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版)
- 圣才考研网
- 26字
- 2020-06-24 17:18:41
第2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前2070~前1046年)
2.1 复习笔记
一、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1.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1)夏族的兴起
夏族,姒姓,是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古老部落。到禹父鲧时,夏部族已是雄踞大河南岸的著名部落,称为有崇氏,其首领鲧,又称崇伯鲧。
(2)大禹治水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鲧奉舜之命治水,采用堵的方法,九年无功而被赐死。禹继承其父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努力,采取疏导的方法把江水引入大海,终于解决了水患,从而赢得了众多部落首领及其部众的拥护,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初步确立了王权。
(3)征伐三苗
大禹统领众多邦国君长,以替天行道惩罚有苗相号召,经过激烈的战斗,打败三苗。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4)涂山之会
禹在确立王权后,为了巩固王权,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现属怀远县)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君长或部落首领,史称“涂山之会”。这成为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5)夏朝初建
禹死后,子启继立。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西部的同姓诸侯有扈氏起兵反对。启亲率大军讨伐,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今河南洛阳市西),并最终“剿绝”有扈氏。夏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王位的世袭制度得以确立,从此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6)钧台之享
为了使世袭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夏启在都城阳翟召集天下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这是继“涂山之会”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朝会。至此,夏王朝的统治基础确立了。
2.夏王朝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
(1)阶级制度
①父权家长制
夏王朝是在原始父系氏族公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它的一种对抗力量。中国的早期国家组织,官尹、国君等都是在父权家长制家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等级制度
从夏代开始,王室拥有“天下”,诸侯(邦君)有“国”,大夫有“家”,父权大家族的族长转化为世袭贵族。各级贵族之间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并按其辈分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
a.各级贵族是统治阶级。
b.黎民,又称“庶民”或“庶人”,有时泛称为“众”,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c.奴隶,地位低下,无人身自由。奴隶在手工劳作和家庭劳作中也有较多的数量,他们是当时社会命运最悲惨的一部分人。
d.平民,大都是各级贵族较为疏远的宗族成员,或为破落贵族的后代,或由原来的氏族成员转化而来。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自由民的身份,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又受到各级贵族的剥削与压迫。
(2)国家制度
①设置官僚制度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王以下设百官,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生产;六卿掌军事;车正、牧正、庖正分管车辆、畜牧和膳食。夏朝已冲破氏族血缘关系的束缚,开始按照地域划分统治区。夏朝建立后,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并派九牧进行治理。九牧已不是氏族首领,而是统治一方的地方长官。
②营建王都和宫殿
禹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启都安邑(今山西夏县)。
③制定典章制度
如“夏礼”、“夏训”;也有了简单的赋税制度,传说夏后氏九一而贡。还制定了刑法,禹刑是夏代刑法的总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刑法。夏朝建立了监狱,著名的监狱叫“夏台”,又称“钧台”。
④建立军队
军队的装备有用铜制作的兵器和铠甲。
3.夏代的经济和文化
(1)社会经济状况
考古工作者在夏人活动的地区发现了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这类遗存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内涵比较典型,被分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和“东下冯类型”、“陶寺类型”。
①制造业
a.夏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石、木、骨、角、蚌制品为主,但许多工具比以前的精良,金属的冶炼已经开始。
b.夏文化遗址里还发现有骨器制造作坊和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c.出土了成批的制作水平较高的玉器,其中有用绿松石镶嵌的装饰品,还有石磬一类的乐器。
②农业生产
夏王朝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中谷物的产量有了提高。夏代用粮食酿酒,出土的器物中酒器也较多,充分说明了夏代谷物的产量较为丰裕。
③手工业生产
夏代的手工业生产中出现了世代的专业生产者。如车辆的制造,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艺,必须有多种工匠的合作。
④房屋建造
夏代房基已采用夯筑。二里头遗址发现了长方形圆角、中间鼎立三个柱穴的房基;晚期地层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
⑤货币
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贝,被作为货币之用,说明利用媒介的交换在夏代已经出现。
(2)文化的发展
①天文
《夏书》有“辰不集于房”的记载,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有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这是有关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②历法
a.干支记日法: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经普遍。
b.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
③文献记录
夏代的文字尚在探索之中,但根据考古发现推测,夏代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先秦学者经常引证的《夏书》、《夏训》,就是当时还保存着的有关夏代的典册。这表明夏代确有文献记录存在,已经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
4.夏王朝的兴衰
(1)太康失国
第三代国君太康(启之子)在位时,政治腐败,且王族内部兄弟争位,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有夏氏统治力量受到削弱。东夷有穷氏首领弈乘机起兵攻入夏都,夺取了王位,太康逃亡,史称“太康失国”。
(2)少康中兴
太康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重新积聚力量,经过周密的计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灭掉寒浞和有穷(有穹)国,中兴夏朝。少康也被拥立为夏主,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3)中期的发展
①少康
少康历经磨难才得以复国,长期的流离生活使他深知民间疾苦。他关心生产,治理水患,使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少康以后,其子杼继立为夏王。
②予
予,又作杼、季杼。他曾带领一支军队,协助少康中兴,彻底肃清寒浞的残余势力。而且他还大力征伐东夷各部,一直打到东海。后来,又还都伊洛之间,形成夏代中期的极盛时期。
(4)夏王朝的衰亡
夏朝共传历471年,共有十七君。最后的国王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桀。他生活奢侈腐朽,筑倾宫、瑶台以享乐,暴虐其民,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此时东夷的商部族日益强大,公开反抗夏的暴政,最终以商汤为首的诸侯联军,与夏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桀战败逃走,后死于南巢,夏朝灭亡。
二、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1.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1)商族的兴起
商人的先祖相传是高辛氏的后裔,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族之一。商人早期主要活动于东部孟诸泽畔的商丘附近,在不断开发这片土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2)商朝的建立
至汤时,商朝国力渐盛,商汤以伊尹为相,伊尹不仅协助成汤处理各种军政事务,而且向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总结历史经验,筹划灭夏方略。除了伊尹之外,还有仲虺、女鸠、女房等重要谋臣。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河南封丘东)之战中最终消灭掉夏国。建立商,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东南),
(3)九世之乱
商王朝中期王室动乱。自仲丁以后,王位纷争不断,又多次迁都,诸侯离叛。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因“诸弟子争棚代立”,商王朝陷入危机,史称“九世之乱”。
(4)盘庚迁殷
①原因
盘庚继立时,政治混乱,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盘庚为拯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决定再一次迁都。
②意义
盘庚迁殷扭转了商朝历史上自“九世之乱”所带来的混乱局面,扭转了商王朝的衰老之势,使商王朝从此走上了中兴的道路,打击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
(5)武丁中兴
武丁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乙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①先后平定了土方、鬼方、羌方的侵扰;
②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
③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
这时期大大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
2.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
(1)商王朝的统治机构
在夏代国家制度的基础上,商代的国家机器有所加强并趋于完备。
①官制
a.商王是最高统治者,独揽大权,自称“余一人”或“一人”,表示王权的至高无上。到康丁以后,商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
b.早商时期,最高一级的是师保。这类职官的代表如伊尹、保衡、巫咸、巫贤等,这些人常常集官职与神职于一身,拥有很大的权力。
c.晚商时期,职官设置才趋于齐备。从殷墟卜辞记载的职官情况来看,商的官吏大致可分为:第一,事务官,名称有尹、臣、小臣等;第二,武官,名称有马、亚、射、卫、犬等;第三,史官,掌管宗教活动和文化事业,名称有卜、作册、史等。
②刑法
商代刑法名目繁多,及其残酷。《汤刑》当比《禹刑》有所发展,以肉刑为主,墨、劓、剕、宫、大辟五刑俱全,此外还有鞭刑和活埋等。
③兵制
a.商代的军队组织更为庞大。每次出兵人数,少则数千,最多的超过万人。
b.商代后期,战车已成为作战主力。每辆战车配有驾马两匹,甲士三人。
④宗教
a.商代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宗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
b.沟通人间与上天的巫具有了非常崇高的地位,总管一切“神事”。此外,还有祝、宗、卜、史等神职人员,组成相当庞大的巫职机构,发挥了宗教职能作用。
c.巫职之下掌管科学文化知识的史职人员,事务日渐繁多,开始脱离巫的附属地位,成为王室的重要职官。随即便出现了太史、内史、御史等职称。
(2)方国
商王朝把它的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称为“王畿”,畿外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
①畿内
a.邦畿之内除王都以外,大多为王室的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接受商王的封号,成为王室的臣属。
b.商代可能已经实行了班爵制度,分为侯、伯、子、男等爵位。
②方国
a.定期向王室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
b.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
c.畿外还分散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与商王朝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政治上对王室表示臣服,但比一般方国要松散一些。
(3)商朝的疆域
商王朝的统治地区,比夏代有了扩大。商的都城,由孟诸泽畔逐步西移到河内,东西横贯兖豫大平原。
根据考古发现推测,商王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已越过江汉地区,深入到今日的鄂赣与湘皖广大地区,甚至可能已经达到汉中地区,影响及于四川的某些地方。
3.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商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石、骨、蚌制成的斧、刀、镰等为主,间或发现有一些铜攫、铜臿、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都用于农业生产。耕作方式是三耒共耕,即三人协力。
②都邑附近出现了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
③商代的主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1等)。
此外,林木蔬果之属的生产也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④蚕桑生产在商代有了发展。
⑤商代的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商后期马、牛、羊、犬、豕数量极大,除供食用外,主要用作祭祀的牺牲。
(2)青铜工艺的发展
①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相当纯熟。从大量出土和传世的青铜器分析,当时的工匠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有不同的合金比例。
②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商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按用途分为礼器、乐器、工具、兵器、车马器等。殷墟出土的商王室祭祀礼器司母戊大方鼎,为商殷青铜器的第一重器,也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③近年来在商代统治中心以外地区有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有江西商周铜矿遗址、新干大型商墓、四川三星堆祭祀遗址。
(3)其他手工业的发展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除青铜铸造作坊之外,还有烧制陶器,制造骨器、玉器、车辆以及其他各种专业的手工业作坊,以满足奴隶主贵族的享受和国家的需要。
①制陶业
商代的陶器烧制业有较大的发展,表现为制陶规模扩大和内部分工明确。当时生产的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红陶和黑陶。采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则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最高水平的。
②纺织业
商代丝织物已成为贵族们主要的衣着原料。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比较高级的提花技术织成菱形花纹的暗花绸和绚丽的刺绣。
③建筑
商代的都邑建筑已较为发达,从已发现的偃师商城(汤都亳或太甲所放逐之桐宫)、郑州商城(商代中期都城)和晚期都城殷的情况看,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有较规整的布局结构。
(4)商业的发展
①商人的出现
周灭商后,周公曾言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长途贩运从事贸易活动的商贾,他们以盈利赡养父母,同时保持着自由民的身份。
贵族所需要的珍贵物品,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有的还活动到较远的范围,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②货币的出现
在商代的商业活动中出现了通行的货币“贝”,贝的多寡成为占有财富多寡的标志,以贝殉葬现象也屡有发现。除了真贝之外,还有骨贝、玉贝和铸造的铜贝。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5)科学文化的发展
①甲骨文
商代的文字因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被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甲骨文虽仍以象形为主,但已初步具备六书的形态。这些甲骨文多记录占卜之事,故又称卜辞。
②文献典籍
商代已有比较丰富的文献典籍,除卜辞外还有专职的官吏“作册”。现今尚存的是《尚书》中的《商书》。
③天文
殷墟卜辞有不少关于新星、火星、岁星、大星等星象的观测记录,对气候变化的记录也比较详细。
④历法
历法上普遍使用干支记日,分一年为十二月,同时使用闰月来调整一年的天数。
⑤雕塑艺术
商代的雕塑艺术颇具特色,其形式有陶塑和玉石雕塑,既有平面浮雕,又有浅雕和半立体浮雕。商代青铜器造型与纹饰也体现了其雕塑造型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
⑥乐器
商代已出现了成组的乐器,现已发现的有陶埙、石磬、铜铃、铜铙、鼓等,表明当时的音乐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4.商代后期社会矛盾与商的灭亡
(1)商代的阶级和阶级结构
商代是早期阶级社会,由贵族、平民和奴隶组成,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基础之上的。
①统治阶级
商代的统治阶级由商王及其臣僚、诸子、侯伯、巫史等众多贵族组成。商王是其总代表,也是最大的奴隶主。
②平民
平民阶级主要是“众”或“众人”,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有人身自由,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有义务负担兵役和徭役。平民在农隙时还要接受军事训练,参加商王和贵族们的狩猎和其他各项繁重的劳役。一有征伐,就要随军服役或去远方戍守。
③奴隶
商代奴隶的名目繁多,被投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来源主要是战俘,也有因负债或犯罪而沦为奴隶的。
(2)商代的人殉和人祭
无数的考古遗迹表明在商代普遍存在着人殉和人祭,这说明商代的奴隶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①人殉
人殉是指把人作为“人”奉献于死者。所以被殉之人主要是近幸,包括与死者关系最密切的妻妾、宠臣、近侍和奴婢等,以保证其主人在死后仍能过着像生前一样奢华的生活。
②人祭
人祭,即人牲,以人为牲,杀之以祭神灵祖先。人祭以俘虏为主,也有奴隶。人祭现象充分暴露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的残暴性。
(3)商代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
①王权与贵族权势之间的矛盾伏下了商王朝趋于败亡的危机。
②阶级矛盾成为商末社会的主要矛盾。
(4)商的灭亡
①原因
a.商代后期比较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商王纣在位时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他要削弱一些贵族的权势,遭到强烈的反对。
b.商纣王残暴无道。纣王即位后,修建离宫,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搜刮;滥施酷刑、肆意屠杀。
②过程
a.商王纣出兵征讨周边各部,穷兵黩武的结果是招致了自己的灭亡。
b.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与商纣在朝歌南郊牧野决战,纣王的部队临时倒戈,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