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育最棒男孩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闫晗
- 1951字
- 2020-06-25 05:12:30
第一章 读懂男孩的成长——全面了解你的男孩
重新认识男孩
男孩都是“小冒险王”
爬树、登高、从高处往下跳、溜冰、滑雪等,这些在家长看来很危险的行为,却是有些男孩最喜欢的运动。男孩子好像总是那么精力充沛、一刻都不想停下来。因此,有些家长经常不由自主地叹气:淘气的孩子真麻烦,他好像时时刻刻都在设法让你提心吊胆。然而,很少有家长从源头上分析: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他总是做这些危险的活动?为什么他的精力总也用不完?
一家三口正在不声不响地吃饭,儿子突然开口说话了:“我找到一个鸟窝!”
母亲抬起头,瞪大了眼睛,父亲也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男孩很高兴,指手画脚地讲了起来。他说,今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就在浓密地树枝里搜寻,终于发现在高处一根树杈上有一团乌黑的东西。
他把书包放在地上,开始往松树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小小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次挪动都要分两步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最后才停下来,四肢牢牢抓住坚硬的树干,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
父亲和母亲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听着。
男孩的天性就是喜动不喜静,他们有使不完的劲儿,其实,我们并不能完全责备这些精力充沛的孩子。冒险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证明自我的机会。而爬树是诸多冒险行为中最受男孩尊崇的一种。
这在父母看来是一种危险,而对男孩们来说却是有价值的危险。首先,男孩可以通过观察树的整体,判断自己是否能爬上去。如果认为能爬,就会想到下一步的方法,确定从何处往上爬,那个树枝能否支撑自己的体重,需要确认的项目很多。这样,当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印象判断能够爬到树顶时,便决定进行实际爬树,当然有时也会从树上掉下来受伤。但这是因为自己的判断不得法而产生的失败,这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爬树的经验。
对这些男孩们来说,冒险可以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一场全新的体验,或者可以这样说,在他们的眼中,冒险的体验就是生活中快乐的本源。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恐惧,所以也喜欢做更多的尝试。可以想象,如果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面对同样的学习生活,总是重复着同样的内容,那该有多么的单调乏味啊,那又会有什么收获呢?
父母要给男孩提供冒险的机会。让孩子去尝试新的东西,独辟蹊径,屡败屡战。很多发明家都是最富于冒险的人。因为,他们敢于做许多次试验,直到成功才罢休。冒险不等于蛮干,人们要在冒险中不断地总结、思考、突破。否则,纵然有成功的欲望,但是却不敢冒险,又怎么会实现伟大的目标呢?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人的冒险精神就是最有创造价值的财富。初生牛犊不怕虎,男孩们在做事的时候往往有更强的开拓性。父母们不妨试着培养男孩的冒险精神,勇于尝试和开拓的豪气会让男孩有更新鲜、更活泼的生活。
正确理解男孩的“顽皮捣蛋”
男孩们过于旺盛的精力让家长们望而生畏。应对这些调皮捣蛋的小鬼不是件容易事,你刚刚阻止了他做某件疯狂的事情,一转眼,他们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另一件类似的事。男孩体内的男性激素——睾丸素决定了男孩们天性中的“冒险情结”。
实际上,我们应该为男孩天性中的冒险因子欢呼,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件可以完全确定或保证的事。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并不在于能力或意见的好坏,而是在于是否相信判断、具有适当冒险与采取行动的勇气。没有尝试者、冒险者,就没有成功者。冒险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冒险越大,成功越大。
当然,让男孩面对爬树这种小危险并不代表要让男孩平白无故地去冒险,生活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培养男孩自己去克服一定程度危险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家长都认为社会上的不安全因素很多,因此不愿意带幼儿到户外去活动,男孩长时间地被关在小小的套房里,缺少了锻炼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连男孩参加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都不能接受,认为在这种活动中擦伤膝盖或扭伤脚踝根本没有必要。我们时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关在套房里的一些体弱、内向的幼儿活动时常会碰伤;而平时比较好动、顽皮、身体健壮的幼儿却不太容易碰伤,家长们总觉得侥幸。
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体弱的幼儿就是因为平时活动少,所以遇到危险时反应慢,灵活性差,动作不协调,容易受到伤害;而那些顽皮、健壮的男孩因为有了很好的锻炼所以动作灵活,遇到危险时反应快,能采取自救方法,因而受的伤害就小。在舒适的环境中,男孩体内的某些机能会逐步退化。因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几乎不用克服什么困难,不用付出,也就没有发展。男孩成长过程中用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
所以说,对男孩而言,爱得太多有时候也会造成伤害,如果总是依赖父母,又怎么能在风雨来临的时候勇敢面对呢?
只有勇于实践,不断地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别人的经验,无论怎样,对男孩而言都是非常枯燥、毫无生命可言的。只有自己在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才是最宝贵的,因为只有它们能够指导男孩们走向正确的人生坦途。
“破坏力”的反面是“创造力”
爱搞破坏的孩子看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救药,而实际上这是创造力萌发的一种体现。面对孩子的破坏活动,看似失去了可以估量的价值,但是换回来的是孩子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浓厚的求知欲望。
行为出格、爱搞小“破坏”、爱顶嘴的男孩,常被视为另类,作为捣蛋鬼、坏孩子,他们常遭人白眼,没人理睬。而那些温顺、老实、听话、顺从的孩子,大多被认为是好孩子。
其实,男孩爱搞“破坏”属于天性使然,是其创造力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们对社会中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好奇感,并且身体力行,欲用自己的双手来探索这未知世界。家长如果理解男孩的这种天性,加以引导、鼓励,使男孩的创造萌芽得到进一步深化,则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展及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从小培养出一种浓厚的求知欲望,形成勇于创造的好习惯,为今后的事业道路奠定基础。
而那些被视为老实、文静、听话的乖孩子,家庭中虽少了“破坏”气氛,大人安心,但孩子的天性被抹杀了,长大后就会循规蹈矩,缺乏头脑,依赖性强,缺少创新精神,这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美国的家长尤其重视鼓励自己孩子的创造力,对于孩子一些“出格”的行为并不予以约束,反而支持孩子进行一些开阔思维的活动。
美国孩子特别喜欢在卧室的墙上为自己开辟一片领地:在墙上挂一个小画板;贴一些飞机、星球的图片;用艺术字写座右铭。这个天地完全由孩子进行布置设计,家长也鼓励孩子在这个天地里挂上他的想象画。
美国的孩子尤其喜欢表演,有时他们会根据一些文学作品的片段自编、自演哑剧、小品和滑稽剧等。大家可以假扮饭店、机场或是公园里的各种人物,比谁演得像。有的时候孩子们还会搞一些抽签演小品的创造性娱乐活动。
美国的爸爸妈妈经常为孩子讲故事,不过方式方法也暗合了培养创造力的玄机:他们常常讲一段故事,然后就让孩子为所讲的故事起名字,所起的名字越多、越切题、越新颖、越奇特、越有趣越好。家长们认为,这是训练孩子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美国孩子在需要送别人礼物的时候,家长通常会鼓励孩子自己亲手制作,比如新年贺卡,祝贺节日和生日的小工艺品等。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更是支持孩子做小实验、搞小制作、种花、植树、饲养小动物,甚至为孩子准备他自己专用的“家庭工具箱”。
美国的《教育文摘》曾就儿童创造力教育的问题,提出了8条对策:
1.用儿童的读物和玩具创造一种环境,使儿童易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问题并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2.鼓励儿童自己去探索、去行动,从而树立起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信心。
3.对儿童提出的问题,即便是很荒唐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
4.允许儿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表示后悔,鼓励他嘲笑自己所犯的错误,引导他从中吸取教训。
5.给儿童布置一定的任务,并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能过长,应让儿童用大部分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6.给儿童定位高于同龄孩子所能达到的目标。
7.面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提供多种答案,让孩子自由挑选。
8.对于儿童的任何想象力都要给予鼓励。
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长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面对孩子天真幼稚的行为,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定,应发自内心地赞美孩子的创造力:“儿子真棒,我小时候可不如你。”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在他探索这个世界上一切微小事物的时候,父母对他的鼓励应多于批评,这样孩子创造求新的脚步才会越来越快。
拿走男孩的芭比
安安是一个典型的“乖乖男孩”,每天在家里安安分分的,像个女孩子一般安静老实。虽然没有同龄的男孩子那样调皮,但是安安的家长还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也已经不算小了,都快上小学了,但还是像个女孩子一样,而且越发安静胆小,连同大人说话都是扭扭捏捏的。以后可怎么办呢?”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和安安家长同样的烦恼,他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长成一位“阳光男孩”,但是纵观现在周围的男孩,这种“阴盛阳衰”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了。
对于这样的现象,有关专家说:“是现在阴性化的环境将男孩教育得越来越不像男孩了。”因为这些男孩,从出生开始,他们接触的保姆大多是女的,上了幼儿园之后,接触的多数是女教师。而现在有些文化产品比如说漫画、影视剧作中又将男孩塑造成为长发飘飘的女孩样子,这些细节都会对男孩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不仅如此,如今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男孩子更加容易被娇生惯养,受到父母过多宠爱的男孩更容易变得“娘娘腔”。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男孩不仅责任心淡薄,而且更容易养成自私和斤斤计较的性格。
很多幼儿园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常识:一般在3周岁之前的男孩性别意识都比较模糊,只有当他们长到五六岁的时候,才会逐渐明白男女之间是有差别的。在这个时候培养男孩的性格意识非常及时也非常关键。如果没能把握住这个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性别培养,就很有可能影响男孩的心理健康。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男孩更加像男子汉呢?
1.父亲对于儿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榜样力量,所以在家庭中,爸爸要在繁忙的工作当中尽量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男孩的性格意识,越早培养越好,如果能让男孩多与其他男孩或成年男性接触,那样会更好一些。
2.鼓励男孩多参加一些体育户外运动。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男孩都喜欢待在家里看看电视、玩玩电脑游戏,或者是看动画片。这样成长起来的男孩不太懂得如何感受别人或者是周围的事物,更容易变得自私冷漠。
3.作为家长,还要帮助男孩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比方说,让男孩学会对别人说明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让男孩懂得自己怎样的行为最容易获得大人们的赞许,从而使他们所扮演的性别角色获得社会的认可。
英雄情结:我想成为“奥特曼”
现在男孩过多地受到家庭的保护和照顾,这样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失去了很多自由活动的机会。男孩们内心渴望能够自由地活动,但是客观环境却得不到满足,他们会因此而感到心理上的压抑,而他们喜欢看《奥特曼》,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
《奥特曼》是男孩们都喜欢看的动画片,有的男孩不仅喜欢看,还喜欢模仿里面的动作和语言。当然,对于《奥特曼》的剧情,我们应该给予一个客观的看待,因为在剧中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对孩子来说确实有不利的影响。家长们在给予男孩合理的引导之余也要鼓励男孩像奥特曼一样具有勇敢和刚毅的性格。
小孩子天性纯洁,模仿能力极强,但是他们的年纪毕竟很小,还不能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往往什么都跟着学。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对男孩的引导,鼓励男孩成为一个正面的“奥特曼”。
很多家长很反感自己的男孩看《奥特曼》,理由如下:
家长A说:我认为这个片子不好,因为它宣扬暴力,我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远离这些有害无益的垃圾片子。
家长B说:我平日里总是禁止自己的儿子看《奥特曼》,因为我担心他会变得暴力、过于好斗,但是我想尽了各种招数,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孩子还是照看不误。
男孩们很喜欢“奥特曼”,自然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奥特曼很厉害;
奥特曼会变身;
奥特曼还会飞;
奥特曼高大、坚强、有力量,是一个英雄。
正因为奥特曼是一个英雄形象,所以孩子们崇拜他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奥特曼恰巧符合了男孩成长的心理需求。作为家长,我们完全可以依照男孩崇拜英雄的心理,肯定他们崇拜正面形象是正确的,还可以提供一些类似于奥特曼的健康形象,比如说孙悟空,来帮助男孩树立良好积极的世界观。
如果有的男孩对“奥特曼”很迷恋,那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比较好呢?
1.如果男孩很喜欢和同伴打斗,家长在发现的时候应该及时予以阻止,并且让男孩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样可以使男孩的注意力转移,对“奥特曼”淡化。
2.家长可以和男孩讨论,有没有比暴力更好的驱除怪兽的方法。我们可以让男孩明白,我们的社会中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更现代化的武器,告诉男孩“打打杀杀是莽夫的行为”,还可以给男孩讲“君子以德化人”的道理。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男孩对暴力失去崇拜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效果。
3.我们还可以和幼儿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增加男孩的体质,同时使男孩的情绪得到适度的宣泄。
生理秘密决定男孩的特质
男孩女孩生来不同
男孩和女孩生来在大脑结构上的差异,使他们对事情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女孩更善于处理那些复杂的情感,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女孩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别人的感情,她们会比男孩更加善解人意。而男孩更擅长处理那些简单直接的情感,远不如小女孩细腻。
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到这一点:女孩一般感情都比较细腻,很会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当中,女孩能够很好地感受他人的内心。而男孩只想着自己来掌控局面,不仅不会关心他人,而且在无意之中还可能会伤害到别人。
对于男孩来讲,由于他们的左右脑在发育的时候联结得不是很密切且左脑的发育相对缓慢,所以他们不像女孩那样擅长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诚然,不关心他人、不善沟通,这是男孩天生的弱项,但这无疑也是男孩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男孩能够懂一点人情世故,那就要想办法从小训练他们,耐心地教他们一些与人相处的小技巧。
有一位家长就是通过帮助自己的儿子改变思维方式,教会他体会到别人的感受的:
当儿子三岁的时候,我就告诉他说:“如果你打别人的话,别人就会感到疼,所以我们不可以打人。”男孩子一般思维都比较单向,做事不会考虑到后果,所以作为家长,我先向他交代清楚。为了让儿子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我还会经常和他玩“角色互换”的游戏。
我还会这样告诉孩子:“当别人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他的脸色就会发生变化。我们要去关心他,安慰他。”这样,教会孩子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别人的内心感受。
当儿子到了5岁左右的时候,遇到不高兴的事情,他就会发脾气。这时,我就开始教他读懂自己的情绪。我告诉他:“当你感觉心里不舒服的时候,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让自己安静一会,一定要掌控自己的情绪。”
体会他人的内心感受、了解自己的情绪,这是培养男孩与人相处能力的必修功课,也是减少男孩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有效方法。其实,家长在教孩子学会这些交往技巧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在大脑左右半球建立联系的过程,相信在这样的过程中,男孩一些天生的弱势,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会关心他人、不善于与人沟通等,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Y染色体:决定男孩性别的关键
男孩女孩分别带着不同的特质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也就注定了从一开始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男女有别,并非简单地指外观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异。正是因为男女之间天生的性别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引发的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性别不应该被忽略。
每个孩子的性别在母亲受孕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被确定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忽视的事实。在我们的细胞里含有一种叫做染色体的物质,它携带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控制我们身体的遗传特征,比如,我们眼睛的颜色和头发的曲直,等等。性染色体分为X和Y两种,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23对这样的染色体,在每对染色体中,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父亲。母亲的卵子中含有23条染色体。在受精过程中,它会和父亲的精子中的23条染色体相结合,这样就形成了含有23对染色体的新细胞。人的性别是由爸爸精子中的性别染色体决定的。当爸爸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妈妈的卵子结合时,就会生下女孩;当爸爸含Y染色体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时,就会生下男孩。
不同的染色体结构决定了男孩和女孩生理结构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指生殖器官的显著不同,更表现在大脑结构、体型大小、激素值的高低以及感观反应速度等各方面。
以女孩为例,从妈妈受孕那一刻起,女性染色体基因便被女性激素激活,这些激素在女孩出生之前就已经为她规划了未来。也就是说,女性激素决定了女孩细心、安静、敏感、温柔等天性,同时也决定了女孩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素对女孩的感情生活也有着重要影响。它控制女孩情绪的稳定、思考的过程、做事的动机、爱好、焦虑以及如何处理外来的压力和性冲动。女性激素同样导致她的情绪天生就变化无常。因此,有的文学家曾把女人称为“最具情感的动物”。女性激素等雌性激素活动不稳定,就会使女孩的情绪产生波动。如果女性激素等雌性激素过低,女孩就会感到孤独、生气、易怒、悲伤、失望、缺乏自尊,这也是女孩更敏感的原因。
当然,雌性激素只是一个方面。女孩还受其他激素的影响。例如孕激素就是女孩更喜欢小孩子和小动物的原因,催产素则会使女孩产生更多的“怜悯之情”,这就是“母性的本能”。
我们再来看男孩,睾丸素在塑造雄性特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女孩体内也有睾丸素,但是水平只及男孩的1/20,因此女孩不存在很强的攻击性。而睾丸素这种激素使得男孩身体的发育更快。同样也是由于这种激素,使男孩的行为不同于女孩,男孩更需要释放自己的能量。另外,睾丸素的存在改变了男孩的大脑结构,限制了他们大脑两个半球的电流传输数量,而女孩通过接触两个半球过去积累的经验,很快就能领会出自己的感觉,因此,男孩对感情的反应往往不如女孩敏感和快速。
总的来说,染色体决定了一个人的性别,而激素造成了性别差异。
睾丸素让男孩成为“有攻击性的小机器”
男孩大多喜欢集体生活,更喜欢主宰、控制环境,并善于根据自己的实力来估计自己在所处集体中的地位。相对于女孩来讲,男孩更喜欢竞争,竞争的环境可以使他变得更加兴奋,男孩也更愿意接受挑战,喜欢不为任何理由的冒险。
教育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分别观察6个月大的男婴和女婴,当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女婴会通过哭泣来解决问题,而男婴会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解决问题。通过分析这个对比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男孩如果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爱和支持,就会比女孩更快地走向独立。
心理学家将男孩称为“有攻击性的小机器”,在运动能力、爆发力等方面,男孩要远远胜过女孩,同时,男孩的动作速度和猛烈程度也会远远超过女孩。男孩天生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这取决于他们体内的睾丸素。
男孩喜欢玩冲锋枪,喜欢捉弄小猫小狗,拎起它们的小耳朵。
男孩喜欢玩火、喜欢扔石块,并且不会像女孩一样友好相处,他们会在游戏中粗鲁地推倒小伙伴。
男孩有时还会有意激怒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从中得到快乐。
男孩在做事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但是耐久性很差,表现得很毛躁。他们经常没有听清指令就盲目行动。
男孩更加富有个性,他们喜欢张扬的做事风格,并且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自豪感。他们的行事风格看上去果断、大气,富于斗志和进取心。
男孩天生好动,喜欢实践,总是把家里的东西搞坏,他会出于好奇把家里的闹钟拆掉,为了听清脆的响声而把杯子摔在地上。
睾丸素对男孩的影响远远超过生长激素对他的影响,男孩因而变得精力旺盛,脾气暴躁。科学家曾做过很多实验证明这一点,比如,给雌老鼠注射睾丸激素,这些老鼠竟试图和同性进行交配,彼此还会进行厮杀。这个实验足以证明:男孩好斗的根源在于睾丸素的作用。
正是由于睾丸素的存在,使男孩表现出不同于女孩的特征。了解睾丸素是父母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的一个途径。父母懂得相关的养育知识和技巧,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情感影响,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为什么惹是生非的总是男孩
很多家长都会为自己的男孩感到头痛,他们经常会做一些大人们想不到的淘气事情:
也许他们会三天两头地掉进门前小区的水塘里;
他们最喜欢干一些让妈妈感到伤脑筋的事,把身上弄得脏兮兮的;
他们的书桌,更像是一个垃圾箱;
他们活动的区域,半径三米之内全部是乱糟糟的。
男孩不仅是淘气,他们有的时候还喜欢发脾气,甚至是和人打架。
但是有一个事实,家长们不得不去面对:正是由于受到睾丸素的影响,男孩天生更倾向于使用拳头来解决问题。
男孩在2岁左右的时候喜欢发脾气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男孩一般都容易冲动,而且自制能力很差,并且不太能忍受得住挫折。更多的男孩习惯用发脾气的方法来表达对于父母要求的不满,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当男孩到了4岁,他们对于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会初步明白一些事情的道理,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男孩依然习惯用哭闹的方式来发泄情绪,那么原因大多是在家长身上,这说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存在着问题。
家长在与男孩沟通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有效控制男孩的脾气呢?专家给出的建议如下:
1.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有的男孩由于受到了父母过多的溺爱,稍微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以威胁家长。这个时候,是要迁就孩子,还是遵从教子的原则呢?当然是后者,否则的话他只会更加无理,而你则会节节败退。当男孩乱发脾气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他单独放在一个小房间里,作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会儿。这样的做法会让男孩感到自己乱发脾气、放肆哭闹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样做得不到家长的注意,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他意识到发脾气不能够使家长顺从他的时候,他就不会再乱发脾气了。这个时候,家长们再为男孩耐心地讲道理,他就能够认真听下去了。
2.有的男孩发脾气,只是为了能够让父母更多地关注他。男孩的年龄越小,他的情感就会更加不稳定,注意力也会更容易分散。当父母发现男孩出现这样的表现时,一定要耐心劝哄他,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要动怒打骂。
3.当男孩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对于有些事情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个时候家长们一定要给孩子们提供充分表达内心的机会。当男孩喋喋不休、饶有趣味地向我们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让孩子扫兴,耐心地听他讲,这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男孩是“沉默的大多数”
科学研究表明,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基本上都是先发育大脑的右半球,然后才是左半球。男孩的大脑右半球不断地发育、完善,试图与左半球建立联系。但由于左半球的发育缓慢,导致大脑的右半球神经细胞无法延伸到左半球,只能返回右半球并连接到右半球上。因此,男孩的大脑右半球连接发达,又由于男孩的大脑具备较好的空间推理能力,因此,男生一般擅长数学,并且对拆卸零件很感兴趣。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和女孩相比,男孩完成空间任务的能力更强一些,更加擅长抽象思维,具有很强的立体空间认知能力。男孩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强的潜力,比女孩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自然科学也是男孩的专长。
相比之下,男孩的左脑发育得相对较慢,而大脑的左半球正是我们的语言中枢。所以,小男孩往往不能流利生动地使用语言,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调动大脑的左半球,找出合适的词来形容他们的感受。
近来,科学家又发现,在大脑的结构上,男女之间存在着7个天然不同的区域。在女孩的大脑中,负责表达和处理复杂感情的区域更发达,比如忧伤和幻想;而对于男孩来说,负责表达和处理那些直接情感的区域更大,比如恐惧和愤怒。所以,对于有些事情的态度,男孩和女孩的态度就会相差很多,一些让女孩感觉很沮丧的东西,男孩却无动于衷,而男孩更容易被人激怒,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对抗,他们经常是放弃口头表达而选择肢体动作来解决问题。
有位老师曾在班上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在他教的班级里,总会有一些孩子在听说读写方面存在困难。其中,男孩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女生的数量,男孩与女孩的比例大约是4∶1。由此可知,大多数的男孩都是不善于组织语言的。
而对于成长中的男孩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很难获得别人的理解和认同。
男孩在语言方面的劣势,一方面是由于生理的原因,此外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息息相关的。很多家长习惯与小女孩在一起讨论,询问她们的心情,了解她们喜欢的游戏,但当和男孩在一起的时候,家长们常常任由他们自由玩耍,总会忽略与他们的沟通。而与男孩谈话、带他们去看不同的风景、聆听不同的声音,这不但可以刺激其大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提高男孩的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丰富男孩的观察力、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位家长曾经分享过自己的教子经验:
在我的儿子刚满一岁的时候,我就要求自己无论多忙,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读一段文章给他听。当时有人嘲笑我:“孩子这么小,他能听懂你在说什么吗?你这样就是在做无用功啊。”但是对于这些评论我并不理会,依然坚持每天给儿子读书。令我惊喜的是,每当我拿起书给儿子读时,他就会手舞足蹈。慢慢的,他可以和我一起读简单的诗句了。
再后来,儿子开始喜欢听我讲故事了,他每次听我讲故事,都会特别专注。我想这是训练他说话的好时机,我就会问他:“你猜,接下来会怎样?”我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儿子开口说话,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男孩的大脑发育特点决定了他在语言方面的劣势,这位家长的做法就很科学。首先这位家长懂得让男孩从小对语言产生感觉,对语言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再想办法促使他产生表达的欲望。当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家长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在最开始,男孩讲话肯定会磕磕巴巴或是表达不清,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不要着急,应耐心地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嘲笑甚至批评。
男孩的阶段性成长
0~7岁:悄悄形成的性格
男孩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这些都需要家长来认真体会。男孩从出生到7岁入学的时候,这一段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之下长大的。在这段时间中,男孩可以在母爱的包围下安全成长,虽然父亲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上是属于母亲的,是男孩成长过程中最温馨的一站。这一时期,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给他足够的爱。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婴儿时期都是同样的脆弱且喜欢被保护。对于那些襁褓中的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和父母形成特殊的亲密关系,最需要的就是一种安全感。
通常而言,母亲最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为人母之后的身心改变使她成为最适合与孩子在一起的人。而对于小孩来说,母亲是最能够给他心灵安慰的人。很多有带小孩经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一看到最喜欢的母亲走过来,他就会笑嘻嘻的,看到不认识的陌生人走过来,就会吓得哇哇大哭。
喜欢依赖、喜欢被抚慰,是这一阶段孩子的共性,即便是男孩也是如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把男孩的这种现象看做是不正常的。他喜欢被人抱,喜欢有人陪他玩,喜欢被人逗,性情急躁的时候需要母亲不断地安抚才能安静下来,淘气的时候喜欢咯咯笑。这时候母亲要慈祥可亲,为男孩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而父亲可以适当地和孩子进行一些互动。
当儿子用泥巴捏出一个圆饼时,母亲要表现出喜形于色的神情,对孩子的成就大加赞叹。父亲也要有意识地和孩子打闹、玩耍。当儿子生病时,父亲在一旁轻声安慰,为他读故事书哄他入睡。这些行为会让小男孩懂得:男人是善良的,生机勃勃的;男人同样会阅读,有能力撑起这个家。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强化他的性别差异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爱护孩子。这样,在男孩的内心深处会感到安全,他的大脑会得到充分发育,并学会与人亲密交流的技巧。同时,这样的孩子也更喜欢学习,将来会更喜欢与人合作。
父母对策:不要把男孩过早送进幼儿园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托儿所这种地方并不适合三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相比,分离更容易使男孩感到焦虑,他会感觉自己像被抛弃了一样,从而会在感情上封闭自己。因此,男孩在三岁之前最好是在家里,而且最好是由父母照料,这样远比找个保姆或者是进托儿所要好。因为孩子需要和看护人一起度过很长的一段时间,看护人对于孩子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有个小男孩从一出生,其父母就特意找了一个专职保姆陪伴他成长,几年时间下来,小孩同这个保姆的感情非常深。后来由于佣金的问题,保姆与孩子的父母双方发生了争执,这个保姆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家。可是男孩早就对保姆产生了心理的依赖,对于保姆的突然离开,这个男孩所遭受的打击很大。后来,不管父母又请了多少保姆,都不能与这个男孩融洽地相处。渐渐的,这个男孩的性格越来越孤僻,不爱同周围的人交流,并且对自己的父母也心怀敌意。
这样做的失误就在于,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他们习惯于和照顾他们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且能够从中得到温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上面事例中的这对父母,首先没有创造和孩子互相沟通情感的机会,这就使男孩对保姆形成心理上的依赖和满足。不仅如此,父母还一手断绝了孩子和保姆的关系,这对一个正处于情感依赖时期的孩子来说是很残忍的。所以,在日后,男孩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此外,这一时期的男孩容易情绪暴躁,表现出好斗的行为,作为男孩的第一监护人,父母更应该细心照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8~13岁:男孩在成长
男孩8~13岁这一阶段被称为“成长的男孩”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男孩逐渐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并开始尝试着让自己具有男子汉的气魄。这时候的男孩,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会越来越像父亲。在这一时期,父母所要注意的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让他形成善良的品性,同时给男孩灌输竞争意识,多教给他一些技能,孩子会为自己能够不断地成长而感到高兴。
这一时期的男孩更喜欢和爸爸或者是其他的男性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学做一个真正的男人。男孩心目当中的“英雄形象”,往往就是父亲的缩影,男孩会更加留意爸爸的一举一动。所以这段时间对父亲来说至关重要,很多男孩喜欢不时地制造麻烦,目的很可能是要引起父亲的注意。
有一个小男孩得了一种病情反复的怪病,医生却找不到发病的原因,只能对男孩做一些特殊护理。男孩的父亲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医学专家,听说了这个情况之后就马上从国外赶了回来。父亲刚一回来,男孩的病情就立刻有了好转。而当父亲离开之后,男孩的病情就又开始加重了。这时就有人提醒男孩的父亲应该多在家陪伴孩子。这位父亲接受了建议,从此男孩就很少发病。
有些男孩会偷东西、攻击其他的小朋友,甚至尿床,他们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引起父亲对他们的兴趣。作为父亲要及时考虑到男孩的需要,同男孩一起运动、一起玩耍,一起培养共同的爱好。几十年后,当男孩长大成人,回忆起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总会感到无限的深情。
在美国,当男孩成长到一定的年龄之后,母亲就会经常有意地疏远他;在英国,当男孩长大之后,父母就把男孩送到寄宿学校去让他们开始独立生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变得更加坚强。这一时期的男孩会和父亲的关系更亲近一些,但并不是说明母亲的使命已经完成,要退出男孩的视线了,不是的。这一时期的男孩仍然是崇拜妈妈的,只不过是他的兴趣发生了变化,他更加关注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具备些什么。作为母亲则需要以平常心来对待这一点,一如既往地支持男孩,让男孩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如果母亲总是习惯把男孩包裹得太紧,那无疑会占据儿子比较多的时间。也有一些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值太高了,会使男孩心生畏惧。对男孩的关怀太过或不及,都会使男孩在内心深处关闭与母亲的联系,在感情上的压抑,甚至影响到将来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能自由地表达观点。
父母对策:父亲要亲密,母亲要疏离
著名作家亨利·比利尔在《父亲要素》一书中说:“父亲在孩子眼中比母亲的影响更大,更为社会所关注。对父亲评价越高要求也越高。由此可见做一个好父亲并非轻而易举。”
父亲是家里的支柱。他可能会很忙碌,但孩子喜欢将“大事情”说给父亲听,让他帮着拿主意。孩子心目中,父亲是成功的象征,父亲更为见多识广。父亲通常不会随便唠叨、埋怨,他们具有更强的包容心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做事原则性。孩子会仔细去掂量父亲说话的分量。孩子可能会对母亲的“指示”打折扣,但他们会认真去执行父亲的“指示”。
父亲,既具备法官的权威,又富有朋友般的亲和力。在日常生活中,父亲是平易近人的,他甚至会和孩子打成一片。父亲具有孩子所喜欢的野性和冒险精神,女儿会觉得新鲜,儿子则会模仿和学习。在事业追求上,父亲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成就和赞誉,容易让孩子尊重,甚至崇拜。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能替代的,所以,父亲与孩子能更深刻、更透彻地交流。
所以作为父亲要珍惜自己特有的地位,注重与孩子沟通的质量和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让父亲摆出家长的架势,而是用亲和的方式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父亲应该尽可能去完善自己。
在生活上对男孩关怀得无微不至的往往是母亲,而男孩在年纪尚小的时候通常会有些恋母情结,对于父亲没有过多的需要。所以,作为母亲,应该尽量松开捆绑男孩的限制,有必要让男孩模仿和学习父亲的样子以增强自身的男性意识,否则会对他以后的心理、人格等方面产生欠缺。
母亲陪同顺顺参加“过农家生活”活动。顺顺住在一户养了两条狗的农家。顺顺胆小,吓得坐立不安,偏巧妈妈也从小就怕狗,于是出来进去,总领着他躲着狗走。吃饭时,狗闻着香味拼命叫唤,顺顺饭也没吃下,夜里睡觉也提心吊胆。第二天上午,他们与女主人一起去果园摘苹果,狗又跟着来了,吓得顺顺拼命地跑,顺顺越跑狗就越追,直到主人把狗喝退。回到家中,顺顺委屈地向父亲述说了这段经历,而父亲却说,这有什么呀,你见到狗以后,不要跑,蹲下来做捡石头状,用眼睛瞪着它,它看到你很凶,就不敢惹你了。顺顺点了点头。
由此可见,父亲更善于解决矛盾,孩子在父亲身边更易具有阳刚之气及较强的承受力。
14~18岁:渴望成年的青春期
14岁以后的男孩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此时的男孩进入了快速发育期,睾丸素的含量几乎是以前的8倍。他们热衷于与同伴交流,并喜欢参加各类社团活动,这些活动将有助于男孩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并且可以培养责任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鼓励男孩的选择,并且给予引导。
很多男孩的傲慢自大,绝大多数是来自于父母的过分溺爱,或者是由于学习成绩好,拥有了太多的优越感,久而久之有一种“唯我独尊”的霸道。父母要让孩子懂得谦虚做人,让他明白自己的位置。
苏东坡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天资聪颖,受到周围人的追捧,很是得意,在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狂傲的态度可见一斑。后来有一位老者特意来找他,向他请教了一个生僻的字,而苏东坡并不认得,禁不住红了脸。
老人问他:“你不是识遍天下字了吗?”苏东坡认识到了自己的狂妄,于是把对联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虚心向学,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成为了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十几岁的男孩总是热衷于自己的想法,以自己的兴趣为标准,从来不会顾及到别人的感受。不仅如此,很多在这一时期的少年会表现出动作粗鲁,行为恶劣,与人交往时毫不谦让。这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经常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孩子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又会支配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想展现自己,想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一时期的孩子喜欢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喜欢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情,也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希望别人能够对他们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如果了解到这些,相信很多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这一时期的叛逆表现了。
作为父母,在看到男孩有这样的表现之后不可以听之任之,而是应该让男孩强化一些基本的品质,比如做事负责、为他人着想等。
要想强化男孩的这些素质,可行的方法是让孩子加入到为别人服务的行列,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满足感,同时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建立更多的自信,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父母对策:让男孩感受到你的尊重
这一时期的男孩不仅仅是个孩子,而是已经长成一个小男子汉了。这时期的男孩在生理上已经完全发育成熟,但他们却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他们需要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父母会发现十几岁的男孩非常不好管教,他们常常在各方面与父母形成分歧,父母通过威胁、哄骗等方式对男孩进行教育不会起丝毫的作用。青春期的男孩极度敏感,家长在教育时也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打骂,这样会极大地伤害男孩的自尊心,甚至会出现意外。
对于很多男孩的父母来说,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让男孩脱离自己的控制,可是,男孩已经长大了,作为父母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给男孩充分的自由,让他独自选择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理解、鼓励和支持,无论自己的男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父母都应该给予足够的耐心,支持他做出的选择,鼓励他一直走下去。这时期的男孩需要别人了解他的想法,当有人愿意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倾听他的观点和见解时,他会表现得非常通情达理。
下面六招可指导爸爸妈妈们帮助男孩度过“特殊时期”:
1.给予正确的导向。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和男孩一起看报纸、看电视的机会,就发生的某件事情自然恰当地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讲述亲戚朋友的故事来影响男孩。
2.关心男孩的生理。青春期男孩会发生显著的生理变化,一般他不愿意主动向爸爸妈妈说明。作为家长,要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可以买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青春期科普读物,放在桌子上让他自己来阅读,或者委婉地告诉男孩一些相关常识。
3.警觉男孩的异常行为。如果男孩有下列情况,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有旷课的行为;与不认识的社会青年接触;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神情恍惚;过分在意自己的外表,喜欢打扮;突然不爱讲话,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等等。如果男孩出现这些不正常的情况,作为父母要格外留心,并和老师保持及时的沟通。
4.做男孩的活榜样。父母首先应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对于男孩来讲尤其重要。父母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引导作用,让儿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5.培养孩子的健康趣味。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学习摄影、绘画、弹琴等才艺,让男孩的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为男孩的充沛精力找到用武之地。
6.指导男孩的人生观。如果父母能够扮演一个良师益友的角色,那一定会受到男孩的欢迎。抽出时间和男孩谈谈心,帮他提一些有用的建议,都可能成为男孩前进道路上的有益指导。父母还可以给男孩写封信,通过书信的形式给孩子留下反复体味的人生哲理,这些都将成为他的一笔精神财富。
男孩父母要知道的事
教育孩子不能忽略性别
在很多人能看来,性别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即把“性”“别”分开来。例如,教育孩子们了解男女生理结构如何不同,月经初潮和遗精是怎么回事,教导男孩和女孩各自应恪守怎样的性规范,等等。
实际上,这种关于性别教育的观点是片面的,性别教育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性知识传授,还包括心理发育,更涵盖了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便向我们的下一代传授社会文化所认可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使孩子身心发展正常健康,为他(她)在将来的生活、婚姻中幸福长久,并在社会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做准备。
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现在的学校教育,是男生、女生坐在一起,老师用一样的教育方式,学校用着同样的评价体系,这样真的对每个人都公平吗?即使公平,又为什么被称为“坏学生”的总是男孩多呢?
实际上,由于男孩女孩的生理机制不同,他们的发育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男孩的身体发育比女孩晚。这就是小学时期,女孩子比男孩子能更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像要求坐好、遵守纪律、认真听老师讲话。但如果我们忽略了男女发育时间不同这一点的话,就会把这种现象归结于男孩本身,认为这些发育上的差异是笨或迟钝的表现,而不是去考虑自己对待他们的方式是否有问题。这也形成了男孩更讨厌学校的主因。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关于阅读。很多教育家提倡家长陪孩子读书,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讲故事则是培养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故事如何讲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男孩和女孩却有很大的差异。男孩更希望先听结尾再听细节,而女孩则更喜欢由细节到结尾,因为这样会使整个故事带有悬疑色彩,女孩喜欢这样的悬疑。
性别没有好坏之分,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正确引导,性别优势会给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带来加分的机会。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大多放在对其学习成绩、身高体重上,而对他们不同性别的心理发育和气质的形成却较少关心。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听话、个子长得高大些、学习成绩好些、能讨家长和老师的喜欢,对其个性和创造能力却很少考虑和关心,尤其是对男孩子,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打骂,扼制了他们“顽皮捣蛋”“争胜好斗”的天性。
近几年,“阴盛阳衰”“中性化”现象已成为受人关注的社会话题。男孩子似乎越来越阴柔,身上的男子汉气息在日益减少。女孩子身上则没有了温柔、娇羞等女性特质,转而向中性化发展,脾气、个性、穿着打扮以和男孩子相似为荣。
很多老师也都发现班里的怪异迹象,女孩子个性张扬,男孩子却有些温顺。甚至有的男生,平日总喜欢穿一件类似于扎染的花衣服,说起话来细声细气,比画动作时还喜欢翘着小手指。
卢梭说得好,“在女人身上培养男人的特性,而忽视女人固有的素质,很明显对女人是有害的。”其实对男孩来说也一样。男孩和女孩是如此不同,教育他们也需要不同的规则和技巧。
一般来说,男孩擅长抽象思维,具有很强的立体空间认知能力,这正是将来学习工程学所必备的技能。男孩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很强的潜能。而女孩子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优于男孩。
如果父母从性别角度出发,认真对待男孩女孩的不同,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那么,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意识到小学阶段的男孩发育较慢,家长可以降低期望值,不必要求男孩一定要和女孩一样出色,这样男孩的心理压力就会降低,也不会把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尊重他们的性别特质实际上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种延伸。但是,每个人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各有其特点,即使同是男孩子,也各有不同;因此,如果单纯因“性别”施教,可能会限制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
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孩子成长的步调,根据不同性别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有侧重地挖掘孩子的潜能,进行不同的训练。从性别平等愿望出发,了解男孩女孩不同的立场、态度和观点及努力方向,是性别教育所不可或缺的。
最后,我们还要提醒父母的是,在尊重他们各自不同特质的同时,也不能把男女彻底分化,认为世界只能分为男女两部分,而造成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善待另类的“窝囊男孩”
前面提到,男孩大多是地地道道的“小冒险王”,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男孩都是这样的。也有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男孩并非如此,他们胆小、冷漠、孤独。
洋洋是个男孩子,但是他非常胆小:6岁时还不敢一个人睡觉,一定要妈妈陪在身边才能入睡;7岁的时候还不敢坐转椅,也不敢打滑梯,他担心会从上面摔下来;9岁时,他还不能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和大人说话时总是羞羞答答的;13岁时,他不敢和同学在一起玩爬梯,同学都笑话他;15岁时,他还不会骑自行车,他担心会从车子上摔下来。
洋洋似乎比同龄的女孩还要胆小,洋洋的父母很担心:一个小男孩怎么会那么胆小呢?其实对于男孩而言,胆小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软弱,有的男孩会从其他的方面找到自己释放能量的突破口,家长不必过多担心男孩的胆小。很有可能,他们看似胆小的原因是没有发现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有个男孩,在妈妈眼里看上去很“窝囊”,他在与人交谈的时候表现得词不达意,而且常常面红耳赤;碰到老师不愿意打招呼,情愿绕道而行;在公共场合很少发言,即便是碰到了自己了解的话题,也轻易不发表言论;平时学习成绩挺好的,可是一到考试就砸锅……就是这样的一个看上去很胆小怕事的男孩,后来迷上了玩滑板,他很喜欢在空旷的广场上驰骋的感觉。有一次,妈妈看到儿子站在滑板上飞驰的样子,第一次感觉到儿子居然这样的帅气,妈妈因为惊讶所以惊喜,狠狠地夸奖了儿子。儿子得到了妈妈由衷的赞赏,对自己也燃起了信心,后来也就不再是个“窝囊”儿子了。
教育学家认为:男孩的这种“怪癖”,往往是由家庭因素引起的。如果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都会使男孩变得“另类”。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8岁的时候看上去还很胆小,脸上总是露出恐惧的表情。每次上课遇到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就会双腿发抖,嘴唇颤抖不已。
童年时期的罗斯福极度地自尊和敏感,他回避社交活动,也不敢结交朋友。但是他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他总是强迫自己和嘲笑他的人接触,强迫自己参加一些诸如打猎、赛马等激烈的活动。他试图努力改变自己,他咬紧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再颤抖,他利用假期的时间到非洲追赶狮子,他要让自己变得强壮无比。
凭着这种奋斗的精神,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缺陷而气馁。后来,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有过严重的缺陷,只知道他是美国历史上一位深得人心的总统。
罗斯福的经历说明:男孩子那些很要命的缺点,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的。父母更应该有信心帮助男孩克服胆小的缺点,让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具体做法如下:
1.鼓励男孩多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把男孩置身于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最容易让男孩学会挑战。
2.引导男孩做好应对挫折的准备。鼓励男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当然,父母还可以故意帮男孩设置一些“挫折”来考验男孩,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让男孩做他无能为力的事,而是尽可能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如果男孩吃了苦,父母也不要表现得很心疼。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存在的规律。如果男孩没有过吃苦的体验,也没有吃苦的精神,将来就很难应付挑战,也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4.培养男孩的意志力。能够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最终的愉快体验,才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力。
5.不要剥夺男孩玩的权利。父母不要以为玩会耽误男孩的学习,实际上男孩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更容易激发他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6.对男孩进行自我保护训练。教给男孩必要的安全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了解男孩才能教育男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军事名言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适用。如果不能针对男孩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又如何能够帮助男孩呢?因此我们建议,父母要教育男孩,首先要进入男孩的世界。
当孩子遇到烦恼和问题向你倾诉时,你会怎么做?
传统的做法可能是:父母会倾听孩子的问题并给予忠告或者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方法。但事实却告诉我们,女孩和男孩在遇到烦恼或问题时,希望在父母身上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男孩的生理心理机制决定了他们对问题的反应,他们不喜欢闲谈,而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觉得自己强壮,独立性强,他们拒绝接受别人的帮助,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因为男孩骨子里有一种理论:“我自己可以做这件事,干吗牵连别人!”独立解决问题对男孩而言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他们喜欢享受问题解决后成功的感觉。因此,在男孩请求你的帮助前,千万不要擅自提供帮助,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不是对他们的爱而是你对他们的否定与控制,这对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更严重的是,如果他们得到太多帮忙,就会失去力量与动力,容易变得懒散或没有安全感。这样,阳刚之气一点点的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男孩天生喜欢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当他希望和你讨论问题或者请求你帮忙时,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了。这个时候,男孩的问题通常都是明确的,他们希望能在你这里得到明确的建议和帮助。
当男孩觉得被需要时,他会被激发,充满动力;如果让男孩感觉到你对他十分信任,又能满意他做的事,感激他的努力,他就会做得更好,而且会主动承担更多。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母亲就非常了解教育男孩的奥妙。李光耀的母亲从来没有把他当成是一个孩子来看待,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有思想、能独立思考的男人,并尝试着和他商量家里的事情,遇到大事时,还会首先征求他的意见,然后再仔细地做出决定。因此,李光耀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判断。
从政以后,李光耀表现出惊人的领导才能和判断、执行能力。李光耀个人认为,这些能力与幼年时母亲对自己的培养不无关系。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小情节让男孩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告诉男孩:
“你是男生,谦让女生是应该的。”
“爸爸今天要晚点回来,你要照顾好妈妈,保护好妈妈!”
另外,男孩有压力时,更需要安静。“他们还这么小,吃喝不愁,能有什么压力呢?”看到这种说法,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疑惑?其实不然,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虽然孩子现在还不用为生活发愁,但他们也有自己要追求的东西,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他们或许因为学习感到压力,或许因为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感到压力,或许因为老师的某句冷嘲热讽感到压力,又或许因为自己身体的某种缺陷而感到压力。总之,当孩子感到自己有压力时,家长千万不能视而不见,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帮孩子缓解压力。
一般情况下,男孩不喜欢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生活和压力。因此,他们感到有压力时,就会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如果男孩愿意请求你帮助,你一定要给出某种建议。如果男孩不愿意你帮助他,你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转移男孩的注意力,如陪男孩玩游戏或者爬山等较富挑战性的事情。通过做这些事情男孩可以减轻压力、松弛身心,甚至忘掉他面对的难题。
走进男孩的世界,了解男孩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对男孩进行指导和教育。
要尊重男孩自己的意愿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这样那样的误区:
其一,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养儿防老”这样的观念尽管已经很过时,但是更多的人对此深信不疑,将养育孩子作为今后希求回报的依据。这种功利的想法,是对亲情极大的侮辱。爱之所以值得赞美,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种纯粹的不求回报的给予。有些父母将孩子视作自己的私产,觉得“既然是我的孩子,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完全无视孩子的感觉和承受能力。
其二,希望男孩按照自己的轨迹走下去。
失败的父母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喜欢按照自己的“好恶”来栽培子女,而恰恰是这一点也显示出父母的眼界有多么的狭隘。现在,还有很多父母热衷于为孩子规划未来,告诉孩子考学去哪里,工作去哪里,甚至择偶都要一手包办,这些通通要父母来决定。而这样却让很多男孩按着既定的轨道走出了平淡无奇的一生。
其三,向男孩宣誓自己的权威。
一个让父母们感到尴尬的事实就是,我们都明白“用暴力来制裁孩子是很无能的表现”,但是事实上,很多父母不可避免地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男孩,甚至久而久之会形成惯性。
作为家长,我们心中要明白,家长心目中的“好家长”和孩子心中的“好家长”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家长的喜好,孩子未必就喜欢。而孩子的喜好,家长往往不能接受。总而言之,也许男孩和父母在某些方面的观点会有所不同,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如果一味地要孩子坚持自己的观点,就很容易招来孩子的反感。明智的父母从来都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若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也可以顺着孩子的意思。
这一天分明是个大晴天,但是斌斌却很想穿那双雨靴去幼儿园,妈妈感到很奇怪,又没有下雨,穿雨靴干吗?于是她就没有同意,就把雨靴从斌斌的脚上脱了下来,斌斌有点不太情愿,不过还是依了妈妈的意思。
后来,斌斌的妈妈才想到,自己刚才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孩子为什么想穿雨靴呢?原来,斌斌非常喜欢妈妈给他买的新雨靴,很想同小伙伴们炫耀一下,仅此而已。想到这里,斌斌妈妈不禁笑了,想不到儿子还有这点小心思啊。
可见,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情,大人与孩子之间的评判标准并不一致。
当然,从父母的角度出发,他们有的时候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判断力出现不足,这也是人之常情。其实,父母未免有些多虑,我们完全没必要过于担心,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一个选择与体会的过程,他们会从中领悟到各种各样的道理。
退一步说,即使是孩子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且由此导致的后果较为严重,我们也要尽量使用平和的语气向孩子说明情况,让孩子充分理解,而并非没头没脑地训斥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量向男孩传达这样的信息:
“爸爸妈妈是永远支持我的。”
“爸爸妈妈是我最有力的支柱和靠山。”
“爸爸妈妈是我最亲爱的亲人。”
作为父母,我们要赋予孩子一种力量,帮助他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大包大揽培养不出自立的男孩
被喂养惯了的动物接受放养时,通常自己不会捕食。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动物如果学不会自己捕食的话,就会被饿死。同样的道理,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的孩子通常没有在社会上独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为一些原因无法顾及到他们,他们就只能被社会淘汰。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家长会为孩子们铺路——替他穿衣,替他系鞋带,替他安排工作,替他迎接挑战,一次,两次,一百次……这些孩子长大后依赖心理严重,凡事不想自己动脑筋,遇到事情首先就想到找人帮忙,而且这样的孩子惯于推卸责任,将来势必不为社会接受。
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的日本杰出教育家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而要求孩子帮忙多做家务,对于孩子来说,会起到比课堂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因为这不但可以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孩子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必须学会安排计划,这就促使孩子将家务活与学习时间调剂好,在做不同家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耐性和身体素质。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句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至理名言。其实,要让孩子脱离对别人的依赖,独立地发展和锻炼自己,走出成长的误区,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有人说,中国孩子很累,中国父母更累。就像有的母亲所说:“我一颗心都扑在孩子身上,可以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不幸的是,作为传承性很强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计划,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的规划。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能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不能有“非分”之想。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孙云晓说:“中国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酝酿着孩子的悲剧命运,争分夺秒地制造着孩子的成长苦难。实际上,我们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战,用自己的奋斗来击毁自己的目标。”作为家长,诚然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1.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动手的习惯
家长不可能照顾孩子们一辈子,因此从小就应该让他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收拾文具、帮父母拖地、洗碗等。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
2.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要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放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如果我们对孩子过度保护,因为怕孩子犯错,就一味地为他铺垫一切,事事拉着孩子的手,那么他在心理上永远都不可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