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研究报告(2014)
- 楼嘉军 李丽梅 孙晓东等
- 1791字
- 2021-04-02 11:45:15
前言
城市休闲化是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发展的一种形态。从世界范围看,一方面,城市休闲化过程揭示了城市发展基本价值诉求的变化特征,即由工业化时期突出以生产(制造)功能为核心的发展特征,向后工业化时期凸显以优化居民生活(生存)功能为核心的转变特征,这一核心功能的转变既反映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在自身发展中,其基本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体现各自作用的基本规律,又顺应了当今社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由满足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后,欧美发达国家人均GDP已经普遍处于3~4万美元左右的发展水平,城市居住环境生态化,居民可支配休闲时间占全年时间份额也上升至40%以上,而居民用于休闲或与休闲相关的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休闲正在成为推动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
从近年来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看,大致形成了三个重要的发展节点。其一,从城市发展层面看,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为代表的少数大城市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开始陆续进入城市休闲化发展阶段,由此揭开了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序幕。以上海为例,这一时期上海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居住环境完善、居民休闲方式转型和休闲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相继出现了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相似的休闲化特征。其二,从区域发展层面看,在21世纪初,包括杭州、苏州和南京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开始展开了城市休闲化的进程。其中,杭州在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大关以后,适时对城市发展定位做出了及时调整,明确提出从“旅游天堂”到“休闲之都”的转变目标,成为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中一个经典案例。其三,从全国层面看,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预示着我国从整体上将步入城市休闲化发展阶段。当然,这里所谈论的城市休闲化发展问题,离不开当前我国具体国情这一背景,不能与发达国家已进入较高阶段的城市休闲化特征相提并论。也就是说,在层次上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在特征上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连,在地域结构上城市休闲化水平呈现出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递减的发展格局。可以预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从生活层面的休闲方式、精神层面的休闲理念、物质层面的休闲设施,乃至于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中国无不深受席卷全球的休闲化浪潮的广泛影响,城市休闲化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本报告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背景与方法,主要是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框架以及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是评价与分析,从整体评价与区域比较两个层面,对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指数进行分析,并结合公共基础、休闲消费、休闲产业和休闲资源四个方面的数据,分别对36座城市的休闲化发展指数进行解读。第三部分是专题研究。
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休闲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仍然比较显著,总体上表现为由东部向中西部逐渐递减的发展态势。第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从公共基础、休闲消费、休闲产业和休闲资源四个方面的指数看,休闲产业与休闲消费与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相关。这一结果解释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以及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休闲化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第三,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结构,均衡化趋势逐渐明朗。第四,城市休闲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向好,与2011年相比,休闲化水平较低的城市比例从2011年0.64%下降至2014年的0.44%。
本报告撰写的分工如下:第一部分由楼嘉军与李丽梅负责完成;第二部分由楼嘉军、李丽梅、刘润和许鹏负责完成;第三部分由李丽梅、孙晓东、翁瑾、娄志宁、胡桑、刘松等负责完成。此外,参加课题材料收集、整理与讨论的还有马红涛、李婷、马芮、黄佳丽、王楠、党宁和吴文智等老师与同学。本报告得以顺利完成,与以上各位老师和同学近年来的辛勤劳动及课题组成员的精诚合作密不可分。作为课题负责人,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真挚的感谢与诚挚的敬意。同时,还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倪华老师对本书出版与审校工作付出的心血。
由于本报告有关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数据采集量比较大,来源又多元化,加之我们认识的局限,在数据处理、材料分析以及观点阐述方面难免会存在不足,敬请学者与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5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