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
- “一带一路”的多元化解析
- 张璐璐
- 4964字
- 2017-07-28 17:17:58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在稳步推进。这些早期收获向我们展现了‘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
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题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重要演讲。习近平指出,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要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我们希望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南亚地处“一带一路”海陆交汇之处,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合作伙伴。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关联紧密,进展顺利。两大走廊建设将有力促进有关国家经济增长,并为深化南亚区域合作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2015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的亚非领导人会议上发表《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愿同有关各方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建设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挥好丝路基金作用。
2015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西安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时强调,当前中印都面临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中印关系存在实现飞跃的巨大潜力和现实条件。双方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和各自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需要,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为此提出了四点建议,双方可以就“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合作倡议以及莫迪总理提出的“向东行动”政策加强沟通,找准利益契合点,实现对接,探讨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共同发展。莫迪表示,中方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印方同样重视南亚地区互联互通建设,认为这将促进本地区的发展繁荣。印方愿加强同中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
2015年7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时谈到,中方关心和支持两国在中国西部地区新的政府间项目,希望其成为“一带一路”、中国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示范性重点项目。陈庆炎表示,新方愿同中方加强在民航、货运、物流、金融、高科技、教育、人文、安全等领域合作。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倡议十分重要,相信本地区国家将从中受益。
2015年7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时指出,中土两国都面临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中土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中方愿将“一带一路”倡议同土方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双方要落实好中土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在经贸、投资、金融、基础设施、旅游、人文、地方等领域的合作。同日,李克强总理也会见了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李克强指出中方高度重视发展中土务实合作,中方愿将“一带一路”战略同土方“中间走廊”计划相衔接,加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轻工、通信等产业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均衡增长,拓展航空、航天、金融等新兴领域合作。
2015年9月27日,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愿意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早日投入运营、发挥作用,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增加了我国同各国利益汇合点。
2015年11月1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G20峰会期间,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会见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习近平强调,中土两国应该加强战略沟通,对接发展战略。双方即将签署政府间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将为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内推进各领域合作提供重要政策支持。双方应该积极利用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平台,创新合作渠道和模式,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埃尔多安表示,土方愿积极参加“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欢迎中国企业加大对土耳其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
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亚太大家庭一员,中国发展起步于亚太,得益于亚太,也将继续立足亚太、造福亚太。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经过两年多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推进和引领,已经在沿线国家得到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同各国领导人深入阐述“一带一路”的内涵及意义,已经就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在相关领域签署了深度合作的协议。因此在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一道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合作当中必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背景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提出,顺应了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的需求。当今世界,尤其是金融经济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多边国际合作步履蹒跚,而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却日益兴盛。目前全球159个国家中,已有158个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一带一路”顺潮流而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引擎。
国际、国内经济新格局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发达国家提供的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已经转为弱势,新兴经济体则开始走向前台。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为强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中流砥柱。据统计,2014年,“金砖国家”——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GDP总量世界排名分别为第二位、第七位、第九位、第十位,它们的经济总量之和占全球总量的21.5%。鉴于它们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话语权也相应有所提高。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有所增加,由新兴经济体加入的G20取代了G8等,都体现了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
从整体看,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远远落后于它们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这主要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首建立起来的经济规则所决定的。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操纵世界经济贸易规则,制定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利益与需求的国际经济规则,新兴经济体受这些现有规则的限制,话语权相对落后。新兴经济体在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些规则的时候,只能适应规则,进行自我调整,在适应现有经济规则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争取国际经济规则朝着公平、公正、平等、合理的方向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必然选择。各国都有意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等优化配置,谋求在经济新格局下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经济危机以后,地区经济一体化浪潮不断,世界各地纷纷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共同体等。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由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取代国与国之间经济的较量,全球之间的贸易规则制定、金融体制冲突与协调将主要由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体来决定,这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乐于见到的愿景。
在国内,当前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原有的人口红利随着经济的发展优势已不复存在,改革迫在眉睫,亟须找到新的经济突破口,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倒逼”国内的经济改革。我国经济发展遭遇“瓶颈”,主要是由于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产能过剩等原因造成的。在产业发展上,无论是传统行业的钢铁、水泥、煤炭等,还是光伏、风电等高科技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过剩。生产企业高赋税以及名目繁多的行政事业收费,使得生产成本过高,企业利润下降,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在市场上,准入门槛依然很高,行政色彩较为浓重,制约了企业资源的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环境等的有效配置,降低了居民收入,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很多居民习惯做预防性储备,金融市场改革滞后,最终导致居民消费热情不高,内需不足。
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经济开放水平,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这些都说明,“一带一路”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一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新的经济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
贸易投资新格局
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脆弱不堪,恢复缓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际贸易格局和多边贸易规则正在进行重新调整。发达国家财政紧缩,在高福利政策影响下,“去杠杆化”仍在继续。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远未解决,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但是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发展方兴未艾,新一轮区域贸易自由开展得如火如荼。由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革命和高科技发展,竞争空前激烈,各国纷纷抢占战略制高点。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就业环境,支持国内行业发展,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贸易中设置保护壁垒,尤其是针对新兴经济体的反倾销、倾向性补贴和设置障碍的审查等贸易保护形式,致使贸易摩擦不断。世界经济复苏在这种大环境下,存在着整体或者局部的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则会愈演愈烈。
全球双边贸易投资协定有半数随时进入终止状态,国际贸易投资准则处于战略调整重塑期。美欧大国致力于推行以自己为主导的双边、多边合作平台,试图在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处于主导地位。虽然新兴经济体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围绕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投票权和话语权有所增加,但是在G20的平台上,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不愿意让这些新兴经济体享受经贸规则的制定权。它们不愿意看到新兴经济体成为一支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经济力量,因此在双边和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谈判中仍然困难重重。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举步维艰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现实。
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宗旨是促进世贸组织成员削减贸易壁垒,通过更公平的贸易环境来促进全球,特别是较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削减农业补贴、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及降低工业品进口关税三个部分。但是因为各国发展不平衡,利益诉求不同,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及非农产品方面关于市场准入产生了分歧。美欧等发达成员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打开发展中成员的工业品和服务市场,而发展中成员则希望美欧降低农业补贴并开放农业市场。如何达成一项平衡的协议,使各方均得到好处而又尽量避免损失,就成了谈判中的最大难题。
为了缓解贸易壁垒,欧盟和美国正在筹备启动欧美自由贸易谈判协定,成立横跨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大自贸区。欧盟与日本也在展开自贸区的谈判,制定新的更高的准入规则,这些自贸区必定会对全球贸易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自贸区的建立相对于多哈回合谈判,覆盖面更加广泛,不仅有农产品,还包括金融业、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自贸区成员之间实行零关税,实行贸易平等等原则,但是高标准的准入机制,使得很多国家望而却步,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推动沿线国家实现经济协调,实现更高层次、更广泛的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