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思考型孩子,聪明父母教养有妙招

不吓唬、不威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临睡前,妈妈像往常一样悄悄推开策策的房门,想看看孩子有没有睡着,被子是不是盖好了。不料一开门,妈妈就听见策策小声的啜泣声。妈妈大吃一惊,赶紧开灯。只见策策满脸泪痕,枕头都湿了一大片。

“怎么了,策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妈妈焦急地问。

策策摇摇头,不说话。

“那你为什么哭?告诉妈妈!”

妈妈问了半天,策策终于小声地说:“爸爸不要我了。”

“爸爸怎么会不要你?”妈妈很奇怪。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不肯吃肉,爸爸生气了,说他不喜欢挑食的孩子,还说我又瘦又小,就是因为不吃肉。他还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抱来的,我不听话就要把我扔回去……”

策策哭得越来越伤心,妈妈紧紧地抱着策策,安慰他:“不会的,爸爸只是因为一时生气,所以才会说那样的话。你是妈妈生的,你看,妈妈肚子上的疤痕就是生你的时候留下的。爸爸妈妈都是最爱你的,你是爸爸妈妈唯一的宝贝,怎么可能会不要你呢?”

爸爸听到动静也跑到房间里,听了策策的话,爸爸既心疼又自责:“是爸爸错了。就算策策做得不对,爸爸也不应该说那样的话。爸爸是因为生气才吓唬你的,爸爸妈妈永远都最爱你。策策原谅爸爸好不好?”

在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中,策策终于破涕而笑。他也紧紧地抱着爸爸妈妈,说:“策策以后吃肉,策策再也不挑食了。”他还羞涩地轻声说:“策策也永远永远最爱你们!”


敏感而脆弱的蓝色性格孩子是乖巧、听话的,但和其他小孩一样,他们偶尔也会调皮捣蛋,也会惹大人生气。这时,假如大人用吓唬的语气对他们说:“再这样就不要你了!”“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他们会立刻安静下来。这些话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吓唬、威胁那么简单,他们会沉思,会胡思乱想,会信以为真,然后陷入纠结、痛苦、悲伤的情绪中。

所以,无论你有多生气,都不要轻易用爱来吓唬、威胁孩子。3—6岁的孩子正处于爱的敏感期,父母对他们的爱是他们最大的安全感。即便孩子有某些不好的行为,试着和孩子讲道理,甚至可以用一点点惩罚的小手段,但千万不要拿“爱”开玩笑。要知道,对于全身心热爱并依恋着父母的孩子来说,你的一句“不爱你了”或者“不要你了”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要让孩子知道并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不论他是淘气顽劣还是乖巧听话,他永远是爸爸妈妈手心里的宝。

肯定孩子的进步,增强其自信心

布布最近爱上了练字。

一张纸、一支笔,布布可以坐在那里写上半天。虽然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是“画字”,字写得歪歪扭扭,有的甚至写到了格子外面,但第一天布布就受到了妈妈的表扬:“布布真棒!竟然能坐半个小时,比爸爸工作还有耐心。”

第二天,布布又受到了表扬:“布布今天握笔的姿势好看多了,是老师教的吗?”

“是爸爸教的。”布布大声回答。

第三天,妈妈边看布布写字边说:“嗯,对了,身子坐直了,字也就能写直了,不再歪歪扭扭躺着睡觉了,对吗?”逗得布布“咯咯”笑了起来,小身板挺得更直了。

第四天,妈妈一看布布的字就竖起大拇指:“布布写的字越来越好,这个‘一’字很直,‘大’字也写得很好,不过要是都写在格子里就更好了。”

第五天,布布迫不及待地把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妈妈开心地说:“今天的字全都乖乖地待在‘家’里啦!跟布布一样,越来越乖啦!”

第六天,妈妈拿笔将布布写得好的几个字圈出来:“这几个字写得最棒,简直赶得上隔壁一年级的小哥哥了。要是每个字都写得这么棒就好啦!”“我一定都会写得棒棒的!”布布承诺似的说。

第七天,妈妈把布布写的字拿给客人们看,客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布布的小脸洋溢着自信的光芒,开心极了。

思考型孩子令父母苦恼的问题之一就是他们太过腼腆,缺乏自信。而事实证明,缺乏自信的孩子长大后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事业上都很难有突出的表现和杰出的成就。因此,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责任。

那么面对比较敏感、脆弱的思考型孩子该怎样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呢?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表扬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正如卡耐基大师所说:“当我们试图改变他人时,不妨用赞美来代替责备。即便只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应该表扬他,从而激励他,促使他不断进步。”

思考型孩子更注重细节,因此也要求我们父母从细节着手,不放过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每一个小进步。同时,家长要将表扬具体化,明确地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而不是笼统地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话来敷衍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优秀之处,才能真正拥有自信,并且更加努力地让自己在这一方面变得更好。

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变自卑为自信

雯雯的眉毛边上有块蚕豆大小的胎记,上了幼儿园之后,一些陌生的小朋友经常嘲笑她,她因此变得闷闷不乐,甚至不想去上学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妈妈做了一个决定。

她为雯雯请了一个月的假,带孩子外出旅游。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逐渐淡化了雯雯内心的郁闷,笑容开始出现在孩子的脸上。但这并不是妈妈的最终目的。

妈妈随身带了很多童话书,在旅游的闲暇,她利用一切机会给孩子讲故事。开始,雯雯只是静静地听着,并不插话。后来,因为妈妈经常启发式地问她一些问题,雯雯开口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接着,妈妈尝试让雯雯复述自己讲过的故事。雯雯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几乎能一字不差地重复出来。这让妈妈很惊喜。然后,妈妈尝试让雯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并模仿妈妈生动的语调。雯雯的故事讲得越来越好,有时甚至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故事续编。

回到家,妈妈让雯雯把旅行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讲给爸爸听,爸爸听完后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雯雯,你就是个小故事家,讲得太棒了。”然后妈妈又让雯雯讲给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听,大家都纷纷夸赞雯雯,雯雯很快乐,也很自豪。这时,妈妈趁机对雯雯说:“我们回幼儿园讲给小朋友们和老师听,好吗?”

“我能行吗?”雯雯犹豫地问。

“当然能行,雯雯讲故事是最棒的!”妈妈毫不迟疑地回答。

果然,带着一肚子故事回到幼儿园的雯雯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小明星。每天下午,老师都让雯雯给小朋友们讲一段旅行见闻或者一个故事,甚至别的班级也请雯雯去讲,雯雯变成了幼儿园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王”。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可以发光的金子,只是有的时候他们的优点暂时被沙子埋没,大人没有发现而已。思考型的孩子尤其如此,因为他们内敛、害羞的性格令他们不善于表现自己,也不愿意展示自己。而且他们过于敏感的内心又让他们特别在意自己的缺点,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做一个成功的“掘金者”,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思考型孩子容易给自己施加压力,从而使内心变得焦灼。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首先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其次,既然他们很在意别人的评价,那么就让他们多听一些正面的评价,用真诚的表扬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从而树立起自信。

思考型孩子容易纠结于自己的短处,他们会因此感到羞赧和畏缩。最好的方法是用转移法,努力发掘他们的长处,让他们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自身的缺点。这时,父母要成为他们坚定的后盾,不仅要做支持者,更要做指引者和训练者。当孩子某方面的特长表现出来后,众人就会将焦点转移到他的长处上去,他们自身也会逐渐忘记不足,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人前不教子,保护孩子的名誉和自尊

明明的记忆力极好,《唐诗一百首》他在七岁时便能背诵出来。

有一天,家中来了客人,客人听说七岁的明明能够背诵《唐诗一百首》,有点不大相信,就出题目来考他。一连几首诗,明明都是对答如流,而且把唐诗背诵得抑扬顿挫,就像个小诗人。客人看到了明明的表现,对明明大加赞赏。明明颇为得意,难免有点沾沾自喜,然后告诉客人他不仅仅会背《唐诗一百首》,还会讲《西游记》里的故事。一旁的爸爸只是默默观看着,什么也没说。

过了几天,明明和爸爸外出游玩,当马上要走上过街天桥时,爸爸指着桥问明明“桥”字怎么写,明明把“桥”字写在了左手手心上。

爸爸又问:“把木字旁换成马字旁,是什么字呢?”

明明回答:“是‘骄’字。”

“‘骄’是什么意思?”爸爸追问下去。

明明的脸一下子红了,他明白了爸爸的教诲。“爸爸,我以后不会骄傲了,您教过我‘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我要做一个谦虚的人、进步的人。”明明红着脸说。

爸爸听到明明这么说,欣慰地笑了。明明爸爸知道,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孩子热情高涨的时候给他泼上一瓢冷水,一定会适得其反。而等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以后,冷下来时,通过慢慢引导的方式来教育他,他会更乐于接受。这样教子既教育了孩子不能有骄傲之心,更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从现代教育理论来看,这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观念。

人们之所以会认同“人前教子”的做法,是因为大人总以为孩子年龄小,面子薄,即便有了过错,当众教训、指责几句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还可以显示出自身“家教严明”。但事实上,孩子虽小,却也有尊严,“人前教子”会令他们感觉丢脸、伤心,要么因为自卑而抬不起头,要么因为愤恨而产生逆反心理。总之,两种后果都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对于敏感、内向的思考型孩子来说,当众被教训、指责或叱骂是最让他们难以承受的。虽然有的时候,父母“人前教子”能让孩子立刻收敛自己的行为、改正错误,但事实上这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即便他们表现出很顺从的样子,内心也是充满悲伤、自卑乃至愤恨的。

因此,当父母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人前教子”时,请一定想一想教育家约翰·洛克的这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引导孩子把想法变成行动

冬天的晚上,妈妈给毛毛脱毛衣,突然,毛衣发出“噼啪”一声,毛毛的小脸被打了一下,生疼。毛毛呆呆地看着毛衣,小眉头皱着,好像在思索什么。

第二天早上,当妈妈要给毛毛穿毛衣时,毛毛怎么也不肯穿:“毛衣上有电,很危险。”爸爸妈妈一直教育他电器、插头不能乱碰,因为带电,很危险。毛毛这一点记得很牢。

一旁的爸爸笑了:“你是怎么知道毛衣上带电的呢?”

“我……自己想的。”或许是以前在电视上看过,毛毛记不清了,昨天晚上也不知他想了多久才得出这个结论。

“那是静电,不危险的,和电器带的电是不一样的。你看,现在已经没有了,不信你试试看。”爸爸试图让他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毛毛始终不肯碰毛衣。

突然,爸爸有了主意:“毛毛知道这是电,很棒。但是你知道毛衣上的电是怎么回事,是从哪里来的吗?”

毛毛摇摇头。

“跟爸爸做个小实验好不好?”

毛毛一听高兴起来。

爸爸找来一根吸管,然后把餐巾纸撕碎。爸爸拿着吸管靠近小纸片:“毛毛,你看,小纸片动了吗?”

“没有。”毛毛看得很仔细。

爸爸把吸管在头发上摩擦了好半天,然后让毛毛拿着,再次靠近小纸片:“你再看看,发生了什么?”

“哇!小纸片被吸起来了!”毛毛惊奇地大叫起来!

“这是因为摩擦让吸管带上了电,这种电叫作静电,电量很小,对人体是没有伤害的。你拿着吸管,能感觉到疼吗?”

毛毛用力地摇摇头。

爸爸得意地说:“任何事情不能光想,还要用手去做、去试,知道了吗?”

“知道了!”毛毛大声回答。

毋庸置疑,思考是每一个思考型孩子最喜欢做的事。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谨慎和保守,很多孩子仅仅停留在“思考”这一步就停滞不前了。其实,动手和动脑同样重要,世界上任何科学和真理最后都要通过实践来证明,而引导孩子养成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好习惯对他们长大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一位名叫郎万志的法国科学家有一次问了小朋友一个问题:“为什么往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其他东西水会漫出来?而放入一条金鱼却不会呢?”小朋友想:“是因为金鱼把水喝了吗?”“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片吗?”……想了很多答案,却不知道哪一个是对的。最后在妈妈的提醒下,小朋友决定亲自动手试一试。没想到,金鱼刚放进杯子里,水就溢出来了。原来,郎万志只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自己动手尝试得出来的结果才是最可靠的。

所以,试着让我们的小小“思考家”变成具有实干精神的“实验家”吧,鼓励孩子把思索和动手结合起来,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去体验求知的喜悦!

乖巧不等于忍让,教孩子适时说“不”

筱筱五岁,妈妈从小就教育她为人要谦和有礼、友善待人,筱筱在众人眼里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但是妈妈最近发现,筱筱有些太过温顺了,这让她有些担心。

比如昨天下午,妈妈带筱筱在儿童公园玩,一开始人不多,筱筱和另外几个孩子玩得很有次序、很开心。后来,孩子渐渐多了起来,几个大孩子开始带头不排队,插队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只有筱筱依旧规规矩矩地排队。

筱筱排了很长时间,终于轮到她了。她刚要上前,一个孩子一下子插到她前面,“哧溜”一声就滑了下去。筱筱看着他滑下去后,手刚搭到滑梯的扶手,就被另一个孩子打掉了:“让我先来!”还没等筱筱反应过来,那孩子就坐上了滑梯。筱筱还是什么话也没说。这时,另一个孩子伸出手拉住她,把她拖到身后:“你都让他们了,也让让我吧!”三四个孩子都看样学样地叫了起来,一个个插到了筱筱前面。筱筱紧紧地咬着嘴唇,眼泪不停地往下掉。妈妈既心疼又生气,忍不住责怪筱筱:“你都不会说‘不’吗?干什么任由他们插队?”

“妈妈,你不是一直教育我要谦让,不要和别人争吗?”筱筱眼泪汪汪地反问道。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难道真的是自己的教育错了?


教育孩子谦和有礼、友善待人自然是没有错的,但假如你的孩子本身就是性格温顺、隐忍,再要求他们一味地顺从,就会令孩子失去分寸、矫枉过正。

蓝色性格的孩子本身乖巧懂事,不与人斤斤计较。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懂得谦让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谦让要建立在双方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假如只是一方一味地退缩和忍让,那就不是谦让,而是畏缩。要教会孩子自信、勇敢,尤其是面对不公平待遇时,一定要大声地说“不”。

学会说“不”是一种自信的体现,更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个从来不会说“不”的孩子不仅没有反抗精神,连自我意识都会被深深埋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主动争取权益,也很难保证不被欺负。所以,假如你的孩子是蓝色性格,不妨适当地培养他们的反抗精神。要知道,一个从来都不会说“不”的孩子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

家长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时,不要权威来压迫他们,要尽量营造一个舒缓的环境,用温和的态度让孩子说出心中的想法。教育孩子要坚持自我,对他们不想做或不愿做的事情,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要知道,有时偏偏是态度过于强硬的家长会培养出过于温顺、不懂说“不”的孩子。

孩子不善表达时,多引导、多鼓励

以前,培培是个沉默内向、不爱讲话的小男孩,可自从与爸爸进行“睡前谈话”后,培培改变了很多。

比如前天,爸爸问:“儿子,说说看,今天你有什么新发现?”

“我发现优优的画画得越来越好看了,大家都说那是因为他爸爸从国外买的新画笔好,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是他练习多的缘故。下课了,小朋友们都出去玩,只有他一直在画画。”

“嗯,分析得很正确。这世界上啊,任何事,只要多练,就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爸爸竖起大拇指。

昨天,爸爸问培培:“下午和妈妈到小区里溜达了一圈,有什么新发现吗?”

“橘子树上的橘子变黄啦,树叶也变黄了。还有,桂花开了,香得很。对了,桂花也是黄色的。”

“呵呵,观察得很仔细嘛!”爸爸赞许地说。

“所以,我觉得秋天是黄色的季节。”

爸爸对培培的总结性发言很是惊叹:“培培,你长大后可以做一个文学家了。”

今天晚上,还没等爸爸发问,培培就迫不及待地说:“爸爸,我今天又有新发现了!”

“哦,是什么?”爸爸表现出很好奇的样子。

“我发现每个人的鞋底都有花纹。”

“是吗?”爸爸很认真地听着。

“你的鞋底、妈妈的鞋底、我的鞋底都有花纹,中午我还偷偷看了其他小朋友的鞋子,他们的鞋底也都有花纹。爸爸,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的鞋底都有花纹吗?”

“我不知道,那你知道吗?”爸爸故意装作不懂。

“我当然知道啦!”培培大声回答,“我去问了老师,老师告诉我这是为了增大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我们摔跤。”

“培培真了不起,不但能发现问题,还能想办法自己找答案了!”爸爸的赞叹是发自内心的。


如果说不善交流与沟通是蓝色性格孩子的缺点的话,那么这位爸爸就够聪明,因为他巧妙地用思考型孩子善于观察、注重细节、勤于思考的优点弥补了这一缺点。

对于孩子来说,这世界实在有太多太多奇妙和新鲜的事物令他好奇,父母要巧妙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探索新知识。只要足够细心,孩子每天都会有新发现。即便这个新发现对于大人来说实在是司空见惯、微不足道,大人也应该表现出惊喜和赞叹。要知道,正是这份惊喜和赞叹,才能鼓励孩子走得更远,发现得更多,探索得更深。

孩子对于新知识、新发现的学习能力其实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引导孩子去发现、去思索,不是通过一天、做一件事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每天重复,不断鼓励。每一个发现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新大陆,虽然在大人们的眼里,它只是一个小山丘。让孩子在不断的观察和思索中成长吧,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将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