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维修与制造企业文化
- 黄智亮 谢燕华
- 2110字
- 2024-12-20 20:55:59
第1章 汽车企业文化概述
本章内容简述
本章主要讲述世界汽车企业生产现状、汽车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基本内容、汽车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汽车企业文化发展的途径。
本章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汽车企业的生产现状。
2.了解汽车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3.了解汽车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
4.了解汽车企业文化发展的途径。
【能力目标】
1.能简要讲述世界汽车企业的生产现状。
2.能说出企业文化的定义及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
3.能说出企业文化的构成以及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
4.能简要讲述汽车企业文化发展的4个途径。
【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企业文化本质、内涵和基本内容,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对汽车企业的认同感。
1.1 世界汽车生产企业现状
1.1.1 发展现状
自21世纪以来,世界汽车进入稳步提升阶段。美国、欧盟、日本3个传统汽车制造中心的发展较为平稳,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汽车市场发展迅猛。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汽车制造业在2009年产量大幅下降,而中国汽车产业在政策引导下,产销量居世界第一。21世纪以来,世界汽车产量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图1)。
图1 2000-2009年世界汽车产量走势
图2显示,伴随国际经济逐步回暖,2010年上半年世界各国市场均有所升温。美国、日本、德国等传统汽车市场销量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汽车制造国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我国市场需求逐步回升、进出口政策逐步宽松、新兴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三方面因素交汇在一起推动全球汽车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图2 2010年上半年世界各国汽车销量与同期对比
1.1.2 发展特点
1 产业发展特点
(1)汽车产业处于全球性转移过程之中
在世界汽车产业120多年的历史中,共出现4次全球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初期,美国首创出流水线大批量生产体系;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将产品差异化和大批量生产结合起来,向传统大批量生产方式提出挑战;第三次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借助生产组织方式革新,使汽车产品实现低价格、高品质;第四次出现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汽车制造业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成为可能。传统汽车制造强国将研发中心保留在本国,而将制造环节转移至新兴汽车制造国,通过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并占领市场。
每一次产业转移都与技术创新或生产、组织方式转移紧密联系起来,即通过生产系统或产品方面取得创造性突破,使输入地的需求膨胀得到满足,并形成强有力的出口势头。每一次产业转移输入地一般从低档车生产入手,汽车价格随着产业的转移和升级换代不断下降,使输入地市场需求不断壮大,最后成为汽车业中的霸主。当下世界处于第4次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成为承接这一转移的主体,而中国在诸多国家中的经济实力最强,消费群体最庞大,市场需求最为强劲。
(2)节能减排向产业发展提出挑战
目前在国际上具有权威的欧洲排放标准,自1992年欧洲Ⅰ号标准开始实施以来已有21年的历程。伴随着环境保护呼声高涨与各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决心日益坚定,排放标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求也更加严格,各阶段排放标准执行时间与参数要求见表1。
表1 欧洲汽车排放标准要求与执行时间表
排放标准要求不断严格既为环境保护带来福音,也向汽车制造业提出严峻挑战。据分析,如果令产品满足欧洲Ⅵ号标准,很多汽车制造商需要更换生产线,意味着每辆车的制造成本将增加2500~4000欧元。因此,诸多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已开始在汽车轻量化和石油替代能源上进行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正是在此大环境下全面展开的。
2 产品与技术发展特点
(1)新能源汽车成为热点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国际议题。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石油资源储量逐渐减少且不可再生,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受到高度重视,各国均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新能源汽车技术出现较大进步。
跨国汽车集团纷纷推出自己的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产品:日产公司推出纯电力驱动汽车Leaf(聆风);通用雪佛兰公司推出电力驱动汽油机续航的汽车Volt(沃蓝达);本田与丰田公司推出的Insight和Prius在美国和日本都已有不错的市场占有率;大众、三菱、宝马、戴姆勒等集团均已经将电动车项目列入发展计划。国际大型车展上展出的重点逐渐从概念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变,从弱混到强混再到纯电动汽车,各大汽车制造商在推进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不遗余力。中国汽车企业在电动汽车技术上也有突破,目前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2)安全技术最受重视,目标“零伤亡”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死于车辆交通事故的人数为127万人,若安全技术和交通管理水平不改善,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40万人。因此,无论企业还是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技术方面都愈加重视。
在安全带、安全气囊、ABS、EBD、ESP等在国内汽车产品中已经成为标准配置的当下,汽车研究人员仍在不断努力突破安全技术的极限。传感器、GPS、摄像头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不断应用,在提高驾驶舒适度的同时,通过电子信号提醒可以避免驾驶员的操作不当、视觉盲区、反应迟缓,把事故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安全技术从传统的重视被动安全逐步向重视主动安全技术方向发展,实现从减小事故伤亡到避免事故发生的观念转变。
(3)汽车产品实现智能化、信息化
现代汽车产品已经从单纯的机械部件集合逐步转变为信息载体和生活娱乐终端,各种智能配置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从最初阶段的车载数字音响、电子钥匙、一键启动,到当下逐步普及的车载电脑、行车导航、自动泊车技术,智能化、信息化理念逐步嵌入汽车产品的整体设计之中。
从引擎启动直至到达目的地后引擎熄火,整个过程中关于汽车的所有动态和静态信息均可以显示在电子屏幕上,并可以借助互联网上传所在位置信息获取路面交通情况和天气情况等实时信息。智能系统成为汽车制造商的研发重点,信息化手段将越来越多地在汽车上实现。
3 市场发展特点
(1)新兴市场新车需求日益旺盛,发达市场需求稳定
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汽车市场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对新车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见图3。
图3 2004-2009年各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比例
据统计,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国的新车销量占世界新车总销量的比例从2004年的17.5%上升到2009年的34.1%,销量从937万辆增长至2062万辆;以美国、德国、日本、法国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市场则显示出平稳发展的态势,四国新车销量之和从2918万辆下降到2194万辆,市场占有率从54.6%下降到36.3%,与“金砖四国”基本持平。2009年世界新车销量总体出现下滑,在新兴汽车市场中,中国新车销量同比增幅超过40%,在世界市场占有率约为23%,首次超过美国。
(2)市场对政策刺激反应敏感
2009年汽车业受金融危机打击较为严重,各国为振兴本国经济,果断采取一系列刺激政策(表2)。各国自发布产业刺激政策以来,市场均有所回升:美国2009年上半年市场持续低迷,7月发布刺激政策后市场逐步回暖,年底已经同比出现15%的增长;日本政府出台鼓励购买环保车辆的政策,使丰田普锐斯第三代车型全年销量达到20.89万辆,同比激增285.7%;德国市场则在政策刺激下出现23%的增长,为1992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政策若能够抓住市场的特点,熟谙市场的需求,将对市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表2 世界主要国家出台的汽车业支持对策
(3)二手车市场发达,利润率高于新车
二手车市场交易量超过新车市场,被视为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成熟的标志。据统计,2008年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的二手车销量分别是新车的350%、350%、200%、200%、140%,而中国二手车的销量仅为新车的29%,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手车交易量超过新车的同时,利润也高于新车交易。根据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的数据,2006-2010年4月美国新车销售的毛利率均低于二手车(图4)。
图4 2006-2010年4月美国汽车经销商新车、二手车销售毛利率
产品供应丰富、经销商信誉良好、市场交易制度健全是成熟二手车市场的主要特点。美国近10年市场销量最高水平维持在1700万辆,而二手车销量普遍在4000万辆以上,每辆汽车从出厂到报废平均经历7次交易,而大多数新兴汽车市场二手车交易量少于新车,尚处于起步阶段。
1.1.3 发展趋势
1 产业发展趋势
(1)产业转移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随着国际汽车产业链全球化配置的加快,全球化经营已经成为汽车集团的方向性战略,无国界生产已成现实,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方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逐步转向新型合作关系。国际汽车集团进一步在新兴市场加大人力、物力、精力的投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正在进行的第4次世界汽车产业转移也将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仍将是汽车企业集团下一步选择扩张据点的关键。
(2)汽车产业与计算机、软件、信息产业结合将更加紧密
汽车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认证检测、实际使用到最终报废回收,都已经与计算机、软件、信息产业建立了密切关系:CAD/CAM技术、生产信息平台、模拟仿真技术、行车控制技术、人车互动技术、汽车材料回收数据库等多项技术都已在汽车业应用。
未来汽车产业将朝着网络化、仿真化、自动化方面继续发展,进一步为汽车制造业压低成本,提高附加值。人车交互系统将与移动通信网络结合,使汽车进入互联网时代;大规模计算技术的应用将使汽车设计与实验检测的仿真模拟更加接近现实;信息处理平台将在生产中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次品率;数字化交通将进一步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等。因此,计算机、软件、信息产业的实力将对汽车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综合型、国际型汽车人才将更受青睐
伴随着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联系逐步密切、企业集团对研发工作的愈加重视,对于既了解汽车又通晓其他学科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汽车业全球一体化布局的进程不断推进,跨国重组并购活动频繁,对人才的国际化素质提出要求:熟悉国内外行业背景、熟练掌握中外语言、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国际型人才将更受青睐。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将成为综合型汽车人才的竞争。
2 产品与技术发展趋势
(1)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传统汽车产品仍是主导
新能源汽车这一崭新的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准入、认证、检测等标准尚需制定并统一,充电站等相关配套设施尚需完善,电池稳定性与可靠性上仍待加强。虽然新能源汽车代表汽车业的发展趋势,但技术上的局限将使得较长一段时间市场上仍以内燃机汽车为主。提升内燃机性能、降低排放、降低制造成本仍然是产品的发展方向。
(2)技术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技术垄断亟待突破
为争夺新兴市场份额,跨国汽车企业集团加快向该市场引入先进技术,同时进一步投放采用新技术的产品,许多新车型已经采取全球同步上市的做法,以争取高额利润。不容忽视的一点,技术垄断正在限制新兴市场本土汽车产业的发展。
实力雄厚的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技术性机构已经呈现独资化、强权化趋势。在合资企业中本土一方在技术上缺少决策权与话语权,因此做好人才储备,加大研发力度将是新兴市场国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 市场发展趋势
(1)市场前景依然广阔,新兴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2010年发达汽车市场逐步复苏,新兴汽车市场继续扩大,未来全球汽车市场仍有上升空间,预计2020年全球新车产量将突破1亿辆,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新兴汽车市场。
以美国和中国为例:2009年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9.6亿辆,其中美国汽车占有量达到了约2.35亿辆,汽车普及率达到78.7%,相比之下,中国汽车保有量约为6000万辆,普及率仅为5%。新兴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广阔,跨国企业对这一市场的重视程度将超过发达汽车市场,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企业的投资规模也将继续扩大。
(2)国际贸易地位不对等,全球依靠新兴市场需求消化产能
在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政府大多限制进出口贸易,导致国际间贸易总量减少。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出口强势,发展中国家汽车出口则相对脆弱,受政策因素与技术限制的影响较大。各国之间产业成熟度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导致贸易中双方话语权不对等,新兴市场出口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发达市场趋于饱和,严重依赖新兴市场的需求;新兴市场产品囿于技术原因与贸易保护主义,出口异常艰难。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全球汽车产业消化产能的主要途径将取决于新兴汽车市场的需求。
(3)售后衍生业务成为后市场主要创收点和利润点
汽车业经历长时间发展,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物流仓储成本不断提高,使得企业利润空间日益收窄,因此企业更多地把目光放在汽车后市场。新车自上市后,销售利润将逐步降低,属于汽车产品周期的固有特点,因此以汽车保养与维修、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与信贷、汽车租赁与改装为代表的售后衍生业务成为企业长远的创收点与利润点。
新车消费属于一次性消费,而售后衍生业务属于重复性消费。每辆汽车在生命周期中保养、维修和保险所需要的费用将大大超过购买产品的费用;在发达汽车市场,二手车交易为经销商带来的利润大大超过新车销售的利润;汽车金融服务、汽车租赁与改装业务在发达汽车市场已逐步走向成熟,成为汽车企业创收的重要渠道,在新兴汽车市场上仍然处于萌芽状态。这些售后衍生业务具有成本低、附加值高的特点,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长,市场容量趋于饱和,以售后衍生业务为代表的汽车“2.5产业”将成为企业维持较高利润水平的重要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