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玄门 三十春秋:纪念冲虚古观重开三十周年
- 赖保荣主编
- 1255字
- 2024-12-21 02:25:57
第一章 道贯华史
一、伏羲——一图开天辟地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伏羲、女娲、盘古是为中国人所熟知的远古神人。李亢在《独异志》中说,“昔宇宙初辟之时,止有女娲兄妹二人……议以为夫妻”,从而传下中国人。伏羲和女娲也就成了中国人的老祖宗,或者说,伏羲和女娲就是盘古。伏羲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伏羲创八卦;二是伏羲创盘古;三是伏羲创龙。正因为这三个首创,伏羲成了中华传统“道”文化的活水源头。
罗浮山伏羲像
1.伏羲创八卦
约公元前8000年,伏羲作八卦图。八卦图中为太极,太极分鱼形阴阳二图(俗称阴阳鱼),围绕太极的是八卦。太极与阴阳鱼是图像,八卦既是图形又是数字。《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传说中的伏羲时代,中国已经发展到农耕文明阶段,先民上究天文、下穷地理,长期致力于探究天象,在思维中形成“阴阳”的观念。阴阳观念被老百姓代代传承,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表现为阴阳、八卦、风水、节气、生辰八字、草药等俗文化形式,广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伏羲的八卦图用的是图形符号而不是文字。《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包含着中国古人对世界及人类社会的深度抽象思维。就是说,世界本原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人能直接指称和认知的某个对象,对于这一对象,任何语言文字的解释都是有局限性的。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是知识,而世界本原不是条分缕析的知识能明确诠释的,因此只能运用抽象的图像和卦体符号来表达。这样,伏羲以高度抽象的太极思维,找到了万物的本原,又说明了本原生万物的方式,预测人和人类社会的吉凶祸福。
先天太极八卦图
2.伏羲创盘古
有人认为,伏羲的传说与盘古的传说是同源的。从伏羲所创先天太极八卦图来看,上为天,下为地,中间的阴阳鱼即为盘古。
古人面对生生不息的世界,长期猜测世界和人类是怎样生成和变化的。中国古老的盘古开天辟地传说很有代表性。三国时吴人徐整《五运历年纪》中记载了这一古老传说的内容:“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先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这里隐含着元气生万物、万物含阴阳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3.伏羲创龙
上古之时,中国有诸多氏族,《庄子·胠箧》中就列出了其中12个氏族的名称: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各“氏”均为传说中上古时代氏族的首领。每个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为了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和睦团结,需要创造一个各氏族共同崇拜的图腾,因此伏羲创造出龙图腾。龙由鳄鱼头、老虎眼、长须鲸须、雄鹿角、蟒蛇身、红鲤鳞、白鲨尾、蜥蜴腿、苍鹰爪组成,具有海陆空三栖的本领,象征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且具有飞空入海的超然气质。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至今仍在传承龙文化,龙文化也可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称。已出土文物中,约公元前6000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玉龙”,其雄伟奇丽堪称一绝,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智慧。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了玉猪龙,两种动物形象糅合在一件玉雕中,猪借龙以发威,龙借猪以雄浑,不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而且表现出相当高的抽象思维。八千多年来,玉文化和龙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这些客观的文物都无可辩驳地说明,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再上溯数千年。
伏羲其实是道教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二、黄帝——一统华夏民族
伏羲创龙,中华民族自豪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因为正是炎帝和黄帝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在道教中也有所表现。道教认为,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有了人类社会;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人类社会的领袖。传说中的领袖一代接一代,率领着中华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早期历史。早期历史中最有名的领袖就是黄帝。
黄帝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是中原各部落的首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仓颉实为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有人考证,“仓”或读为“枪”,指两头尖的木棍,是最原始的工具;而“颉”是“缠屈”之意,即随物体之屈曲而描画其形。这样,“仓颉”就是以尖锐的木枪刺地面以象物形,就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发明,其实是与古人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仓颉”只是一种神话传说。人们通常将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时代的开始,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除了文字之外,黄帝时代的发明还有很多,如杵臼、船、衣裳、帽子、乐器、养蚕等等。人们早就将“道”的思想与黄帝联系在一起,比如《庄子·知北游》中说:“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在汉代,黄帝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被人们相提并提,称为“黄老学派”。这些都说明,道教供奉黄帝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道教中说的黄帝姓姬,号轩辕氏。传说他的母亲梦见闪电绕北斗枢星,遂迷而怀孕,两年后的戊己日生下黄帝。按照五行的说法,这个时辰有土德之瑞,土是黄色,所以称黄帝。黄帝得到从天上下来的九天玄女授予的灵宝五符、道术、兵法和《阴符经》,又经过多次征战,才统一了中原各部落,成为华夏的始祖。黄帝在统一华夏各部落之后,为治国安邦,四处寻访天下贤能之士。他听说高人广成子在西方的崆峒山修炼,便不远万里前去问道。黄帝去访道时,前呼后拥,好不排场。广成子见状很不高兴,对黄帝说:“你那么威风,我哪里有资格和你论道呢?”说完就回仙洞去了。黄帝无功而返,闭门默思,终于领悟了仙人的警示。一百岁时,他独自一人,含辛茹苦,爬行到崆峒山。广成子见他诚心问道,才对他说:“道是精深莫测的,关键在于潜心修炼,抱神以静,不受外界干扰。这样,身体自然健康。治国也是这样,运用天道自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无为而治,才能使天下大治。”一百二十岁时,黄帝命人铸了一个很大的宝鼎。鼎成之日,空中霞光万道,仙乐悠扬,一条黄龙自天而降。黄帝知道那是天帝来接自己上天,就跨上龙背升天去了。黄帝升天时,百官、妃子乃至鸡犬都争先恐后地往龙背上挤,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能挤上去的人总是有限,挤不上去的就痛哭,眼泪汇成湖水,将宝鼎淹没了,这个湖就叫“鼎湖”。
黄帝还是一个崇尚道学的思想家,又是一个爱护生命的人。现存的《黄帝内经》一书,据说就是他和岐伯、雷公讨论医学的著作。因为黄帝崇尚道学,所以道教将黄帝视为道教的始祖之一。在冲虚观三清宝殿中,就设有神龛供奉黄帝。
冲虚古观内供奉的轩辕黄帝金身
三、易经——一典源远流长
伏羲和黄帝时期,先人观天象而作《易》书。据《周礼》记载,《易》在夏代为《连山》,在商代为《归藏》,在周代深化成《周易》。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又使它演变成了《易经》。《易》书前两部已失传,而《周易》编定在公元前7世纪则是可以肯定的。
《易经》在总体上虽然是一部占筮之书,但世人公认其中包含有深奥的哲理。《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生生之谓易”,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古典经文中首次用文字将“道”概括为一个哲学概念,并用阴阳二字和“形而上”概括“道”的特性。“道”的原始含义是道路,《诗经·小雅·大东》中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道路以大地作坚实的基础,四通八达,不管是君子还是普通人,想要达到目的地,都要行走在道路上。将道路的隐义提升,即可泛化出宇宙人生的普遍原理,用以解释、说明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又可从各种现象中抽象出终极根源。《易经》源远流长,是一部具有哲学意义的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列为群经之首,成为东方文化的源头。《易经》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挖掘不尽的古典宝藏。
《周易》书影
《易经》综合运用图像、卦体符号和文字对世界总体做系统的解释。其中所谓“易”, 《系辞上》阐述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将八卦演化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有六十四节卦辞,三百八十六节爻辞,其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常常出人意料地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展露在世人的面前,启迪人们去思索和寻求事物的缘由和真谛,每一节对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都有启示意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易经》《道德经》《庄子》合称“三玄”,是影响最深的文化原典。按《易经》的观念,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元气,元气是有灵魂的,因此万物都是有灵的。《周易·系辞上》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系辞下》又说“天地纟因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因此,万物有灵,无论天地、风云、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草木、虫鱼和人类都是有灵魂的,都是崇拜的对象。道教的自然崇拜,男道士称乾道,女道姑称坤道,还有祖先崇拜等,都与《易经》直接相关。
欧洲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人类有智慧可言,那么中国的《易经》应该是唯一的智慧宝典。”
《易经》充满人生智慧,深广而显微,彰往而察来,隐藏着“天道大律”。
周朝末期老子著《道德经》,实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将“道”从占筮之学的《易经》中独立出来,确立为“形而上”的哲学本体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