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育最棒男孩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闫晗
- 8字
- 2020-06-25 05:12:33
第五章 听说之间有玄机——零吼叫养出100%好男孩
和男孩沟通有技巧
不在气头上说话
薛飞妈妈和客人正在客厅聊天,薛飞拿着试卷走上前来。“又考那么低!看看这分数!还好意思拿到我面前,真丢人!”妈妈抖着哗哗作响的试卷,像在寻求客人的同情。客人略显尴尬。
“看书去!怎么还不去!你真是笨得够呛!”
看着薛飞没有动静,妈妈更加生气:“我说错了吗?他一直都这样,我看是改不了了!”
“我也不报什么希望了!”妈妈气愤失望的表情让薛飞无地自容。
有位客人说道:“孩子小,一两次考得不好是正常的情况,别这么说孩子。”
面对客人的担忧,妈妈说:“小孩子不说他就不懂,非得我来骂他两句!孩子就得经常说,要不就忘,你看上次我跟他老师提了一次他尿床的事,以后不是再也不尿了吗?6岁的孩子,说出来我都觉得丢人。”
母亲尚且觉得丢人,更何况是作为当事人的薛飞,不仅要忍受母亲的唠叨还要承受自己被当众揭短的难堪。
“你看看你,笨手笨脚还老忘东忘西的,上次打碎水杯,这次又丢了鞋。有哪件是好事啊?”面对一屋子的客人,妈妈的嗓门一点都不小。
对于孩子,家长们总是忘记一个事实:孩子和我们一样,也是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尊的人。
先来设置一个场景,假如在公司的年终舞会上,有一个同事突然大庭广众之下笑说:“你的舞怎么跳得这么差啊,就像是大象在扭动。”“你唱歌可真是难听”时,你是怎样的反应?实际上,你当众愤怒地揭孩子的短时,他和你此刻的感受是没有区别的。
其实任何人都会犯错,家长的不宽容让男孩日后也变得苛刻,对别人的要求也会多。当众揭短,男孩容易自卑,走不出家长对自己的描述和定位。
而且,因为家长一次又一次在气头上说的话,孩子认识世界的渠道发生了倾斜。在成长初期,孩子往往通过家长这个窗口来认识世界,来完成和巩固对自己的判断。家长的当众评价无形中对孩子认识世界造成了一定的错误指向,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苛求完美,不会保护个体的尊严,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也极容易将此要求延续到和他人的交往中,甚至以后自己组建家庭后,他的家教模式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最后,孩子的小心灵也会惧怕赤裸地暴露在众人之前。爱孩子就真正为他着想,停下嘴中的不满,尤其在众人面前。当问题出现时,家长不妨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远比批评有效。明确地告诉他,他没有做好,他要为自己的过错负责,这样便在建立了孩子的责任意识的同时又转移了自己的愤怒。
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果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心态和教育的出发点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果,所以不要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就在众人面前让他的缺点一览无余。或者因为无法掩饰你愤怒的情绪,就伤害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有时是透明的玻璃物,碎了就很难复原,伤害也许是永远的。
其实,有的家长也明白孩子的自尊心非常敏感,不能伤害。但是有时候看到孩子还是老样子,就忍不住怒火攻心,恶语相向了。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很简单,当你觉得自己在气头上的时候,忍住怒气,离开孩子。当你有意识地躲避孩子,就会少说很多令他伤心的话。这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解决方法。
气头上的话,总会放大过去的小抱怨,爸爸妈妈们千万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这天,在教育咨询中心工作的赵老师收到一封信,是一位妈妈写来的。赵老师打开信,上面写着:
“赵老师:
你好!
我和我爱人都是大学教师,可是儿子却让我头疼不已。他现在上初中了,可是总是说谎。这次期中考试结束后,我问他考得怎么样,他跟我说还行吧。后来成绩出来了,他告诉我考了全班第十名,听到这个消息我和他爸爸都很开心,因为他之前都一直都在20名左右徘徊。可是,后来我见到他的班主任才知道,原来他只考了全班第40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考得差。
以前孩子说谎还有些不自在,现在经常编谎话骗我们,居然说得像真的,没事人似的。我没法理解,我那么用心地教育孩子,孩子怎么学会了撒谎呢。他考得不好我能原谅,可是我没法原谅他说谎骗人。”
类似这样的案例赵老师接到过很多。看完这位妈妈的信,赵老师心情也很沉重。他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气愤,但是同时也很同情那个男孩子。因为这位妈妈只看到了孩子说谎骗人,却没有去细心体会孩子在那些日子内心所受的煎熬。
别让孩子看到你就害怕
生活中,相信有很多妈妈都有类似的困惑,孩子说谎,他们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很多妈妈以为是孩子品行不好,事实上,简单地将孩子说谎归咎于品行不好是错误的。因为,很多孩子说谎并不是因为品行不好,而是迫于父母的压力。
像上例中提到的那个男孩,他考试没考好,其实内心已经很痛苦了,有很大的压力,不知道如何向父母交代,而恰恰此时,母亲询问他的考试情况,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只好编谎话来骗人。尽管他也知道,过不了多久,妈妈就会从老师那里知道自己的真实成绩,但是他却宁可撒谎也不愿意告诉妈妈自己的真实成绩。
这是为什么?因为孩子没有将妈妈当成不幸的分担者,孩子这样做,肯定是出于经验。相信在以往的生活中,一定是孩子一做错了事,总会遭到严厉的批评。于是,孩子为了逃避一时的批评而撒谎了。
生活中,很多妈妈习惯把儿童的品行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所以习惯指责孩子;可是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事实上,孩子的品行习惯依赖于妈妈的教育方式。所以每一位妈妈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当发现孩子说谎的时候,千万不要立即去教训孩子,此时,不妨冷静地坐下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说谎,是因为自己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还是因为在以往的生活中,每次孩子犯错误都会遭到严厉的批评?抑或是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凡事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找到原因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只有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孩子远离谎言,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告诉孩子“你并不孤独”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父母关注他,但有时很难得到关注。记住,无论再忙,也要抽时间陪陪孩子,当他得到你全身心的关注时,平静的几小时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记忆。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次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经过许多实例和科学研究表明,父母不管多忙都要抽空陪陪孩子,以满足孩子的情感要求。
“在家觉得孤独”,这恐怕是许多独生子女的感觉和心理。随着职场父母的增多,事例中类似这个孩子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许多父母觉得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关心他的学习,孩子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不然,要让孩子感到幸福,绝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沟通。而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陪孩子,就是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的最好渠道。科学研究证明,最有威信的父母就是那些每天能安排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的父母。
“职场父母一定要多挤点时间陪陪小孩。你可以把孩子交给保姆、老人,但是谁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孩子推给保姆、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记住和孩子多聊天、多沟通。”这是一位职场妈妈在总结自己的育儿经验时发出的感慨。在孩子小的时候,她和丈夫因为忙于事业,便把孩子送回了老家。他们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现在孩子长大了,他们也有时间了,但他们却痛苦地发现:孩子根本不愿意和他们沟通。
这些缺少大人陪伴与沟通的孩子被称为“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饥饿”的孩子跟别的小孩不同,他们喜欢撒娇、任性,偶尔还会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而且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眼睛看着别人。其实,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让大家觉得他很重要。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以后,千万不能张口就骂,而是应该自我反思一下,看自己是否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应该合理安排,挤出些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与重视。
作为父母,无论自己平时工作多忙,每周或者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陪伴他们成长。这不仅仅是享受天伦之乐,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在意并且关注他。
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好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尽管他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却一刻也没有忘记作为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女儿爱琳娜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他是儿女们最理想的朋友和最可爱的、最愉快的同伴。”
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叙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耐心去倾听,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亲子之间才能良好沟通,建立和谐的关系。
东东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东东变了,以前活泼开朗、上课积极发言的他,现在变得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老师经过细心的了解,才知道了东东不爱说话的原因。
东东以前是个很活泼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学校发生的趣事说给父母听,可东东的父亲是个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东东身上,希望东东将来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因此,对东东的学习抓得越来越紧。他觉得东东说这些话都没用,简直是浪费时间,因此每当东东兴高采烈地说话时,父亲总是会打断他:“整天只会说这些废话,一点用也没有,你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快去做作业!”一次东东说班里发生的一件事,正说得兴高采烈时,父亲说:“说了你多少次了,让你别说这些废话,你还说,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吓得东东一个字也不敢说,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慢慢地,东东在家里话越来越少了,每天放学都闷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父亲也不让他出去玩,渐渐地他的性格也就变了。
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影响亲子关系、孩子性格发展的重要方面。许多家长都忽视了与男孩的交流,不注重倾听男孩的倾诉,时间久了,不良的影响就会表现出来。
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在真正平等地对待孩子、注意孩子自尊等方面做得却很不够。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被打断。家长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将话咽回去。据某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
男孩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男孩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至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一份调查显示:70%~80%的儿童心理问题和家庭有关,特别是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交流沟通方式不当有关。另外,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孩子对着父母诉说内心的感受,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
我们都渴望有人听自己说话,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人与人不能沟通,就是因为只有人说话而没有人听。如果父母们能对孩子的倾诉多一点耐心,不急于打断孩子的话,那么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会乐于向父母倾诉,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
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对加深亲子关系大有裨益,这可以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要引导孩子对别人的语言和谈话内容感兴趣,对和别人交谈感兴趣,并且在双方交谈时对对方的讲话感兴趣,对父母讲的故事感兴趣,对儿童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外语和其他的方言感兴趣。如果孩子能够专注地倾听一段谈话、一个故事和一个电视节目,这说明孩子养成了倾听的习惯。
孩子说话时,无论你有多忙,一定要用眼睛看着孩子,不要随意插嘴,尽量表现出你听得很有兴趣。让孩子发表他们的观点,完整地听他所讲的话,如果你在某一重要原则上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应告诉他你不赞同他的什么观点,并说出理由。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不要过于武断,不应否定一切。即使孩子是在胡说八道,也要控制你的火气,不妄下定论,直到完全理解清楚。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时渴了,一时又找不到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
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母亲对这样的回答,心里多少有点失落。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握住孩子的手,满脸笑容地问:“宝贝,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满脸童真地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留给妈妈!”
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她在为儿子的懂事而自豪,也在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庆幸。
试想,如果母亲没有听完孩子的话就对孩子进行指责,将对一颗纯净的童心造成怎样的伤害?倾听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家长只有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才能看清孩子的内心世界。
此外,家长应该试着用不同方法使得孩子愿意与你交流。作为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时,理应更加细心,更加富有同情心。父母应该努力地尊重孩子,从而营造出更加友好的交流氛围。
看到孩子眼里的重大事件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不在父母干涉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父母能够体谅孩子的心,让他全身心地去做,那么他一定能给家长带来巨大的惊喜。
喜欢篮球的家长,一定不会对乔丹感到陌生。实际上,打篮球就是乔丹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
美国一代篮球巨星乔丹是很多人的偶像,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篮球产生了兴趣,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打篮球。有一天,他把自己对篮球的爱好告诉了母亲:“妈妈,我找到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我喜欢上了打篮球,我每天都想打,将来长大了还想去NBA(美国全国篮球协会)打球,成为巨星!”母亲听后,大加赞赏,为他有了自己的爱好向他祝贺:“太棒了,孩子,你的话听起来简直棒极了,妈妈支持你!”他的母亲还鼓励他向篮球明星学习。
因为有了母亲的支持,小乔丹每天活跃在篮球场上,好像感觉不到累,在一群伙伴中间,他的球技是最好的。在数年之后,乔丹开始引人注目,并如愿成为NBA篮球巨星。
与乔丹一样,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许是他的兴趣,或许是他的梦想。不幸的是,面对不同的父母,一些孩子的美梦被压制了,有的瞬间破灭。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不屑一顾,甚至向孩子泼冷水,他们认为只有好好学习才是正业。如果孩子的兴趣和你认为的不一致时,你会怎么做呢?支持还是反对?这都是你的教育方法的一种体现。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再质朴不过的道理。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兴趣时,哪怕有些不可思议,父母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鼓励孩子去大胆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时,孩子就会从内心产生强劲的内驱力,即使面对各种困难也会主动想办法克服。
哈佛育子经验在这方面对家长的建议是,对于男孩喜欢的事情,有些家长担心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发展,其实这个大可不必。研究发现,如果男孩有喜欢做的事情,说明这方面可能是他的潜能所在,因为他喜欢,他就会非常投入、充满热情地去做。一个有他喜欢的事情做的男孩,很容易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孩子,只要家长能去培养他的兴趣,陪他做喜欢的事情,去发展他的兴趣,就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快乐的人生之路。
给落伍的沟通方式升升级
敢于为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
不少父母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需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与“威信”,因此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比如:有些父母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冤枉了孩子,或误导了孩子,还给自己护短,不当回事儿。这就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家庭教育之大忌,次数多了,父母就会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更不用说教育了。
实际上,父母如果从不向男孩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男孩就会产生“父母说的永远正确,但实际上老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正确的教诲也会置之脑后。父母如果在做错事后总能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甜味。比如当男孩“闯祸”后一些父母由于一时冲动,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过重的批评或惩罚,事后又往往会后悔。这时,倘若父母能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补救自己的过失,就能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被称为“西班牙王国上空的一颗光辉灿烂的巨星”的拉蒙·依·卡哈的成长,就说明了这一点。
卡哈小时候调皮得很,13岁时用所学的知识造了门“真”的大炮,把邻居家的孩子打伤了,闯了大祸,被罚款和拘留。当他从拘留所出来后,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把这个“顽童”着实训斥了一顿,并责令他停止学业,学补鞋子。后来,父亲越来越觉得这样的处罚过于严厉,孩子闯了祸是要管教,但不能因噎废食。一年后,父亲上补鞋铺接回了卡哈,搂着孩子深情地说:“爸爸做得不对,向你道歉。我不该因为你闯了一次祸就中断你的学业。从现在起,你就在我身边学习吧,你会有出息的。”从此卡哈潜心学习骨骼学,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神经组织学家,并荣获了诺贝尔奖。
我们无法预想,如果卡哈的父亲为了自己的面子不肯让卡哈继续学业,等待卡哈的将是什么样的人生。也许卡哈凭着自身的天分与勤劳依然能将诺贝尔奖揽入怀中,但是他的父亲在他的心目中,必然是另一种形象。
闻一多也曾为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
有一次,闻一多因心烦动手打了还不懂事的小女儿,恰好被次子立雕看见了。立雕挺身而出,批评父亲不该打小妹,并且“大义凛然”地说:“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在家里怎么就动手打人呢?”闻一多一愣,沉思片刻后走到立雕面前,十分严肃地说:“我错了,不该打小妹,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我现在知道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希望你们将来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道歉,无疑会使父亲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
实际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地犯错误并且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所以,作为父母不妨坦陈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记得以前有一位母亲在教育孩子时,曾经多次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犯过的错误告诉孩子,并详细地分析主客观原因,尤其是分析自己的一些缺点在产生的这种错误中所起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再和她一样,以类似的个人“缺点”犯同样的“错误”。
父母应该意识到,当自己向孩子道歉时,就等于在教孩子相信他自己的洞察力。如果父母不停地批评孩子、辱骂孩子,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生活本质和对世界的负面看法。父母应该让男孩懂得,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一样,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
每位家长身上都蕴藏着改变孩子命运的神奇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自责和愤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你的孩子;当你终止了旧的家庭模式给你的束缚时,你就等于给自己、也给了孩子一份厚礼。他会记住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勇敢地对待自身的缺点,这种勇气与坦率会鼓励男孩做终生的探索与自我培养,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努力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懂得用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努力让自己通过孩子的视角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做人原则,并鼓励他们用这样的原则来理解大人。
深冬的早晨,在一个社区中心健身房外的走廊里,有个两岁的男孩突然大发脾气:他一下子趴到地上,又哭又叫,两脚乱踢,两手乱抓。而他的母亲就在他身旁却一句话都不说,她放下手里的包袱,先蹲下,再坐下,后来索性全身趴在地上,使她的头和儿子的头成了一个水平线,两个人的鼻子也碰在一起。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家都小心地绕开他们,尽量不去注意他们;母子两个旁若无人地趴在那里好半天。最后,孩子脸上的愤怒慢慢消失,显露出平静,哭叫声变成了耳语,终于把哭红的小脸靠在地板上,他的妈妈也同样把脸靠在地板上。孩子看母亲,母亲就看孩子。最后孩子站起来,母亲也站起来。母亲拿起丢下的包袱,向孩子伸出手来。孩子抓住了母亲的手。两人一起走过了长长的走廊,到了停车场。母亲打开车门,把孩子放在儿童座上扣好,亲了一下他的额头。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安稳甜蜜。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当母亲的居然没有说一句话。在一旁一直跟踪观察他们的作者,简直要情不自禁地为这位母亲鼓掌!
这是旅美学者薛涌转述的育儿作家Barbara F. Meltz作品中的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街头的一幕场景。母亲专心致志地趴在地上,仿佛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发脾气的原因。正是由于这近乎虔诚的努力,两个人建立了默契的沟通,孩子平静下来,而这位母亲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安慰孩子的话。也许你会感到很奇怪:既然母亲一句话都没有讲,是什么力量安抚了孩子原本不平静的脾气呢?
很多父母为自己的男孩感到头痛:孩子心里有秘密不会告诉你;孩子遇到了难过的事情不会找你诉说,甚至是孩子遇到了困难都不愿意找你来帮助。难道我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他们为什么对我们充满了敌意呢?你的至理名言,被孩子当成了耳旁风;你苦口婆心的唠叨,让孩子感到心烦意乱。作为家长,如果不懂得从孩子的角度来和他交流,那一定会使沟通出现重重的障碍。
与男孩交流,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用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被人理解之后,内心就会感到温暖,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人通常容易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而当一个人感到自己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内心就会感到委屈孤独,什么都不愿意说,甚至是刻意疏远别人。成人都如此,更何况是孩子?我们在爱护男孩、在教育男孩的时候,也应该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男孩的角度考虑他是否可以接受。
有一位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很是头痛,因为她的孩子深深迷恋于游戏不能自拔。爱子心切的母亲每当看到孩子总会劈头盖脸地训斥一番,可是她不曾想过,孩子怎么会甘之如饴地接受她的责骂呢?虽然我们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但是却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但是另一位妈妈就很懂得教育的艺术,她在教育男孩之前用心体会了男孩的心态,虽然对孩子沉迷于游戏的状况感到担忧,但是却用了让儿子可以亲近的方式,比如用孩子气的语言问儿子:“你今天的手气怎么样?有没有破纪录?”通过这样的问法,我们可以轻松得知孩子现阶段对游戏的痴迷程度,而且不会让孩子有所警觉。结果,这个孩子兴致很高,说:“我今天打到了10000分。”这位妈妈的问话传递出的信息并不是对游戏的厌恶,而是好奇,所以让孩子觉得家长对游戏也很感兴趣,因为你们对同样的事物感兴趣而愿意和你交流,只要愿意和你沟通,以后的说服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因此,父母应尽量少用训斥或者是命令的口气来和男孩交流,而是应该在和男孩交流的时候俯身倾听。当父母试图努力让自己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时候,孩子才会逐渐意识到应该学着用爸爸妈妈的眼光来理解世界,我们的价值观念,才得以传递给孩子。
不要求男孩成为“乖孩子”
刚上学的男孩还没有什么是非观念,看到有孩子打架,觉得很好玩,也跟着打了起来,回家的时候,身上脏兮兮的,脸上也破了一块皮,但是他觉得自己很勇敢。“你怎么啦?和别人打架了?”爸爸看到孩子进门,就问他。
“嗯,爸爸,我们有五个人一起打架,有两个人哭了,我没有哭。”孩子很天真地等待表扬,但是爸爸把脸一沉。
“那你多行呀!早上干干净净地出门,现在回来的确是像个收破烂的,你这样的孩子谁会喜欢?大家都喜欢干净文明的小孩。”
“不说脏话的孩子才招人喜欢。”
“听话的孩子人见人爱。”
你是否用“怎样怎样的孩子人见人爱”的理由来教育过孩子呢?孩子也许真的从此以后听话了,不骂人了,但是这样的改变真的值得骄傲么?
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是有漏洞的。用怎样才能讨人喜欢这种方式来教育男孩,最容易培养出一个迎合他人、没有自我的“小奴才”。男孩在很小的时候,没有什么主见,他的人生观等等容易被大人的话影响,如果家长总是在强调“讨人喜欢”,男孩就会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而卖弄、吹嘘,或者像个小大人等等。
也许,家长有时候并没有直接说“人见人爱”这样的话,但是他们的行为无疑鼓励了孩子讨好别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男孩很容易变得不再天真,不再无忧无虑,而是充满了成人式的世俗和玩世不恭。
“你们老师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也就买得起个自行车!”这样的言语无意间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再读书再学习也是没用的,钱才是硬道理!
“孩子,你要是也能……那我们全家就出名了!”“儿子,好好学习!将来当大官!”这样的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见的,敢问,这些语言中有真正鼓励孩子的心灵的东西么?为了让家长高兴,让自己成名成家,这样的理由能带给生命多少滋润呢?
“你要是学习不好,就去当环卫工人去,一辈子也没什么出息。”“你看你那同学又黑又瘦,长得不好,穿得多寒碜,家里估计也不怎么样!那个同学一看就知道穿的是名牌,啧啧,就是不一样!”慢慢地,孩子学会了挑剔,学会了攀比。
一颗果子要想甜美可口,就要自然成熟,我们有责任保护孩子不让他们被催熟,怎么做?很简单,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尽可能地避免给孩子灌输。对于这些世俗的社会现象,以健康的心态来引导孩子,比如给老师送礼,告诉孩子,这是为了向老师表达谢意,是对老师的尊重,而不是为了得到特别的照顾。比如,对孩子的同学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在金钱名利、工作岗位等方面也给予正确的引导……爸爸的责任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家长感慨,孩子渐渐成了小人精、小大人,他们懂得的东西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其实,这些都是家长在引导上的失职。爸爸是家庭的意见领袖,当孩子不讲卫生的时候,不要再说什么“别人不喜欢”这样的理由,你可以说“妈妈洗衣服很辛苦,她的劳动成果做父母的要珍惜;讲卫生才能健健康康,脏的容易携带病菌”,这些才是孩子做人需要学会的东西。
亲切交谈,把道理藏进故事里
现在的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亲子阅读的书籍,虽然质量上参差不齐,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越来越在意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了。因为给孩子讲点什么,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教育,而是一种爱的表达。与孩子一起读书,是在帮他整理出发前的行囊,也是在给他储存生活所需要的爱和安抚。
无论是在客厅、公车上还是在孩子的书桌前,打开一本书,父母就变成了最好的老师和朋友,而孩子是唯一的听众,父母和孩子一起,开始了一段充满爱和乐趣的学习旅程。这时候,如果能讲点对他今后有帮助的东西,就更是锦上添花了。所以,很多父母都选择给男孩讲点“有意义”的东西,什么四书五经、人文常识,这些东西如果能被孩子吸收,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父母不懂得讲故事的技巧,以读书的语速和情绪去和孩子一起阅读,未必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最好的选择是,能够和孩子讲点你过去的故事,或者你们的亲人过去的故事。
家长对自己童年的回忆,能拉近自己和孩子的距离,很多爸爸小时候都有“英勇事迹”,其实大可以拿出来和孩子分享,既是在增添一份欢乐,又是在让孩子了解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感觉。当家庭聚会的时候,常常听到爷爷们以这句话开头:“我们祖上有一个状元,他……”一家人会一再地讲起当年的故事,这些东西,就像一个家庭的“精神遗产”,是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
同样的,孩子人生中要明白的很多道理,也可以用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听。比如说讲到放下嫉妒心的时候,可以用寓言故事里《孔雀与夜莺》的故事;讲到人的本性应该善良的时候,可以引用王尔德的《星孩》的故事……哪怕是爸爸们即兴编造的一个故事,只要情节精彩,对孩子照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
这里可以推荐爸爸们去读一读著名的寓言、童话和经典名著,这当然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提高自己。其实,好的儿童读物,成年人也可以读出一番自己的道理来。
没有孩子会拒绝一个好故事,有时候一个精彩的故事,其营养胜过一本枯燥的励志书。只有当孩子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聆听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地融入到故事中,吸收其中有益的养分。
父母这样说,男孩才会听
男孩喜欢你与他商量事情
家长希望男孩“怎么做”,或“不要怎么做”时,都不宜采取强制方式。因为强制的结果,要么造成男孩被动心理和懦弱性格,遇事没有主见;要么使男孩产生逆反心理,脾气更犟,说什么都不听。
例如,当孩子看电视或小说正起劲而忘了已经到学习的时间时,或知道该学习了,但不想停下来时,一般不宜立即强制孩子停下来,马上去学习;更不能采取夺下小说,关掉电视等“强硬”的行为。因为这样做,孩子要么不愿意,和父母顶撞争吵,要么即使勉勉强强坐在了书桌旁,也不会专心。结果,既破坏了孩子的兴致,也没有使孩子安下心来学习,使孩子整个晚上烦躁气恼,一无所获,甚至到第二天情绪尚难平静。而没有好的情绪,不可能有好的效率,这样下去只能是一事无成。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你只需要轻轻提醒一句“该停了”或“到学习时间了”,无需多说,随后就走开去办你自己的事,给孩子留下“自觉”的机会。往后,你越是相信他,他也就越是会遵守自己的承诺,会按时停下其他活动,及时地坐下来专心学习。
在此之后,明智的父母若想彻底改变男孩的不良习性及给予适当建议时,可以找个适当的时间和机会(例如在散步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给他讲明道理。说明一味凭兴趣,总任着性子干,成不了大事,建议孩子以后一定要以理智和意志支配自己的行动。这样孩子一般能愉快地做出“以后到时间,就去学习”的承诺。
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力强,首先应该在培养其自信心方面下工夫。在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我们发现,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自信心影响很大。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六种类型,即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干涉型。其中,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和否定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信心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们是孩子的朋友,他们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经常给孩子表扬和鼓励。所以,孩子的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相应地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较强。而生活在否定型家庭中的孩子,家长经常打骂、批评孩子,对孩子的责罚多于赞扬,因此,孩子们的自信心相对较差,他们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是甘居下游,对未来担忧,对前途充满恐惧。
因此,激发孩子天赋和潜力的重要做法是做民主的父母,对孩子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家长应尊重孩子,做事经常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意愿,不把孩子当成“附属品”,而当成“独立人”看待。遇事和孩子商量、沟通,多对孩子说“这件事爸爸妈妈想听听你的意思”, “孩子,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咱们商量一下看怎么解决好”这一类商量的话。受到这样的“邀请”,孩子会非常开心。他在家中的地位得到了体现,他会从父母的重视中感受到一份尊重,也不再觉得父母高高在上,反而会有种亲近感。
商量的魅力在于,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对待父母和他人,避免冲突和对抗;商量,能使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情,思考问题,学会民主和平等、尊重和友谊。
家长在涉及孩子的问题上,尤其要和孩子商量,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意见,比如给孩子选什么才艺班、怎样花好零花钱、什么时间看电视、暑假时间怎么安排,怎么玩、去哪玩等,这些都关系到孩子生活能力、兴趣和爱好等的培养。如果不和孩子商量,独断专行,男孩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对学习丧失兴趣。
80%的时间倾听,20%的时间讲话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努力地打起精神,准备和儿子好好沟通沟通时,却不是被儿子三言两语打发了,就是被噎得半天回不过神来,不但不能达到了解孩子的目的,还惹了一肚子气,逐渐丧失了和孩子谈话的兴趣,以至于越来越不了解孩子,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因此,家长一定要学会与孩子交谈的技巧。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他发现,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被少数人占有了,而且这一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些人所拥有的财富数量具有极不平衡的关系。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归纳出一个简单而让人不可思议的结论,如果社会上20%的人占有社会80%的财富,那么可以推测,10%的人占有了65%的财富,而5%的人则占有了社会50%的财富。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让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结论:
一般情况下,我们付出的80%的努力,也就是绝大部分的努力,都没有创造收益和效果,或者是没有直接创造收益和效果。而我们80%的收获却仅仅来源于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只带来20%的成果。这就是“二八”法则。
显然,“二八”法则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与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小部分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收获。起关键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个组织的产出、盈亏和成败。
所以,我们做事情应该把自己的精力花在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解决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你只需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而和孩子谈话,亦是如此。
家长和男孩能够顺利地交流思想,对于相互之间保持良好关系非常重要,家长都希望男孩能跟自己讲讲他们内心的感受,这样家长就可以理解和帮助他们。如果我们问家长:“你经常与孩子交流吗?”
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当然啦,我们经常说可他一点也不听。”
其实,家长所谓的交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唠叨、批评、说教、哄骗、威胁、质问、评论、探察、奚落……这些做法不管出发点是多么好,都只会使相互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和充满敌意。试想,如果孩子是你的朋友,你总是板起面孔不管不问地说一大堆,你们的友谊还能维持多久?
家长们常常犯一个重要的错误,就是他们说得太多。他们过早地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式的谈话,并且还常用一些孩子听不懂的词。那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讲大道理的妈妈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好管教。当他长到十几岁时,他的爸爸妈妈又试图用严厉的惩罚来对待他,但是已经听惯了大道理的孩子甚至比一般的孩子更不接受这种惩罚。
所以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把握好谈话的“度”。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在教导人们怎样对话的时候,建议我们把80%的时间留给对方来发言,把剩下的20%的时间拿来提一些能够启发对方说下去的问题。可以说,对话的过程重在倾听,父母们更是要懂得这个法则。
一般而言,最好对年龄小的孩子侧重管教,而对大孩子则多交谈。例如,告诉2岁的孩子电源是危险的所以不能碰,就不如把他的手一把拉开并严厉地说“不能碰”,这样更能使他立即理解你的意思。
可是,如果你不对一个13岁的偷偷抽烟的孩子详细解释尼古丁的害处,而是简单地责罚他,便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这些男孩的世界中,他们需要大量的空间去表达自己、需要耐心的听众,爸爸妈妈们应多多倾听,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这就像大禹治水,重在疏导,而不是想办法用东西堵塞。
训练孩子“不唯父母是听”
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与人争辩,看上去总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那么这个孩子的勇气、进取心和正义感就很值得怀疑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要注重孩子是否以自己的观点来和父母进行争辩讨论,这样有利于判断孩子的独立思考、辩论的能力。
随着男孩年龄的增长,到了3~4岁时,其独立欲望明显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愿处处被人压制,不满足于模仿成人,而是要求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如果父母对男孩照顾过多,干涉过多,就会使他们特别反感。其突出表现是不听指挥,自行其是,经常跟父母顶嘴,令父母头疼。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概到了7~8岁,男孩和爸爸妈妈顶嘴的事就多了起来,到了11~12岁时,男孩几乎会天天和妈妈顶嘴。所以,如果不能够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解决孩子顶嘴的问题,以后做父母的就会更加头疼了。
现在的男孩接受教育较早,看书看报多,接受知识多,他们的知识面比父母当年要宽得多。这直接的结果是判断是非的能力强了,要求独立的心理强了。还应该看到,顶嘴也是他们表达自己的判断的一种特定方式。男孩追求独立性,要加强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这与男孩的“不良品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男孩表达自己的判断,不可能像大人那样圆滑和委婉。所以对男孩的顶嘴,家长不要一概斥之为不礼貌,不尊敬长辈,要区别对待。
心理学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争辩的孩子,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也会更合群。”事实表明:争辩有利于思想的沟通。因此,孩子与父母争辩,父母不应怕面子,不要担心孩子不听话,不尊重你,与你为难。孩子也是讲道理的,你与孩子争辩,孩子觉得你讲道理,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尊重你、信赖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更会心悦诚服地去做。
然而,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多的却是“听话”教育,“听话”是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口头禅。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下人们的一种共识,“听话”成了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
男孩小的时候,自理能力差,让孩子按大人的意愿去活动,避免出现危险,总用“听话”教育孩子无疑是对的。但是,男孩逐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就不能总用“听话”两个字去进行教育了。
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男孩,势必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灌输一种观念:大人的话、父母的话、老师的话都是对的,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儿童质疑精神的发展,会使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试想,如果一个男孩处处、事事都按父母的话去做,按照老师的话去做,而没有自己提问题的心理空间,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创新意识吗?能有创新能力吗?父母应该允许争辩,不要介意孩子顶嘴,这看起来是管教态度,实际上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一种反映。
但是,如果孩子顶嘴习惯成自然,也不利于他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他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对于孩子的顶嘴,专家开出如下“药方”, “药方”的主旨是,要从父母自身做起:
1.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如果家庭成员彼此间缺乏尊重,动辄脏话满嘴,或者互相说些“抬杠”的话,男孩一旦具备了一定理智水平,就会从心底不尊敬父母,顶嘴便成了家常便饭。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关怀,即使存在分歧,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通过协商解决。
2.尊重男孩要求独立的愿望。放手让男孩自己去干、去做、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引导男孩说理,为自己申辩。固执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会感到很委屈。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首先要允许孩子申辩,鼓励孩子申辩。既然你批评孩子,就应允许孩子有这种权力。这样的好处是让孩子感到无论做什么,有理才能站稳脚跟,对发展孩子个性很有利。
4.培养男孩良好的性格品质。父母要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启发男孩对别人的意见要多动脑筋,认真考虑后再讲话,以培养稳重、忠实,善于克制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品质。
5.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父母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用“我想……”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温存、抚爱,从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6.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简单粗暴。父母教育男孩时,不要用命令的方式。如果只是发号施令和严厉训斥,孩子会暂时做出听话的样子,但他再稍大一些,则不会买父母的账,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7.批评教育男孩切忌唠叨。父母对男孩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有的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说话抓不住重点,反反复复,唠唠叨叨,让孩子十分厌烦,这也是引起孩子顶嘴的原因之一。
你是唠唠叨叨的“唐僧式家长”吗
小乐早晨喝完牛奶,就在手上抛着空盒子玩,结果一不小心把空奶盒从窗户扔了出去,正巧打着楼下的一位阿姨。
“谁这么没素质啊,乱扔东西,哟,里面还有牛奶呢!脏了吧唧的……”
小乐一下子意识到自己闯祸了,蹲在窗户边上不敢出声。在一旁的爸爸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马上斥责孩子:“你知道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吗?”
“爸爸,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往楼下扔东西了!”小乐眼里的泪水已在打转。
“幸亏你扔的是纸盒,如果是铁盒、砖块呢?还不把人家脑袋砸破?万一砸出人命来怎么办?人人都往楼下扔东西,这个小区还能住人么?”
“爸爸,我不是故意的,我正在……”
“大人说话的时候,你哪来这么多借口?越来越没有规矩了。”
“你自己犯了错误,不知道主动道歉,却躲在这里,我平时是怎么教育你的?”
……
爸爸连连质问、斥责,由纸盒到铁盒到砖块到人命开始,说了一大堆,越说越严重,越说越玄乎,似乎还不满足,仍想继续“发挥”,但这时,孩子变得充耳不闻,表情淡漠了。
经常有家长抱怨,说孩子不听话,一件事讲好几遍也听不进去,讲多了,孩子又嫌自己烦。其实家长应从自身找原因,唠叨的家长往往是缺乏自信、性格软弱的人,对自己讲过的话、做过的事不放心,才会一遍遍地重复。男孩生长在这样唠叨的环境中,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有位老师,问过孩子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爸爸妈妈?”结果比较集中的回答是:
“平时不多唠叨,而当我心里有事时,他们——”
“说得上话!”
“救得了急!”
“解得了闷!”
……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确需要讲究“语言艺术”,唠唠叨叨只会给孩子带来厌烦的情绪。
孩子犯错误后,你还念念不忘地时常唠唠叨叨?
当孩子想要与你交流时,你是否依旧自顾自地说,而不在意孩子的沟通意念?
唠叨并不只是一再地重复要求,即使你加了“请”这个字,还是充满了命令的意味。一个不停地嗡嗡作响的警报器是每个人都想关闭的。
男孩不会主动穿衣服、洗澡、做功课、做家务、使用电话、吃饭、打扫、练习诸如此类的事情,家长要有耐心去教导他们,但是有的家长常会唠唠叨叨的。假如你认为有必要重复地说,那就要改变唠叨的语气,换成提醒的口吻。唠叨让人很厌烦,易招致怒气,提醒的语气听起来则有帮助的意味,表示你和孩子站在同一边。
避免唠叨还要切实地提供男孩自由选择的空间。“记住在晚餐前将你的房间清理干净。”这样的说法能给予你的孩子喘息的空间,尽可能不要经常要求男孩立即做某件事,没有人会对俯冲的轰炸机有正面回应的。
没有人喜欢被控制,也没有人喜欢人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特别是如果这个“吩咐”并不有趣。家长越逼迫,孩子就越抗拒,不管他年纪多大,但这并不仅是因为他不想做。持续不断的叨念只会升高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温度,制造挑战。谁要让步?谁会赢?
还有一点相当重要,家长必须要注意,那就是男孩想要亲近你又不要太依赖你的持续内心交战。“唠叨”刚好就给了他推开你的机会,但这是不好的开场。而尽可能在降低冲突的气氛下帮助你的孩子学会独立,给孩子一些喘息的空间,让他感觉自己有选择权会相当有帮助的。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
2.批评的话不宜多。
3.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另外,父母对孩子讲话也要经过大脑过滤,要讲在点子上,不要信口开河。说出去的话、下达的命令要算数,不能出尔反尔。
父母不能对男孩讲的话
“你只管好学习就行了”
勤奋的人未必成功,在学习上尤为如此。很多家长主张孩子学习时间越长越好,认为学习时间越长,熬夜熬得越晚说明孩子越勤奋,学的知识就很多。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学习时间长的或者经常熬夜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跟学习时间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个效率的因素在里面。
教育学家们更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而不是强调孩子长时间地学习或者“开夜车”学习。
因此,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人的体质、心境、状态等诸多因素,这些都是与学习效率密切相关的。并不是说让孩子每天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一概不做就能够使他的学业进步,效率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呢?
首先,一定要孩子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孩子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他们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其次,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的孩子只是随意地浏览或漫无目的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而如果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现在很多书上介绍的英语单词快速记忆的方法,也都是强调用脑筋联想的作用。可见,如果能做到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再次,要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孩子在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学习就会感到很轻松,学得也很快,其实这正是他们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绪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要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还应尽量要求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1.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2.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学习再繁忙,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3.主动学习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提高学习效率更是无从谈起。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4.注意整理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里。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溜走。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少和那些成绩差的孩子玩”
中国有句老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言简意赅地点明了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将这句话照搬过来,并且奉为信条,对孩子的朋友限制得很严格。
一位家长中午回家,打开家门,发现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正和两个同学“大吃大喝”,碗筷摆了一桌。儿子见妈妈回来了,忙站起来,叫了声:“妈!”她没应声,两个同学站了起来,叫了声:“阿姨,您回来啦!”这位家长非常不满意,对这些孩子训斥道:“你们几个人的成绩在班上的排名都不算靠前,聚在一起不知道多讨论学习,反而在这里浪费时间,大吃大喝,一点出息都没有。”到了晚上,孩子回到家,情绪显得十分低落。尽管父母轮番相劝,孩子还是滴水未进,而且一连几天食欲大减,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没有笑容。
父母尊重孩子的小伙伴就是尊重孩子自己,他会在我们的尊重中得到欣慰和心理的满足,同时也会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如果我们因为孩子的同伴学习成绩不好而加以嫌弃,那么他幼小的心灵中会留下阴影和创伤,在朋友中会遭到嘲笑和冷落,很有可能我们这些不利的言行会影响到孩子的朋友圈。
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从做父母的观点来说,到家中来玩的同学中必然有较受欢迎的和不受欢迎的。若是能和自己的孩子安安静静做功课的同学,就是受欢迎的小客人;如果在进入别人家的时候,只知任意嬉戏的同学,则被列入不受欢迎的名单中。
但是,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与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玩得很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对孩子加以指责,而是要合理地引导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取其长处,避其短处,既能够帮助自己的小伙伴,同时又能让自己保持上进。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含义。
首先,当孩子主动地帮助其他同学的时候,他的大脑处于学习的最佳境界,因为,他一定会努力像老师那样积极地思考问题,我们通常说“要教给别人一杯,自己得先有一桶”,为了能帮助同学,孩子在心理上就会为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很容易超出自己原来的水平。
其次,当孩子无私地帮其他同学的时候,心中是自豪的、宽容的,当他全身心投入的时候,无形之中锻炼了自己的自信心,对于下一步的学习,就会更加充满热情和活力,因为他学习的价值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可见,只要是家长用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孩子是不会变坏的。家长观察孩子的朋友,不要总是一味地以学习成绩来衡量,而应该综合多方面来考虑,如果孩子的朋友是一位成绩一般,但是见识广博、有想法,或者品德很高尚,那或许也会成为孩子难得的挚友,孔子说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并不是说所有成绩好的孩子都值得成为朋友。
“你比谁都聪明,就是不认真刻苦”
真正的学习是轻松的,轻松地学习才会有快乐,同时,轻松地学习,也会使我们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也只有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才能不被学习所奴役,才能发现学习的兴趣。
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一种轻松学习的态度,而不要硬逼着孩子去多么努力刻苦地学习,更不要给孩子讲什么“凿壁借光”之类过时的故事。养成轻松学习的习惯,才能使孩子的学习状态发挥到最好。
首先,轻松学习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
心理学专家认为,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初中生为9小时,高中生为8小时。为了更好地学习,每天至少要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才能有充足的精力高效率地学习。
一个人的精力如同一根弹簧,你如果在它的弹性限度内拉开它,手一松,就会弹回去,恢复原来的状态。但假如你无限度地拉,超出了弹簧的弹性限度,当你再松手的时候,它就不会再恢复原状了。
如果你的孩子睡眠不足,每天超负荷学习,就好似超过“弹性限度”,时间长了,必定影响身体健康。同时,由于大脑连续工作时间过长,会疲劳不堪,从而感到学习很累,轻松更无从谈起,学习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处在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进行状态,即学习时大脑皮层兴奋,随着学习的进行,兴奋逐渐减弱,并出现抑制,这就需要使大脑得到休息。
如果你的孩子在学习时感觉到很累,最好让他小睡片刻,这样精神就会很好,因为这时睡觉会马上进入梦乡,所以睡眠质量很高,可以马上补足精神,精神补足后,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学习也变得相对轻松起来。
要让孩子养成学习中途休息不超过10分钟的习惯,因为超过10分钟,会较难收心。中午时分,如果能小睡一下,下午和晚上都会更有精神。体育锻炼是休息的最佳方式,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帮助。事实上,只有做到劳逸结合,学习才会变得轻松起来。
其次,轻松学习也要适合自己的个性。在学习中,每个人的个性各有其优势,不必羡慕别人,别人的方法也未必适合你。
再次,轻松学习需要培养自己的记忆力。许多家长认为,人的记忆力是天生的,无法培养。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没有一个人在生下来的时候就认识他的妈妈。他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的妈妈,是因为妈妈经常和他在一起。因此,人记忆力的好坏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和记忆的条件、记忆的方法有关。许多父母以为孩子记忆力不佳是资质比较愚钝,其实不然,大多数孩子记忆力差,是因为没有掌握记忆的规律,缺乏正确的记忆方法。只要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培养,任何健康的孩子都是能够提高记忆力的,高效的记忆会提高学生的成绩。
最后,轻松的学习需要从压力中走出来。当自己的孩子感觉到学习压力大时,让他们自己彻底放松一下,从学习的压力中走出来。这时,可以听听音乐、做做运动,也可以出去散散步。
言传不如身教:让男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男孩大都“吃软不吃硬”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由于不成熟、自我约束力差、自我纠错能力差,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错误百出,而且经常犯同样的错误。作为成年人的家长最感到头疼的是:“孩子怎么没记性?”“为什么屡教不改?”于是频繁批评,意图把男孩“骂”醒。但是不管你是苦口婆心地骂、言词激烈地骂,还是语重心长地骂,这种带有批评成分的教育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尤其是针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男孩,他们的逆反心理作祟,容易与父母形成对立局面,那么这时候的批评不但无效反而会适得其反。如果再碰上一个破罐子破摔的男孩,被批评烦了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老教育家孙敬修先生有一次看见几个孩子在摇一棵小树,孙老并没有上前大声训斥。沉思片刻后,他走过去把耳朵贴在小树上,孩子们看见觉得很奇怪,好奇地问孙老在做什么?孙老态度严肃,用十分痛惜的语气对孩子们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因为你们快把它的命根摇断了!”孩子们听了,羞得满脸通红,一个个惭愧地低下了头。而后,孙老和孩子们一起给小树培土、浇水。从那以后,这些孩子不但不再摇树,还成了护树“小卫士”。
孙老在这里是采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把准儿童心理,用极富童趣的话语使孩子从心底里感知犯错、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在批评孩子时,最忌讳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伤人心的话。所以,不管孩子犯了多么不该犯的错误,在批评孩子之前,父母都要平息一下自己的情绪。
一般来说,当男孩犯了错误后,往往心里已经产生了愧疚。所以,父母在批评时,没必要一遍一遍诉说自己多么痛心,这种做法无异于在孩子心灵的伤口上撒盐。对于已经具备是非判断能力的中学生而言,批评只要点到为止,就会使孩子记忆深刻。如果过度批评,不但不会加深孩子的印象,相反还会使孩子更加反感。
没有人喜欢被人批评,父母在批评男孩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可能采用积极的批评方式,给批评穿一件表扬的外衣。
已经上高二的小斌仍然“玩”性不改,每周六都要玩一会儿电子游戏。说是“一会儿”,实际上却是好几个小时。因为他每次都要打一局,而一局至少得打过好几关,有时甚至能从头打到尾,这样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有时母亲看不过,便吼他:“别玩了!快去写作业。”他往往会以“只差一点就过关了”为理由,再拖半个小时。
为了帮助儿子改掉贪玩的坏毛病,母亲想了个好办法。又一个周末,母亲约了自己的几个朋友聊天,并让小斌服务。就在小斌为阿姨削苹果的时候,母亲提起了如何对待孩子贪玩的话题。几位朋友都有十七八岁的孩子,所以都有话说。其中一位说:“我儿子已经上高三了,还整天惦记着玩,家里看得紧,他就到游戏厅、网吧玩,我都快愁死了。”小斌在旁边很紧张,生怕母亲揭自己的底。
小斌的妈妈接过话茬说:“你越管得紧,他越不听话。我就从来不管小斌,每周他都可以玩一个小时的游戏,而且很守时,说一个小时,就一个小时。”说着,看了看表,然后对小斌说:“儿子,到了玩游戏的时间了吧?去吧,玩一个小时就停。”
那天,小斌很自觉地在游戏机旁放了一个闹钟提醒自己,一个小时后,干干脆脆地退出了游戏。以后,不管母亲在不在旁边,小斌都只玩一小时,到了时间就立刻停止,再也不用母亲费心了。
小斌妈妈很讲究批评的艺术,她的做法很值得父母们学习。然而,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难以做到心平气和。于是,这样的话不绝于耳:“都这么大了还不懂事!”“就知道玩,这么大了还让我操心!”“好的没学会,就学会打架了,你是不是想把我气死?”可想而知,这些话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心灵感受。当孩子犯有过错时,家长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家长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第一,把声音放低。压低声音讲话,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第二,保持沉默。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第三,使用暗示。孩子犯有过失,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第四,批评孩子要言简意赅。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却说不到要点上,净说一些废话和孩子反感的话,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索性左耳进右耳出。所以批评的话不在多,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第五,批评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把过去的事情扯出来,家长常犯的毛病就是喜欢秋后算总账。孩子本来有几件事情做错了,当时父母心情好,就不管不说,等到后来孩子的举动越来越不像话,这才开始发火,而且把已经过去了的事情重新提起,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
第六,批评孩子千万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那些有辱人格的语言绝不能使用,批评孩子的场合也要有所选择,尽量不要当着外人或孩子朋友的面批评孩子。场合不对,本来孩子可以接受的意见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他们甚至会做出某些难以预料的举动,让父母十分尴尬,下不了台。
总之,父母要充分考虑男孩的心理感受。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朋友般的做法,通过谈心、启发、聊天等方式,用委婉的口气指出孩子的不足,用商谈的口气消除孩子的对抗心理,与孩子一起共同分析错误,允许孩子申辩,及时澄清问题真相。这样不仅可以使男孩真正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和父母一样平等,而且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间的隔膜,收到积极良好的教育效果。
身教比说教效果好
批评是扼杀天才的行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家长要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要一味呵斥和批评。无论在任何时候,作为家长都要慎用你批评孩子的权利。
如果批评不当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在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真是得不偿失。很多教育专家都建议家长,要尽量避免批评孩子,如果真的要动用批评的武器,也要艺术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已经上高二的小涛仍然“玩”性不改,天天晚上都要玩好几个小时的游戏。
面对这个让人发愁的孩子,妈妈感到很为难,但是小涛有他自己的话说:“爸爸每天下班回家吃过晚饭之后,总是坐在电脑桌前玩游戏,看网页,一个晚上就这样耗过去很正常。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
妈妈不止一次地对儿子进行思想工作,告诉孩子说“你现在的年纪正在上学啊,等你以后长大了,完成学业了,就可以随便玩了。”尽管妈妈这样讲,还是很难使孩子心悦诚服,毕竟,他生在一个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不懂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作为父母即便我们死死地按住他,就算是把他箍在课桌前,他难免也会心猿意马。
所以,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妄想用自己所谓的“威严”来要求孩子,而是首先要懂得反观自己。批评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这一种方法得到解决。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对我们心悦诚服,这样才能够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保持冷静,要心平气和,批评的时候讲究艺术,不能一味呵斥和责备。
此外,批评孩子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批评与表扬相结合。平时要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公正的,如果只批评不表扬,孩子会因你只看到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优点而不满,从而不愿意接受批评。
第二,批评孩子要适时适度。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去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多让男孩承担家庭事务
人活在世上,就要学会负责任,而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他处理家务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做到自己管理好自己。例如:早晨一旦闹钟响起,就一定要起来了,上学迟到,自己要负责。在学校里,无论是班委还是各项工作的负责人都要认真负起自己的责任,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培养责任心;在学习上,每天按时做作业,认真检查,反复练习,形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学习的责任心了;在为人处世上,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思考一下自己的责任是什么,然后再去做。
责任心,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今后他对社会、对家庭的价值体现。一般来说,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家长应把握以下几个常用的原则:
1.告诉孩子,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别人负责。不可想象,对自己不负责的人,何谈对他人负责?因此,家长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从孩子自身抓起,为孩子灌输责任意识,纠正以往不负责任的举动。
2.教孩子“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找借口几乎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生活中孩子常常会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和借口,来推托自己所做的事情。家长们应及时而理性地纠正孩子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清除滋生“不负责任”的土壤。
3.帮助孩子树立承担家庭事务的观念。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名成员,既应该享受其权利,当然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
4.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责任的分量,哪怕只是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维护一次公共财物的举动,一件表示同情心的事情。孩子积极主动时应给予表扬鼓励,疏忽或漠视时应给予批评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从而强化自己对他人负责,对周围环境负责的责任心。
5.父母身体力行,能够更好地感染孩子。父母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也是一面镜子。从一定角度来说,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
可以不擅长艺术,不能不热爱艺术
男孩需要艺术的熏陶。但这并不是指每个男孩都要从小学弹琴、学画画,这些应依男孩的兴趣而定。男孩可以不擅长艺术,但却不可以不热爱艺术。
艺术可以拓宽男孩的视野,增加男孩的见识,培养自己良好的情趣。有才华的男孩总是会令人印象深刻,并且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当这样的男孩走入社会后,写一笔遒劲的好字,可以给上司留下深刻的印象;弹一手漂亮的钢琴,让平时普通的他多了一份浪漫色彩;甚至当他以后结婚成家后,做一盘可口的家常菜,更令妻子惊喜和佩服。才艺不仅可以丰富男孩的生活,更有益于养成平和恬静的心境,让他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本身一样多姿多彩。
一般,男孩3岁以后,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到了这个年龄段会对自己的衣着等各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些男孩甚至更早就在这方面有了敏感性,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对男孩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鼓励,男孩就会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深谙交际技巧的男孩可以很快认识朋友,但要赢得尊重和好感,还需要有自己的见地和特长。
日常生活的感触琐碎细小,终日谈论生活是非,终归显得没有风度。而一个思想上站得更高的人,见地往往不同凡响,能赢得听众发自心底的赞叹。那么什么可以让人的灵魂站在更高的境界?答案是艺术。
提到艺术,很多人认为它代表古典音乐、美术、雕塑、舞蹈等具体的学科,因而很多家长以为将孩子送到艺术学校,学一门才艺就算是跨进艺术的门槛了,这其实是对“艺术”一词的片面理解。我们没有必要去用学术的观点讨论艺术的定义,通俗地说,艺术是抒发、传递、调动思想情感的手段。
按照这样的定义,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一门艺术。艺术并不是专属于大师的,它属于每一个人,因而也就没有必要盲目地崇拜西方的交响乐和让我们迷惑的希腊神话。
培养艺术领悟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学习乐器、倾听音乐、参观画展等,这一点已经得到很多家长的重视,不论孩子们是否喜爱,家长都愿意花钱将孩子送进才艺学校去受熏陶。但是这样的方式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孩子自己不喜欢,反而会增加他的厌学情绪。
针对目前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学艺困惑,再去强调学习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已经显得有点多余,我们需要面对的已经不是孩子学习艺术的资金投入问题,而是如何让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成为愉快而祥和的艺术的问题。太多家长寄希望于乐器,却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艺术修养的引导作用。
希腊有个习惯,妇女在怀孕期间要观看美丽的事物,据说这是为了使孩子也能成为美丽的人。美能使人精神愉悦、情绪放松,而愉悦和舒适能使人变得更加美丽。
教育家斯特娜夫人也建议给孩子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室内环境。孩子的房间应选择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屋子;墙壁最好是有利于视力发展的暗绿色,上面最好挂有各种美丽的装饰,可以是名画的复制品;床要洁白,被子要软而轻;最好在桌上陈列一些孩子喜欢的雕塑。
与斯特娜夫人的主张相似的还有教育家洛克,他号召家长让孩子多接触音乐,并相信旋律可以刺激大脑的发育。
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处处留下了痕迹,即便是孩子对艺术的理解也不例外。能够对艺术有敏锐的感知的孩子,心灵往往也敏锐纯洁,这样的心灵需要父母来呵护。说到底,还是要求父母自己有涵养。
如果父母的言语和动作都粗俗不堪,又常常在孩子面前谈论是非、吵架骂人,给孩子留下的就会是一副市井小人的形象,一方面孩子会模仿,自己成为一个缺少教养的人;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灵也会被母亲的大意损伤,这样的孩子面对青山绿水、天高云淡的美景也会无动于衷。
与孩子一起学习名著、排演戏剧、朗读诗文是很好的接触艺术的方式,做孩子的听众,让他在家里演奏乐器,就像开自己的演奏会一样,这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最好方式,也是让孩子的心灵得到爱的最好方式。
当然,艺术的魅力不仅是激发心灵、调动情绪,它还能丰富孩子的灵魂,使孩子建立起一种对美的信仰和追求。有艺术修养的人,气宇轩昂、谈吐不凡,更容易赢得别人的敬重,这也是艺术带给人生的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