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表现型孩子,聪明父母教养有妙招
若是性格优势就给予鼓励
蓓蓓家搬到了一个新的小区。像往常一样,坐电梯上下楼时,蓓蓓见到每一个人都会主动打招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被叫的人都说这孩子“真乖巧”、“嘴巴真甜”。蓓蓓受到了鼓舞,小嘴巴叫得更殷勤了。
可是有一天,蓓蓓回来很生气地对妈妈说:“我讨厌门口的保安叔叔!”
“怎么了?”妈妈奇怪地问。
“我叫他‘叔叔’,他都不理我。”
“或许是他没听见呢。”
“我叫了他三次啦,每一次他都不理我。我以后再也不要叫他了!”
看着蓓蓓撅着小嘴坐在那里生闷气,妈妈想了想,走过去对蓓蓓说:“蓓蓓,爸爸妈妈对你说遇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是希望你做一个有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你这么做了,就证明你是一个好孩子。别人不理你,那是他们的事,你做好自己就可以啦!”
“对,我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保安大叔对我没礼貌,他不是好孩子。不过我下次不愿意再叫他啦!”
“你不愿意,妈妈也不勉强你,但是或许保安大叔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所以才没回答你呢。”妈妈微笑着说。
过了两天,蓓蓓回来开心地对妈妈说:“今天萱萱告诉我,保安大叔的耳朵受过伤,所以听不清别人说话。今天我在他面前叫了他,他还微笑着向我抬手敬礼呢!”
“你不讨厌他了?”妈妈笑着问。
“不讨厌啦!”蓓蓓快乐地大声回答。
表现型的孩子像一团火,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他们也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不仅自己每天开开心心的,他们的快乐也会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热情和快乐是孩子们难能可贵的天性,他们单纯善良,在他们眼中,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那么美好,并不是每一个遇到的人都那么和善,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孩子终会长大,他们终究也将面对这一切。那么如何让孩子坦然接受这个现实呢?我觉得,不必刻意粉饰太平,要让孩子知道这世界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关键是做好自己,才能保持快乐。
表现型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善意和热情,作为家长,我们有义务保护和维持孩子的这种积极和热情。不要让外界的人或事影响孩子的心态和性格,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告诉他们“坚持自我”这个道理尤为重要。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表现型孩子比其他类型性格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告诉孩子:“如果你认为是对的,坚持自己就好。不要让别人的眼光或评价影响你的心情或行为。”这样,孩子才能有一颗平常心,相信这世界虽然不完美,但终究是美好的。这样才能坚持自我,拥有快乐,积极健康地长大。
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学习难度
桐桐五岁了,开始对写写画画感兴趣,妈妈很开心,从书店给孩子买了厚厚的一摞书。
爸爸一看就急了:“你一下子买那么多书,孩子能看得过来吗?”
“急什么?慢慢来嘛!”妈妈一笑。
晚上爸爸下班回到家,桐桐从房间里跑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看,我做完一本书啦!”
爸爸一看,竟然是《3—4岁儿童智力测试》,不由对妈妈说:“桐桐都五岁啦,你怎么还让他做3—4岁的题目?”
“慢慢来嘛!”妈妈还是笑着说。
3—4岁的题目没几天桐桐就全部做完了,心情激动得逢人就说:“我会做题目啦!”然后妈妈就给他做4—5岁的智力题。这一次的进度要慢得多,可对桐桐来说,做完大部分的题目还是没有问题的。桐桐每天放学回来,写写、涂涂、画画,很是开心。爸爸曾一度担心妈妈让桐桐做这么多题目会不会使孩子抗拒,但事实证明,桐桐很享受这个过程。尤其是当他把做过的测试书拿给客人们看,赢得客人们的赞赏和表扬时,桐桐更是得意万分。
很快,4—5岁的智力题也做完了,妈妈又拿出5—6岁的书。显然,这一次桐桐做题的速度更慢了,妈妈也不着急,慢慢地陪着桐桐一起做。写、算和图、画交替进行,每次桐桐做完一道题目,都能获得妈妈的一个拥抱和一句赞扬:“桐桐真棒!”“桐桐真了不起!”“桐桐连这样的题目都能做出来啊!华华应该反过来叫你哥哥了。”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桐桐总是特别来劲。爸爸偷偷对妈妈说:“你可真是用甜枣的高手。”妈妈笑眯眯地说:“这叫激励法,懂吗?”
现在,桐桐还没上小学,可是他已经做完了妈妈买的6—7岁孩子的智力测试书,用妈妈的话说:“桐桐已经可以上小学啦!”
虽然我们提倡让孩子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并不提倡让孩子超前学习,可是桐桐妈妈循序渐进,用激励法鼓励孩子的方法却很值得我们借鉴。
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这可以理解,但是一下子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尤其对于表现型孩子来说,他们更希望听到父母的表扬和赞赏,但如果难度过高,无法很好地完成,他们就会有心理压力,就会不由自主地想逃避。所以,从简单的做起,逐渐给孩子提高一点难度,让孩子一次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能促进他们的主动性。试想一下,如果每一次都不成功,谁还会有再度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呢?
“蹦一蹦才能摘到的桃子永远是最甜的。”既要拒绝高标准,让孩子保持信心,又要设置逐步提高的目标让孩子不断进步,这样做的父母才是真正聪明的父母。
肯定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
周末,妈妈在打扫房间,沫沫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打扫好不好?”
“好啊!”妈妈想了一下,很爽快地答应了,“那么沫沫就帮妈妈拖地好不好?”
“好!”沫沫蹦蹦跳跳地拿来拖把,妈妈示范了一下,沫沫就开始认认真真拖起地来。
不一会儿,沫沫自己的房间拖好了。当沫沫得意地叫妈妈来看时,妈妈竖起了大拇指:“沫沫第一次拖地,就能拖得这么干净,真了不起!”
沫沫激动得小脸通红。
“不过要是沫沫能把从地上拖出来的垃圾清理干净的话,就更好了。”妈妈又说。
“扫把呢?我去拿来扫!”沫沫转身跑去拿来了扫把和簸箕,看着沫沫有些笨拙地扫地,妈妈并没有上前帮忙,而是在一旁说:“沫沫真能干,不但会拖地,还会扫地,比爸爸强多了。每次让爸爸拖地,爸爸都不知道把垃圾清理干净。”
“我真的比爸爸还强吗?”沫沫兴奋得两眼放光。
“那当然啊!”妈妈毫不迟疑地说。
沫沫干得更起劲了。扫完地后,他又自告奋勇去倒垃圾。倒完垃圾一进门,妈妈就表扬他:“沫沫真勤劳,现在都懂得帮妈妈分担家务了,星期一上学时,我就告诉你们老师。杨老师一定会让其他小朋友向你学习。”
“妈妈,还要我干什么?”沫沫挺起小胸脯,大声问。
“不要啦,妈妈和沫沫都累了,我们休息休息好不好?”
沫沫大眼睛一转,拿起杯子给妈妈倒了一杯水:“妈妈累了,沫沫不累,妈妈喝水。”
妈妈把沫沫紧紧地抱在怀里,狠狠地亲了一口:“谁说女儿才是小棉袄?沫沫就是妈妈最贴心的小棉袄!”
“妈妈,我是羽绒服,比小棉袄更暖和。”沫沫得意地说。
没有什么比赞美和表扬更能激发起表现型孩子的热情和勇气的了,表现型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他人的赞扬和肯定,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赞扬和肯定。这会令他们热情洋溢、信心倍增,甚至会克服原本看起来很难克服的困难,完成原本看起来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赞美和表扬在儿童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喜悦,还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和积极性。作为父母,要看到孩子每一个值得赞扬与肯定的地方,并且及时地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大大的拥抱,也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欣赏和鼓励。
当然,表扬和赞美不是无的放矢,整日将“宝宝真棒”、“宝宝真了不起”这样的语句挂在嘴边,没有针对性内容的夸奖只会让孩子一时兴奋,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在哪里,自然也就起不到强化好行为的作用。所以,表扬一定要言之有物,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才受到表扬和赞美的,只有这样,他才会明白今后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奖罚分明,让孩子明白对错
六岁的磊磊越来越有主见了,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爸爸发现,他常常不守规则,说话不算数,于是爸爸决定教育教育他。
“磊磊,我们来玩筷子夹乒乓球的游戏好不好?”
“好!”磊磊拍着手喊。
“那你来制定规则好不好?”爸爸显得很大度。
“夹起一个乒乓球奖励一颗葡萄!”葡萄是磊磊最爱吃的水果。
“好。但是有奖励也要有惩罚,对不对?这样,如果谁不遵守规定,谁就必须罚双倍的葡萄,好不好?”
磊磊很愉快地答应了。
游戏开始了,虽然爸爸有意识地让着点磊磊,但孩子的手指毕竟没有大人的那么灵活,渐渐地,爸爸碗里的葡萄越来越多。磊磊有些着急了,趁爸爸喝茶的机会,用手抓起几个葡萄扔进自己的碗里,不料却被爸爸抓了个正着。
“好啊,你作弊,要罚!”爸爸故意从磊磊的碗里抓起一大把葡萄,磊磊急了:“我就拿了三颗!”
“那好,三颗的双倍就是六颗。”
爸爸毫不客气地从磊磊的碗里拿出六颗葡萄,磊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见爸爸并没有要妥协的样子,磊磊一伸手,把葡萄全都倒在桌子上了。
爸爸捡起葡萄,很严肃地对磊磊说:“玩游戏要遵守规则,否则以后谁还愿意跟你玩?你把葡萄扔了,证明你不想吃了,所以爸爸就全吃了。”
爸爸旁若无人地吃着葡萄,磊磊号啕大哭了一阵子,发现爸爸并不理睬他,声音也慢慢小了下来。最后,他慢慢走到爸爸身边,可怜兮兮地说:“爸爸,我也要吃葡萄。”
“好啊,要吃葡萄就用自己的本事来赢。”
于是,父子间的游戏又开始了。虽然最后磊磊赢的葡萄还是没有爸爸的多,但他吃得好甜、好开心。
表现型孩子的争强好胜是很明显的,他们往往会比其他类型性格的孩子更在意结果。输赢、胜负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面子问题。他们的情绪比较容易波动,思维的跳跃性也比较大,因此常常会出现说话不算数的情况。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个缺点,家长就要采取有效的办法,有奖有罚,才能让他们自觉遵守规则。
奖励,是为了鼓励他们好的行为,是对他们做出的优秀成绩的肯定;惩罚,是为了告诉他们哪里做得不对,得改正。光奖不罚,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随心所欲,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光罚不奖,也没有办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奖有罚,奖罚分明,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当然,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要适度。不一味地追捧孩子,也不盲目地责罚孩子。奖励是为了强化孩子好的一面,惩罚则是为了帮助孩子改正不好的一面。相对而言,对于表现型的孩子来说,正面强化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因此,家长还是应该尽可能以鼓励为主,惩罚为辅。
孩子闯祸和犯错,别总当“消防员”
妈妈带亮亮去超市,像往常一样,去之前就约定好:除了妈妈买的生活必需品之外,亮亮还可以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是零食,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漫画书。
刚拿到超市手推车,亮亮就迫不及待地抢了过去:“妈妈,我来推!”
“你要小心点啊,别撞到人,也别撞坏了超市里的东西,那可是要赔偿的。”
“我知道!”亮亮回答得很响亮。
“得你自己负责赔偿!”妈妈补充一句。亮亮满不在乎地说:“我知道!”
可是一会儿,手推车就变成了他的玩具。他隔一会儿就将手推车猛地往前一推,然后双脚迅速站在上面,往前滑行,就像滑板车一样。妈妈叫停了好几次,可一转头,他还是偷偷地玩。
“亮亮,你要是真的把超市东西撞坏了,可是要自己负责的哦!”妈妈很严肃地对他说。
“不会的,我会很小心的……”
话音未落,只听“啪”一声,一盒鸡蛋掉到地上,摔得粉碎。亮亮傻傻地看着,不知所措。
“现在怎么办?”妈妈问亮亮。
“我……我不知道。妈妈,我不是故意的……”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妈妈已经提醒过你很多次了,你不听,那就是你自己造成的后果,你得自己负责。”
面对亮亮的眼泪和哀求,妈妈毫不心软。最后,妈妈照价赔偿了那盒鸡蛋,而亮亮本可以挑选的商品也不能买了。
亮亮有些垂头丧气,妈妈看出来了,却没有安慰他。她想,下一次再去超市,亮亮一定不会再这么冒冒失失了。
活泼外向的表现型孩子总是充满精力、调皮好动,因此,他们闯祸的概率也要比其他的孩子大得多。闯祸不可怕,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谁能不犯错误呢?但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闯祸之后该怎么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作为父母,不要一味地做“消防员”,收拾残局,而是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自己闯的祸,自己犯的错,必须自己承担,自己负责。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更是为了让他们明白:所有的错误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有的时候,代价甚至会很惨痛。只有经历过教训,好动而冒失的表现型孩子才会养成在做事前仔细思量的好习惯。
如果父母总是以“孩子太小”为借口,轻易原谅孩子所犯的错误,不让他们承担后果的话,那么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逃避责任、不愿承担的懦弱者。同时,假如每次犯错都不需要承责任,孩子对错误的认识就不会那么深刻,对所造成的后果也会毫不在意。久而久之,过错会越犯越大,最后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和谁做朋友,让孩子自己决定
妈妈刚回到家,奶奶就气呼呼地“告状”了:“你看看你女儿都跟什么人交朋友!”
妈妈吃了一惊,问:“怎么了?”
“今天我到大门口找了个收废品的来家里收废纸箱、旧报纸,那女人带了个五六岁的孩子,蕾蕾非要和她做好朋友,把家里什么好吃的都拿出来给人家吃,还要把玩具送给那孩子。”
妈妈觉得好笑,又有些不解:女儿怎么会对一个不熟悉的小朋友那么好呢?
走进房间,妈妈看见蕾蕾撅着嘴坐在床上,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地说:“谁让我们家‘开心果’生气啦?”
“奶奶不让我跟小朋友玩。”蕾蕾气呼呼地说。
“是吗?不让你跟哪个小朋友玩啊?是球球、棒棒,还是蓓蓓?”
“是我今天新认识的一个小朋友。她叫春蕾,跟我的名字就差一个字。”
“那奶奶为什么不让你跟她交朋友啊?”
“奶奶说她家是收垃圾的,奶奶嫌她脏。”
“那你说说看,你为什么要和她做朋友啊?”
“因为她会唱歌,她唱歌可好听了,她说那是她家乡的歌,人人都会唱,叫《信天游》。她还会讲很多很多的故事,是她奶奶讲给她听的,我全都没听过。奶奶说他们是野蛮人,可我给她拿饮料喝,她一直说‘谢谢’,可有礼貌了。我送给她一个芭比娃娃,她也把她最喜欢的小手帕送给我了。”
蕾蕾一口气说了那么多,最后不解地问:“妈妈,春蕾一点也不调皮,对我可友好了,还懂事地帮她妈妈干活,既有礼貌,又会唱歌、讲故事。你说,奶奶为什么不让我跟她交朋友啊?”
妈妈不知道怎样向孩子解释大人的思考模式,但是那一刻,她知道孩子说服了她,剩下的事,是她该如何去说服奶奶。她抱起蕾蕾,亲亲她的小额头,说:“你的朋友你做主,妈妈尊重你的选择。”
表现型的孩子热情外向、活泼开朗,喜欢结交朋友是他们的显著特点。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能很快地认识新朋友,融入新环境。但这也正是令爸爸妈妈担忧的地方:万一结交了不好的朋友该怎么办?
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时,大人有这样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在孩子交朋友的事上,大人切不可过分干预,采取“一言堂”式的粗暴方式。大人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心,但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大人的“良苦用心”不仅会让孩子感到迷茫,还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好啊,你们不让我跟他玩,我就偏要跟他玩。”所以,与其简单地命令孩子不要跟某些孩子一起玩,不如坐下来跟他们分析利弊,适当地给出建议。
即便你对孩子结交的某些朋友不满意,也要多听听孩子的话,他们会告诉你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一面。即便是有某些有不良行为的孩子,身上也有一些美好的品质。而且研究表明,多与各种发展水平和类型的朋友相处,孩子会更有包容性和理解力,长大后做事也更有决断,具有更强的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