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走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3)

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此话最容易被演化成“不想当老大的老二不是好老二”,害了无数不甘于人下的人。多少不循做二规矩之人,“死”于二位。悲剧在于后人不谙做二之道,前赴后继,重蹈覆辙。

韬光养晦本意就是甘为人下,藏拙抑欲。这是君子的品格、圣贤的担当。做二者,“窝囊”是智,“讷言”是德。家国社会,老大可以知无不言,三四以下可以嘟囔抱怨,唯独要做二者慎言、不言、低调、模糊。

做二者既不可能像老大一样“放手作为”,也不能像三四以下“难以作为”。做二,可以“有所作为”,但要严格把握分寸、节奏、时机。历史上,“作为”失当的做二者,轻躁盲动,最后解体、衰亡者数不胜数。多少人扼腕叹息,有几个细问根由?总结做二失败的教训,不外有三:一是与错误的敌人不负责任地恶斗。人说做二难,谁晓做大最难?没有老大,群雄并起,天下大乱。老二只有把恶贯满盈、气数将尽的老大打倒才代表正义。旧制度不合理,可以维修、补缀,但不可动辄言废。二是在错误的动机下轻举妄动,破坏和局。老二应有老二的利益范围和尊严的底线,但老二利益不能置于全局利益之上。老二无限制放大自己的利益,不仅难得人心,且常常事与愿违。三是在错误的时间、时机拔刀亮剑。为了利益红线不受侵害,老二可以磨刀,但不可轻易亮剑。做二,当然要敌我分明,但心中有数即可,不可流于表面。可以广泛交友,但未可轻率结盟。历来大、二争锋,先翦对方羽翼,做二者如果护不住羽翼,则先害了羽翼。夏代后期,商部做了一二百年老二;商代后期,老二周部几代人夹着尾巴做人。荷兰海上称霸一个多世纪,英国数十年屈居老二;美国经济超过老大20载,也不急于打破旧秩序,甘于做二。老二结盟推翻旧秩序的时机必须是:第一,老大颓废,民心向背、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转变;第二,老二找到体系更加正确的前进方向,且时机恰当。做二之道,可以用于做人做事、齐家理国、治理天下。

再说一下“一带一路”,这本质上仍然是从现行自由贸易体制规则当中,促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符合全球化发展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自提出以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大多积极响应,密切配合,早期收获取得了丰硕成果,乐观情绪遍及华夏上下。我和我的课题组一年多来在中亚、南亚、东南亚、非洲、中东欧、欧盟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对国内沿海、沿边主要口岸城市和产业基地也做了全面考察,发现“一带一路”虽然前途无量,但仍然存在超乎想象的障碍。主要障碍如下:

一是情感障碍。历史文化是遗产,也是包袱。课题组是沿着张骞、玄奘、耶律楚材、马可·波罗等人走过的陆上丝绸之路来全程考察古代丝路文化,但沿途史籍当中,对丝路历史记载缺失、失真颇多。在丝路沿途国家,蒙古铁骑“比辖而屠”的传说妇孺皆知,而中国在葱岭以西的文化贡献却寥寥无几;赞美中国崛起和“一带一路”的书籍没有一本,质疑的书文倒是不少。我们不可想当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既然“己所欲”,便可简单“施于人”,要下大力气还原“丝绸之路”真实历史,宣传“一带一路”的和平本质。

二是沟通障碍。“一带一路”涵盖人口数十亿,文化差异性不可低估。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的沟通是“政易经难”、“上易下难”。丝绸之路,汉代“三通又三绝”,唐朝“一带一路”也是昙花一现,原因之一就是对文化冲突没有充分应对。丝绸之路族群繁多,诸种杂糅,百教交错。沿带沿路主要信奉伊斯兰、基督教等,华夏儒道罕有存迹。文化冲突不可小觑。有当地人介绍说,中国一种食品以八戒为标识,遭到了多国抵制。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不考虑文化差异和宗教禁忌。中国文化传播,也不是几百亿基金就能一蹴而就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

三是道路障碍。陆上丝路有北、中、南三条主路。路径地带多雪山峻岭、戈壁沙漠。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跨境贸征收的高额关税,各国边界管理机关低效率、不作为甚至是贪污腐败行为,都严重阻碍丝绸之路的复兴。“海上丝路”重在港口设施,但基础设施远非一般企业可以轻易承受,而商业银行一般不容易承担风险,较难的路段就会成为长久的“瓶颈”。少数斯坦国签证难于赴美,结汇难于登天。通关、理货、索赔、清关,令不少中国企业叫苦不迭,至今获利于投资“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比例不高。这需要时间和耐性,需要顶层外交、高层对话和双边、多边协定逐一解决。

四是制度障碍。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站住容易站稳难”,主要困难在于:暂时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际价值共识,对贸易自由化规则缺乏深入了解。金融危机以来,贸易摩擦呈现出常态化、复杂化的趋势。中企治理制度与“一带一路”多数国家最易冲突的是环境壁垒和社会责任壁垒。被抵制甚至驱赶的主要原因是所谓“污染”、“人权”等问题。制度建设的国际化本来就是中企一大短板。而许多企业没有问清规则就踏上了“一带一路”。结果是,签约容易获益难,而且诉讼难、撤资难。

五是人为障碍。建路容易护路难。“三股势力”、境外恐怖分子威胁破坏油气管线和交通干线等恐怖活动不容小觑。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也使得在“一带一路”上达成协议后,在落实的过程中屡遭波折。我们既要面临关税壁垒的挑战,也要应对各种非关税壁垒的阻挠、限制和打压。在已经签署自贸区协定后,各种“隐形壁垒”的客观存在使得“互联互通”大打折扣。此外,当今世界诸大国都是“一带一路”利益攸关的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他们没有明显的、公开的反对,私下里却在问中国人:你们想做什么?如果没有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立场,他们的搅局能力不可不察。

六是国内障碍。目前,国内有不少于30个城市宣布自己为“一带一路”的起点。各省都希望争取政策、抓资源、占先机,为其带来发展新机遇和增长新动力。而跨地域、跨部门的全国“一带一路”协调机构尚未明朗。国家援外机制和贸易投资机制之协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公平竞争都有待进一步依法治理。国际化人才培训也未跟进。海外投资保障保险机制、境外争端解决能力、海外护商力量暂时显然不能为“一带一路”漫长而脆弱的线路保驾护航。

我的结论是:“一带一路”固然很难,但再难也要做下去。“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海陆经济大走廊,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而提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战略。这不仅是“中国梦”,也是“人类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全球第一,海外投资实际上已经超出引进外资,建设“一带一路”必要且必须。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会围绕“一带一路”来展开和布局。前文列出系列“障碍”并非对“一带一路”丧失信心,相反,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再难也要做,只是希望把隐藏的障碍尽量提前认清。要有持久坚持的耐心,而不能遇到障碍就消极后退。把大小问题弄清,把各项工作做细,把远近目标定准,才能有的放矢、排除万难,稳步凿通这惠及人类、造福子孙的“任督二脉”。

“一带一路”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我们军力够不着的地方先要做安全评估,可以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熟一个项目做一个项目,成熟一个国家做一个国家。在恰当对话时机我们还得跟老大去商量“一带一路”,取得共赢。和俄罗斯、日本、欧洲等大国都要主动协调。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多极世界没有舞台中央

潘维

中国崛起的意义不是争当世界老大。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大国崛起的意义在于废除统治世界的流氓“老大”。老大、老二以及老二地位危险之类的说法貌似有理,却不是世界的常态。国家间分权、兴衰、竞争、相互制衡才是常态。苏联崩溃后美国独霸世界持续了多少年?20年而已。在中国崛起后,这个世界就不复是老大、老二的问题了。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我没想当你的老大,你也甭想当我的老大。中国13亿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受别国支配,自成一体,是独立自主的文明。这就是我国崛起的意义。

中国已经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这话不错。世界舞台很宽,能容纳不少国家表演。但说美国是老大,中国坐二望一,并不恰当。

中国不可能当世界老大。原因有两个。第一,中国没有“剑”也没有“经”。征服世界靠“剑”与“经”,靠“一手拿剑一手拿经”。“剑”是指拥有远强于其他大国的先进武器和使用这些武器强制他国屈从的意愿和意志。《圣经》和《可兰经》是经,而今的“自由民主”,尽管比宗教经要脆弱得多,也是经。征服世界靠剑,维持征服靠经;前者管短期,后者管长期。第二,普通话和汉字不可能普及全世界。征服世界的重要标志是通用的语言文字,语言不通就无法让别人听懂自己和说服别人。世界互联网信息里大概仅有1%是中文的。我们很难想象全世界放弃字母文字转而使用四声调象形字。英语已经牢固树立了世界语的地位,而中国人口已经从世界的三分之一萎缩到不及五分之一了。汉字早已到了扩散的极限,哪怕在越南、新加坡、朝鲜半岛、日本都在萎缩或消失。

美国人从阿富汗撤了,我们是否应当迅速进去填补真空?苏联撤了,美国进去了。美国撤了,中国人要进吗?那里尽管利益诱人,却自希腊化时代就是大国的坟墓。我国3000年前就有“华不治夷”的古训。没有剑、没有经、没有字母语言,怎么治这个“夷”?

中国崛起的意义不是争当世界老大。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大国崛起的意义在于废除统治世界的流氓“老大”。老大、老二以及老二地位危险之类的说法貌似有理,却不是世界的常态。国家间分权、兴衰、竞争、相互制衡才是常态。苏联崩溃后美国独霸世界持续了多少年?20年而已。在中国崛起后,这个世界就不复是老大、老二的问题了。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我没想当你的老大,你也甭想当我的老大。中国13亿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受别国支配,自成一体,是独立自主的文明。这就是我国崛起的意义。

这个世界不是两极、不是多极、更非单极,而是变幻无常的无极世界。我国怎样适应这个高风险、不确定的新世界?

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到什么程度?如果在人均产值上接近发达国家的4万~5万美元,中国13亿人构成的经济实力就超过美国、欧洲、日本的10亿人之和。同样,潜在的竞争对手是美国、欧洲、日本的联盟。当年的苏联没意识到这个“大联合”的潜力,认为美苏人口大致相当,足可一拼。因此拼剑、拼经、甚至拼生活水准。但加上欧洲和日本,苏联就力绌了。未曾想,在背后捅了苏联致命一刀的是中国。60年代中期中苏谈边界条约,中国要求苏联先承认俄国从中国抢走了150万平方公里,苏联由此判定中国向苏联提出了重大领土要求。从此,苏联将百万大军由西线调至东线,准备两面作战。中苏成了死敌,就埋下了中美修好,以及苏联在阿富汗惨败和填补中南半岛真空失败的伏笔。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初步成功击垮了苏联对计划体制的最后一点自信,成了压垮苏联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今我担心中国重蹈覆辙,让印度成为压垮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总之,我国的发展潜力是美欧日之和,我国竞争对手的潜力也是美欧日之和。

因此,我国需警惕国际浪漫主义,警惕对外过度用力。从原则上讲,走出去的大方向肯定正确。但我国在外用力一定要算账,要精算成本和收益。中国人的血汗钱不能打水漂,不能去换模糊的“战略利益”。基础设施投资大,回报小,风险高。而且,陆上交通与海上交通很不同。海洋国际公有,航线免费,几乎零成本。但陆上交通体系十分昂贵,充满巨额资产,每向前一步都意味着高成本和高风险。我国大发展时代有很多外来国家投资,但没有哪个国家给我们投建基础设施,我国的基础设施是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自己花钱建设的。

美国高速公路免费,而我国境内高速公路取消收费至今遥遥无期。而且,按人均计算,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还远逊于发达国家。花大钱为外国修建基础设施一定要谨慎、再谨慎。我不接受这种轻浮的说法:四万亿美元外汇没地方花,反正是打水漂,还不如给穷国修基础设施。俄罗斯人口是我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外汇存底也是我国的十分之一。俄国4000亿美元外汇撑不住卢布狂跌的教训应当引起我国警惕。我国的制造业出口比俄国的石油出口更坚强?人民币的定价权在我们自己手里?一代人积累的血汗财富需细心经营。而今亚非拉领导人狂喜,认为中国要广发善款替他们修路架桥了,纷纷来华“朝贡”。他们没打算还钱,因为这些领导人的任期远短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若中国的钱在外国打了水漂,政府怎么向国人和历史交代?当年的八路军付不起打阵地战的成本,而今的我国仍然处于持久战中,仍然需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