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篇 导论

第1章 现代经济学

1.1 复习笔记

1.经济学

(1)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的。

(2)界定经济学核心思想的五个关键概念

①取舍

资源是稀缺的,不存在免费午餐;若想多得到一种东西,就必须放弃另一种东西。稀缺性意味着取舍是生活的基本事实。

②激励

在经济环境里,激励是激发决策者选择某一方案的利润(包括减少的成本)。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激励,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价格。决策者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对了解选择十分重要。

③交换

交换是指人们互换其活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交换当作生产本身的一个要素,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另一类是交换独立于生产之外,并由生产决定。

在现代社会中,交换数量是十分巨大的,市场经济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解决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谁做出经济决策。通过交换,市场一般能够确保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市场交换是理解资源如何配置、生产什么和谁挣得什么的关键。

④信息

信息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是指一切消息,即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特征的反映。狭义的信息是指有使用价值的情报,即指通过文字、数据、图像或信号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传递、处理、储存的对象。信息产生于人类的认识与思维过程中。信息具有能被有目的地使用并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需求的性质,被列为同能源、材料并列的三大重要资源之一。随着人们获取、整理、传播、使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信息给人类带来的福利日益增加,信息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不会因为使用而消灭,它能够被重复使用。信息产品可以是商品。

信息或缺乏信息在决定市场的形态以及私人市场保证经济的稀缺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⑤分配

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工具)或产出品在不同社会成员和经济群体之间的分割。分配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中间环节。分配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它直接涉及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市场经济不仅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而且还决定为谁生产。分配问题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分配问题中,公平与效率问题是其核心,同时也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


2.三种主要市场

市场经济在个人(或家庭)和厂商之间的交换中运转:个人从厂商那里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厂商从个人那里获得投入品并生产产出品。在市场经济中,如图1-1所示,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三大类市场在个人和厂商之间相互作用。产品市场是厂商向家庭出售其产出品的市场总称;劳动市场是家庭出售劳务、厂商购买劳务的市场;而资本市场是借贷资金的市场。

图1-1 市场经济中的三种主要市场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两个分支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分支。微观和宏观视角不过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微观经济学是自下而上考察经济,宏观经济学则是自上而下考察经济。

(1)对厂商和家庭决策以及特定产业的价格和产量的具体研究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集中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单位(厂商、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

(2)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特别是诸如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贸易差额这类总量指标的变化。宏观经济学还要考察一般物价水平、利率、汇率的变化。


4.经济学的科学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用科学的观点研究社会选择问题,它建立在对选择问题的系统探索之上。这种系统探索包括理论形成和数据检验。

一种理论通常包括一组假设(或假说)和由这些假设导出的结论。在建立理论时,经济学家往往使用模型。在经济模型中,经济学家常会考虑各种变量及其经济影响。变量是一种可以度量并且会变化的量,例如,价格、工资、利率、成交量等都是变量。当经济学家发现变量之间的一种系统关系时,他们就要考虑相关性问题。经济学家常采用统计检验来测定和检验相关性。

经济学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断言不同变量之间确实是相关的,他们还希望得出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其他变量变化的结论。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变量“引起”另一个变量,那么一个变量的变化必然使另一个变量也发生变化。如果变量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相关关系,那么可能就不是这种情形。


5.经济研究的分歧

经济学家经常要对公共政策问题作出判断,在这些公共政策问题的讨论中,经济学家经常意见不一致。这些分歧源于两个原因:他们对一项提出的政策所产生的后果看法不同;他们评价这些后果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研究是指经济学家对经济进行描述并建立模型来预测经济如何变化或不同政策的效果。规范经济学研究是指经济学家对不同政策进行评价、衡量各种成本和收益。实证经济学研究“是什么”,对经济运行进行描述。规范经济学研究“应该是什么”,对各种行为方式的合意性做出判断。规范经济学要利用实证经济学。

(2)分歧的根源

分歧的根源在于:①在什么范围内是由模型的差别导致的;②在什么范围内是由对数量关系估计的差别导致的;③在什么范围内是由价值判断的差异导致的。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取舍(trade-offs)

答:取舍是指在市场经济下,由资源稀缺性引起的人们必须在各种有限的资源的使用上进行权衡取舍的选择行为。对于稀缺资源的使用而言,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因此,若想多得到一种资源,就必须放弃另一种资源。


2.激励(incentives)

答:激励是指利用外部诱因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调动与激发。这时外部刺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使人完成目标的行为处于高度受鼓舞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当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不安或紧张状态,从而造成一种内在驱动力,驱使人的行动指向目标。当目标达到后,需要即得到满足,激励状态解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个过程就是激励过程。人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激励水平(即积极性的高低)。激励的手段包括物质利益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目标激励、任务激励、组织激励等。


3.交换(exchange)

答:交换是指人们互换其活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交换当作生产本身的一个要素,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另一类是交换独立于生产之外,并由生产决定。

在现代社会中,交换数量是十分巨大的,市场经济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解决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谁做出经济决策。通过交换,市场一般能够确保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市场交换是理解资源如何配置、生产什么和谁挣得什么的关键。


4.信息(information)

答:信息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是指一切消息,即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特征的反映。狭义的信息是指有使用价值的情报,即指通过文字、数据、图像或信号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传递、处理、储存的对象。信息产生于人类的认识与思维过程中。信息具有能被有目的地使用并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需求的性质,被列为同能源、材料并列的三大重要资源之一。随着人们获取、整理、传播、使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信息给人类带来的福利日益增加,信息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不会因为使用而消灭,它能够被重复使用。信息产品可以是商品。

信息或缺乏信息在决定市场的形态以及私人市场保证经济的稀缺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5.分配(distribution)

答: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工具)或产出品在不同社会成员和经济群体之间的分割。分配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中间环节。分配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它直接涉及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市场经济不仅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而且还决定为谁生产。分配问题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分配问题中,公平与效率问题是其核心,同时也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


6.稀缺性(scarcity)

: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同时,对稀缺资源的认识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历史上,许多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7.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答: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基本联结方式,以商品等价交换关系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依靠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市场经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通过市场价格支配人、财、物等资源在产业之间与企业之间的移动,价格的高低调整着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源投入,从而实现资源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分配,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趋向均衡。但是,市场经济对资源的这种自发的调节作用也蕴涵着造成资源和社会劳动巨大浪费的可能性。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还起着激励创新、鼓励技术进步、择优汰劣的作用。一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都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进行创新,研究和开发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组织和管理。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后的商品生产者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淘汰。由此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竞争会造成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会在经济中形成垄断势力、垄断倾向和垄断行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防止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竞争走向反面,就需要通过反垄断立法和必要的政府干预,使市场机制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发挥其积极作用。市场经济的主要调节手段是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国家并不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而是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进行间接控制。


8.产品市场(product market)

答:产品市场是厂商向家庭出售其产出品的市场总称。许多厂商也向其他厂商出售产品,即第一个厂商的产出品就是第二个厂商的投入品,这类交易也被认为发生在产品市场上。


9.劳动市场(labor market)

答:劳动市场是一种生产要素市场,是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要素市场。它由劳动力的买方(雇主)和卖方(雇员)组成。劳动市场的运行将决定市场工资率和就业量。根据买卖双方相互搜寻的范围,可将劳动市场分为全国性劳动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市场;根据好坏可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根据失业率的高低状况可将劳动力市场分为宽松型和紧张型两类。


10.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

答:资本市场亦称“长期资金市场”,是指经营1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和证券业务的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托公司、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居民个人和各类基金组织、各国政府、工商企业、房地产经营商等。资本市场中交易对象的偿还期通常在1年以上,长的可达20~30年,而股票则无偿还期。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中长期存贷款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后两者有时亦称为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流通的场所,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证券市场就是资本市场,因为证券市场的流通市场部分有很多属于短期交易,是长短期金融的结合。资本市场的规模可以反映出直接金融的规模。


11.资本品(capital goods)

答:资本品作为实物投资对象的物品,是指机器设备、建筑物等固定资本以及存货。资本品投资相当于一般所称的“实物投资”。资本品在理论上是相对于非资本品(如原材料、燃料、消费品等)而言的。对于既能作为资本品又能作为非资本品的物品,划分的标准是购买费用是否计入生产成本和使用年限是否超过一定时间(如一年)。若是,则为资本品。


12.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答: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对厂商和家庭决策以及特定产业的价格和产量的具体研究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从根本上讲,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都同市场机制、价格决定有关。当然,它也研究具有整体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等。但这同样是以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为出发点的。


13.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答:宏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对称,是指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的经济学,又被称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14.理论(theory)

答:理论在本章特指经济理论。经济理论是人们从对经济现象和事实的推测、演绎、抽象或综合中得出的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现象的性质、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等。一般而言,经济理论由一组假设条件和这些假设条件所推导出的结论组成。


15.相关关系(correlation)

答:相关关系是指当两个因素之间存在联系时,呈现出一个变量会随着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关系。相关关系又会分成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情况。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16.因果关系(causation)

答:因果关系是指客观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果关系具有时间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


17.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

答:实证经济学又称“实证分析”,是指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描述而不作价值判断的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它所力图说明的是各种经济现象“是什么”、“实际怎么样”、“能不能做到”的问题,而不回答“应该怎么样”、“应该与不应该”、“好与坏”、“善与恶”的问题。例如,在分析失业问题时,实证分析所关注的是目前的失业率有多高,产生失业的原因是什么,要降低失业率可以采取什么措施等问题,但它不研究失业率是高些好还是低些好、适度的失业率是多高等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实证分析是经济分析的基础,只有把经济现象本身的真实情况搞清楚,才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18.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

答:规范经济学又称“规范分析”,是指运用价值判断,研究经济体系“应该”如何运行的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所力求说明的是“应该怎么样”、“应该与不应该”、“好与坏”、“善与恶”的问题,或者说,它要回答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而不做出另一种选择。例如,对应该选择何种制度,应该怎样分配社会财富,是否应该对经济进行管制这些问题要做出回答。规范分析与只对事实进行客观描述的实证分析共同构成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简答题

1.为什么取舍不可避免?为什么激励对于理解选择至关重要?

答:取舍不可避免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人们不得不做出一定的选择。经济学家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参与者(例如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都会通过变更其选择行为来对激励做出一定的反应,因此,激励对于理解选择至关重要。


2.在自愿交换之后,为什么交易双方都得到了改善?

答:因为如果自愿交换无法使得双方得到改善,则交易双方就可能不会进行交换。正是因为交易能够带来收益,所以人们才有动力去进行自愿交换。


3.信息与标准商品有何差别?信息不完全性是如何影响市场的?

答:信息与标准商品的差别在于信息可以同时被许多人使用,而不会减少可得的信息量,而标准商品一般具有竞争性,在一个人使用时,其他人一般无法使用。

信息不完全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效率损失和市场失灵。具体而言,信息不完全会导致以下问题:

(1)逆向选择问题,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必将把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当交易双方的其中任何一方对于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另一方知道更多时,就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

(2)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非对称信息,它会破坏市场的运行,严重情况下会使得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以家庭财产保险为例,在个人没有购买家庭财产保险的情况下,个人会采取多种防范措施以防止家庭财产失窃。但个人一旦向保险公司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后,由于家庭财产失窃后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个人可能不再采取防范性措施,从而导致家庭财产损失的概率增大。

(3)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一旦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使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会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因为在没有委托-代理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将生产出更高的产量。


4.为什么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可能存在取舍?

答:效率与公平这两个目标有时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加强对低收入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就能够一举两得:它既可以提高这些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又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却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为了提高效率,有时必须忍受更大程度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为了增进公平,有时又必须牺牲更多的效率。

首先,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平的增进。伴随着效率的提高,收入分配的状况既可能得到改善,也可能保持不变,甚至还可能进一步恶化。

其次,公平的增进也不一定有利于效率的提高。随着分配的改善,经济效率可能会提高,也可能会下降。一般来说,平等化的效率损失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直接的效率损失,它是为获得更大程度的平等而不得不支出的各种费用。例如,为了增进社会的平等,改善收入的分配,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制度来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穷人手里,就必须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购买专门的设备、雇用专门的人员来做这件事。所有这一切,都要耗费掉大量的资源。这些为收入转移而消耗掉的资源就是平等化的直接的效率损失——因为它们本来可以用于增加社会的生产,提高经济的效率。

另一个是间接的效率损失,它产生于平等化本身所可能造成的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等经济活动的各种“反刺激”效应。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收入的分配是绝对平均的,即不管每一个人的干劲多大、成绩如何,最后所得到的收入都完全一样,那就很难保证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即使是那些较小的平等化努力,也仍然会扭曲市场经济中的“努力——报酬”机制,从而影响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显而易见,如果把所有这些反刺激效应的影响加在一起,则不仅其数量巨大,而且也难以精确度量。

因此,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可能存在取舍。


5.什么是混合经济?试述在一个混合经济中政府可能扮演的和不能扮演的角色。

答:混合经济是指既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又有国家的必要干预,使私人组织与政府机构同时发挥调节作用的经济。混合经济就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

在混合经济中,一方面要依靠其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些基本经济问题;另一方面,鉴于市场经济有时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为了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来应付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和市场失灵等情况。政府要适当的干预收入分配,避免收入差距过于悬殊。


6.试指出三种主要的市场,并描述个人作为买主和卖主如何参与每个市场。

答:三种主要的市场是: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一般而言,个人从企业那里购买产品和劳务,并且为企业投资提供劳动和资本。个人参与每个市场以及三个市场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图1-2 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


7.试给出两个主要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经济问题的例子和两个主要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经济问题的例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总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分支。微观和宏观视角不过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微观经济学是自下而上考察经济,宏观经济学则是自上而下考察经济。

(1)对厂商和家庭决策以及特定产业的价格和产量的具体研究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集中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单位(厂商、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

(2)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特别是诸如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贸易差额这类总量指标的变化。宏观经济学还要考察一般物价水平、利率、汇率的变化。


8.什么是模型?为什么经济学家使用模型?

答: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也称为经济数学模型,指用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理论结构。其特点是: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中心,从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概括出一些变量,设立某些假设前提,并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把这些变量列成一定的方程式或方程式体系,以表示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反映经济过程的运行情况,模拟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行为;同时据以分析过去和现在,并预测未来。

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因而非常复杂,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严格的分析。运用经济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掉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通过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做出极其简单的描述。现在,经济模型已成为西方各国进行经济预测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预测、制定和分析不同的经济发展方案,并做出正确的决策,确定企业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实现管理最优化等,都可以借助经济模型来解决。


9.试举出你预测其两个变量正相关的两个例子。对于每个例子,试解释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答:如果两个变量之间是因果关系,则自变量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因变量的变化。如果两个变量之间仅仅是呈现相关关系,则这两个变量之间未必是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的一个例子是自1900年以来美国的雨水总量与美国人均收入水平都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但是雨水总量并不会必然影响美国的实际产出,从而也不会必然影响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一个例子是CPI和交易性货币的总供给。货币流通中,交易性货币的供给量越多,会引发通货膨胀,CPI指数会越高。


三、分析与计算题

1.下列的每一种情况是如何影响上大学的激励的?

(1)学费增加;

(2)学生贷款利率下降;

(3)非熟练工人工资上涨;

(4)大学毕业生收入增加。

答:(1)学费增加将增加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从而会降低人们上大学的激励。

(2)学生贷款利率下降,将会减轻贷款成本,从而提高激励。

(3)如果上大学的人中有一部分是非熟练工人,则非熟练工人工资上涨会使他们放弃上大学,从而会降低激励。

(4)大学毕业生收入增加,将增加激励。


2.试说明下列事件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或二者兼而有之。

(1)本月失业增加;

(2)一家制药厂发明并开始上市一种新药;

(3)一家银行向一家大公司贷款,但却拒绝向一家小公司贷款;

(4)利率对所有债务人都下降了;

(5)一个工会为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健康保险而进行谈判;

(6)石油价格上涨。

答:属于宏观经济学的有:(1)、(4)、(6);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有:(2)、(3)、(5)。


3.试说明下列事件属于劳动市场、资本市场,还是产品市场。

(1)一位投资者在考虑向哪家公司投资;

(2)通过不断实践,装配线上的工人的效率逐渐提高;

(3)东欧经济的开放为美国产品提供了新的市场;

(4)一家亏损的大公司决定采取特殊的政策鼓励工人提前退休,希望此举能降低成本;

(5)一位消费者在购物中心四处寻找想购买的生日礼物;

(6)联邦政府利用盈余支付一些债务。

答:属于劳动市场的有:(2)、(4);属于资本市场的有:(1)、(6);属于产品市场的有:(3)、(5)。


4.包装猫床的袋子背面写道:“使用猫床的猫比不使用猫床的猫要多活三年”。你认为猫床确实增加了猫的预期寿命,还是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释这种相关性?为验证你的解释,你可能收集哪些证据?

答:猫床的使用和猫的寿命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也许只有在室内的猫才使用猫床,有可能是如果在室内,则猫会面临更少的危险,因而活得更长。为了检验这种解释,必须收集有关在室内使用猫床的猫的死亡率和室外不使用猫床的猫死亡率数据,进行对比。


5.瑞典人的预期寿命几乎达到了80岁,印度人的预期寿命接近60岁。这是否证明,如果一个印度人移居到瑞典,他会活得更长呢?也就是说,这是否说明生活在瑞典导致预期寿命增加?或者你能用其他因素来解释这些事实吗?为验证你的解释,你可能收集哪些证据?

答: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无法说明生活在瑞典导致预期寿命的增加。生活方式、气候和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如果瑞典的生活环境的确比印度更为宜人,则可以预期一个印度人移居到瑞典可能会活得更长。


6.2004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联邦应该采取措施降低美国经济的扩张速度,以保证较低的通货膨胀。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反对这种政策,认为通货膨胀的危害被夸大了,美联邦降低经济扩张速度的努力会导致较高的失业率。这种分歧是规范经济学的,还是实证经济学的?试加以解释。

答:这种分歧是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的。争论双方对经济如何运行都持有相同的观点,即他们都认为美联储能够降低经济的扩张速度。他们的分歧在于应该如何来使经济降温,这是一个规范问题。

1.3 考研真题详解

1.为什么稀缺性是产生经济问题的根源?[中山大学2003研]

答:(1)稀缺性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的状态。这里的稀缺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者可以消耗尽的,也不是指这种资源的绝对量是稀少的,而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与人类需要相比,其供给量总是不足的。

(2)稀缺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之所以有经济行为,之所以要从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是由于人类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且永不停止的。可是,用来满足这些无限需要的手段即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稀缺的。

由于稀缺性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期人们都会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它反映了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并产生大量的经济问题。

(3)由于稀缺性产生的经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什么。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们需要权衡各种需要的轻重缓急,确定生产什么物品,生产多少,何时生产,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用途,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大多存在一定的技术替代关系,所以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经济社会必须在各种可供资源组合中,选择哪一种组合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第三,为谁生产。因为存在稀缺性,没有人能获得他想要的一切,每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为其成员分配产品。

上面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才产生了经济学。


2.如果经济学家讨论的是“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些还是小一点好些”,试问这是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还是规范经济学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研]

答:这属于规范经济学问题,而不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实证经济学说明和回答的问题是,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如选择了某方案,后果如何?至于是否应当做出这种选择,则不予讨论。而规范经济学就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种标准。它力求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做这样选择,而不做另外的选择,它涉及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观点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看法。例如,人们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各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坚持效率优先的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大一点好,因为这样可给人以刺激,从而提高效率;相反,坚持公平为重的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小一点好,因为这样可体现收入均等化原则。可见,这个问题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