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序
- 环游黑海历险记(凡尔纳经典科幻)
- (法)儒勒·凡尔纳
- 1984字
- 2017-08-08 16:53:41
吴岳添
儒尔·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出生在海港城市南特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就对海洋和天空充满了奇妙的幻想。他在中学里成绩优异,毕业后遵从父命到巴黎攻读法律,1849年获法学士学位。但是他对法律不感兴趣,最喜欢自然科学和写作。他在巴黎期间开始写作诗歌和剧本,是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家里的常客。
在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的自然科学迅速发展,成就辉煌,对包括文学在内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凡尔纳顺应时势,与探险旅行家雅克·阿拉戈(1790—1855)等著名的科学家交往,在他们的影响下刻苦钻研数学、物理、化学和地理等学科,同时阅读当时流行的美国作家爱伦·坡(1809—1849)的侦探小说,借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写作的技巧,在杂志上发表了一些带有科幻性质的故事。
1862年秋季,凡尔纳由大仲马介绍去拜访出版商赫泽尔。赫泽尔读了《气球上的五星期》的手稿后大为赞赏,与他签订了出版科幻小说的长期合同。在以后的四十余年里,凡尔纳共出版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他的代表作: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68)、《海底两万里》(1870)和《神秘岛》(1874),以及《八十天环游地球》(1863)、《地心游记》(1864)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凡尔纳的小说景色壮观、情节惊险、构思巧妙、引人入胜,充满了异国情调,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科幻小说正是由于他的作品才得以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而他也因此被公认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环游黑海历险记》发表于1883年,原名《固执的凯拉邦》。主人公凯拉邦是君士坦丁堡的烟草商人,生性极其固执,他坚持古老传统,反对现代文明,宁可坐马车而不坐火车,乘帆船而不乘汽船。他要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对面的斯居塔里去,参加他的侄子和继承人阿赫梅的婚礼。新娘阿马西娅是敖德萨银行家塞利姆的女儿,她的老姑母留下一份故意刁难的遗嘱,要求她必须在十六岁生日之前结婚,否则将失去十万元的遗产。在离规定的日期只有六个星期的时候,当局忽然颁布公告,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要交十元钱的税。固执的凯拉邦为了对不合理的税收政策表示不满,决定沿着黑海绕到海峡对岸的家中。为此他不仅花费了高达八十万的巨额费用,而且经历了无数的艰险。他们在乘坐的马车里被蚊群叮咬、野猪围攻,大草原地下的气体像火山般地猛烈爆发出来,使他们险些丧生。
与大自然的灾难相比,恶人的罪行更为可怕。土耳其的权贵萨法尔大人要占有阿马西娅,他的总管斯卡尔邦特设下诡计,派马耳他船长亚乌德驾驶帆船“吉达尔号”,到塞利姆家以推销衣料的名义劫持了阿马西娅。小船在海上遇到了龙卷风,阿马西娅落水后恰恰被赶到岸边的阿赫梅救了出来。贼心不死的斯卡尔邦特假充向导,把凯拉邦等引到亚乌德埋伏的地方,结果亚乌德被打死,萨法尔又亲自带人进行武装袭击,关键时刻幸亏塞利姆带着援军赶到,众人才化险为夷。然而当他们最后一天赶到斯居塔里的时候,婚礼又因故必须回到君士坦丁堡举行。坚决不愿交税的凯拉邦突发奇想,在杂技演员的帮助下从高空的绳索上越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在最后一刻成全了这对情人的美满婚姻。
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总称是《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因此他的小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未知的世界中漫游,例如《地心游记》和《从地球到月球》,在当时都纯属幻想;另一类是在已知的世界中漫游,例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气球上的五星期》等,多数作品都属于这一类。后一类小说中的奇遇都发生在我们的地球上,只是地区不同,有的在非洲,有的在海岛,而《环游黑海历险记》着重描绘的是黑海沿岸地区,在他的全部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环游黑海历险记》虽然没有涉及上天入地的题材,但是仍然保持了科幻小说的特色,对海上龙卷风和草原地下火山等惊险情景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而凯拉邦与萨法尔的斗争,又使得小说像侦探故事一样扣人心弦。凡尔纳以渊博的地理知识,生动地描绘了黑海沿岸各个地区的美丽风光,君士坦丁堡斋戒期结束后的热闹场面,由各种美味食品和烟草等反映出来的土耳其风情,以及卡尔穆克人的游牧部落的习俗等。他笔下的凯拉邦固执任性,阿马西娅纯情天真,库尔德人粗犷剽悍,亚乌德阴险狡猾,各种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荷兰富商杨·范·密泰恩与库尔德女人萨拉布尔的婚姻闹剧,以及法官用母羊审案等滑稽情节,则为小说平添了幽默风趣的气氛,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正因为如此,凡尔纳还在小说出版的当年亲自把它改编成戏剧上演。
凡尔纳常年坚持不懈地阅读图书资料,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又终生孜孜不倦地勤奋写作,从而在科幻小说的领域获得了杰出成就。他在晚年健康恶化,但依然笔耕不辍,直到1905年3月24日去世,还留下了五部小说的打字稿。他的作品充分证明:任何合理的幻想都应该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一切劳动成果都必须用汗水来浇灌。
2005年元旦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