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我认知
- 青年求职必胜攻略
- 《求职攻略》集体编著组
- 18232字
- 2017-06-12 15:34:58
第一节 需求认知
1.人的需求是什么?
了解自我必须从了解自己的需求开始。我到底想做什么?到底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我要这份工作主要实现什么目的?之所以要了解自己的需求,是因为需求是人的行为动力。找到自我的根本需求,就找到了行动的永久动力,也就找到了幸福的源泉。人与人的不同,最根本是需求的不同,人快乐也好,悲伤也罢,表面看是引起情绪的事件造成的,内在看是需求满足程度的不同造成的。需求既是人基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保证,如食物,安全,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各种愿望,这个愿望是经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可实现的,从小的方面说,是欲望、想法,从大的方面说,是目标、志向、梦想、理想。
先从哪些方面去找自己的需求呢?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求有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是逐次上升的,他认为只有在满足了低级需求以后,才会去追求高级需求。低级层次出现于早期,人的不同需求出现于人生的不同阶段。
按照道格拉斯·肯里克,弗拉达斯·格里斯克维西斯德的观点(《理性动物》),人的需求有获取食物;避免损失(如人们很多习惯性选择不是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机会,而是尽量避免出现食物供应不足);自我保护(免受生理伤害);避免疾病(规避与疾病有关的事物);社交(获得较多的收益,获取信息、认可、喜欢);社会地位、尊严(获得更多利益、被尊重);繁衍(择偶与留住配偶);育儿。需求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个综合的结果,不是哪个因素单纯决定的。所以需求是并存的,不能简单说是逐级取代的。
2.如何找到个人的需求?
首先是承认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人与人的不同,不仅有行为、语言、外貌外形的不同,还有性格、价值观、能力的不同,也有需求、动机的不同。需求,动机是人的基本动力,找到自己的需求就是找到自己的生命活力基因,找到自己需要工作的基本原动力。人类社会的职业都是由人类的需求衍生出来的。
其次是分清“必须”与“想要”的区别。“必须”是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没有“必须”,将严重影响个人的基本生存。“想要”是个人极为看重的事物,是非常影响个人满足感的事物。比如,吃饱是每个人必需的事物,在此之上,有人追求食物精致、美味;有人对于精致美味不予看重了,反而去追求交友,这就是“想要”的不同。“必须”是需要优先满足的。要真实了解自己的需求,有三个办法:
一是象限法。首先是将需求进行“必须”和“想要”分类,然后按轻重缓急分别将“必须”和“想要”分类,了解需要做的工作。
二是生活试验法。在社会上找各类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就会知道自己最在乎什么,最看重什么,从而发现自己的需求。
三是排除法。在需求中逐个排除对自己当前不重要的因素,剩余不可放弃的因素。如重视工作的稳定、新意、金钱、地位、名誉还是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特长;抑或人际关系、工作轻松、没有束缚等等。
3.将需求化为实际的工作目标
需求和目标总是在职业中实现的,实现愿望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人的需求总是由工作来保证的。需求阶段化、具体化,就是工作目标。正如梁启超所说,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派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各人自然应该为自己的地位和财力,认定一件事去做。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所以说,找到职业,就是找到生存,找到满足,找到心灵寄托。
4.在目标制定中要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先保证自己基本生存,也就是“必须”的原则。人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生存,再去实现其他的需求。一些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一方面还愿意当“啃老”族,大事小事依赖别人,另一方面却又觉得不能独立,不自由,于是抱怨、消沉、忿恨、逃避。每个人都知道,不能独立生存就不能独立思考,也做不到独立行动,更加无法真正实现自我的需求。
二是兼顾核心需求、远期需求的原则。目标要高远但不能好高骛远,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树立较高目标。当前目标是未来目标的一部分。
三是目标要明确、具体、量化,同一时期目标不能太多,幅度不宜过宽,一旦定了,就要全力以赴。
(晓东)
求职中几个常见的需求
1.物质
我的需求是什么?
答:非他,物质耳。
昨天,忽然有位美女要加我的微信,我的小心脏不由得颤抖了一下……通过好友验证之后,发现竟然是代购!果然人生处处是陷阱呀!这个女生也是够拼的,必然“钱”景无限!
这不由让我联想到,有这么一个明确而实际的目标,实在是很能提高个人的创造力、爆发力和行动能力的。
譬如说,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嘿嘿……”王大锤这么告诉我们。
我觉得很好,对于物质的需求其实也是很好的一种工作动力,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说出来,勇敢地追求,而不必羞羞答答,做羞于言钱的君子。
追求物质总比啃老好得多,没有基本物质保证,何谈思想自由、身心自由?
两年前,我碰到过一个来找工作的男孩子,那时他刚毕业,长得斯斯文文、高高瘦瘦。刚开始谈话有些腼腆,很不好意思地问:“老师,我没有其他要求,苦点、累点都可以,就是工资一定要4000块以上!”老实说,我乍听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有些反感的,凭什么呀?除了有点小颜值,其他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
可后来了解了他的家庭状况我理解了。父亲早逝、母亲卧病,家里还有一位妹妹在读书,小小男子汉的压力很大。现在,这个男孩子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工作很忙,一直全国各地跑,但是业绩很好,收入很不错,公司领导很欣赏他。
当然,如果你是为了买个包包而好好工作、珍惜工作,你的领导也应该表扬你、肯定你,因为你的动力是单纯而可爱的,你的付出也是实在的!
工作的目的为了金钱,为了物质,这其实都是无可厚非。“如果你很有钱,你还会选择工作吗?”这是我平常和小伙伴们在闲暇时常会讨论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如常理所料,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如果我很有钱,我就不用再这么辛苦的工作了,我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了。”所以不得不说,物质确实是支撑我们工作的强大动力。
但老话说得好,万事都有个度,我这里就有个故事:
有一位医生,他在当了十年的医生之后,赚了一笔钱,于四十五岁宣布退休,全家移民美国,每天从事他最喜爱的两样休闲生活:打高尔夫球与钓鱼。一年后,出乎意料,他又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做医生。朋友们都很奇怪,这位医生诚实地说:“打高尔夫球与钓鱼连续一个月就烦了,没有工作形同坐牢,后来我在美国跟许多移民一样,成了‘三等人’。”朋友们都好奇地问:“何谓‘三等人’呢?”这位医生苦笑道:“首先是等吃饭,吃完饭之后是等打牌,打完牌之后就是等死了。这样等了一年实在让人受不了。只好回来再开业了。”
所以有时候人的价值观非常有意思,假如你认为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养家,那也许的确是贬低了工作的价值。事实上,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如果你有目的地工作,不论这个目的单纯与否,认认真真、兢兢业业,那么最终从工作中可以得到的其实不仅仅是物质,还有很多的自我肯定与生活的乐趣。
但如果过度了呢?
我这里也真实地碰到过两个这样的人:
我的高中同学小静。形象好、气质佳,本科学历,还是当时比较热门的物流专业高材生。这个女生的前途应该很好。在我们还刚毕业平均月薪只有两三千块钱时,人家已经是一个月六千多的“白骨精”了。可是,条件太好的小姑娘这心思也活络。第一年就跳了三次槽,薪水从六千涨到了一万!第二年又跳了三次槽,薪水飞升到两万多!
我们也知道,替“万恶的资本家”打工是必然要付出代价的,外资老板的钱可不是那么好挣的,高薪自然是需要高负荷、高能力去支撑的,娇滴滴的小姑娘没能熬下来,终于第七次跳槽,带着自己一颗疲惫的心,找了家一个月五千多薪资的工作安安静静做到现在。
另一位是一位刑释解教人员,一家小公司的出纳,一开始是“有点事”挪用了一下,慢慢地为了这个衣服、那个包开始有点收不住了,终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所幸还算能认识到自身错误,及时悔改。
相信这些“过度”的例子都不是我们乐见的,所以为着薪资、为着物质努力工作、尽心工作,这是完全没有错的,只是请好好把握这个度,千万别“跑偏”了!
提问
1.在求职初期搞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怎么办?不要紧!静下心来抽丝剥茧一番,慢慢认清自己。如果物质需求是你的首选,那恭喜你,你的“小目标”已经有了。
2.你认为该如何来界定过度“物质”?
(徐翠凤)
2.稳定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职业发展日趋多元,我们面对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多,越来越个性化。面对这些,不少人青睐稳定的职业。就业形势严峻和市场竞争残酷时,“稳定”这个词逐渐突显出来。
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小李说:“虽然我在原来的企业干得不错,但这几年经济不景气,公司业绩下滑,总担心失业就在眼前,还是做公务员稳定。”
朋友小Q在相亲时被对方问道:“听说你在外企打工,那稳定吗?最近好多知名外企撤离中国。”小Q二话不说,白了一眼走人。
“我爸妈要我考教师资格证,一定要让我当老师,因为这份工作很稳定。”应届生小谈在一次交流时说出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你说的稳定是什么?
诸如此类“我要找稳定的工作”,“我爸妈让我找稳定的工作”的想法充斥在我们耳边。很多青年人渴望一份稳定的职业,稳定成为最大的需求。那究竟什么是稳定呢?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认为稳定就是一旦踏入职场就不用担心失业,他们从事的工作大多不会因为单位的经营、运作变化而变动,如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稳定就是每天按部就班地做着一些事,不用担心是否会因为工作业绩不佳而失去饭碗。就是每月工资准时拿,收入也比较固定。这些是不是你想象中的稳定呢?
也许你会说,这样工作没有什么挑战吗,一眼就能看到退休时的样子。其实稳定的工作同样可以提升能力。稳定是一种状态,指所处的环境或心境在一定时间内不会轻易变化。这种状态更多的是外部环境和职业本身带来的。所以,你大可规划自己,在按部就班工作时,继续学习、潜心研究,大可利用稳定的环境持续提升。
小蔡是一名狱警,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学,拿到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成为12355服务平台的志愿者,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权益保护等咨询服务。微信朋友圈上经常看到小蔡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在公益咨询的路上。问她为什么搞得自己这么忙、这么累,明明捧着铁饭碗,何必呢?她说这既是工作要求,也是自身向上的意识。刚参加工作时,没意识要学些什么。在与工作对象接触中,发现很需要学习心理学。于是就报名培训,学着学着,就学出了兴趣,也学出了责任。慢慢将这些知识用于公益事业,自己的能力也得以提升。现在觉得很充实,浑身充满正能量。
稳定很重要
稳定的工作带来稳定的生活。放眼望去,那些有着稳定工作的人们,生活大多不会奔波。稳定的工作有利于人们建立和谐生活。而且,有些人的特质就是喜欢稳定的状态,这是他们内心的需求。从事与自己内心需求相符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减少内心的纠结。特别是女性,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很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生活也会少些矛盾。
所以说,稳定并不是坏事,而且它会随着岁月的增加而变得更加重要。谁都不想工作没多久就被跳槽,好不容易在职场中站稳脚就被失业,谁都想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稳步上升,圆满收官。在稳定的环境中积极向上,稳中求进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可见,稳定并不等于消极、不求上进。
稳定的陷阱
当然,追求稳定的同时,也要注意,有时太过稳定会让你失去目标,失去向上的动力,失去危机感,从而导致你没有继续积累与提升,外部环境的稳定会不会让你放松学习,放弃努力呢?而且谁都不能保证外部环境永远不变,万一有一天变了呢?当你面临重新选择时,你会不会发现自己的职业能力不强,社会竞争力不强,如果这样就会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所以,不要试图从外部的稳定获得安全感。殊不知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李嘉诚曾经劝告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因为环境从来不会绝对安全。安全感只能够也只应该来自自己的努力和公平的社会环境。
稳定是相对的。追求稳定并不是说你只能守株待兔,而是要抓住机遇,及早找到更适合你的位置。追求稳定也许是你最大的愿望,但请记住,一定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寻求发展,这样你才能真正在职场中立足。
提问
1.你对稳定怎么看,稳定的职业是你的终极目标吗?
2.你是否会担心稳定后失去前进的动力,你能在稳定的环境下保持继续进步吗?
(张锋)
3.社会尊重的需求
前两天去参加一个初中同学的婚礼,因是许久未见,又是曾经心仪的姑娘,特意好好“收拾”了一下自己。想不到效果惊人,我的“人模狗样”虽然没有太引起新娘的关注,却引来了伴娘的青睐!可见“形象”真是太重要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前两天碰到的一位求职人员:
“老师,我想请你们帮帮我,我要换一份工作!”
“现在的工作不好吗?为什么想换啊?”
“也不是不好,我在一家国企做保安,工资、环境都还行,但你知道,这个岗位名称不好听呀,我年纪都快30了,最近处了个女朋友,人挺好的,我们谈得不错,可我不好意思告诉她我在做保安,只说我在国企上班。老师你帮帮忙呀!”
都说职业不分贵贱,但往往一些社会价值观却会影响到我们的择业观,就跟我的“形象”一样,其实长相没有变化,但是打扮与不打扮还是相差很多的。
事实上,这一点在我们的择业中体现得更彻底。就像有人说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诚然。
小王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里有几套房用于出租,家庭收入不错,然而在超市做系统测试的他却有自己的烦恼:职业发展上没有突破,看不到上升空间,工资也不高。家里亲戚们住得都很近,每次遇到家庭聚会,他的兄弟有的在医院当医生,有的在企业做项目负责人,这让他聚会中感觉没有谈资,没有什么人在意他的话题,经常产生心理落差和负面情绪。
我要体面,我要被尊重,这是很多人内心最坚定、最深沉的呼声!也是许多人一直努力、拼搏、执着于工作的原动力。
尊重,即敬重、重视。尊重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对彼此的认识进而产生的相互认可;尊重不是简单地以礼相待,而是在内心深处承认对方的价值和身份。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则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这里,我们就要谈到需求论中更深的层次,那就是社会尊重的需求。如果人们尊重你,在社会事务上寻求你的帮助、听取你的意见,那么你就是那个“被需要”的人,在你的社交范围内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有面子”。虽然社会尊重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的,然而在当今社会,职业往往对于社会尊重至关重要。试想,如果你没工作,很有可能就会把大把时间花在打游戏、追电视剧上,和那些有工作的人相比,你缺少了同事交流的圈子,也缺少了和同学聚会的兴趣,社交范围越走越窄,很多职业上或者是社会上的话题,你就无法和他人良好沟通,对你有需求的人、认可你现状的人想必不会很多吧;如果你是一位律师、一位教师、一位医生,那么首先恭喜你,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占了优势,基于你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会有非常多的人来寻求你的帮助,愿意和你谈论工作、生活,愿意和你共话理想。无论对错,与其他职业相比,我们的确更为尊重某些职业。
有工作,有一份“好”工作能赢得社会尊重,有社会尊重更有工作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那么想要赢得一份受社会尊重的体面工作需要什么条件呢?
运气
不要以为这是简单的、顾名思义的“运气”。我这里的运气是有前提的,首先要对就业市场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市场的热门行业有哪些?本地区的就业环境如何?如何选择到“主角业务”而不要误入“寡妇职位”的歧途?有了这些前提认知,再根据市场,结合自身做好调整,选择最佳职位,至于是否“高薪”、“高位”则要看各自的能力和“运气”了。
技能
这方面还需分两层来看。
对于大中专毕业生来说,我建议尽量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位。尽管很多单位在招人时都明确表示不限专业,但请相信,在最终拍板选人时,专业对口依然是加分因素。所以何必要舍弃你的先天优势呢?当然我也很理解“所学非所爱”的苦衷,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年、四年,难道还要一辈子打交道?但请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想一想,你考虑过你的专业所能带来的“未来效益”吗?而且专业对口也能大大减少“被替代”的风险。
对于没有专业依托的个人来说,我的建议是提高你现有工作的技能水平。前不久听一位企业人事分享了一个员工案例:张某原是一家私营企业的部门经理,但由于公司效益不好倒闭了,致使他失业。30多岁的年纪,尽管有部门管理的经验,但是行业比较冷门,同类岗位很难找。于是他去应聘了这家企业的客服岗位——公司最基础的普通员工,从事某知名品牌手机的技术咨询工作,因为在闲暇之余他很喜欢这个品牌的电子产品。原本企业人事并不想录用他,因为张某的资历很深,让企业人事觉得让他从事最基础的咨询工作不太靠谱,不够稳定,但在张某的反复争取中最终还是决定让他试一试。工作中的张某让企业的领导和同事都纷纷叹服,仅仅三个月他就把咨询库汇总的这款知名手机的各种疑难杂症问题融会贯通,且完全没有架子,谁有问题,谁想要人替个班都可以找他,他成了众人的老师。一年半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个手机品牌的上海区有了一个技术管理的岗位空缺,在合作公司工作的他被领导推荐了过去,成功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执着
选职位,有时候需要有一点“这辈子就干它了”的觉悟。这就跟我们选择结婚对象一样,要有一辈子就他了的想法。因为结婚不是那么轻易的事,所以选好了,我们会全心全意地对他好,默默的付出,精心的呵护,共同去创造未来,打造美好。
但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一辈子”的想法,而更多的是“先干着再说,不合适跳槽”的想法,所以自然而然就缺乏了规划和展望。也正是因为太多人仅仅只是“混日子”,所以很少有大的、发展的职位提升。
万事过盈则亏,尽管寻求职业上的社会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把它作为你择业的唯一标准过度追求却是不可取的。
小瞿的案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大专学历,由于不喜欢工商管理的专业,所以基本就是“混”的文凭,专业能力欠缺。家里三代独子,一直比较宠,生活能力、动手能力也不太好。好不容易通过家里找关系进了一家企业做了生产计划员,每天打打表格、做做统计,但自己嫌弃企业规模小、职位“不光鲜”、工作挑战小等主动辞职了。后来几经转折终于被一家呼叫中心聘为客服专员,但是刚做了一个月,就又感觉职位发展不大而辞职。其后又反复了几次。短短一年多时间,劳动手册上的经历已经达到6、7家。他也成了很多企业的“黑名单”上的“拒绝往来户”。
向往白富美、仰慕高富帅,渴望活得小资,当一份工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频繁跳槽成为他们追逐梦想的一种方式。怀揣小资梦,以“屌丝”自嘲,是他们的特征。希望我们都不要有这样的标签!
提问
1.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吗?
2.你想怎么改变自己去赢得一份社会尊重的工作呢?
(徐翠凤)
第二节 能力认知
某大型招聘会上,小姚手拿简历,站在一边,他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到A公司的摊位上应聘那个心仪已久的岗位。眼看A公司前排的长龙渐渐缩短,招聘人员面前的简历堆积如山,小姚终于大步走上前,排在了队伍的末尾。
轮到他时,他连正眼都不敢看招聘者,吱吱唔唔回答了几个问题。谈到专业问题时,也是模棱两可,全然没有一丝自信。面试官淡淡地说了声“回去等消息吧”后就再也没看他一眼。小姚悻悻地走开了,他知道这次又没戏了。
小姚应聘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都无疾而终。时间久了,他倍受打击,自信心急骤下降,导致之后找工作越来越不积极。那么小姚求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姚缺乏求职能力,专业能力也不过关。面试时的犹豫与缺乏技巧,回答专业问题时的不顺畅都是面试管拒绝他的直接理由。可见,一个人的能力是企业首要看重的。
1.通常讲的能力有哪些呢?
(1)沟通能力。你会说话吗?几乎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说话,就算是与机械打交道,也需要适时与人交流。更别说那些需要较强沟通能力的职业。生活中、工作中你怎么说话?说些什么?什么时候说?会说话很重要,这不仅是胜任岗位的基本能力,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沟通能力的强弱与性格无关。并不是外向的人沟通能力就一定强,内向的人就一定弱。沟通能力首先是语言表达,遣词造句,掌握说话之道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其次还包括说话的时机、语音语调、行为举止等。
沟通是一种能力,很多书会教你沟通技巧,说话之术。相信你看后很容易掌握到“术”,但更重要的是认真看待沟通这件事,通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
(2)逻辑思维能力。这项能力强可以让你事半功倍。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判断的能力。思考什么呢?思考任务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流程和方法等。有人说过,做事情,首先要想明白,然后做明白,最后说明白,只有做到“三个明白”,才能把事情做好。要抓住事情的关键人事、关键环节,要分析眼前的任务是至关重要的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然后决定做事的方式和优先次序,接手工作要思考,不要不假思索就动手,可能会出现问题和纰漏,甚至本末倒置。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阅读、写作和思考习惯是正道。
(3)应变能力。这一能力是指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作出的反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我们面临的变化与压力与日俱增,提高应变能力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很有帮助,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
工作中或多或少会遇到突发事件或棘手的事情。这时需要快速应变和协调。具备这种能力,可以让你有效解决问题,保证工作顺利完成。应变能力是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加以培养的。多参加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扩大个人交际圈,改变不良习惯和惰性都是好方法。要能养成事先策划、周密计划的习惯。
(4)动手能力。动手能力表面上看是动手操作的意思,实际更宽泛,是亲身体验和亲自实践的能力,是指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能力。有些人说我动手能力差,其实并不是他做不了什么,而是没法将知识转化到实际操作中,或者说是转化的时间较长。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化背后隐藏着兴趣、动力及方向的选择等,而这些因素正是创造力的源泉。提高动手能力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多动手”,不要怕学得慢,要坚持。
(5)观察能力。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观察力是指全面、深入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意味着能迅速捕捉事物的各种特征和细节。如果一个人有比较强的观察力,他就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别人未发现的特点,悟出别人未悟出的东西。这对我们的职业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助益。培养观察能力要明确观察任务,周密的计划,具备必要的知识及各种方法,做好记录等。
(6)记忆力。这一能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记忆力是重要的,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可使你在学习和工作中胜人一筹。记忆力是可塑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训练从而提高记忆力。
(7)数字敏感力。是指数字的记忆力、计算能力、分析及推理能力等。这一能力会影响到我们对某些职业的选择,如财务、统计、理财规划等需要与数字打交道的工作。一些人对数字不敏感,从事这些工作就会比较辛苦。
认识自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自己的能力。学历、专业、技能等硬实力当然可以体现我们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许多软实力。上述所说的这些能力很难用一纸文凭或一本证书来证明,但它们却是你能否找到期望工作和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很多能力,比如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2.怎样了解自己的能力?
一般来说有三种方法,测试法、评价法和自我梳理。测试法是通过做一些测试题,然后了解自己的能力强弱,比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就涉及能力测试的部分。评价法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了解自我能力。自我梳理就是自己在纸上罗列各种能力,然后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状况,自我打分,最后了解自我能力的高低。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能力,你需要了解自己哪些能力强、哪些能力弱。应对职业,你要提高哪些能力,如何提高?了解自己的能力不仅可以明确求职方向,而且也能增强自信心。
提问
1.对照上述这些内容,你对自己的能力是否有所了解,哪些是你的优势,哪些是你需要提升的?
2.你是否愿意评估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进行能力评估?
(张锋)
第三节 延伸认知
1.关于情商
情商,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在职场中,一直是被很多人深刻误解的一个概念。在职场中,许多人眼里的“高情商”人物都具有哪些特征呢?
比如,职场里有不少老油条,他们善于揣摩人心,理解能力强。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事精明。
比如,职场里还有这么一种类型的人,他们从来喜怒不形于色,把想法埋藏于内心最深处,没有人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
比如,有人提到,“我一个下属,老板经常骂他,但他都能忍住。”忍气吞声,忍辱负重。
以上这些人,无一不被贴上职场“高情商”的标签。而事实上,这些表现,与“高情商”还差得很远。
情商,在企业中作为员工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大家梦寐以求的特质。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人们对情商存在误解,使得他们在情商提升之路上成果寥寥,事倍功半。所以,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什么才是情商?
在百度百科里,对情商的解释是: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绪商数,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心理学家把这个概念加以简化,归结出情商就是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五种特征构成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
这就是问题所在,大多数人对“情商”的“情”的理解是人情,人际关系的层面,而实际上“情商”的“情”说的是情绪的感知和控制。
所以,在职场中,高情商并不表现在精通人情世故,八面玲珑的人际关系上,而是体现在:①解读他人情感和意图的能力;②掌控自我情感的能力;③影响他人情感的能力;④关注他人情感的意愿。
职场上高情商的表现为:
(1)讲话做事善于照顾他人感受;
(2)解读对方情感和意图的能力强;
(3)辐射正能量,和他们在一起,你会感到舒服、轻松、快乐、热情;
(4)善于维系亲近的关系,也能保持独立和自我;
(5)深刻理解“意图与结果”的巨大差异,会关注和主动获取对方的反馈,加以调整;
(6)朋友圈子广,能容纳多种类型的人;
(7)善于鼓励和夸奖他人。
和高情商的人在一起,像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下,有一种温暖、热情、快乐的感觉。他们会辐射正能量。也许你已经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拥有让人开心的能力。哪怕你心情很糟糕,遇到这样的人,也会变得好起来。甚至很多时候,什么话都不说,你就能感受到这种氛围。
这就跟文章开头,职场老油条的例子相反。职场老油条善于揣摩人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他们也许拥有相当的解读情感和意图的能力,但是他们缺少正能量的辐射能力。跟他们待在一起,可能更多地会体会到压力和空虚。
所以再强调一遍,在我们的职场中:所谓的“高情商”并非许多人认为的擅长处理人情世故,搞好上下属关系,而是能更有力地感受自我及他人的情绪,并以正确的方式,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正面的影响。而情商低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会很容易得罪人,情商低的表现很多时候会引起大家的反感。下面就来说说情商低的表现都有哪些,想要知道情商低的表现的就来看看吧。
情商低的表现一:不懂别人的拒绝,听不出别人话里的意思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别人家做客,到了吃饭的时间,主人说:“要不你就在这吃吧,别走了。”那么,问题来了,你是吃还是不吃?答案当然是不吃!
首先,去拜访不熟悉的人,到了吃饭的时间还没有离开,本身就是情商低的表现。如果主人真的要留客人,他自会直接说:“中午一定得在这吃,我已经都买好了。”而不会加一个“要不”。那么,如果是去熟人家做客该怎么办?很简单,你可以推脱一下,比如我家那边还有点事/我待会有个会等等。如果主人还要留你,那就盛情难却啦。如果真的不能留下吃饭,表现出很想留下来吃饭的样子,但是解释清楚理由,也不会感觉让主人感觉到招待不周。
情商低的表现二:不懂别人的欲言又止
听人讲话要听别人没说什么,而不只是听别人说了什么。女生说,我来大姨妈了,你如果只听出来大姨妈这个事实,那你就只会说多喝热水。如果你听懂了她没说的“我需要安慰”,你就会说:如果我在你身边我就给你暖暖肚子。
情商低的表现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气急败坏,歇斯底里
被女生拒绝的男生,经常会出现此问题。又或者约会期间,被女生放鸽子,控制不住自己失落的情绪,气急败坏,说了女生一通,然后呢?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正确的做法,我们要表现自己绅士的一面,但是还要表达自己的态度。一点脾气没有,也是不行的。我们要有一点点生气,冷淡的态度:恩,好。然后,在女生找你道歉的时候呢,给自己一个台阶,也给她一个台阶下。这样,既没有气急败坏,展示了绅士风度,又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不是可以随便放鸽子的对象。
情商低的表现四:也是最严重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自己做事的目的和想要的结果不统一,也就是常说的好心办坏事。“我是为你好”,这句令人生厌的话,大家都听过的吧。父母为自己的利益或者发泄脾气打你骂你之前,都会带上这么一句。最简单来说,你给的,不一定是别人想要的。
情商低的表现五:说话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要知道,不考虑别人感受与心直口快是有很多区别的。情商低的人,往往出口伤人,若是有意为之,倒是还好,就怕连自己都意识不到。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一群正常人和一个残疾人在一起,如果说话的人情商不高,言谈之中毫无顾忌,频频谈及相关残疾的词,别人跟他使眼色,倘若他能看懂眼色及时停止,也算有点情商,怕的就是他来一句“你瞪我干吗”,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上面几个情商低的表现都是大家比较常见的,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就要克制了。
(丁宏杰)
2.关于星座、血型、生肖与性格的关系
今日求职方向:
你的洞察力很强,擅长推理、分析。适合从事研究方面的工作,例如:药剂师、心理咨询师、科学研究员。
抗压指数:30%,缺少自信,畏首畏尾!
沟通表达力:29%,词不达意,沟通出现障碍!
求职成功率:60%,总结经验,再接再厉!
创意简历:
简历中要强调的部分采用粗体字,引起招聘官的注意。
如何谈薪:
知己知彼,充分了解应聘公司的薪酬体系后,结合自身能力谈工资。
面试雷人衣着:
穿花纹牛仔裤。
面试雷人小动作:
回答完毕后不自觉地吐舌头,会大大降低今天面试的成功率。
面试加分小动作:
表达个人观点时,可以适当添加一点手势,让面试官觉得你信心十足。
求职方位:
今天向西北方位的公司、单位求职应聘,成功率更高。
求职伯乐:
今天你比较容易得到天平座面试官的认可。
以上是某网站关于某星座当天的求职建议,大家能不能猜出他是哪个星座呢?关于星座、血型、生肖和五行,相信大家最熟悉其中的第一项内容,很多网站都对星座有各种预言和建议,那么它们究竟对我们的将来有什么样子的影响呢?它们真的可以预测将来么?让我们先来看两个真实的实验故事:
(1)一名金融占星师、一名资深分析师以及一个年龄尚小的孩子,分别用5000英镑虚拟货币购买自己最为看好的公司的股票,对如何选择以及结果追踪。一周后,小孩的股票亏损最少,亏损最多的是占星师。一年以后,小孩的股票赢利,占星师亏损一点,资深分析师亏损最多……而小孩是用随便扔纸片的方式选择的股票。同时引用另一个资深分析师和猩猩比赛预测股票的实验,同样是猩猩胜出……
(2)英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教授和英国占星学家杰夫·梅奥联手展开调查,在梅奥的客户和学生中,有2000多人被要求提供他们的出生日期并填写艾森克人格调查表。结果测试出的人格特质与占星学传说完全吻合。然而,艾森克对调查结果产生怀疑,因为参加调查的人深信占星学,这个调查结果可能只是心理作用导致的结果。于是,他设计了另外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的对象是1000名孩子,几乎不可能听说过性格和星座之间的关系。结果他们在外向和神经质两个特质上的得分跟他们的星座完全无关。为了进一步验证,他将调查对象从孩子转到了成人,调查对象对占星学的了解程度深浅不一。结果发现,如果调查对象很清楚星座对性格有何影响,他们的问卷结果跟占星学传说的吻合程度就会非常接近。
显然,从以上两个实验看来,星座既没有性格的代表性,也不具备预言功能。那么星座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让我们结合以下三个效应来感受一下:
(1)巴纳姆效应——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星座、生肖、血型只是对大多数人的综合素质的总结,因此许多人第一眼看上去都会觉得与自己的情况颇为相近。因此也逐渐产生了对星座的兴趣。在心理学上称为巴纳姆效应。
(2)谄媚效应——心理学中针对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总结出来的心理现象。
星座、生肖、血型的描述被广大人群接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描述夸大了每一类型人的优点,同时尽力淡化了这类人的缺点。这便形成了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这种效应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大约50%的人对占星术深信不疑。
从传统上来说,十二星座可以分为六个“正向”星座(白羊座、双子座、狮子座、天平座、射手座和水瓶座)和六个“负向”星座(金牛座、巨蟹座、处女座、天蝎座、摩羯座和双鱼座)。通常来说,正向星座的相关特质听起来要比负向星座的相关特质更讨人喜欢。一般认为天平座的人倾向于追求和平和美感,而金牛座的人更注重物质,也更容易不满。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汉密尔顿曾让人们提供他们的出生日期,并依据自己相信占星术的程度从0—7分中选一个分数。正如“谄媚效应”所预测的那样,很明显,相对于负向星座的人而言,正向星座的人更有可能相信占星术。
(3)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星座、生肖、血型已经深入人心,容易让人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地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为许许多多不能解释的理由找到一个“合理化的居身之所”,进而为自己开脱,星座招人便是一个投机取巧之举。从概率学上看,星座对事物的预测有50%的胜算,“你是一个具有爱心与同情心的人。”这样的描述,大多时候是奏效的,但也面临着50%被否定的机会。一个人的性格及能力与先天遗传确实有关,而星象的运转对胎儿的影响和对人的性格、命理的影响,便是有待科学考究的事情。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与其后天环境塑造是分不开的,仅仅凭借一个出生月日来确定应聘者是否适合岗位这样的做法确实过于片面。企业的人才甄选是一项科学严密的工作,与其依靠占星学这一主观经验主义,不如乖乖借鉴人才测评的专业技术。人才测评中的性格测量工具,人才测评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的基本素质及其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其科学性与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企业的人才测评中,有许多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根据测试人数,测试内容,测试材料可以划分成不同类型,这些测量工具具有经过严格抽样和施测而形成的常模量表,每一个测量结果都能通过与量表的对比进行打分,得出结果。在性格测量方面,有专门的人格测试一个大类别,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的使用,对应聘者进行性格测试,职业兴趣与价值观测试或气质测试,进而了解应聘者人格特征,选取真正合适的人才。企业甄选人才,是希望“人事相宜、人职相配”,进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倘若希望通过“50/50”的“旁门左道”来选出“心仪对象”,倒不如中规中矩利用专业技术来降低甄选风险。
另外,浮躁是当下社会的一大特点,而年轻人对于自身命运的把控能力低,倘若此时有一个能给予他们力量的声音来指引他们前行能够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控制感。星座恰巧趋向于运势的预测,运势好能让人心情愉快,运势差的便给出化解。这种运势预测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通过给人一种宿命感,借外部力量给人带来一种对自身的控制感,减少了人们因对生命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不安,给人心灵上的安稳与慰藉。
提问
1.情商包括哪几个方面?如何体现出高情商?
2.星座、属相、血型可以预测我们的未来吗?
(丁宏杰)
第四节 自我认知的几个测评方法
关于职业定位,相信对每个涉世未深的青年都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工程。那么如何通过使用一些工具来辅助我们逐渐完成职业定位这项工程呢?以下为大家带来三个方面的“工具”:
1.自我探索类
职业定位的第一步必定是自我探索,如果你都不了解你自己,那么你怎么让面试官了解你呢?无论面试还是目标的制定,都是建立在自我认知这个基础上的。用于自我探索的性格测评种类繁多,以下介绍一个比较著名的经典测评工具——MBTI职业性格测试。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表征人的性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凯恩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制定的。该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为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后,编制成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职业性格测试作为一种对个性的判断和分析,是一个理论模型,从纷繁复杂的个性特征中,归纳提炼出4个关键要素——动力、信息收集、决策方式、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把不同个性的人区别开来。作为测评工具中的权威之一,MBTI有着以下优点:这一理论较全面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个体复杂性的方法,并且在类型测试中有着较高的权威性,同时它只需要四个测量部分就可以产生一个丰富的人格描述,并且被广泛地应用。
虽然MBTI可以在部分网站或书本中进行自我测试,但是个人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遇到以下困难和困惑:
(1)只有拥有了对该理论足够的理解,才能够应用并解释这个量表。
(2)受测者和施测者都会把特性品质归为选择,这可能导致对类型的不正确的解释。
(3)从一个标准化的观点来看,积极的类型描述太容易掩盖真实的心理问题了。
(4)问题的简单性容易使人们产生想法,认为类型学本身是简单和静态的,而非复杂和动态的。
(5)“等级”看起来很像是在测量人的特质,因此可能会被认为是四个独立特质类型。
不可否认,MBTI是在全球享誉很高的测评,信效度也很高。然而MBIT不是算命,如果你想通过他看到你的未来那它一点用都没有,但是你可以通过他分析你的不足,你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哪些东西你可能会更擅长。
2.人职匹配类
在进行了部分的自我探索后,在对自己有一部分的了解之后,我们就要进入下一个环节,就是人职匹配。我们的特点适合怎么样的工作:我们的个性在哪些环境下能如鱼得水?那么接下来我们推荐以下两个测评工具:
(1)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self-directed search)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Holland)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及其职业类型理论编制的测评工具。霍兰德认为,个人职业兴趣特性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的不同,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
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的帮助下,个体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和缺乏职业经验的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他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反映了他长期专注于职业指导的实践经历,他把对职业环境的研究与对职业兴趣个体差异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提出之前,二者的研究是相对独立进行的。霍兰德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和自我导向搜寻表(self-directed search)两种职业兴趣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霍兰德力求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2)DISC个性测验。DISC个性测验是国外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人格测验,用于测查、评估和帮助人们改善其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绩效、团队合作、领导风格等。DISC个性测验由24组描述个性特质的形容词构成,每组包含四个形容词,这些形容词是根据支配性(D)、影响性(I)、稳定性(S)和服从性(C)四个测量维度以及一些干扰维度来选择的,要求被试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和最不适合自己的形容词。全面来讲,DISC有以下优点:
①DISC个性测验适合一般、正常的个体。
②DISC个性测验与管理绩效相关,能很好地描述应试者的个性特征(优势、劣势等),并能预测其领导特征和情绪稳定性等。
③DISC个性测验测验时间短,简单易行。我们一般仅需要7到10分钟就可以完成由24道选择题所组成的DISC测评。
④DISC个性测验有比较完善的解释体系。
总体来说,DISC个性测验就是一种人格测验,它包括24组描述个性特质的形容词,应试者要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从每组四个形容词中选出最适合自己和最不适合自己的形容词。研究表明,这个测验所考察的维度与管理绩效相联系,为企业的人事甄选、录用、岗位安置提供了良好的测评手段。
如同MBTI一样,霍兰德测试和DISC也存在着他们的不足,受测者对词汇的理解不同是误差之一,同时,“巴纳姆效应”会使你分辨不清你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的你,还是你希望的自己。所以,以上测试作为参考及打开自己的求职思路是有帮助的,牛角尖式的无脑迷信是我们不提倡的。
3.综合分析类
在自我认知和人职匹配测试完成后,结合市场、结合实际的分析方法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和运用的。给大家推荐以下两种方法,上手简单,操作便捷。
(1)SWOT分析法。所谓SWOT分析(S是优势、W是劣势、O是机会、T是威胁)。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SWOT方法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全面,是一种系统思维,而且可以把对问题的“诊断”和“开处方”紧密结合在一起,条理清楚,便于检验。运用SWOT分析法的时候,要将不同要素列入相关的表格当中去,很容易操作。
然而与很多其他的战略模型一样,SWOT模型已由麦肯锡提出很久了,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同时SWOT方法也依赖于使用者的逻辑性及知识面,从而导致不同使用者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给出不同的结论。
(2)三圈理论。三圈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学者创立的关于领导者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广泛运用于对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在职业规划方面,运用三圈理论将“我想做的”、“我能做的”和“市场上需要的”进行罗列,可以简单直接地看清自己的求职现状。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对三个圈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清晰。
用“三圈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且更趋于具体化和易操作,并能清晰地看到规划制定过程中的种种缺陷。相比SWOT分析法,三圈理论更直接有效的让测评者看清自己的求职现状,针对市场的现状、自己能力特长和自我的喜好,不断调整从而达到人职的最佳匹配。
然而三圈理论也存在着与SWOT类似的局限性,那就是使用者的认知范围和逻辑能力将直接影响使用后得出的结论。
通过以上介绍的三个部分,即自我探索、人职匹配和综合分析,期望大家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导师的帮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工具使用和总结,对自己拥有越来越多的了解,从而更好、更精确地制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提问
1.通过上述介绍,请你选出一个最合适自己的测评工具来了解自己的性格。
2.请你应用测评工具来协助自己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
(丁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