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高水平竞走运动员专项训练负荷控制的研究
- 周振华
- 8字
- 2020-06-24 14:58:03
2.2 训练负荷的测评
2.2.1 训练负荷的测评指标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量与强度两个方面。前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后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负荷的量和强度构成了负荷的整体,它们彼此依存而又相互影响,任何负荷量都是以一定的强度为条件而存在的,任何负荷强度又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另一个方面的相应变化,在比较负荷的大小时,一定要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考虑[6]。测评运动训练负荷的指标很多,通过查阅我国《运动训练学》专著与体育院校教材[6][11][21][22][23][24],评定训练负荷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训练负荷指标体系结构图
这些测评指标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在实际应用中,不同专项有其特殊指标。例如反映长距离训练负荷的生理生化指标,重点观察血色素、血尿素、血乳酸和尿蛋白等指标[4][25]。因教练员经验或运动员个体特征而选择指标也有所差异,通常参照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提供的《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指标体系》。
2.2.2 训练负荷的测评方法
运动训练中,训练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来表现的。训练负荷测评时可以练习手段为媒介,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测量。通过查阅资料,关于训练负荷的测评方法在周西宽和范志祥先生的研究中得到较全面的总结。
1.周西宽(1990)总结提供的训练负荷测量方法[14]
(1)累加法
即用一般的加法算出运动者训练负荷量度。
(2)生物测定法
即通过对运动者机体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来反应内部负荷水平的方法。生理测定法一般包括对心率、血压、血乳酸、肺活量、体温、尿蛋白、呼吸频率、肺通气量等。认为计算心率是测定运动负荷的简单而又常用方法。例如:
点算法:把运动中测得的心率次数相加,再除以测定次数,即平均心率测量。假设测定次数为n,每次测定心率为a、b、c,则平均心率为。
面积法:用计算面积的方法求出全课平均心率数。
首先用公式×t计算各区平均心率(时间为横线,心率为纵线画坐标,将测得的心率绘一曲线图,将图中各点心率与横坐标之间做垂线,把一次课的心率分成若干区生理效应量。假设A为每个区域最低心率数78次/分,B为最高心率数90次/分,t为该区域的时间2分钟,则这一区平均心率的和为×2=168次),依此算出其他区的平均心率;再计算全课心率的总和(ΣX=Σx1+Σx2+Σx3+Σx4+……+Σxn),则全课平均心率数。此方法较为客观地反映课的运动负荷,但计算方法较复杂。
运动指数法:将运动前心率与运动中的心率结合起来求出运动指数,计算运动负荷水平的方法。如已知运动前安静心率为81次/分,运动中平均生理负荷量为122次/分,所以运动指数为 =1.5。根据运动医学关于运动负荷指数评定表(表1)可知,这次运动生理负荷量度属于中等。这种方法考虑了运动前对运动中负荷的影响,但运动前的安静心率难以确定。
表1 运动负荷指数与等级评定表
*引自《运动医学》
用心率测定来反映生理效应水平。例如某一运动者在一次大型比赛中跑100米时,平均生理效应强度心率为200次/分。在一般性比赛中的心率为190次/分,在训练中的心率为180次/分,则相对生理效应强度分别为:190/200×l00%=95%、180/200×l00%=90%。
(3)时间比值法
通过运动时间与课的总时间或间歇时间与恢复时间之比,测评运动负荷水平。如运动密度是指在运动中,实际运动时间与总时间之比。
测量密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实际运动时间除课的总时间再乘100%;二是用间歇时间与恢复时间之比。密度强度=实际间歇时间/所需恢复时间×100%。
(4)计算法
通过一些四则运算或数理公式推导,来测量运动负荷水平。
(5)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是指用测量运动者心理效应的量表以及对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来量度运动者心理效应水平的方法。
①量表法:用不同的量表测定运动者动机、情绪、意志、注意力、兴趣、焦虑等方面对心理效应影响的水平。
②强度等级法:通过对强度等级的划分来判定心理效应等级水平的方法。苏联把运动时的心理紧张度,按10分制来评定,参加最重大比赛为10分,对运动者心理和神经系统要求不高的训练课或一般性测验比赛仅作1分。
③生理、心理法:用某些生理、生化的指标来测量、判断运动者的心理效应水平的方法。
心率:当运动者心理紧张、恐惧或暴怒时,即使不承受任何运动外部刺激,心率也会明显增加,这主要是承受了运动外界刺激对心理的影响,因此,可用单位时间内心率的变化来反映运动者心理效应水平,心率高,心理效应水平增大。
血压:血压的高低,反映了运动外部刺激和外界刺激对心理刺激强度的大小。在运动刺激强度增大时,血压上升,表明运动者的心理紧张度增加,整个心理效应水平上升。
反应时:运动者在承受心理刺激时,通过反应时的快慢变化来反映心理效应水平。心理效应水平越大、反应时越长,反应能力越差。
皮肤电阻:当运动者的情绪变化时,皮肤内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及汗腺分泌等变化,能引起皮肤电阻的变化。皮肤电阻高,效应水平低,反之亦然。
(6)专家法
在调查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知识对这些意见加以综合的分析和评定,来推算出运动负荷水平的方法。如对难度和动作质量的测量均属专家法。
(7)负荷总量测量法
所谓负荷总量,是用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来综合反映某一个练习,某一组练习或某一次课的总负荷量。也指在一定的负荷强度下,完成的负荷量的多少而对机体所造成的刺激程度。
例如某运动者100米跑10秒,能量消耗大约是5千卡/秒,负荷总量=5千卡×10秒=50千卡。如果他1000米跑200秒(平均速度为5米/秒),能量消耗为0.3千卡/秒,那么跑1000米的负荷总量=0.3千卡/秒×200秒=60千卡。测量负荷总量精确方法是用练习时的能量消耗作为强度指标,乘上负荷时间。如已测出在骑车速度为25公里/小时、能量消耗为11.6千卡/分、速度为35公里/小时时,能量消耗为22千卡/分。若10米/秒的速度滑雪,则需要消耗的能量为42千卡/分。
2.范运祥等(2003)就训练负荷的计算提出的几种方法[26]
(1)负荷量计量
对一次课、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训练-比赛周期或一个年度的负荷量用练习多少次数、多少重量、多少公里或多少米等进行简易累加。
(2)百分负荷量计算
以最小强度的最大值作为百分之百的负荷量,以此为基础去推算其他练习量的百分负荷等级。百分负荷量=(以各种强度完成练习的实际量/最小强度的最大量)×100%。
例如:某运动员平均用40%的最小强度能完成某项田径技术的总次数最多为25次,用各种强度练了20次。该队的百分负荷量=(完成练习的实际量/最小强度的最大量)×100%=(20/25)×100% =80%。该课的百分负荷量为80%。
(3)单个训练手段的负荷强度计算
一是用运动成绩计算相对强度。百分比强度=最佳成绩/训练成绩×100%。
例如:某运动员的100米最好成绩为10秒,某次训练果的训练成绩为12秒,其百分比强度为12/10×100%≈83.3%。
如果是非周期性项目,则用公式:百分比强度=训练成绩/最佳成绩×100%。例如某运动举重最好成绩为110公斤,某次训练成绩为90公斤,则百分比强度为90/110×100%≈81.8%。
二是用运动员心率计算负荷强度。计算公式为:训练强度=[(训练心率-安静心率)/(最高心率-安静心率)]×100%。
例如:某运动员的最高心率为206次/分,课中的训练心率为175次/分,安静心率为52次/分。那么,训练强度=[(175-52)/(206-52)]×100%≈80%。
(4)一次课的总负荷计算
公式:总运动负荷(%)=负荷量×负荷强度(相对于最大运动负荷)。
例如:某班一次田径课的平均负荷强度为75%,练习负荷量为该班练习的学生所能完成的最大量(即为所能完成的最小强度的最大量)的85%,求总负荷为多少?由总运动负荷(%)=负荷量×负荷强度,有:总负荷=75%×85%=63.8%。
(5)一次多项练习课的相对强度计算
公式:J=(∑Ji·ti/∑ti)×100%。J为训练课的相对强度,Ji为第i个练习的相对强度,ti为完成第i个练习所用时间。
一般分为平均百分负荷强度和平均练习强度两种。平均百分负荷强度=(百分强度×组次)/组次×100%;平均强度=(练习强度/组次)/组次。
(6)一次课的训练密度计算
密度强度=(某次课中用于有目的身体练习时间/课的总时间)×100%。
例如:某次训练课总时间为100分钟,身体练习为85分钟。密度强度=(85/100)×100%=85%。
(7)运动负荷级差法
第一步,确定最大和最小负荷强度标准。
最大和最小负荷强度(100%和40%负荷强度)的具体练习强度以达到最大和最小生理强度(脉搏)为标准。例如:某短跑运动员的安静脉搏为60次/分,当他尽最大努力跑完100米时,心率达200次/分左右,成绩为10秒,当他以放松速度跑完100米时,心率达80次/分,成绩为16秒。100%练习强度(A1.0)为10秒;40%练习强度(A0.4)为16秒。
第二步,计算出最大、最小负荷时的练习强度的“两级差”(E)。
如:E=A1.0-A0.4,上式中E=10-16=-6秒。
第三步,计算出相邻两级负荷强度的练习强度之间的“级差”(En)。
En=E/(n-1),式中n为级数,n-1为级差个数。如果按10%为一级,那么100%~40%之间为7个级数,而级数只有6个(7-1=6);如果按5%为一级,那么100%~40%之间为13个级数,而级数只有12个(13-1=12)。则有:E7=-6/(7-1)=-1秒;E13=-6/(13-1)=-0.5秒。
第四步,计算出各级负荷强度的练习强度指标(BC´)。
BC´=A0.4+E(n-1)或BC´=A1.0+E(n-1),计算时可以任选其一。
B0.4=A0.4+E(1-1)= A0.4=16+(-1)×0=16(秒)。
B0.5=A0.4+E(2-1)= A0.4=16+(-1)×1=15(秒)。
……
B1.0=A0.4+E(7-1)= A0.4=16+(-1)×6=10(秒)。
运用“级差法”量化运动负荷的关键是如何准确地测量运动员心率,建构“训练负荷模式表”。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运动负荷测评方法概括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数理计算。这类测量主要针对训练负荷本身(练习次、时间、速度、距离、密度等)进行数理统计。第二类是生物学测量。这类测量主要针对运动机体承受负荷的反应(如心率及生化指标)进行测量。第三类是观察与询问。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受试者一些外部表现的观察和询问(如观察面部表情、精神状态、排汗量和询问主观感觉等)来判别运动负荷的大小。第四类是心理测试。采用心理测试量表来评定心理效应的大小,如通过动机的测试来反映运动者心理动机水平;闪光融合和反应时测定运动负荷对视觉和大脑神经系统的影响。
这些具体测试方法通俗易懂,心率监测运动负荷得到广泛应用。但,就竞技运动来说,训练负荷的监测不仅要“以测促评”,而且要“以测促用”。一要评定训练负荷对专项训练的合理性;二要探讨各个测试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调控训练负荷如何为提高竞技能力服务。例如,作业距离与运动时间的变化规律;非专项作业与专项成绩的关联性;长段落等同短段落运动平均成绩时,能否判定二者的强度相等?上述测试的解释力与指导训练实践就略显不足。
2.2.3 训练负荷的以测促用
对训练负荷的测评与应用,学者各抒己见,例如,哈雷博士认为训练负荷分为外部训练负荷和内部训练负荷两种[10]。外部训练负荷取决于训练手段、负荷量、负荷强度和适当的训练方法以及组织形式。每一种外部负荷在身体和心理功能系统中都能引起某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叫作内部负荷,其表现形式为机体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程度和特征,以及心理应变能力的大小。从内部负荷可以评定运动员的努力程度。内部负荷的量度和强度受外部负荷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在制订训练计划和评定训练负荷时不能只考虑总负荷量和平均强度。例如,以每秒5米的速度跑10000米,或以同样速度加4分钟休息跑10×1000米,或以同样速度加2分钟休息跑20×500米,其负荷量和刺激强度都一样,但是由于刺激密度和刺激时间不同,因而由此所产生的决定机体适应方向的内部负荷也就各不相同。在制订负荷计划和评定负荷时必须注意,同样的外部负荷不一定总能产生同样的内部负荷。
姚天白(1990)研究认为,很多项目的运动成绩已接近人体机能的极限,技术亦日臻完善,过去那种靠观察、感觉和主观经验对训练进行的定性控制,正逐步向定量控制过渡,越来越多地运用比较客观的参量来控制训练过程[27]。冯炜权(1996)研究指出,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训练的刺激。运动员在接受刺激时,会对机体产生各方面的变化,如身体机能、化学组成及心理变化等。有机体对负荷量的反应一般来说不强烈,比较缓和,所产生的适应程度也较低,但机体所产生的适应比较稳定,消退也较慢;而由负荷强度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比较强烈,能较快地提高机体各系统的机能水平,产生的适应性影响也比较深刻,但不太稳定,消退也较快[28]。赵志英(1997)研究认为,评定运动训练负荷大小必须考虑训练负荷的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化属性和专项属性[29]。延烽(1999)认为,分析与评定训练中运动负荷时包括定性和定量两部分[30],内涵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训练负荷的内涵结构图
吕季东(2000)认为,单从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来分析运动负荷,达不到真正揭示训练负荷本质的目的,也很难对大部分运动项目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的负荷做出正确的分析与计量。只有对训练手段与方法定性鉴定后再定量,才能真正把握各种训练手段与方法,掌握它对运动员所能起到的实际效果,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18]。
龙斌(2002)研究认为,生理负荷是指训练负荷给予运动员机体生理上的刺激。通过生理负荷使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提高机体参与运动竞技的能力。现在已趋向于用生化指标(如血乳酸、尿蛋白、尿胆元等)来描述人体系统内部的机能状态。对人体系统内部的机能状态的描述越科学、越定量化才越显其意义和价值。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定期、不定期地检测度量生理负荷的相关指标,把握运动员的机体变化,调控负荷。心理负荷是指运动训练负荷给予运动员机体心理上的刺激。通过心理负荷使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产生心理上的适应,提高运动员自我激励与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干扰的心理抗衡能力。相对于生理负荷,心理负荷大小的度量较难且具有不确定性[16]。
李大为(2005)研究认为,只有当训练手段、方法所产生的负荷与运动员有机体必要的定向改造、与专项能力的定向变化、与专项成绩提高的要求相一致时,才可能使运动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训练负荷不能简单地把手段与方法的数量相加就认为是对负荷大小的计量[31]。
概括起来说,训练负荷越来越重视专项能力的定向化改造;定向控制向定量控制发展;负荷外部数据监测协同内部反应指标变化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