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传承千年的养生法宝

近年来,回归自然的热潮越来越高,中医疗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艾灸疗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安全可靠,适用范围广,疗效奇特,无毒副作用,而且不受外部条件制约,随时随地可以实施。

第一节 一看就懂,初识艾灸养生

艾灸疗法: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艾疗,即艾灸疗法,也称“灸法”或“灸疗”,“灸”字,《说文解字》作“灼”字解释,是灼体疗法的意思,是火力在医疗上的直接医疗作用。是指利用艾绒或药物,放置于体表的穴位上或患处,借其烧灼和熏熨时的温热性或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而扶正祛邪,温通经络,调畅脏腑气血,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作材料而应用者居多,故统称为艾灸疗法。

艾疗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疾,当求三年之艾”的记载。现存最早记载灸疗的书籍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录了早期的经络理论和灸法。《黄帝内经》对灸疗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论述,为针灸理论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艾疗如同中医针术一样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备受医家重视,《中国针灸学》《新针灸学》等针灸专著相继问世,书中用较大篇幅介绍了灸法的有关内容,丰富了灸法的内涵;二是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艾疗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三是出现了一批新灸法,如火柴灸、硫黄灸等新灸法,发明了电热仪、电灸仪等各种现代灸疗仪器,使灸法更定时、定量、定性、无烟、温度可调节,操作更方便;四是适应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不断提高,对休克、心绞痛、慢性支气管炎、硬皮病、白癜风等危重疑难病症的防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五是步入减肥防皱、美容防老的新领域,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医学界的瞩目。

灸法起源的传说

1 古时有一位老牧人,经常腰腿疼痛,找不到治疗方法。

2 有一次,他上山放羊,山上很冷,他便烤火取暖,接着在刚烧过火的石头上睡了一觉。

3 那热乎乎的石头,挨着疼痛的腰腿部位,让他感到很舒服。随后疼痛居然减轻了许多。接着他又在烧过的石头上睡过几次,腰腿痛竟然好了。

4 老人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其他人,人们互相传说,有病的人反复试用真的见效,于是大家逐渐懂得了灸法、熨法能够治病。

养生保健:识艾灸的四大养生功效

艾灸尽管历史悠久,但并不过时。应当说,大浪淘沙,能经受得住千百年历史的考验,自有其青春长存的魅力。那么,艾灸到底有哪些保健养生功效呢?

1.泄热拔毒

寒则温之,但我们更应该辩证地看待艾灸。事实上,在古代文献中就有“热可用灸”的记载,如《黄帝内经》就有用艾灸治疗痈疽,历代医籍也将艾灸作为此病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艾灸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并多处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的消渴症的火疗做了论述。由此看来,艾灸还能以热引热,将热导引出来。艾灸既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失衡起双向调节作用。

泄热拔毒

2.通络行气

经络通,气机的升降运行就会后劲十足。心脏的跳动是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但有时这种跳动是“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所以,有时候必须依靠外力的帮助。心脏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年人更是如此。如果再有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或跌打损伤,那么,人体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就成为必然,身体就会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及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相关穴位就是刺激经络上的“大药”,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体功能的作用。

通络行气

3.健体防病

《黄帝内经》一个根本的思想就是“治未病”,时至今日,“防病于未然”仍然是我们捍卫健康的一个重要思想。艾灸除了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黄帝内经》就有“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这是针对狂犬病的预防来说的。

健体防病

《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绝骨四处各二壮,可以预防中风。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增强身体抵抗力,病则难犯,达到预防保健之功。《扁鹊心书》中也说人要在没有病的时候常常灸一下命门穴、关元穴、气海穴等,虽然不能长生不老,但至少可以保其长寿。民间对于温灸的看法,也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等赞誉。

艾灸是我国古代民间和宫廷都盛行的养生方法,在日本、韩国也很流行。现代人多用“针”而忽略了“灸”,其实“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即是对艾灸作用的肯定。

4.散寒温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水代表寒,火代表热,阴阳的基本病理特征就是寒热。按五行分则分为温、热、平、凉、寒。寒热是对致病因素影响人体,病因与人体相互作用后人体所表现出的功能状态的概括,中医学称为寒证、热证。若是指引起寒热证的病因,则称为寒邪、热邪。艾叶性温,既能入阴又能入阳,补中有通,通中能消,灸疗时释放的红外微波及烟熏能够气血双调,可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是疗效广泛的一种方法。因此,灸法具有良好的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

散寒温经

不同凡响:知艾疗的五大优势特点

艾疗是一种神奇的疗法,它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也有自己的独特性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实惠

本疗法所用的材料是艾叶,可自己采集、加工制成艾炷和艾条,点燃即可治病。艾叶遍布城乡,采集方便,故不用花钱也能治病,即使配合隔垫物灸,也多为厨房作料之品或一般常见的中草药,取材甚便,花钱也少,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在缺医少药的地区,特别是边远农村山区更适用此疗法。

2.治疗范围广泛

俗语说:“灸疗治百病”,这说明艾灸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据统计,艾灸可以治疗四百多种疾病,而且疗效显著。其治疗范围可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特别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用艾灸往往可以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另外,艾疗对于一些皮肤及免疫方面的现象或疾患也能取得特殊的治疗效果。如常见的黑眼圈,目前西医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艾灸的方法则见效甚快。又如痛风,通过艾灸能很快消除红肿疼痛。

3.安全可靠

艾灸疗法无任何毒副作用,比针刺疗法更加安全,它不会出现滞针、弯针、断针和晕针等现象。即使是初学者,也仅可能因操作方法不规范而影响疗效,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所以在家庭互疗和自疗中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

4.种类多样

艾疗种类的多样性,使运用时更显灵活或便于筛选,以求最佳的效果。其多样性有灸材的多样性,也有操作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多种药物与不同穴位结合运用,更丰富其内涵。具体种类将在后文做进一步详细讲解。

5.疗效快捷

艾疗操作简便且疗效快捷,特别是对一些虚寒证,见效更快。如冬天常见的冻疮,通过艾灸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往往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又如女性常见的痛经,也可以通过艾灸缓解疼痛。即使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只需耐心坚持灸治,也会收到令人惊讶的效果。

艾疗材料:学会选择优质艾绒或艾条

艾疗的材料以艾草为主。此外,针对不同的情况,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可用灯芯草、硫黄、黄蜡、桑枝、桃枝、白芥子、蓖麻子、斑蝥等材料配合使用。下面主要介绍一下艾草。

艾草

艾灸最主要的材料就是艾草。艾草,有“药草中的钻石”之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使用。因为中医学多用艾灸来治病,所以又有“医草”之称。相传艾草可趋吉避邪(旧俗在端午节用艾草结成草人,将这些“艾人”悬挂于门上以避邪除毒)。艾草叶子背面有白色的绒毛,为艾灸的材料。艾草在生活中有食用、饮用、浸泡、清洁等广泛用途,因此还有“神仙草”的美誉。

中医学认为,艾草苦燥辛散、气味芳香,能理气血、逐寒湿、温经脉、止冷痛,为妇科要药。还可用于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症,如艾附暖宫丸、胶艾汤,可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等。艾草煎汤可外洗治疗湿疮疥癣,祛湿止痒,炒炭还可止血。另外,将艾草制成艾条、艾炷,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

艾草的功效如此之多,如何才能选择最适于制成艾灸用的艾草呢?好的艾草还要从它的原料艾绒和艾条选起。

(1)选择艾绒的要点:

选择绒体以柔软细腻为好,如果里面有较多枝梗或其他杂质就不好了。另外,可以从艾绒中取出一小撮,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一捏,能成形为好。

最好选择土黄色或金黄色艾绒。

好的艾绒气味芳香,不刺鼻,如果闻起来有青草味就是当年艾,当年艾效力没有陈艾好,自古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

好的艾烟淡白、不浓烈。如果将点燃的一头朝下,烟雾往上有缭绕的样子。

(2)选择艾条的要点:

艾条整体比较结实为好。如果艾条松软,可能是工艺不过关、艾叶质量不好。

好艾条火力柔和不刚烈,弹掉艾灰,看上去是红透的样子。用手掌离2厘米左右试火力,应该感受到热气熏烤,而不是火苗烧灼的感觉。这样的艾条渗透力大、灸感强、疗效好。

艾炷制作:三种方法让你快速学会

一般艾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如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常用者为中号艾炷,亦称标准艾炷。现代中医学为了便于科研和临床能准确掌握艾炷剂量的大小,规定了标准艾炷。标准艾炷直径为0.8厘米,高为1.0厘米,重量约为0.1克,可燃烧3~5分钟。大小艾炷的应用可因施灸对象和施灸部位而异,对年老体弱者及小孩施灸可用麦粒大的小艾炷,外科施灸可用大艾炷。

艾炷的制作方法如下。

方法一 用纯净的艾绒取出适量放在平板上,用拇指、食指、中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捏得越紧越好。

方法二 将一小撮艾绒放在左手掌内,右手拇指在左手掌内反复搓捻几次,最后拇指向前搓捻使艾绒成椭圆形小体,左手托起,右手将其顶端捏尖,底部按平,使之成为圆锥状艾炷。

方法三 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具体方法,将艾炷器中铸成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圆锥形小体,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

艾条制作:两种方法让你轻松搞定

艾条的制作并不困难,既可以用手卷,又可用简单卷烟器卷,当然有条件的可用专业机器卷制。一般药店有成品出售。艾条的规格一般长20厘米、横断面直径为1.2厘米。艾条使用简便,不起疱、不发疮、无痛苦,患者还可以自灸,故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艾条的制作方法如下:

方法一:取12克艾绒,铺平在20厘米长、3.5厘米宽的绵纸上,留出0.3厘米作为黏合,卷成艾卷的横断面直径为1.2厘米。在纸上印上分划,每卷分划为6节段,每节段可燃烧约10分钟。

方法二:取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1.5厘米的圆柱形艾条,越紧越好,用胶水封好。

药艾条制作:三个处方助你一臂之力

在艾绒里掺入其他药物粉末制成的艾条称为“药艾条”。药艾条由于疗效较好,故临床应用较为普遍,具体方法根据临床需要而定。一般药物处方有以下几种:

处方一: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混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克。

处方二:取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组成,均匀掺在艾绒里,然后卷紧如爆竹状,外用鸡蛋清涂抹,衬以数层纸或布。

处方三:在500克艾绒中加入金粉40克,甘松30克,白芷、细辛各6克,制成微烟药艾条,施灸时不出现烟雾。

施灸体位:选择适合自己的舒适体位

艾灸时的体位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在艾灸时,应根据艾灸部位选择适宜的体位。其原则是:一能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二要使患者舒适,三要方便术者操作。艾灸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或平放于体侧,或屈曲搭于腹侧,下肢自然分开,膝下可垫以软枕,暴露出要灸的部位。此体位适用于头面、胸腹、上肢内(外)侧,下肢前面、下肢内(外)侧部位的艾灸治疗。

2.侧卧位

患者自然侧卧于床上,双下肢屈曲,前臂下可垫以软枕,充分暴露用灸的部位。此体位适用于枕部、后颈、肩部、背部、腰部、臀部、下肢后侧和足底部位的艾灸治疗。

3.俯卧位

患者自然俯卧床上,胸前颏下可垫以软枕(也可不垫),踝关节下也可垫以软枕,充分暴露用灸的部位。此体位适用于背部、下肢后侧及头面两侧部位的艾灸治疗。

4.仰靠坐位

患者坐于软垫椅上,或在后颈垫一软垫,头仰靠,充分暴露用灸部位。此体位适用于额面、前颈、胸部、肩臂、腿膝、足踝等部位的艾灸治疗。

5.俯伏坐位

患者可以伏在软垫上或以双手托立前额,暴露用灸部位。此体位适用于头颈部、后颈区的穴位,有时用于前臂穴位的艾灸治疗。

施灸强度:视患者情况取中、强、弱三种

病有轻重,体有强柔,人有大小,故灸刺激之强度,应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施灸强度大致分为强、中、弱三种。

(1)强刺激:其艾炷为大炷,捻成硬丸,12~15壮。

(2)中刺激:其艾炷为中炷,捻成中等硬丸,7~10壮。

(3)弱刺激:其艾炷为小炷,宜松软而不紧结,3~5壮。

施灸时,采取何种施灸手法需辨证而定。虚证宜补,用弱刺激;实证宜泻,用强刺激;虚实夹杂证宜平补平泻,用中刺激。因此,施灸手法很重要,是达到治病宜补宜泻之关键。

施灸壮数:视病者具体情况而定

病有轻重,体有强柔,人有大小,故灸刺激的强度,施灸的壮数应视病者具体情况而定,当分别强弱,以适应其症状。具体来说如下:

1.补泻不同,施灸壮数不同

艾灸施补

于点燃艾炷后,不吹其艾火,待其慢慢燃尽自灭,火力缓和而温和,且时间较长,壮数较多,灸毕要用手按其施灸部位,使灸气聚而不散。如用艾条灸,可取用雀啄灸弱刺激,每穴灸0.5~2分钟,或温和灸、回旋灸3~5分钟,以促进机体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

艾灸施泻

于点燃艾炷后,连吹旺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不按其穴,使其穴邪气易散。若用艾条灸,可选用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灸10分钟以上的强刺激,以达镇静,促进正常抑制。

2.体质不同,施灸壮数不同

凡青少年、初病体质者,所用艾炷宜大,壮数宜多;老人及久病体弱者,所用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小儿与衰弱者,炷如小米,以5~10壮为度;大人灸炷如米,以5~10壮为度。灸穴以5穴或7穴为适当,否则灸炷过多,反令发生疲劳。

3.男女有别,施灸壮数不同

男子灸炷之壮数,可以稍多,普通男子胜任力较女子为大,故女子之壮数宜稍少。

4.部位不同,施灸壮数不同

在肌肉丰厚的腰背、臀腹、肩臂等处,宜大炷多灸;在肌肉较薄的头面、颈项、四肢末端宜小炷少灸。

5.病情不同,施灸壮数不同

在施灸时,应结合病情,对沉寒痼冷、元气将脱等症,宜多灸壮数,一般以10~15壮为度;对外感风寒者壮数宜稍少,一般以5~10壮为度。对急性病每日可灸2次或3次,对慢性病每3日、5日灸1次即可。对于营养不良者,所用艾炷宜小,壮数适中,绝对禁忌大炷。

施灸顺序:依据原则,还要会灵活运用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之间互有联系,某一器官发生疾病,往往会影响其他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以在施灸时,应注意顺序,以便使身体各器官保持最佳的协调状态。

施灸的顺序临床上一般是:先阳后阴,先灸背部再灸胸腹;先上后下,先灸头胸再灸四肢;先少后多,先小后大,即先灸艾炷小者再灸大者,壮数递增。

按这种顺序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若不按这种顺序施灸,先灸下部,后灸头部,患者可能会出现口干咽燥、头面烘热等不适感。

当然,临床施灸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而灵活应用。如脱肛施灸,就可以先灸长强穴以收肠,再灸百会穴以举陷。

施灸时间:依据实际情况和舒适度选择

一般施灸没有固定的时间,任何时间都可以,早上、晚上、饭前、饭后都行,只是饭前不要太饿,饭后不要太饱,进餐后30~60分钟即可。

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天连续灸,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后可以隔天一灸,10天为1个疗程。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时间要短些。艾灸用做保健养生可以灵活掌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舒适度选择艾灸的时间。一般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用艾灸条灸的时间可以短些,用比较温和的艾灸器或艾灸罐灸的时间可以稍长。

另外,艾灸讲究节气灸,因为在节气变换的时候是人身体内阴阳交替的时间,使用艾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养生讲冬病夏治,意思就是冬天得的病要追溯到夏天,冬天落下的病要从夏天开始调理。伏天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此时艾灸,药力更易直达脏腑,可达到激发正气的目的。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施灸宜忌:养生治病,不可置之不理

1.艾疗适应证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中医学认为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能治疾病甚多,具体可参照下表。

艾疗适应证表

2.艾疗禁忌证

华佗《中藏经》指出:“阴气不盛,阳气不衰,勿灸。不当灸而灸,则使人重伤经络,内蓄炎毒,反害中和,致于不可救……”也就是说,凡属气血亏虚、阴虚火旺之证,不宜施灸,更不宜采用瘢痕灸法,以补气益血、滋阴降火为宜。否则,妄施火灸,则“焦骨伤筋”,伤筋更甚,也就难以康复。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汗淋漓者忌灸;女性经期除了治疗妇科疾病一般不宜施灸;部分疾病如伤寒、赤痢、麻疹、鼠疫、天花、白喉、脑膜炎、猩红热、丹毒、恶性肿瘤、急性阑尾炎、心脏瓣膜炎、急性大叶性肺炎、急性腹膜炎、肺结核末期、严重贫血者也不宜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