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没听明白”还是“我没说清楚”(1)

我埋怨你没听清楚,

你指责我当时没说清楚……

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和场合上演,

如果你还在为“谁的错”而纠结,

那么你就彻底OUT了,

因为这完全是一个沟通问题。

1.那些没有及时传达的信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相对于文字、符号、图画而言,它更具便捷性,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往往会表达出应有的意图、利益、思想等。因此,语言具有一项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有效传递信息。

比如,小王在商场对售货员说:“我要那件白色的裙子!”这一句话就交代了小王要白色的,不是蓝色的,是裙子,不是裤子,信息就是这样传递出去的。然而,因信息传达不及时而导致误解、矛盾,这种情形屡见不鲜,而这背后又有哪些隐情呢?

语言虽然是每个人都要使用的工具,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掌握它的使用技巧。为了及时、准确地把信息传递出去,我们首先要掌握“说话”这门学问。研究表明,有些信息传达不及时,并不是因为对方的领悟能力有多差,而是说话的人没有将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会不会说话决定着人际信息交流的成败,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语言功力的强弱。

前几天,小李升职了,于是邀请同事们吃饭。原本说好下午五点开始聚餐,但是已经过了半个小时,还有一大半人没来。小李心里很着急,随口说了一句:“怎么回事,该来的客人还不来?”旁边的几个同事听了这话,觉得自己是不该来的,于是悄悄地走了。

小李一看几个同事走掉了,心里一急,又说:“不该走的都走了!”剩下的同事一听,又想:不该走的走了,那么我们就是该走的了!于是剩下的同事又都走了。

看到这个尴尬的场面,只剩和自己平时关系不错的小王在了,小王劝小李说:“以后说话不要随便说,思考一下该怎么说才合适。”小李又说:“我没叫他们走啊!”小王一听,立刻火了:“你不叫他们走,就是叫我走了!”说罢,拂袖而去,只剩小李一人,莫名其妙地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

在上面的故事中,小李不懂得说话的技巧,没有及时准确地传达信息,结果引起了误解,给人际交往带来了麻烦。“该来的客人还不来”,这样说的意思就是已经来的就是不该来的。其实主人是想表达对客人还未到场的一种焦急心情,但从他那张嘴里出来的都像是反话,惹得身边的人心里不痛快。因此,有时候哪怕是一句话没有表达清楚,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可见把话说清楚有多么重要。

而在现代组织中,信息的传递就像人体的气血循环一样,显得更加重要。比如,一个公司能否正常运行就要看它的气血是不是通畅。如果公司的信息传送渠道被堵塞,那很有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执行力不够,从而影响到经济效益。尤其是公司的中间管理层,他们身上肩负着向下层传递高层决策的重要任务,如果没有掌握说话之道,信息传递不清楚,会严重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行。

小张在一个企业担任销售部门经理,在向下属传达本年度的销售指标时,将上级要求的“总销售额要达到120万”表述成“销售额在120万左右就能完成任务”,结果当年的销售额为110万,造成整个部门都没有达到上级的要求。这件事的根源不在底层销售人员工作不用心,而是由于小张在说话时没有准确地传达出实际的工作指标。120万的数字没有问题,只是这“达到120万”和“120万左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最终为他表述失误承担责任的是整个团队,这势必影响大家的心情,降低部门的工作效率。须知,工作人员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只是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纰漏。

与他人沟通的时候,当一两个字出现变动,那么它的意思往往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如“你最近读些什么书”和“你最近读的哪本书”,前者可以很泛泛地回答“读一些经管、文学类的书”,或者直接说出一些书名,而后者必须要说出具体书名;而且,“一些”和“一个”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也很好区分,但是对于那些不善言谈的人,当他想问对方具体看什么书时,对方给的答案却是哪一类书,这时,他肯定对这个答案不满意。然而,这并不是对方理解不透,而是他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就不清楚,这样信息在传递的时候就没有及时准确地到达对方耳朵里,不能怪对方说不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许多信息都是在传达过程中,因为主观表述不清楚而没有及时被听者所接收到。比如,让别人代捎物品时没有告诉对方物品的具体属性,结果导致对方捎错东西;或者没有说清完工时间,最终导致完工延期;抑或是导演在拍戏时对演员的指导不够明确,致使演员总是拍不出导演想要的结果,最终延长拍摄周期。可见,将话说清楚对最终的结果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不要再对话说不清楚这个问题满不在乎了,口才也是一个人交际能力的体现,口才好的人能够受到周围人的追捧,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处理和周围人的关系,而且这个能力正是许多人所羡慕的。我们通过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最终达到有效的沟通。

台湾节目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谈到说话之道的重要性,他说:“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因为怎么说,决定你是谁;说对了话,人生节目就由你主持!”说话是人的一种本能,只要你没有大的生理问题就能说话,它并不需要你缴费。而话说得好,还能为你带来各种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好的人际关系、高经济收益、自信心等。清楚地表达出自己要让对方知道的信息是会说话的基本要求,你可以有个直脾气,说话快人快语,但是不管快慢,基本的信息必须要准确传达出去。话说对了,就是你的意思让对方理解了;话说得好,就是你的话既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能让听话的人高兴。做好前者,你不会为自己说不清楚而懊恼对方的“不答己意”;做好后者,你的生活、事业更会顺风顺水。说话就是一件让各方满意的事情,能够及时传达有效信息,是会说话的基本要求。

这样才能说清楚

语言使用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才能让信息及时传递给听者。想提高效率,使整个流程更加顺畅,就要学会说话的技巧,口齿清晰,语速适度,思虑周全,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才能成为一个能说话、会说话的人!显然,把话说清楚于人于己都大有裨益。

2.沟通进行时:方言VS普通话

不知道在生活中你是不是遇到过这种状况,当一个外地来的人向你问路时,你很愿意帮助他,但是却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根本无法听懂对方的话,结果两个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很难完成一次有效的沟通。因为地域方言的存在,不同地方的人们交流起来经常会听不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造成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出现“说不清”的情景。

研究表明,方言是同一语言下的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其中,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根源在于语言发展不平衡性。比如,东北话、闽南话、四川话等就是典型的方言,如果不理解其特定的文化属性,我们就无法与说话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反而容易形成误解。

例如,一个福建人在飞机上遇到一个东北人,想和对方交流一下,却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一时间,双方都显得很尴尬。方言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性,通常南方人和北方人说话差异很大。显然,交流的时候根本就说不清楚,也听不明白,自然无法传情达意;而如果双方是在交易、恋爱交往或者进行战略对话,没有共同的一种语言作为工具,就会产生交流上的障碍,从而增大隔阂。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道理正在于此。

概括来说,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一个国家,操同一种语言,会大大降低国民交往和交易的成本,大大提高国民交往和交易的效率,从而避免因听不明白、说不清造成的隔阂与误会。

在闽南语中,“我跟你说”这句话说成“哇嘎日共”,福鼎话说做“哇嘎尼共”,显示出巨大的差异。如果有人突然跟你说一句“哇嘎尼共”,你肯定会呆呆地愣在那,不知道他中了什么邪,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

普通话的出现,就是为了避免对方只会说方言而表达不清什么意思。随着人员流动加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其他地方的人,有些工业发达的城镇会有许多机械流动人口,而学生上学也有区域的跨度。为此,普通话就成为跨地域人群相互交流的公共工具,它产生的初衷就是让说话的人能说清楚,听众能听明白。

方言本身也有许多优点,比如能带给人亲切感。通常,两个陌生的人相遇,只要一口乡音马上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家人之间、亲朋之间、同乡之间大多说方言,这样能促进感情的交流。

此外,方言代表了一个地域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在异地的火车站遇到口音相同的人,会有明显的亲切感产生。但是,方言只适合它流行的区域,不适合在学校、谈判桌上等场合使用,在这方面,普通话解决了方言在正式场合的尴尬局面。有一些家庭,夫妻都是不同地方的人,最终走到一起,普通话就成为二人主要使用的语言工具。下面这个案例就是这种情况。

上海人小郑和广东人丽丽是大学同学,两人相恋8年结婚,并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小郑说他和妻子能够和睦相处,不打架,不斗嘴,多亏了普通话。因为地域关系,他们常常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小郑说:“我老婆脾气特别好,而我性子比较急,虽然在上海生活了10多年了,但她都是说普通话的,不会上海话,而我自小说上海方言,普通话用得比较少。和她与儿子交流,我都是说普通话。有时候,我对她发发牢骚,或者两人拌拌嘴,用普通话不会出现过火的行为。反之,如果用方言沟通,那么在气头上难免说出一些伤人的话。”说到这里小郑笑了,“有的时候说几句方言,调节一下气氛,反正她也听不懂,内心的火气也就自然消解了。”

经验表明,人们在说普通话时不会出现过火的言辞,从而避免了发生严重的口角,乃至发生打架事件。在许多场合,我们提倡说普通话,就是把人们放在一个公共平台上,遵循基本原则,从而好好说话、办事,实现良性的交流与沟通。

小颖是湖南人,在广东一家服装公司上班,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干活。当然,办公室里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本地人之间交流特别喜欢用粤语,而小颖不会说粤语,有时看他们聊得笑哈哈的,自己一句也听不懂,也不知道在谈什么,根本插不上话。最后,她只好低头干自己的事。因插不进话,和同事交流少了,小颖总觉得同事们不太欢迎自己。

在办公室里用普通话交流是对同事的一种尊重,如果两个人总在办公室用方言说话很容易造成误会。让别人以为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当对方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时就会有无限的遐想。所以,我们还是提倡在公共场合使用普通话,容易说清楚,大家也都听得明白。

小邓是北方人,在一家南方的新闻媒体上班。有一次,去农村采访一位老人,老人不会说普通话,一口方言让她挺无奈的,最后她请本地同事做翻译才完成了任务。做地方新闻,本地记者占了很大优势,说方言能让当地人打开话匣子,但是,不免让人感到缺点大气、上台面的东西。普通话能展现一个地方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而且要是大家都说普通话,那就没有那么明显的“本地”、“外地”之分了,交流也就顺畅多了。所以,大力推广普通话就很有必要了。

有些时候人们不愿意说普通话,原因非常复杂。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从众心理。因为说普通话在一些地方没有形成风气,所以当你一开口就是普通话时,很容易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害怕受到周围人的挖苦、嘲笑和讥讽。有些人是为了迎合其他人,比如小赵想和上级搞好关系,所以在上级面前喜欢使用方言拉近关系。在社交过程中,如果一方使用方言,另一方也不好意思说普通话,随之也说起了方言,无疑都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和趋同心理。

(2)方言优越感。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对外开放早,国际贸易较多,最先富了起来。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当时很多其他地区的人都来到广东,并学习粤语,广东人也以说粤语为荣。在一些地区,经济、科技、文化较其他区域发达,于是当地人会产生一种语言优越感,所以不喜欢说普通话。

(3)有些人头脑中根本没有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国家的基本国策,由宪法所规定,公民应该履行这样义务,但是,他们往往认为说普通话没有用处,所以即便是在应该说普通话的场合,也让方言大行其道。

(4)因为有些人经常不说普通话,说惯了方言,所以说普通话拗口,表达不出思想感情,到了正式场合说几句普通话发现实在是说不明白,又怕其他人笑话,所以又改为方言,但意识里是赞同说普通话的,只是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