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创意二部曲

创意能学吗

创意能“取得”吗?还是它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无法培养?

一般对创意过程的想法是这样的:

一个有天赋的人得到一个来自外在的灵感,然后根据他的天赋,做出创意作品。

这种说法等于承认创意是发生在个人身上的事情,

并不是可培养的能力。

如果真是这样,这本书就不用写了。

这看法为何普及化,我认为是因为我们太不了解创意。这也难怪,因为创意本身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与力量,坊间又充满各种描述创意天才的离奇故事,形成神话,让我们认为创意不是我的事,而是那些天才的事。

是这样吗?回想自己学习创意的道路,确实,我曾师事于多位著名的老师,学到很多工具运用到剧场艺术上,但没有一位能教我创意本身——如何有创意!老师们甚至不认为这是他们教学范围内的事,他只能提供仿真的对象,其他是自己要去摸索的。

所以说,我个人学习创意的方式跟大部分创意人一样痛苦、在黑暗中摸索。要写什么?如何写?通过一次又一次新作品的折磨,慢慢挣扎,到某一天,开始掌握那神秘的过程,才敢说自己对创作有那么一点心得。多年以后,我自然也认为每一个人需靠自己摸索才能学习创意,没有人能教你。

为弥补缺憾,这些年我常让学生参观我的创作过程,以为学生如果专心,就能够捕捉到那神秘的创意时刻,那个一场戏甚至整个作品在工作中突然如魔法般结晶、成形的时刻。

在学生面前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在“即兴创作”排练中,我和演员突然灵感大发,从无中“变”出一场精彩的戏。我想这下好了,在场的学生们终于目睹了一次完整的创意过程,但我惊讶地发现,他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搞不清楚状况,根本没看到!

后来我明白,就算他看到,也不等于他能够模拟。实在太难了,就像观摩一群魔法师发明一种新魔法一样,这种经验无法分析,也无法复制。

回顾自己的经验,通过漫长的学习过程,我内在的某种创意能量被启动了,被释放出来了,变得务实可用。光凭这一点,就表示创意是可能学、可能教的,而且每个人都可能同样具有可被启动的潜在创意因子。

重点是,能不能整理出创意过程的关键共同点,让我们有方法可学习?

创意是神秘而复杂的,但神秘而复杂并不表示不能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创意过程中到底发生什么事?从这一点出发,就有机会剖析并学习创意。

界定不该界定的创意

创意必须超越界限,为创意下定义本身就违背了创意。但为了分析、讨论,必须有个起点。学者对创意的定义各有不同。以下是一个还可以代表大部分学界看法的定义:


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原创性、不可预期),又适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Robert J. Sternberg and Todd I. Lubart,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obert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3.


这个较广泛的定义暂时有助于我们的讨论,因为它基本上划出了创意工程的两个主要面向:“构想”面向与“执行”面向。定义中的“新颖”属于创意的构想面;“适当性”属于创意的执行面。

更进一步思考,建筑学者库地奇对创意定义如下:


创意是一种挣扎,寻找并解放我们的内在。John Kurtich and Garret Eakin, Interior Architecture.(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3), p.33


这是同一个过程另一种说法:“寻找”与“解放”在更深的层面说明以上两种面向的创意工作。这边所述的“内在”中需要被“解放”的是什么?这就成为创意作品的主要素材与关怀,也是我们讨论的起点。

创意是神秘的。这神秘性要分两部分来谈:激发创意本身的欲望,以及欲望被激发之后,如何找到途径让欲望成形。这两个神秘的部分正和以上的“构想面”及“执行面”相对应,也正是我所谓“创意的二部神秘曲”。

创意二部曲

创意是一种超越的表现,是人类活在宇宙中可能超越的见证。从远古以来,人类不断赞叹创意的浩瀚及神秘。创意人能够无中生有,并且创造出复杂、有机、赋予完整生命的作品,总是令旁观者叹为观止,感到这过程与生命本身一样神秘而伟大。

人为什么要创作?这问题的答案与生命本身一样神秘。或许从进化的思维探讨有其缘由,但伟大的艺术作品(甚至失败的创意)对物种生存下去的贡献何在,则是一个复杂的议题。

从基本生存的角度看来,创意源自生活直接的需求:如何制造工具,让自己及族群活得更安全、方便、舒适;如何寻找方法管理每天累积的琐事;如何更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难题。这种创意容易了解。另一个层次的创意来自更深的需求、更深的好奇:人类不断努力了解宇宙、了解生命、了解人,创意作品是这些好奇和努力的具体结晶。人类的创意作品涵盖我们所有的希望和恐惧,所有的需求和欲望,所有的思维、情感,和疑惑。

从古到今,艺术家、科学家,任何创意人,都有无数需要表达创意的理由,也找到无数的表达方式。不论是科学家、设计师、企业主管、家庭主妇,面对严肃或随机出现的创意问题时,同样会感受到创意欲望的神秘感,以及创意工作所带来的折磨。

如果能了解创意的“二部神秘曲”——创意的神秘欲望,以及如何寻找表达欲望方式的过程,就能更清楚看出,创意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通过两个步骤进行的——欲望的涌现,以及表达这欲望的方式。

这两块独立但互相连结的部分可以称为“欲望”与“表达”,也可以称为“构想”与“执行”、“想象力”与“组合力”、“感性工作”与“理性工作”、“灵感”与“制作”、“内容”与“形式”,用最简单的方法分辨,就是“创作”的“创”与“作”。这两个不同的学习科目并不能从一种领域中获得,必须在两种不同的领域中获得。

在佛法中有两个名词可以精准代表这两种场域的总称:“智慧”与“方法”。在佛法中,这两个名词意指心灵修行中两种不同但不可分割的能力。任何修行如果只有智慧而没有方法,就没有具体方式来达成;如果只有方法而没有智慧,就像一个人每天认真念经,却不了解经文的真正意义,不能说不好,但这样的修行也很难有所成就。

这道理运用到任何行业、任何事务都一样。缺乏理论,任何实践方法都缺乏方向;没有方法,任何理论都是空谈。对创意而言,如果没有方法,任何想象中的创意都不可能实现,而如果没有智慧,这些创意的想法就不会产生,至少不会那么精彩。

学习创意是一种修行。因为“智慧”的定义太多,我特别用引号,以免造成误会。用这名词是因为它最接近我想说明的。其实,它就是“方法”的对称能力,在创意过程中发生在“方法”之前。

今日创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都在后者——“方法”。于是想做画家就学画,想做作家就学写作,想做电影导演就学电影,想学作曲就学音乐,想学编舞就学舞蹈等。听起来很正常,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方式,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这样的教育其实整整缺了一半的训练。而“方法”的另一半,“智慧”如何教?现代教育体系并不讨论,似乎认为那只能靠个人去发觉。这样的思维整整剥夺了一半的创意训练。

题目是什么

撇开一切哲理,用最简单的方式说,创意就是出一个题目,然后解这题目。

出题需创意,解题也需创意。这就是“智慧”与“方法”的划分。

创意过程中首先要确认“创意题目是什么”。是什么力量促使莎士比亚写剧本、贝多芬写交响曲、李白写诗?这一切基于他们内在寻找到一个适当的题目。题目种类无穷,简单的题目创造简单的挑战,复杂而具深度的题目促使创作者寻找复杂而具深度的解答。题目性质改变的瞬间,改变了创作的风险,也同时改变可能的收获。作家安东尼·杰(Antony Jay)说:


没创意的头脑可以看出错的答案,但需要有创意的头脑才能看出错的题目。


爵士乐大师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挣扎多年才发明爵士乐的新语汇“比波普”(Bebop),永远改变了爵士乐。这个“题目”是他自己出的,并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除了他,没有人会,甚至没有人知道怎么问这个问题。只有他因为内心深处对音乐现况的不满,主动出击,走上长年探索创意的道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一样,他的探索来自内在求知的欲望,没有人委托他去研究,只有他自己能出题,自己解。而他给自己出的题目是:为宇宙做出一个方程式。筹码大,难度高,可能的失败与挫折大,但可能的收获不可限量。他曾说:


题目的解答一定在出题目的思维程度之上。


这说明了出题的筹码问题。这些题目处于创意人内心深处,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清楚。美国著名女文学家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生前有许多弟子跟随在侧。当斯坦因临终前躺在病床上,弟子语带玄机地问她:“答案是什么?”斯坦因停顿了一下,看着他,说:“题目是什么?”

创意正是如此。自古创意人就像疯子一样,吃饱没事干,不断在寻找创意题目,然后为那题目寻找答案。有了题目,才能努力寻找解答。

我们心中或许想着一些复杂的答案,但如果没有题目,任何答案都不能算答案。我们可以参加各种课程,学习许多方式来脑力激荡,让脑筋更灵活,但那都是针对既定的题目。创意真正的深度在于题目本身拟定的过程。题目的拟定不是潜能开发课程中脑力练习可以加强的。这是一个人本身深度的问题、情感的问题、欲望的问题、智慧的问题。

超凡的智慧能够提出超凡的题目;超凡的方法能够做出超凡的解法。水涨船高,题目愈难,解题的方法就愈难,风险跟着大,成功的几率减少,而一旦成功,所带来的收获也一样超凡。反过来说,创意题目简单,挑战不大,收获也就有限。“智慧”决定创意人为自己所出之创意题目的深度及挑战大小;“方法”决定创意人解题的效率,也决定创意人解题的创意。

创意是发现的旅程

创意的题目未必十分明确,这没关系,虽不明显,但不能算没有题目。没有发明家每天忙着发明“随便”,也没有编剧忙着写出没有题目的剧本。即使命名为“无题”,或是“暂定名”,画家或剧作家在心中还是有题目,只是这个题目未必说得清楚。说不清楚不表示没有题目。说不清楚的题目也是题目。

简而言之,创作者必须为自己所设定的题目寻找适当的解答。这么说,不论创意的源头或执行,都是需要被创意人“发现”的一个过程。

创意是一场发现之旅,发现题目,以及发现解答;发现题目背后的欲望,发现解答的神秘过程。天文学家伽利略说:


一旦被发现,所有的真理都很容易理解;重点是要发现它们。


创意是一个神秘的旅程,我们都是探险家。

在这发现的旅程中,创意人如何发现所需要发现的?牛顿在苹果树下,突然之间能够以崭新的眼光看到苹果与地之间的关系,那一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般人会称之为“灵感”。对大部分人来说,创意的关键就在这里:得不到灵感,也就没有创造力。

延伸思考

个人应用的实际问题


☆ 回顾自己在人生中思考过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是哪里来的?是生活需求逼迫?还是有更深的来源?

☆ 在你的工作中是否曾经因为想不出一个创意题目的答案而痛苦?答案的不清楚是否可能与题目的不清楚有关?

☆ 在工作中,你是否曾经不断解决一些小问题,但却不知真正的大问题是什么?花时间了解背后真正的大问题是什么,是否胜过不断去解决持续迸出的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