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几岁,学点好口才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德群 若谷
- 802字
- 2020-06-25 05:20:56
第三篇 20几岁学会说好难说的话,做个化解问题的高手
第一章 把握分寸,克服老毛病才能说好话
别让恐惧扼住了喉咙
恐惧是阻碍人说话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我的老师在每堂课上都喜欢提问。无论何时被叫到,我都会口干舌燥。如果是一对一闲谈,我会稍微感觉好一点,但仍然紧张。”
“没有比求职更糟的了。在等待会见时,我总是冒冷汗,额头布满汗珠,腋窝也湿了。还没进办公室就这副样子!”
是什么使这些恐惧落在我们的身上?简单来说,每个人都想获得尊重、招人喜爱。自信和令人喜爱是实现自如说话的两个重要因素,几乎每个人都想从这两点中获益。不管我们已有多少,永远也不会觉得足够。为了这两样东西,人们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感,这种紧张感的出现源于以下两种心理因素:
第一种,不想献丑。这些人的想法是,一旦在众人面前说话,自己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会暴露出来,那从此以后,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吗?所以,不说话或少说话更稳妥。
不过,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想一想,一个人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短处,相对的,其长处也就无法显露出来。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发挥,诚诚恳恳地把话说出来,相信必会有不错的表现。
第二种,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所以会感到惊慌。有的人产生此种感觉是先天原因,如生来性格内向,他们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还有一些教育不当的因素也占其中:儿童时期因长辈不加以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等长大之后,便羞于与人接触,更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
害怕当众讲话,没有谁会是特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可能在说话前后或说话过程中出现紧张、恐惧心理,即便是演说专家、能言善辩者也不例外。恐惧不可怕,但一定要懂得克服。
关于如何克服当众怕羞的心理,卡耐基的意见是:“你要假设听众都欠你的钱,正要求你多宽限几天;你是神气的债主,根本不用怕他们。”所以,树立自信是克服恐惧感的第一步。你要这样认为,当你开口说话时,听众当中有人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对议题有十分精准的判断。
避免表意不明而引发歧义
人说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别人听懂自己,理解自己。一个人开口说话,令人清楚明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的话别人听不懂,语言不准确或者意思表达不清楚,就不能反映自己的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听者也就不能理解和接受,结果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甚至还会引起无法解释的误会。
“二战”期间,由于德军经常空袭伦敦,所以英国空军总是保持高度警惕。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日子,伦敦上空突然出现了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英国战斗机立即升空迎击,到飞临对方时,才发现这是一架中立国的民航机。
英国战斗机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这一情况,请求指示。地面指挥部回答:“别管它。”于是,英国战斗机对其发起攻击,把这架民航机打落了。后来,英国支付了一笔巨额赔偿才了事。
在这一事件中,英国地面指挥人员和战斗机驾驶员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是地面指挥部,不该用“别管它”这样语义不明的言辞来回答。这既可以理解为“别干涉它,任它飞行”,也可以理解为“甭管它是什么飞机,打下来再说”。其次是战斗机驾驶员的责任,在听到这种可作不同理解的命令后,他应该再次请示,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样就不致铸成大错了。
在遇到这种存在歧义的言辞时,一定要慎重处理,切勿模糊不清,否则它会成为你与人沟通的障碍,甚至会得罪人。例如,在一家公司中,人事流动是很正常的,对一个高明的部门主管来说,当有人走了以后,他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影响力来稳住留下来的人。但是,有很多部门主管并不注意这一点。
某公司的部门经理手下有6名职员。有一天,两名职员提出辞职,这位经理感到很不安,他对留下来的4名职员说:“那些精明能干的人都走了,我们的将来真是前途未卜!”显然,这句话得罪了留下来的4名职员,使部门的气氛更加紧张。
也许这位部门经理对留下来的4名职员并无贬低之意,可是由于他的不准确表达,使这4名职员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工作中,肯定会产生对抗情绪。
一个说话准确的人,总可以准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动听,使别人很乐意接受。当然,说话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是最理想的,那将使你拥有更多听众。但无论如何,为了准确传达你的信息,应尽量避免说那些会使人误会的言辞。
切忌粗俗无礼,不知所谓
现代人有句话: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是指礼貌、礼物。人们办事免不了以“礼”感谢,而这也必须要遵守礼貌的原则。一个人说话的态度,可以凸显其教育基础和风度。如果一个人谈吐有礼,自然说明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显现的气质也倍显高雅,在与人交谈时,倾听者才会对有礼者肃然起敬。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说话时都不注重礼仪,要么张口闭口不离脏字,要么提问、回答毫不客气,要么反驳别人时大声叫嚷,显得非常没有教养。
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见路边有一位老汉,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口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正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掉转马头往回赶。见到那位老人,他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你已经把客店错过了,前方路程尚远,若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讲究礼貌的重要性。“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与得体的礼貌将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呼开头,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交往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会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受阻甚至中断。
普通谈话中应注意的细节也与上述案例所体现的细节一样。例如,朋友交谈、出席宴会、参加面试等种种情况,尽管你可能讷于言语,但是如果每一次开口,你都能用正确、合适和礼貌的言语回答别人或参与讨论,那么相信你的魅力会渐渐地浮现在周围人的眼前,令他们对你刮目相看。
不要在别人面前喋喋不休
嘴巴能安慰一个人,也能伤害一个人。当你管不住嘴巴,没完没了地自说自话时,你就如同一只苍蝇一样,令倾听者感到厌烦,你将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一百多年前,美国著名的罗克岛铁路公司打算修建一座大桥,把罗克岛和达文波特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当时,轮船是运输小麦、熏肉和其他物资的重要工具。所以,轮船公司把水运权当成上帝赐予他们的特权。一旦铁路桥修建成功,自然也就断了他们的财路。因此轮船公司竭力对修桥提案进行阻挠。于是,美国运输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案子开庭了。
时任轮船公司辩护律师的韦德,是当时美国法律界很有名的铁嘴。法庭辩论的最后一天,听众云集。韦德站在那儿滔滔不绝,足足讲了两个小时。
等到罗克岛铁路公司的律师发言时,听众已经显得非常不耐烦了。这正是韦德的计谋,他想借此击败对手。然而,令韦德意外的是那位律师只说了一分钟——不可思议的一分钟,这个案子就此闻名。
只见那位律师站起身来平静地说:“首先,我对控方律师的滔滔雄辩表示钦佩。然而,陆地运输远比水上运输重要,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事实。陪审团,你们要裁决的唯一问题是,对于未来的发展而言,陆地运输和水上运输哪一个更重要?”片刻之后,陪审团做出裁决,建桥方获胜。那位律师高高瘦瘦,衣衫简陋,他的名字叫做亚伯拉罕·林肯。
韦德之所以用两个小时滔滔不绝地说,既是为了炫耀他的口才,也是存心在拖延时间,好让林肯在发言的时候让听众感到厌烦。但是他不仅错估了听众厌烦的剧烈程度,而且也低估了对手林肯的机智反应。这样一来,相比较林肯的言简意赅,韦德的慷慨陈词不但没能加深陪审团的印象,反而越发显得惹人生厌。
如何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清楚的意思,是说话的一个难题。在推销中这方面也显得尤为突出。当一个素不相识的推销员向你推销时,你一般都不会轻易接受,如果他喋喋不休,则更加令人难以忍受。所以言简意赅是谈话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原则。
著名推销员克里蒙·斯通说:“起初,我一直试着向每一个人推销。我赖在每一个人面前不走,直到把对方烦得累垮。而我在离开他之后,也是筋疲力尽。”很显然,这样做的效果对于推销业绩无所助益。
后来,克里蒙·斯通决定:“并不一定要向每一个我拜访的人推销保险。如果推销的时间超过预定的长度,我就要转移目标。为了使别人快乐,我会很快地离开,即使我知道如果再磨下去他很可能会买我的保险。”
谁知这样做竟然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克里蒙·斯通的订单竟然与日俱增。因为有些人本来以为他会磨下去的,但当他愉快地离开他们之后,他们反而会来找他,并且说:“你不能这样对待我。每一个推销员都会赖着不走,而你居然不再跟我说话就走了。你回来给我填一份保险单。”
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喋喋不休地向自己宣传,也不希望对方夸夸其谈,毫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你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其实决定权在对方的手中,因为他是受众,当他肯定了你的言论,你说的话才是有效可行的。
控制音量语速,避免无章法问答
谁也不能否认,说话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一段话出自演讲家的口中和出自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口中,对受众所产生的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因为演讲家懂得用最适当的语速、最优美的声调、最清晰的语音来吸引听众。
一个真正会说话的人,不仅要把自己的言辞修饰好,其表达方式也是经过锤炼的。大凡能够吸引人的对话或演讲,通常都是充满着智慧和活力的,这产生于说话者很好的表达能力。所以,如果你的声音足够优美且富有活力,可以使人对你产生极美好的幻觉,它能在你疲倦时让别人感到你仍然“精力旺盛”,能在你70多岁时还让人觉得你仍然“年轻”。
声音的质感是天生的,即使先天的条件使你无法拥有优美的声音,但你也一定要学会如何让语言抑扬顿挫。好的断句会让一句话产生奇妙的感觉。
声音优美、停顿有力并不够,我们还要把握好说话时的音量。什么情况该用多大的声音说话,吐字清不清晰,这也都决定了我们的语言是否能够感染别人。
例如,一次在某全国性会议上,因发电影票问题,引起与会者的不满。有几个人怒气冲冲地来到会务组兴师问罪。会务组组长是位语言心理战高手,他向对方解释时的声音越来越小,嘴巴也越来越靠近对方的耳朵,最后简直就是贴在对方的耳朵上说悄悄话。对方的脸色也由阴转多云,多云转晴。最后,组长拍拍对方的肩膀,亲热地问了一句:“明白了吧?”对方点了点头,微笑着告辞了。事后,有人询问组长:“组长,您跟他说了些什么,这么见效?”组长的回答令人大吃一惊:“其实我什么也没说!”“那对方为什么消了怒气呢?”“我跟他说话的方式使他消了气。”
中国有句俗话:有理不在声高。如果你天生就是大嗓门,那就只有尽量降低自己的音量,每个人的耳朵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并不是人人都想听你在一旁“打雷”。倘若你是因为气愤而大声怒吼,那么生气也是于事无补,对方也未必惧怕你;如果你很有礼貌地说话,反而会使对方感到自己有失风度。
说话就是这样一种有趣且难以掌握的艺术,如果你能够尽数掌握这些本领,相信什么难以开口的语言,在你的口中都会变成一篇优美的文章。
不要吐出没有风度的言辞
风度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在表现,说话有风度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言语表现。增强自己说话魅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加自己说话的风度。一个说话有风度的人,会令人仰慕不已、倾心无比。正如德国戏剧家莱辛所说:“风度是美的特殊再现形式。”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风度正是外在语言和内在气质的恰当配合。首先,风度是一种品格和教养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优雅的个性情趣,其说话必然是粗俗鄙陋、琐碎不雅的。其次,风度是一种性格特征的表现。比如性格温柔宽容、沉静多思的人,往往寥寥几句的轻声细语就能包含浓烈的感情成分;而粗犷豪放、性情耿直者,则说话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再次,风度是涵养的一种表现。这主要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卑不亢,雍容大度。最后,风度是一个人说话的遣词造句、语气腔调、手势表情等的综合表现。如法官在法庭说话时,往往会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咬文嚼字、逻辑缜密。
说话的风度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洋洋洒洒、侃侃而谈是风度,只言片语、适时而发也是风度;谈笑风生、神采飞扬是风度,温文尔雅、含而不露也是风度;解疑答难、沉吟再三是风度,话题飞转、应对如流也是风度;轻声慢语、彬彬有礼是风度,慷慨陈词、英风豪气也是风度。每个人在培养自己说话的风度时,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情趣爱好、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有所选择。另外,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其说话的风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与在家里跟家人闲聊时,就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度。
说话的风度是人的一种自然特色,是与时代相吻合的。我们反对脱离时代追求风度,我们也反对脱离自己的个性、身份去讲究风度。任何东施效颦、搔首弄姿、没有个性的说话都毫无风度可言。
由上述言论我们应该看到,是风度决定了语言的高度和延续程度。跟一个完全没有风度的人说话,就正应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老话。所以,培养良好的谈吐风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过犹不及,赞美奉承讲究“度”
赞美、恭维的话人人都爱听,但“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是谬误”,适度的恭维,会使人心情舒畅;反之,则使人尴尬。为了使赞美和恭维达到应有的而不是相反的效果,合理把握赞美的“度”就成为赞美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1.赞美和恭维一定要在适合的时机说,要看清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是不苟言笑的人,那么就要注意自己的措辞。
2.赞美和恭维的频率要适中。这里的频率是指相对时期内对一个对象赞扬的次数。次数太少,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次数太多,也会削弱应有的效果。而赞扬的频率是否适中,是以被赞扬者优良行为的进展程度为尺度的。如果被赞扬者的优良行为同赞扬的频率成正比,则说明恭维的频率是适度的;如果是呈反比的现象,则说明恭维的频率过高,已经到了“滥施”的程度。
3.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有些东西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人的容貌、性格、习惯等,这方面比较容易称赞。而有些东西则不稳定,比如人的行为、成绩、思想、态度等,若从长远考虑,赞美时要谨慎。
4.恭维的角度要新,但绝对不能怪,否则就成了拍马不及,又或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5.要根据所恭维对象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教育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来与之谈话或奉上赞美。
6.永远不要忘记,无论是赞美、恭维还是拍马屁,你的前提一定以真诚为基础,要知道,虚伪的话最容易被人识破。
把握说话时机,顺理成章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二是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睁着眼睛瞎说。
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说话是双方的交流,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行为,它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如说话对象、周边环境、说话时间等,所以说话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机转瞬即逝,便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同样的,如果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火候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如果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更加严重。所以说话时机掌握好了是相当重要的。
没有掌握最恰当的时机说话,不论话的内容有多么精彩,也不会有任何积极的意义,这就犹如一个有着强健体魄、良好技艺的棒球运动员,没有掌握好击球的瞬间,结果挥棒都只是落空。
例如,某学校为两位退休老教师举行欢送会。会上,领导非常得体地赞扬了两位的工作和为人。但是,两相比较之下,其中那位多次获得过“先进”的老教师得到了更多的美誉。这让那位老教师感到相当难过,所以在他讲完感谢的话以后,又接着说:“说到先进,我这辈子最遗憾的是,我到现在为止一次都没有得过……”这时,另外一位平日里与他不合的青年教师突然开口说:“不,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因为我们不好,都没有提你的名。”一时间,原本会场上温馨感动的气氛被尴尬所取代。领导一看气氛不对,马上接过话说:“其实,先进只是一个名义罢了,得没得过先进并不重要,没有评过先进,并不代表你不够先进,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事实……”这位领导本来是想要缓和一下气氛,但是反而使局面更糟糕。
其实,会场的气氛之所以会如此尴尬,最主要的还是退休老教师、青年教师以及领导他们三人没有掌握好说话的时机。就算自己心里有多少遗憾,这位退休老教师也不应该在欢送会这样的场合中讲出来。对于那位青年教师,也不应该在这样的场合上为了图一时之快,说一些刻薄的话。领导在出现尴尬的时候,也应该极力避开这个敏感话题,而不是继续在这个话题上唠叨不休。
所以,说话要注意时机,把握说话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我们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面前说合适的话,该说话时才说话,而且要说得体的话。只要我们有充分的耐心,积极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顺理成章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能让对方开心,又能令自己舒心。
顺势而言,曲线说话——说话曲直应有度
与人说话要讲究方圆曲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就不要出口。特别是在某些场合,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曲线说话的方式就能颇为容易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又不会令对方颜面大失。
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画画的兴致很高。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每画完一幅画,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价。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县官得意地说:“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此,怕什么?”
那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那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那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天老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那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那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那人:“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那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那人:“老鼠最怕它!”那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被点名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绕着弯说话。让县官在众人面前保住了脸面,又让自己避免了一场劫难。就算县官闻言哭笑不得,也不好意思当面责罚他。
差役所采取的说话方法正是“顺水推舟法”。顺势而言,曲线说话,是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争论时解决问题的较佳办法。
把握好说话轻重的分寸,不可太露骨
事情有缓急,说话有轻重。有些人在日常交际中,考虑问题缺乏理智,不计后果,说话没轻没重,以致说了一些既伤害他人、也不利自己的话。其实,把话说得有轻有重,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将心比心,把对别人说的话放在对自己说的位置上想一想,就知道我们所说的话有多少分量。
说话轻重,通常出现在规劝或批评对方的情况中,所以掌握好轻重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谁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当我们发现对方行为有所缺失时,不必说得太露骨,稍微暗示一下对方,或者旁敲侧击地提醒,对方通常能够明白你的意思,还会对你的善意规劝表示好感。
宋朝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对其部下说:“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张咏与寇准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个机会劝劝老朋友多读些书。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对此早已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公多读书。可是仔细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
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是啊,当年霍光任过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下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这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因而寇准读了《霍光传》,明白了张咏的用意。
虽然张咏与寇准过去是至交,但如今寇准位居宰相,直截了当地说不一定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张咏的一句赠言:“《霍光传》不可不读。”可以说是绝妙的。别小看这一句话,其实它能胜过千言万语。而张咏通过让寇准去读《霍光传》这个委婉的方式,使寇准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
那些熟谙暗示手段提醒别人的人,通常能将自己善意的评价和论断很好地传达给对方,其结果通常使评价方和被评价方获得双赢。虽然人人皆知直言不讳是耿直的表现,但是物极必反,有时候态度越强硬,越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最为高明的手段是根本不提“批评”二字,而是逐渐“敲醒”听者,启发他自我反省。
奉劝别人的话并不是随口说出来的,我们必须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把它说出来而不会让对方难堪。对于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最好采用暗示的方式,因为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劝说的目的了,无须再把话挑明,反而多加一层伤害。
幽默也要恰到好处
言语幽默的人处处受欢迎,言语幽默的人更容易获取成功。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法国作家雷格威更断言:“幽默是比握手更进步的一大文明。”幽默是人与人交际时的润滑剂,有了它的推波助澜,我们可以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不过,恰当的幽默会助人成功,但不当的幽默也会让自己陷入窘境。事实上,幽默是有很多禁忌的。
首先,幽默忌目的不明确,尺度不适当。打个比方来说,这恰如用杠杆原理去撬一块石头,目的是搬石头,因此弄清石头的支点在哪里则是关键。幽默的目的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幽默的尺度,则是幽默的支点。找到这一支点,能缓解气氛;掌握不好,将成为社交场合的破坏性炸弹。
通常人们所运用的都是嘲讽假恶丑的,颂扬真善美的道德尺度。即对幽默题材对象运用正确的道德评价,不用愚昧去嘲笑科学、不用错误的标准去攻击正确的事物。
其次,忌拿庄严的事物当做幽默的对象。比如说,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制度和人生的信仰等。不过,“拿庄严当有趣”对一些聪颖非凡的政治家来说,却可以成为武器。开政治玩笑,适当的幽默也未尝不可。有这么一则《小试智商》的幽默,是拿美国前总统布什开玩笑的:
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当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面,他问她:“请问如何才能衡量下属的才智?”
撒切尔夫人气定神闲地把她的外交大臣豪召来,问他:“你爸爸的儿子如果不是你兄弟,是谁呢?”豪爽快地答道:“豪。”豪离去后,撒切尔夫人对布什说:“就这样,很简单,不是吗?”
布什回到白宫,召副总统奎尔进来问他:“你爸爸的儿子如果不是你兄弟,是谁呢?”奎尔答不出来,跑去请教基辛格。基辛格听完问题,回答他:“基辛格。”奎尔随即回来答复布什:“基辛格。”
布什听了,叹道:“唉,奎尔,我真给你气坏了。答案应该是奎尔呀!”
这种类似的拿总统取乐的美国笑话,几乎俯拾即是。但是这类不伤大雅的政治玩笑,平民可以开,对于政客来说则需谨慎。
开玩笑、玩幽默,同样应注意有礼的问题,污秽、粗俗之物不可用。避开这些题材,并非幽默烹调的特殊要求,而是一般社交中应注意的礼貌常识。
再者,面对不如自己的人少调侃,少拿别人的疮疤作娱乐话题。
另外,幽默语言不可在伦理辈分上占便宜。在生活中,一些趣味低级的人往往喜欢找空隙给身边的同事当一会儿“父亲”或是“爷爷”辈之类的,这样也会闹得彼此都不开心。
综上而言,幽默不可不注意对象的地位和背景。掌握了幽默中的禁忌,才能让人喜爱、处处受欢迎,人际关系才能融洽、和谐。
开玩笑不能越过底线
开玩笑是生活的调味品。开玩笑可以减轻疲劳、调节气氛,缩短和朋友、同事之间的距离;彼此之间产生矛盾时,一句玩笑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消除积怨;开玩笑也可以用作善意的批评或用来拒绝某人的要求。
但开玩笑要把握尺度、掌握分寸,若玩笑开得过火,会给人一种被耍弄的感觉;弄不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会加深或引发与他人的矛盾。
爱说笑的人一般都心怀善意,他们想做的只不过是要多给人增加一份快乐而已。但无论如何,玩笑话有伤人的可能,其界限是耐人寻味的。必须随时记住,开玩笑和诙谐会有伤人的危险,要小心翼翼不能踏错一步,否则真是得不偿失。
万一说了伤人的话,一定要诚心诚意地道歉,不能就此放任不管。
开玩笑要注意对象,大大咧咧的人可以经常和他开个玩笑;和过于严肃、喜欢安静的人开玩笑就要轻一些。开玩笑还应注意内容,不能太庸俗、太低级下流,这样会有损于你的形象;也不能拿同事的生理缺陷或隐私来做笑料,因为有些人最害怕别人揭自己的伤疤,一旦有人冒犯他,他的自尊心会让他产生很不理智的行为,生活中这类事情时有发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而且每个人都不允许别人触及自己的隐私,当然更不允许别人拿自己的隐私开玩笑。如果谁在开玩笑时违犯了这一游戏规则,谁就会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一天,几个同事在办公室聊天,其中有一位胡小姐配了一副眼镜,于是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她戴眼镜好不好看。大家不愿扫她的兴,都说很不错。这件事使老常想起一个笑话,他就立刻说出来:“有一个老小姐走进皮鞋店,试穿了好几双鞋子都不满意。当鞋店老板蹲下来替她量脚的尺寸时,这位老小姐——我们要知道,她是近视眼,一看到店老板光秃秃的头,以为是她自己的膝盖露出来了,连忙用裙子将它盖住。她立刻听到一声闷叫声:“混蛋!”店老板叫道,“保险丝又断了!”
接着是一片哄笑声。孰料事后竟从未见到胡小姐戴过眼镜,而且碰到老常再也不和他打一声招呼。
其中的原因不难明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老常来想不过是说了一则近视眼的笑话,然而胡小姐则可能这样想:你取笑我戴眼镜不要紧,还影射我是个老小姐。我老吗?我才26岁!
所以,说笑话要先看看对哪些人说,先想想会不会引起别人误会。
开玩笑之前,先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对象是否能受得起你的玩笑,一般人可分为3类:第一种,狡黠聪明;第二种,敦厚诚实;第三种则介乎上面二者之间。对第一种人开玩笑,他是不会使你占便宜的,结果是旗鼓相当,不分高下。第二种敦厚诚实者,喜欢和大家一齐笑,任你如何取笑他,他脾气绝好,不致动怒。对这两种人,你可以先看看对方当时的情形,能否可以开玩笑。而第三种人你要小心。这种人一般也爱和别人笑在一起,但一经别人取笑时,既无立刻还击的聪明机智,又无接纳别人玩笑的度量,如果是男的则变得恼羞成怒、反目不悦,如果是女的就独自痛哭一顿,说是受人欺侮。所以开玩笑之前,要先认清对方。
再者,开玩笑要有轻有重,“重”的玩笑多半是开不得的,它只能在比较特殊的场合才能开。若在一般场合开比较“重”的玩笑,可能就不再可笑了,甚至会变成悲剧。朋友聚会,为了活跃气氛,应该选择一些比较轻松的玩笑开,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切不可开比较“重”的玩笑。
据某报刊载:张某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几杯酒下肚后,张某的脑袋就有些昏昏沉沉了。两位朋友边喝边和他开玩笑:“瞧你这丑样,你那儿子倒很漂亮,莫不是你媳妇跟别人生的?”张某是个小心眼的人,平时也爱丢三落四,但此时却牢牢记住了这句开玩笑的话。等张某跌跌撞撞回家后,就向妻子找茬:“你说!我长的是啥样,为什么这孩子却是那模样?到底是不是和我生的?”他边说边逼近妻子。突然,他冷不防从妻子怀里抓过孩子,拎着小腿把孩子扔到炕上,又顺手抓起枕头压在了哭叫不已的孩子的脸上,可怜的孩子顿时没有了哭声。见此情景,妻子极力想救孩子,却被丈夫打倒在炉灶前。妻子急恨交加,顺手抓起炉灶旁边的炉钩,死命地甩向张某。只听张某“哎呀”一声,松开了枕头,慢慢地瘫倒在地上。妻子从地上爬起来,不顾一切地向儿子扑了过去。她急忙掀去枕头,儿子的小脸儿憋得青紫,已经奄奄一息了。再看丈夫,他倒伏在地上,一动不动,一股青紫色的液体顺着他的右腮淌下,原来她甩过去的炉钩的尖端,刚好嵌进张某的右边太阳穴。她见状吓得昏了过去。
一边是只剩下一口气的宝贝儿子,一边是一口气也没有的丈夫。顷刻间,好端端的一家人家破人亡,毁于一瞬。
看来,开玩笑之前,务必要考虑这个玩笑带来的后果,不该开的绝不要随便开。有时开玩笑还要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及开玩笑的对象,不然也会发生意外,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总之,开玩笑不能过分,尤其要分清场合和对象。开玩笑的忌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和长辈、晚辈开玩笑忌轻佻放肆,特别应忌谈男女情事。几辈同堂时的玩笑要高雅、机智、幽默、解颐助兴、乐在其中。在这种场合忌谈男女风流韵事。当同辈人开这方面玩笑时,自己以长辈或晚辈身份在场时,最好不要掺言,只若无其事地旁听就是。
(2)和非血缘关系的异性单独相处时忌开玩笑(夫妻自然除外),哪怕是开正经的玩笑也往往会引起对方反感,或者会引起旁人的猜测非议。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也不能拘谨别扭。
(3)和残疾人开玩笑,注意避讳。人人都怕别人用自己的短处开玩笑,残疾人尤其如此。俗话说,不要当着和尚骂秃子,癞子面前不谈灯泡。
(4)朋友陪客时,忌和朋友开玩笑。人家已有共同的话题,已经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你突然介入与之开玩笑,转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断人家的话题、破坏谈话的雅兴,朋友会认为你扫他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