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2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07~1279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五代十国各政权灭亡最晚的是( )。[2014年统考真题]

A.后蜀

B.北汉

C.吴越

D.南唐

【答案】B

【解析】北汉(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为刘崇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历四主,共二十九年。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后周、北宋频频向北汉进攻,北汉势蹙,屡靠辽兵增援才得以幸存。太平兴国四年(北汉广运六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辽援军,而后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出降,北汉灭亡。这是北宋发动的针对中原国家的最后一场统一战争,该战役同时结束了中原地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南宋著名山水画家有夏珪和( )。[2014年统考真题]

A.李唐

B.马远

C.李嵩

D.倪赞

【答案】B

【解析】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遥岑烟霭图》。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和李唐、刘松年称“南宋四大家”。

3.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答案】C

【解析】A项,《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B项,《汜胜之书》是西汉农学家汜胜所编撰的一部农学著作。C项,《齐民要术》是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D项,《农政全书》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一部农学著作。

4.辽、金、夏三个政权的相似点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①受汉族文化影响②与宋有战有和③曾与北宋并立④实行“藩汉分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辽(公元907年~1125年)、金(1115年~1234年)、西夏(1038年~1227年)三个政权皆与北宋(960年~1127年)并立过,时和时战。同时这三个政权都受汉族文化影响,并统治大量汉族人民,实行本族和汉族两种政治体制,即“藩汉分治”。

5.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两宋时期,并领先当时世界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①管形火器的发明②《授时历》的颁行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④子午线长度的测定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授时历》是元世祖时期开始实施的历法。子午线长度测定则是唐朝时期由著名和尚僧一行主持的,两者皆于宋朝无关,

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答案】D

【解析】A项,蔡伦是东汉时期人物。B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隋唐时期并未发明活字印刷术。C项,“突火枪”是宋朝时期发明的。D项,北宋时期,指南针的使用很普遍,南宋时,在此基础上发明罗盘。

7.宋代的私人办学与唐代私人办学的最大区别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书院多,规模大

B.注意封建伦理教育

C.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D.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答案】B

【解析】宋代理学兴起,强调封建伦理关系是其突出特点。而书院多,规模大;以儒家经典为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是唐宋书院的共同点。

8.科举考试中的糊名、誉录制度确立于( )。[2013年统考真题]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金代

【答案】B

【解析】隋朝创立科举,唐朝科举考试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期开创殿试制度,增设武举。北宋时期建立了糊名(又称“弥封”或“封弥”)和誊录制度。先由弥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誊录出来,将誊录的试卷交给考官评阅。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既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建立后,科举徇私舞弊现象大为减少。

二、名词解释

1.形势户[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其中官户占少数,吏户占多数。与形势户相对应的平户,则包括形势户以外的全部人户。形势户是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宋皇朝依靠形势户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在法律上,形势户中的吏户没有特定的权利。但是,形势户依仗当官作吏的权势,为非作恶,却是史不绝书。宋朝对形势户在纳税、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定有禁约。北宋初,在各州府专设“形势版簿”,南宋时又改为在税租簿上用朱笔标明“形势”两字。规定形势户比平户须早半月纳税,如拒不纳税,要加重刑罚。

2.禁军三衙[2015年西北大学研]

答:禁军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分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三衙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将专权;南宋初,虽恢复三衙,但已无权管辖全国军队,三衙的军队仅为驻守临安的三支大军。

3.绍兴和议[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绍兴和议是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的停战合约。顺昌大捷后,南宋准备与金议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签订和议,主要内容有:南宋向金称臣;皇帝由金册封;宋每年向金输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以淮河至大散关为两国分界线。此约是在两国力量大致相当的形势下签订的,此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比较稳定的对峙局面。

4.南北面官[2013年统考真题]

答:南北面官是辽时期设置的一项政治制度,具体内容为:北面官(官署设于皇帝牙帐之北)与南面官(设于牙帐南)。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均称枢密院,相当于全国宰相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兼采突厥、回纥以至汉族政权职名,包括北、南府宰相、北、南院大王、大惕隐司(管皇族事务)、大国舅司(管后族事务)、夷离毕院(管司法)、大林牙院(管起草文书)、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

5.《三朝北盟会编》[2012年统考真题]

答:《三朝北盟会编》是由宋人徐梦莘撰修的宋代史书。全书二百五十卷,专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的和战关系,书中广泛地搜罗了当时官府和私人有关宋金交涉与和战的言论和记述,按照年月日顺序加以编次,故称为“北盟会编”。《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而且所引用的全录原文,保存了文献材料的原貌,因此史料丰富,记述详细,为研究辽、宋、金史的重要史料,同时对于女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至民情风俗,也有很多记载。

三、论述

1.唐宋选官制度的演变。[2015年西北大学研]

答:唐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经历了唐朝的发展,到宋朝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1)唐代选官制度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①常举

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明经的录取率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的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故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②制举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

③武举

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2)宋朝的选官制度

①北宋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②北宋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

③考取科举的进士,一般不必像唐代那样守选,而是“释褐即授官”,且今后在仕途上的升迁,也较恩荫等其他出身的人为快。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余人。宋仁宗一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取了4500余人。

④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被录取的士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2.概述宋辽间的战与和,评价宋辽盟约。[2015年统考真题]

答:(1)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

①高梁河之役

宋初,宋太宗灭北汉后,乘胜进军幽州,北宋军队起初一路势如破竹,辽各州县纷纷投降。但宋军因连续作战疲乏,在高粱河作战中,宋军失败。

②雍熙北伐

雍熙年间,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又派三路大军北伐。战争开始之初,北宋节节顺利,但由于北宋军队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指挥不力,岐沟关一战打败。高粱河之役和雍熙北伐的失败,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

(2)北宋与辽之间的盟约

①澶渊之盟

1004年,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入宋朝境内,直抵澶渊,威胁宋的都城开封,宋君臣振动。真宗亲自出征,前军用伏弩射杀辽前来视察地形的统帅,使辽军军心大动,辽决定与宋议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宋输“岁币”,此后,双方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局面。

(3)对宋辽盟约的评价

①宋辽盟约的签订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局面,双方沿边州县的生产、生活相对稳定。

②彼此之间政治、经济交往增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速了中国北方边疆的发展。

3.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几个方面论述南宋经济发展。[2011年统考真题]

答:南宋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扩大和改善耕地;圩田大量增加,粮食亩产提高(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占城稻的栽种进一步推广;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扩大。

(2)制瓷业和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纺织业初步发展;造纸和雕版印刷技术提高;造船业迅速发展。

(3)海外贸易空前繁盛;瓷器开始成为主要输出品;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广州等城市形成外国商人聚居区(蕃坊)。

(4)广泛使用带有纸币性质的流通票券;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印制、发行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