。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担心扫完之后,必须面对一个未知的开始,而你又不能确定哪些是你想要的。万一现在丢掉的,将来想要时却又捡不回来,那该怎么办?

的确,清扫心灵不像日常生活中扫地那样简单,它充满着心灵的挣扎与奋斗。不过,你可以告诉自己:每天扫一点,每一次的清扫,并不表示这就是最后一次。而且,没有人规定你必须一次扫完。但你至少要经常清扫,及时丢弃或扫掉拖累你心灵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清扫心灵的任务,对于这一点,古代的圣者先贤看得很清楚。

圣者认为,“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得欲之谓狂”。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心灵的纯净和一尘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在于他心中的杂念太多,而他自己还蒙昧不知。所以,圣人了悟生死,看透名利,继而清除心中的杂质,让自己纯净的心灵重新显现。

我们都有清理打扫房间的体会吧,每当整理好自己最爱的书籍、资料、照片、唱片、影碟、画册、衣物后,你会发现:房间原来这么大,这么清亮明朗!自己的家更可爱了!

其实,心灵的房间也是如此,如果不把污染心灵的废物一块一块清除,势必会造成心灵垃圾成堆,而原来纯净无污染的内心世界,亦将变成满池污水,这会让你变得更贪婪、更腐朽、更不可救药。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

因此,我们要时时为自己的心灵洗涤,拂去心灵的蒙尘,防止心灵受到污染,从而摆脱生活带给你的错综复杂的痛苦和恼怒。

淡定的心灵智慧

清空心灵,就是要清空世俗生活积存的枯枝败叶;清空心灵,就是要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清空心灵,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

栽种心灵花,芬芳随处散

幸福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财富,而要靠自己内心的淡定和高贵。

“文革”期间,著名作家沈从文被下放到多雨而泥泞的湖北咸宁劳动改造,饱受痛楚。可沈从文毫不在意,在咸宁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

就这样一句普普通通的“荷花真好”,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令人以为多雨泥泞的咸宁是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呢!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弘法师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

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后,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样平静安详。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就是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更是如醍醐灌顶,顿时大彻大悟……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语里,暗示了多少佛门玄机,又蕴含了多少人生智慧啊!现实生活中,无限制增长的欲望、不满足现状的心态,还有那诸多数不清的烦恼与磨难,常常使人患得患失。因此,很多人抱怨命运,抱怨时运不济,抱怨人生多“苦”。

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其实,只要我们严肃冷静地分析人生,痛苦与欢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造物主让我们来到人世中,享受世界的无限欢乐,但同时也要给我们困苦、不幸的负重。人生就是一次爬山的旅行,辛苦是自然的,摔跤有时也难免,磨难就是这次旅行的代价。既然我们能够愉快地享受人生,为什么不能快乐地接受生活赐予的苦难呢?况且,苦难已降临,生气烦恼又有何用?

栽种一株快乐的花朵于心田。无论生活面临怎样的境地,人生遭逢怎样的磨难,请把快乐的花朵开放在心灵的原野上,让灵魂的舞姿如花之绰约,满载着花的芬芳。

淡定的心灵智慧

无论生命有多少凄苦,人生有多艰难,栽种一株快乐的心灵之花于心田,让绚丽的花朵昂然地绽放在生命的枝头。从此,我们便拥有了慧质兰心,我们的心境也定会盈满幸福!

内心淡定,四季是美景

有首古诗写道:“但愿此心春长在,须知世上苦人多。”现实中真的是有许多人感到自己活得很辛苦,生活中没有一点乐趣。正因为世人心中无“春”,所以才无快乐可言。其实人生是快乐的,只不过快乐深藏于心,不容易为人所发现而已。

春秋时有一隐士荣启期,在泰山优哉优哉,鼓琴而歌。孔子路过,就问他:为何这等快乐?

荣启期回答道:“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我得为人,何不乐也?”

正如荣启期所说,生而为人即是一种快乐,快乐是人生的主题。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以饱满的热情去对生活,就能快乐度过每一天。

许多人抱怨生活太清苦,许多人到外界去寻求快乐。而对身边的美景熟视无睹,其实只要用心生活,身边就有感动你的美景。

在春天,特别是早春,从春来发几枝的柳树上,从重新披上绿装的大地上,从水光潋滟的湖面上,从鸟雀叽喳的瓦房屋顶,从万物萌发的郊外,从身边女人和孩子们的身上,你随处都能感受到风景的存在,让心灵享受美的熏陶。只要用心,你也能体会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美景。

在夏天,你可以去体会万物在骄阳下傲然挺立的飒爽英姿。如果是晴空万里,你可以去河边体会“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意;如果是雨天,你则可以去感受“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好景连连,正如古人所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看着院里挂满果实的梨树,你能不开心?闻着空气中弥漫着的果实的芳香,你能不开心?就是看看满街的落叶,也会带给你无穷的遐想,你也没有不开心的理由。

冬天总是给人一种肃杀寂静的感觉,似乎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其实不然,冬天也有冬天的美丽。即使去看那光秃秃的树,在凛冽的西风的肃杀中沉着坚持的样子,也让人感受到力量和希望。享受着这一切,你能说冬天不美吗?

淡定的心灵智慧

一个人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内心的淡定,那么不论是春夏秋冬,不论是风霜雨雪,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美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那么他的内心必定不能缺少淡泊。虽然我们渴望成功,渴望能在有生之年画出优美的人生轨迹,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快乐生活,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功。这种成功,不必努力苛求轰轰烈烈,不一定要有那种揭天地之奥秘,只是一份平平淡淡的追求足矣!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手下提醒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诸葛亮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一种真我,是英雄本色。追求淡泊者,生活的道路会开满鲜花、芳香四溢;追求享受者,生活的道路可能会遍布陷阱,甚至只能在生命终结的一刹那才能体会到稍纵即逝的一丝快乐。

心淡如水,人淡如菊,不贪图什么,不忧虑什么,抛弃所有的烦恼,是一种境界。让心灵享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享受到富有禅意的生活,就要让心灵除去杂念,远离世俗,做最自然、最本真的人。

淡定的心灵智慧

学会淡泊,拥有淡泊。学会和拥有了淡泊,我们就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宁气静,就会抛开一切名缰利锁的束缚,在人生的大道上迈出自信与豪迈的步伐。

淡定人生三境界

徐缓是一位成功人士,当他的同学还在为饭碗苦苦奋斗时,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牺牲健康和情趣孜孜以求,而是在从容淡定中将一切尽收囊中。有人欲探得其中奥秘,徐缓说,其实挺简单,换来这分从容的,也就是半小时。他刚参加工作时,和许多人一样,总觉得手头的事情做不完,业余爱好也丢了,人疲乏得要命,到头来还没落得个好结果。后来有一天,父亲对他说:“你能不能试一试,每天早出门半个小时?”他看了父亲一眼,对父亲的话并不十分理解,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从第二天起,他开始比正常时间早半个小时出门。当他走到公共汽车站时,发现等车的人不多,上了车,又发现有许多空位,比平时惬意多了。而且,由于还没到上班高峰期,路上的交通也不堵塞,很快就到达目的地。坐在车上时,他就把一天的工作理了个头绪。进入办公室后,同事们还没来,他在空旷的办公室里伸展了一下手脚,而后开始听一段音乐。当同事们匆匆忙忙地打卡、手忙脚乱地开抽屉时,他的面前已放好了需整理的材料,并泡好了一杯热茶,接下来的工作是有条不紊的。

这里讲的或许是时间管理,半小时的短暂时间换来一世从容。其实,这是一种原理,兵荒马乱中永远都是一团乱麻,从容之中才能气定神闲,决胜千里。

许多人一世“劳生”,从来不知“徐生”的从容,其实他们陷入了人生的误区,无法自拔。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说一个人在涉世之初纯洁无瑕,目光所及之处一切都新鲜有趣,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因为随着年龄的渐长,阅历渐丰,日渐发现世事的繁杂,不愿再轻易相信什么,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便会这山望着那山高,斤斤计较,与人攀比,欲望的沟壑越来越深,就在此境界中到达了人生的终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俗世中迷失了自己,在疲于奔命的路上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三重境界并非人人能达到。这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是本性与自然的回归,心无旁骛,只做自己该做的。面对纷杂世俗之事,一笑而过,笑看世间风云变幻,只求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因此,看到的又是山水的本来面貌。

淡定的心灵智慧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之道便在其中: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生活中我们应该淡忘的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坎坷和不幸,如竞争的失败、家道的中落、不测的病痛和突发的灾难;可能会遇到无端的误解和不公允的际遇;可能会有名利得失和荣辱毁誉;可能会有历史的伤痕和岁月的沧桑;可能会听到无中生有的流言蜚语,捕风捉影、飞短流长的小道新闻……

如果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不妨挥一挥衣袖,学会淡忘,淡忘所有应该淡忘的一切。淡忘功名利禄,那将使你不会高高在上,不会拥有那种孤独的高处不胜寒的悲凉;淡忘曾经的痛楚,那将有助于你寻找到另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淡忘曾经的仇恨,那将帮助你开辟另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淡忘曾经的成功,那将有助于把你带往人生新的高峰。

让我们来看看学会淡忘是如何带给我们收获的。

淡忘名利——

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赵国,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破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仓促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我敬遵你的教诲。”

唐雎叫信陵君谦虚谨慎,淡忘功劳,这的确是高明的处世哲学。

淡忘挫折——

一个女孩莫名其妙地被老板炒了鱿鱼。老板要她下午到财务室结算工资。中午,她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黯然神伤。突然,她发现一个小孩子一直不走,便奇怪地问:“你站在这里干什么?”

“这条长椅刚刚刷过油漆,我想看看你站起来的时候背是什么样子。”小家伙说。

女孩怔了怔,笑了。她忽然恍悟:如同这双天真烂漫的眼睛想看到我背后的油漆一样,她昔日那些精明世故的同事也怀着强烈的兴趣想要偷窥到她的颓败、落魄和失意。她绝不能在丢失了工作的同时,也丢失自己的笑容、风度和尊严。选择和被选择不过是现在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的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这个事情对于她的唯一意义便是提醒她必须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了。

她决定淡忘这暂时的挫折,用平常心面对生活。

于是,那天下午,同事们纷纷心照不宣地出来和她打招呼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张与平日无异的平静美丽的面容。短暂的自我调整之后,她又拥有了开朗。

淡忘身份——

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

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

里边又问:“谁?”

“维多利亚。”女王回答。

里边还是没有动静。女王只得再次敲门。

里边再问:“谁?”

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要想家庭和睦、幸福,在回家之前,就应该把各种头衔、职位扔在脑后,更别说进卧室了。在爱人面前要淡忘自己其他的身份。

淡忘缺陷——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对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生命在不断地延续,淡忘也会成为一种衰老的必然,我们无法抗拒,无法逃避。有时想想如果真的一切都能淡忘,也未必不是一种庆幸,至少麻烦有来也会有消退,乌云终会随风而散。然而要淡忘谈何容易,脑海深处总会刻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求一片淡然也只是偶尔才能实现,淡忘到深处便成了超脱,那又有几人能做到呢?但我们还是应该学着淡忘,让自己洒脱一点,让生命更有色彩一点。

淡定的心灵智慧

淡忘生活中应该淡忘的,是获得幸福、走向成功的重要准则。只有在这种心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修养心灵,收获淡定

一个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

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

由于皇帝不知道到底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于是他就决定给他们机会作一个比较。

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个小寺庙,而这两个组互相面对面。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又要了很多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

他首先看了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

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亮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而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胜负了。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如果你珍爱生命,请你修养自己的心灵。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

心灵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识去浇灌。胸中贮书万卷,不必人前卖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知识真正成为心灵的一部分,成为内在的涵养,成为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大气魄。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能指挥若定挥洒自如。

淡定的心灵智慧

修养心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去琢磨。心灵的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