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王者

整个4月,唯一值得称道的英国飞机就只有索普威斯公司打造的三翼机(Triplane),虽然它在性能上仍然逊于对手,但是却能够凭借自己在爬升率和灵活性方面的独有优势与敌对抗。不过,那时这种三翼飞机只装备了驻扎在敦刻尔克地区的皇家海航,皇家陆航要在之后才会引进使用。

在阿拉斯战役进行过程中,迭遭痛击的陆航请求海航参与战斗,于是英国海军部派出第10中队参战。该部的索普威斯三翼机立即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虽然无法阻止德国飞机继续“屠杀”,但是却引发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使德国国内的一批三翼机设计师们受到了鼓舞,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新设计,从而产生了一个短暂的“三翼机热潮”。

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战前几年的空战历史表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航空科技上领先别国太多时间,尤其在战斗机领域,更是你追我赶,新机型层出不穷。曾经的“福克式灾难”刺激了一大批协约国新型战斗机的诞生,同样的,“血腥四月”的痛苦也刺激着协约国在空战这一道大命题中给出新的答案。

等到阿拉斯战役结束后,协约国方面终于迎来了足以匹敌信天翁的新一代战斗机。其中第一个代表作是由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厂推出的SE.5战斗机,这种做工略显粗糙的双翼机飞得很快,并且和德国战斗机一样装有2挺机枪,尽管有1挺其实是架在机翼之上的。除了速度和火力,SE.5在飞行稳定性上同样超过此前所有的英国同类机型。当其使用的发动机进一步提升功率后,新的型号诞生了,那就是SE.5a。围绕着这种新式飞机的列装,英国人开发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新战术,从而令SE. 5/SE.5a当之无愧地成为一战期间协约国方面最出色的几种战斗机之一,其量产也将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英国双翼机和德国三翼机的对决

虽然SE.5系列是一种很出色的空战武器,但对于那些飞惯了法国制造的配备着星形发动机的轻型而敏感的飞机的飞行员来说,却很不凑手。于是法国人也从他们的斯帕德S.Ⅶ升级发展出了新一代战斗机——斯帕德S.ⅩⅢ,它也配备了2挺机枪,而且全部装在机首,从螺旋桨叶之间向前射击。

随着SE.5在4月末、斯帕德S.ⅩⅢ在5月末的相继登场,“信天翁王朝”不可避免地开始崩塌了,而对德国航空队来说更加致命的是,1917年7月出现了协约国战斗机中真正的王者——索普威斯“骆驼”式战斗机。“骆驼”式稳定、坚固、强劲有力,是一战期间星形发动机战斗机的高峰之作。

另一方面,德国人沉醉于信天翁战斗机在“血腥四月”里取得的巨大成功,却缺乏对换代新机型的规划。因此,当一系列敌方的新机型突然出现而令空中战场呈现危机时,他们需要一种紧急应对方案。这种急迫的需求就导致了信天翁D.V型战斗机的出现,其出现的时间差不多只比“骆驼”的初次列装晚了一点点。作为信天翁家族中的最新成员,D.V的升级主要体现在功率更大的发动机上,但这带来了自重增加的麻烦,使得D.V的机动性还不如前型。

相比之下,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种飞机要显得更加成功一些,那就是“三翼机热潮”下的一个产物——灵感得自英国索普威斯三翼机的福克Dr.I三翼机。这种战斗机于1917年8月入役,其出众的灵活性和强大火力在德军战斗机阵营中别开生面,“红男爵”里希特霍芬等人也用这种飞机写下新的成功篇章。不过这种飞机的产量比较低,这使得它一般只能配发给各狩猎中队里那些“最出色的飞行员”使用。

画面中心是SE.5战斗机

在薄暮中归航的德国三翼机机群

随着空战日益激烈,飞行中队这种基本的编制开始显得力不从心,而在这方面最先做出改变的还是德国人,他们于这年的6月26日第一次编组了战斗机联队(Jagdgeschwader,缩写为JG)这一前所未见的新单位。

第一个编成的第1战斗机联队,即JG 1,理所应当地由“红男爵”里希特霍芬出任联队长,下辖第4、第6、第10、第11四个狩猎中队。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联队拥有大量卡车等机动装备,以供各中队在前线的不同地段实施快速机场机动,从而可以根据战役需求,在短时间内向一个特定区域投入大量空战兵力。这时,德国航空队多少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夺取西线的全面空中优势,而战斗机联队的灵活部署却有助于自己夺取某一片战场上的局部空中优势。JG 1的飞行员们为了彼此方便识别,都为自己的座机涂上了极为明艳鲜亮的色彩,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涂装方式,加上坐着卡车不停转场的运动模式,令JG 1在协约国军队中获得了一个别称——“飞行马戏团”(Flying Circuses)。

“飞行马戏团”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着德军在飞机数量上的劣势。这年6月,在西线焦点战场佛兰德斯(Flanders)地区,英法飞机和德国飞机的数量是748架对300架;7月末在伊普雷斯地区,英法飞机和德国飞机的数量则是850架对600架。在数量一直处于下风的情况下,新编成的战斗机联队确实发挥了预想中的作用,在多名极富空战经验的尖子飞行员中队长的带领下,德国飞行员们尽力缩小着在局部地区的力量对比差距。不过,更多的战斗机联队要到1918年里才会组建起来。

德国人的另一个新编制是战斗机大队(Jagdgruppe),其实力规模介于联队和中队之间,通常编有2—3个中队。德国航空队先后组建过12个这样的战斗机大队,不过它并不是如战斗机联队那样的常设编制,更像是为特定任务而临时召集的机动战斗群,等到特定任务结束,大队也就随之解散。

在另一个阵营里,法国空军没有采取类似联队的编制,而是根据战场需要,召集若干个中队组成临时战斗机群,战役打完后即行解散,这比较接近德国战斗机大队的做法。和德国一样,法国人也把自己的尖子飞行员编成精锐飞行队,这固然催生了一段段传奇故事,但一个负面结果是导致大量的普通战斗机中队和侦察中队里缺乏出色的领军者,于是许多飞行单位在战场上明显缺乏进取心。

英国人的对应之道也是编组战斗机联队(Wing),最多的联队编有5个中队。协约国方面在这年9月有一个“新闻事件”,那就是来自澳大利亚的第一支飞行队——第69中队抵达西线战场。这个中队到达法国后成为皇家陆航麾下的第3中队,开始写下澳大利亚航空队(Australian Flying Corps)投身一战的第一章。英国空中武力在编制上的变化当然远不止于此,到了次年4月1日,将出现一项特别重要的编制变化,那就是皇家陆航和皇家海航结束其历史使命,合并成为赫赫有名的英国皇家空军(Royal Air Force)。

一旦飞机坠毁,飞行员的命运往往变得危险

1917年还有另外一些值得一提的东西。这一年,德军把空地协同的进攻战术发展得更上一层楼,不仅配备了专门的攻击机机型,还组建了专门的攻击机中队(Schlachtstaffeln)乃至攻击机联队。德国攻击机部队第一次取得显著成功是在1917年下半年的康布雷之役中,此战固然以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战役而闻名,但其实也是第一次大规模集中使用对地攻击机的战役。

这年夏天,德国大型轰炸机光临英格兰南部,就此完全接替了齐柏林飞艇空袭英国的任务。为了应对这一新的威胁,皇家陆航不得不把自己在法国战场上最好的2个中队抽调回国内御敌,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装备过时飞机的本土中队来应对。相比之下,轰炸机的破坏力确实比飞艇要大一些,但就当时的技术而论也仅仅是“大一些”而已,事实上这两种空袭武器对英国造成的死难者都不超过1000人。德国对英国的战略轰炸虽然代表着未来战争的一种方向,但在那时实在是一种效费比很低的作战行动,于是到1918年春天就被彻底叫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