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科护理学及其发展

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性学科,外科护理学则是护理学的一大分支。外科护理学包含了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基础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及技术。因此,外科护理学是基于医学科学的整体发展而形成。

虽然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并建立外科学,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限制,仅限于浅表疮、疡、外伤的诊治,几乎未认识到“护理”一词。随着社会各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科学得以快速发展。相关基础学科,如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以及实验外科学等的建立,为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早期的外科实践中,手术疼痛、伤口感染等曾是妨碍外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直到19世纪中叶,无菌术、止血输血、麻醉止痛技术的问世,才使外科学的发展得到飞跃。与之同期,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军队中看护病员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到观察和护理的重要性,以极有说服力的数字和惊人的业绩充分证实了护理工作在外科治疗中的独立地位和意义,并由此创建了护理学。

在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之前,我国的医疗理论以中医学为主。由于中西医理论的差距,加之几千年封建社会史和旧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参与护理的过程仅仅限于生活照料。直至建国后,各省市医学院校相继建立,才逐渐改观和发展了外科学。百余年来,除了外科技术的普及,更是拓展了新的领域,如心血管外科、显微外科、器官移植、微创手术、肠内外营养治疗等;相应的医疗器械,如体外循环机、体外超声碎石机、人工肾、内镜、人工呼吸机等不断推向临床;此外,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

现代外科学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和促进了外科护理学的发展。回顾外科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曾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三个阶段。

17世纪以后,随着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揭示,使医学科学逐渐摆脱了宗教和神学的影响,认识到疾病是外来因素作用于人体所致,故一切医疗行为都围绕疾病,从而形成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指导思想,也成为指导护理实践的基本理论。此期的特点是护理对象是病人,护理场所是医院,护理方式是执行医嘱并完成护理操作。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基于“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学说”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新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良好所谓社会适应能力”,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此,护理工作的重点从疾病护理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此期的主要特征是护理除了各项技术性操作外,更充实了许多“人”的研究,护士承担着多种角色:除了是护理者,同时也使教育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医护和护患关系改变,护理从医疗的从属地位转为合作关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基于疾病谱和健康观的改变,WHO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观念使护理对象从病人扩展到对健康者的预防保健,工作场所从医院延伸至家庭和社区,护理方式是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护士的职能更是多功能。

现代护理理念的逐步改变、时代的进步、人类对新生事物的不断加深认识和各学科间的交叉,大大丰富了外科护理学的内涵,对从事外科护理专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本专业特有的知识、技术,还要求其熟悉社会伦理学、社会经济法规、护理心理、人际关系等学科的知识。要求外科护士必须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对外科病人进行系统的评估,提供身、心整体的护理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真正体现“人性化服务”的宗旨。

外科护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尽管早在1958年,首例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抢救和1963年世界首例断肢再植在我国获得成功,体现了我国外科护理工作者对外科护理学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但随着外科领域有关生命科学新技术的不断引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医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我国外科和外科护理学的大战提供新的施展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外科护理工作者应不断认清形势,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强与各国外科护理人员的交流,吸取外国先进的、推出自己成功的经验,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为外科护理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