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导引(1)
- 当今社会不同群体心理研究
- 吕斐宜
- 4940字
- 2022-07-29 16:50:02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对心理及心理健康的研究,是近十多年的事。为温饱而奋战的国家,是没有条件从心理层面上去关怀关爱公民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经济上的积累,使我们可以去做这样的工作,提高公民生命质量。同时,当中国改革之路走到攻坚阶段,公民若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无法承受改革带来的各种心理冲击,进而将改革之路走下去,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发人深思的事件
(一)李阳家暴事件
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在上个世纪曾经是英语教育界响当当的品牌,一度和北京的新东方,上海的前进,并称为中国英语培训业“三驾马车”,但在那之后,新东方一骑绝尘,并于2006年成功赴美上市。疯狂英语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011年8月31号,李阳因“家暴”事件成为舆论的中心,疯狂英语才以这种特殊方式,再次被大众所提及。
家暴事件发生后,李阳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反思,他在微博上向大家报告,自己实施了家暴,然后向妻子认错,向孩子沟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说,父母没有给予自己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他心理上的缺陷。他说:“一切的罪过,一切的受苦受难皆归与父母有关,童年我是跟外婆外公在江苏长到四五岁后,做了五天四夜的火车到新疆跟父母相会。那个时候已经跟父母没法亲密了,我从小到大记忆最深刻的一些事情,比如父母不注重自信的培养,我非常自卑,病态的自闭。现在所有的坏习惯仔细想想都是生活中很多细节,一追溯都是追溯到小时候。”李阳坦诚地说,从小性格上的缺失,对自己现在很有影响。比如说,现在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很自信,而在管理一个团队的时候,却很茫然。
李阳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造成他心理问题的原因。先来回顾一下在这之前,他曾经是那么的光彩照人,每一次亮相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追捧,曾登上多少明星都梦寐以求的春晚舞台,成为多少人心中的偶像。没有人想到他是个有心理问题的人,连他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需要心理治疗的。因为缺乏这样的认识,所以,导致他在处理情感方面出现这样触犯法律的行为。
(二)黄洋遭投毒事件
黄洋,1985年生,四川自贡人,自幼学习努力,成绩极其优异,朴实善良,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本科学习期间参加了两次支教,大一暑假去安徽颍上,本科毕业时去西藏墨脱。复旦本科生高翔说,因为学校的公益支教社团项目“圆梦墨脱”和黄洋结识。黄洋2010年加入该社团后,因为性格随和且领导能力突出,一直作为社团的领队人,并且负责对新社员进行培训工作。
黄洋父母都是下岗职工。上大学后靠拿奖学金完成学业,五年来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还总是向家里寄钱。黄洋很慷慨,不管朋友中谁有困难,只要黄洋知道的,一定想办法帮助,就连两人一起吃饭,黄洋也是抢着付钱,虽然他的家境并不宽裕。
林森浩,广东汕头人,1986年生。高考时,林以780分的高分(满分900分)考入中山大学。2011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被保送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部。在科研方面,林表现出色。2011年9月,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青年论文论坛上,林的一篇文献被评为优秀论文。
2013年4月1日,黄洋在寝室使用饮水机喝水时,感觉水的味道不对,还特意将饮水机中的水倒掉,并对机器和水桶进行了清洗,原因是怕室友喝了这些水不好。当天,黄洋出现呕吐、发烧等症状,后经送医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通过调查得知,林因生活琐事,对黄洋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2013年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一个自己喝了饮水机的毒水觉得味道不对,把饮水机里的水倒掉清理干净,担心室友喝了不好,如此善良有才华而且承载了父母一生一世厚望的年轻才俊就因为喝一杯自己寝室里的饮水机里的水,而夺去生命。
一条鲜活生命的消失,引发人们沉痛的关注。学医之人,成绩非常优秀,却残忍地去谋害一位同学,年轻的生命因为另一颗年轻黑暗的心,终止于他最灿烂之时。人们不禁追问,究竟是什么样扭曲的心态,才会令一个研究生做出投毒之举。林曾说:“与心理不健康的人交往很痛苦,我本身也是这种人,也给很多人不舒服的感觉过”。也许这段话,可以折射出些什么。
(三)公交车纵火事件
2013年7日18时20分左右,福建省厦门市一辆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共造成四十多人死亡、三十多人受伤。经公安机关缜密侦查,犯罪嫌疑人陈水总被当场烧死。出于怎样的动机,驱使陈水总做出如些残忍的行为,这是人们想弄清楚的问题。在厦门市思明区局口街,认识陈水总的人都知道,陈和妻子、女儿挤在一套30平方米不到的两居室里。邻居们说,陈水总已经在此“蜗居”了30年。仅仅是因为贫困,就做出这样的行为?似乎不能让人信服。
在诸多邻居眼里,陈家三口话少,极少与人来往。这些年里,看不到任何亲戚朋友出入陈家的大门,陈家也从不串门。知情邻居说,陈家兄弟姐妹七个,陈水总排行第三,但是,和几位亲戚的关系也不和睦,经常吵架。相比起陈妻和陈女只是沉默,陈水总留给人的印象则是古怪、爱找碴儿。每当看着站在阴影里的陈水总要开始发作时,局口街的街坊们一致地躲得远远的。
近些年来,陈水总在当地一直以“上访户”的形象为他人所熟知,街坊们模糊地听说,他为了户口和低保的事情在到处奔走。他曾领过低保,后来外出打工低保被取消,因此上访。除了想办法对抗贫困生活外,陈水总还需要应对与正处于叛逆期女儿的矛盾,“家里只有一台电脑,有时候他和女儿抢着上网。”邻居们说。透过被隔断的走道,经常能清晰地听到陈水总与十八岁的女儿爆发的争吵,女孩的声音高亢激烈,陈水总也不示弱。
邻居们说,这两年的陈水总,性情大变,越发沉默。“不怎么闹腾了,也不怎么爱跟人吵架了。”大多数的时间里,陈水总独自待在家中,等待归来的妻子和女儿。在事发前20天左右邻居路过陈家,往屋里瞥了一眼,发现陈水总独自一人在家来回踱步,神情严肃,背影看起来“非常孤独”。“这两年太安静了,我还以为他喜欢这样的生活。”邻居说。他们万没想到,这是陈水总最后的平静。
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伤害无辜,陈水总的行为无疑应受到谴责,但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陈水总这些年的行为表现,应该说他在心理上的确存在问题,如果能够从心理层面对他进行关心和辅导,也许事件不会发生。有人说:“那辆被烧毁的公交车,很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大家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的人都不安全”。所以,永远不要对他人的困境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困境不是你我。全社会都应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四)地铁互殴事件
2012年10月7日,广州地铁4号线上一名6旬老人与28岁教师为争座位互殴。男教师头部、手臂布满血迹,耳朵被咬破一块,老人鼻部受击流血,车厢地板上血迹斑斑。两人被警方教育后释放。
乍一看来,广州地铁上发生的这一幕,不过是又一起“地铁互殴”事件而已,类似的行为,上海地铁上早已上演过女士版本,甚至连人人有座的飞机上,也在上演着打斗“连续剧”。似乎除了这场互殴来得更为血腥之外,要说并没有更多特别之处,也大可不必大惊小怪。的确,一家人之间尚且难免有纷争,人与人相处,当然也难免磕碰,发生了磕碰,一不小心没能收住,而升级为冲突斗殴,同样也是小概率事件。某种程度上,指望由个性并不雷同,且有着不同诉求的个体构成的社会,绝无任何冲突,完全和睦相处,其实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国”的境界,并非现实世界的真实图景。
不过,假如是因为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其实不难理解。即便是因为争座而起冲突,因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动手,诉诸暴力,这背后也不过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反应。然而,上述“地铁互殴”现象,恐怕还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争座”。据目击事件的公众描述,“其实上车后两个人都有位置,但两个人又吵起来”,是“列车到站后,男青年抢先进入车厢”,而阿伯上车后一直骂男青年,斥责其为何推人,随着你一拳,我一脚,一场血腥的“地铁互殴”就此上演。
那么,真正引起这场血腥斗殴的导火索,恐怕是进入车厢时存在相互之间的推搡,而这种挤碰是在所难免的。某种程度上,当原本微不足道的擦碰都足以燃起怒火,甚至成为一场血腥互殴的导火索时,即便没有地铁上的座位,如此低的燃点,也迟早会在其他的场合一不小心便擦枪走火。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是建议坐地铁时谦让,恐怕并不能从根本上掐灭人们拳脚相向的那根导火索,事实上,当出现了争执的时候,才想到去谦让,这样的谦让本身就显得勉强。当人们的心态不平静宽容,甚至更多充斥着不满与愤懑时,心理失去平衡,恐怕才是暴力行为“低燃点”的根源所在。无论是“地铁互殴”还是“飞机群殴”,其实都是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所寻找的发泄口罢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疏解不良情绪。
二、关注全民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我们注意到上述事件并不是偶发事件,社会上类似事件时有发生,事件当事人或是自我伤害或是伤害他人,令人痛心,发人深思。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心理因素不容忽视。许多研究表明,我国公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早在2007年全国心理健康指导与教育科普工作研讨会上,专家的调查数据是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人是一个身心的统一体——既是一个生理上的人,也是一个心理上的人,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应是人的脑力与体力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素质的充分而协调地发展。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没有健康的心理,个体不仅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做出应用贡献,而且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社会的破坏者。
(一)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除了要有科学的饮食和锻炼外,与心理状态也有着密切关系。大量研究表明,许多生理疾病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维护个体完整意义上的健康,不仅要注意健身,更要注意健心。
1954年,美国加州工学院年轻的生物学家欧兹及米勒在老鼠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联,老鼠只要压杠杆,丘脑背部就会有微弱的电流刺激。结果令人难以置信,老鼠不仅学会了通过按杠杆获得电流刺激,而且可以兴奋地持续按15-16小时,直到过度疲劳倒下,醒来后又投入按杠杆的“工作”。另一学者德尔加将一个电极插在一头特别易怒好斗的公牛的下丘脑中,当被激怒的公牛拼命向他猛冲过来时,他从容不迫地接通电极,公牛立刻变得出乎意料地驯服,并停止了冲撞。60年代,美国医生扎克布森用电极刺激病人下丘脑的有关位,人们惊讶地看到被刺激者面带微笑,表示感觉良好。
这些实验证明,下丘脑与人的情绪有关,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现在已发现除了下丘脑外,大脑中的边缘系统、颞叶、额叶的某些部位都与情绪有关。通过对大脑与情绪关系的研究,我们逐步弄清了为什么长期的不良情绪会导致身体疾病。我们以应激情绪为例,来看看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在应激状态下,下丘脑某些神经元被激活,促使体内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腺上肾素,从而使机体处于紧急动员状态,增加了机体活力,有利于应付外界刺激,战胜困难。但是长久持续的应激状态会摧毁机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进而导致胃溃疡、胸腺退化、免疫力下降等疾病的产生。类似的负性情绪,如过度焦虑、悲伤、抑郁等同样会致病。
古训:“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沉,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哈佛大学的一些学者[1],用了40年的时间,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21岁到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一人死亡。而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耶鲁大学也作了统计,结论是求诊的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美国学者在对500名胃肠道病人的研究中发现,在这些病人中,由于情绪问题而导致疾病的占74%。根据我国食道癌普查资料,大部分患者病前曾有明显的忧郁情绪和不良心境。我国心理学家在对高血压患者的病因分析中也发现患者病前常有焦虑、紧张等情绪特点。
由此可见,生理和心理是密切关联的,心理状态不好,饱受各种不良情绪的困扰,身体也不可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