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考研网
- 18字
- 2020-06-24 17:30:27
第1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吴江霖教授的定义
他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沙莲香教授的定义
沙莲香认为,“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3)王康教授的定义
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王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两年以后为孙晔、李沂等人简化,他们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肖和康斯坦佐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
(2)G·麦考尔和J·西蒙斯提出,社会学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关注于社会互动的研究”,而尹恩·罗伯逊则明确无误地谈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在将社会行为规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后,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社会行为的性质与基本特点,并对社会、文化、人格这些人们常常用来说明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作出解释。
1. 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
(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物质承担者,而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
(2)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反应。
2. 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被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体”,也就是说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也就是说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具体说来,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社会行为主要包括这样三大类:
①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如个人的感觉、动机、认知和归因;
②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如语言、社会态度以及模仿、从众等;
③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如合作、竞争、社会运动以及各种集群行为。
3. 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社会行为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活动,它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个人之外的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一般来说,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社会、文化和人格。
(1)社会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可以从这样几方面来理解社会范畴及其本质:
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与组成它的个人并不是对立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则是社会的人。
②组成社会的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在以生产关系为主导的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个人。
③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社会。从空间角度说,这个由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结而组成的群体占有共同的疆域;从时间的角度说,社会又只能是“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
(2)文化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这一定义至少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①文化不仅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态度这类非物质形式,也包括了各种体现这些非物质文化的意义的物质表现形式。
②非物质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既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或手段,同时又是人们主体生活的产品或创造物。
③文化是有层次的,人们将一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所具有的既包括该社会的主流文化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的生活方式称为亚文化。
(3)人格
阿多尔诺将人格定义为:“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形成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但是,不论行为是如何的一致,它和人格毕竟不是同一样东西,……人格的力量并不是反应,而是反应的准备动力。”人格的完整认识应该包括:
a. 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日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
b. 人格这个完整、统一的内在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境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反应模式,或者说,社会或文化行为是在具体的人格结构中形成的;
c. 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个人成份,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有的成份;前者是规定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因素,后者则是规定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的内在因素。
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同样也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1. 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主要观点要以下三种:
(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或分支学科;
(2)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一部分或分支学科;
(3)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形成的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2. 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极强的理论性,既来自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也体现在它本身提出的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学术观点之中。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 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
从本世纪初,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社会心理学就分为以罗斯和麦独孤的著作所分别代表的两支:
(1)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取向强调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
(2)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取向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
(3)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当文化人类学家在上述两大传统的影响下,涉足文化与人类行为的互动研究时,又产生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而文化人类学取向则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还有人从社会生物学的立场出发,强调遗传变量的重要性。
2. 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尽管他们承认社会因素又是人格结构形成的基础。该取向的基本研究方法是F.奥尔波特所倡导的实验室的控制性实验。
(2)谈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取向强调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群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理解,其基本的方法是问卷法和访谈法。
(3)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该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上述社会学和心理学两大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代表著作有:卡丁纳的《社会心理疆界》、杜波依丝的《阿罗人:一个东印度岛的社会心理研究》、特雷安迪斯和朗伯特主编的《跨文化心理学大全》中的第五卷《跨文化社会心理学》。其基本特点是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文化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的,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的现场研究法。
3. 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
目前存在的三种主要的社会心理学肋研究取向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研究的重点不同
①心理学的传统强调个体(人格)因素;
②社会学的传统强调社会因素;
③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则强调文化因素。
造成这一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行为本身就受制于社会、文化和人格诸因素,并因此也能够而且必须从这几方面去论述的“边缘课题”。
(2)研究的内容不同
①心理学的传统欲图通过他人对个体的影响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
②社会学的传统欲图通过社会互动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
③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则欲图通过文化与人格间的相互影响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
(3)研究方法不同
①心理学的传统一直主张通过实验室的控制性实验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甚至极端地认为,凡不是经过实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都不能算是“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②社会学的传统则强调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用现代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如访谈法和问卷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
③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在借鉴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系列具体研究手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颇具特色的“跨文化现场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