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果面前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多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学员的第一理念。每当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努力去工作以提供满意的结果,而不是浪费时间去寻找借口。
老托马斯·沃森在看到一些做事拖沓的年轻员工时惋惜地说:“人们如此善于找借口,却无法将工作做好,的确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如果那些一天到晚想着如何欺瞒的人,能将这些精力及创意的一半用到正途上,他们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在美国卡托尔公司的新员工录用通知单上印有这样一句话:“最优秀的员工是像恺撒一样拒绝任何借口的英雄!”世上没有什么是不用费劲就可以自然做成的,假如你想找一百个借口,那么就能找到一百个甚至比一百个还要多的借口,这样,你表面上得到了安慰,但你将一事无成!
有一次,恺撒率领他的军队渡海作战,登岸后他决意不给自己的军队留任何退路,他要他的将士们知道,这次作战的结果,不是战胜就是战死,所以在将士们面前,他把所有的船只都烧毁了。像所有名将一样,他有拒绝借口、作决定于一瞬间的能力。
而一旦养成找借口的习惯,你的工作就会拖拖拉拉,没有效率,做起事来就往往不诚实。这样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他们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成功人生。在公司里,这样的人迟早会被炒鱿鱼。
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刘波,学的是新闻专业,形象也很不错,被北京一家很知名的报社录用了。但是,他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做事情不认真,遇到任何困难总是找借口。刚开始上班时,同事们对他的印象还很不错,但是没过多久,他的毛病就暴露出来了,上班经常迟到,和同事一同出去采访时也经常丢三落四。对此,办公室领导找他谈了好几次,但刘波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搪塞。
有一天,报社特别忙,突然有位热心读者打电话过来说在一个地方有特大新闻发生,请报社派记者前去采访,但是报社别的记者都出去了,只有刘波在,没办法,办公室领导只有派他独自前往采访。没多久,他就回来了,领导问他采访的情况怎么样,他却说:“路上太堵了,等我赶到时事情都快结束了,并且已经有别的新闻单位在采访了,我看也没什么重要新闻价值,所以就回来了。”
领导生气地说:“北京的交通是很堵,但是你不知道想别的办法吗?那为什么别的记者能赶到呢?”
刘波急得红着脸争辩道:“路上交通真的是很堵嘛,再说我对那里又不是特别熟悉,身上还背着这么多的采访器材……”
领导心里更有气了,于是说道:“既然这样,那你另谋高就好了,我不想看到公司员工不但不能给公司提供结果,反过来还有满嘴的借口和理由,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接到任务后,不管任务有多么艰巨,都能够想方设法完成,并且能提供结果的人。”
就这样,刘波失去了令许多人羡慕不已的好工作。
在工作中,像刘波这样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四处找借口来推脱的人并不少见,但是他们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也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假如你拒绝任何借口,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目标,以致没有东西可以使你消极时,你就会对一般的困难、阻碍视而不见。你的坚毅会吓退许多可以迷惑常人的心魔,会消减许多的困难与阻碍。
在结果面前千万别找借口!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让我们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成功也不属于那些寻找借口的人!”
抱怨与成功永远是南辕北辙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年轻时曾经在一家电器商店当过学徒。同时在这家店里帮工的还有另外两个学徒,他们都是同时进入这家商店的。开始时,三人薪水很低,另外两个学徒时常发些牢骚和抱怨,对工作日渐马虎起来。
松下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电器方面的工作,这次到了这家电器商店工作,面对着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他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为此,他每天都比别人晚下班,用这些时间阅读各种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在那两个同事外出休闲的时候,他却参加了电器修理培训班。他在学习电器知识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因为他决心靠学习让自己成为这方面的行家。这时候,他的那两个同事却因为这些而嘲笑他,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松下幸之助继续学习的决心。
终于,通过不断地努力,他从一个对电器一窍不通的学徒变成了一个能够给顾客清楚明了地讲解电器知识的专家,并且还可以自己动手修理与设计电器。这一切努力没有白费,店主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对松下先生的这种学习精神非常赏识,不久便将他由普通学员变成了正式员工,并且将店里的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处理,这为松下先生以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之相反,他的两个同事最后的结果却是,因为一直没有学识上的进步,最终只能被店主解雇。
职场中,许多平庸员工总是抱怨老板对他们太苛刻,工资太低;抱怨公司没有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舞台,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机会。
他们只知道抱怨,却不懂得反省自己,他们根本不知道被公司重用是建立在认真完成工作的基础上的。他们整天应付工作,不停地抱怨,结果他们失去了工作的动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斐然的业绩。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升迁和加薪机会。
一天,在某商店的皮鞋柜台前,一位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正和年轻的店员聊天。店员告诉人力资源专家,他在这家商店已经工作好几年了,工作业绩却并未得到赏识,他十分郁闷:“老板太没有眼力了!像我这样一个学历不低、年轻有为的人,还愁找不到一个更体面而有前途的工作?”
这时,有位顾客走到他面前,要求看看袜子。店员对顾客的请求不理不睬,继续向人力资源专家发牢骚。等他把话说完了,才转身对顾客说:“这儿不是袜子的专柜。”
那位顾客又问,袜子专柜在什么地方。店员说:“你问总服务台好了,他会告诉你。”
两个月后,当人力资源专家再次光顾这家商店时,没有再看见那位店员。另一名店员告诉他,上个月,公司人员调整时,他被解雇了。“当时,他很惊讶,也非常生气。”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人力资源专家又碰见了那个小伙子,他面色沉重地说,找了几个月都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说完后,他匆匆离去,说是要去参加一个面试,虽然工作一般,薪水也不比原来的高多少,但他还是很珍惜这个面试机会,一定不能迟到。
如果那个小伙子懂得珍惜原来的工作机会,努力工作,今天就不需要这样努力地去找工作了。
许多工作不顺利的人,常常不停地抱怨。其实,他们自己所抱怨的并不是导致失业的最主要原因。恰恰相反,这种抱怨的行为刚好说明,他们倒霉的处境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为自己工作也好,服务于老板也好,必须把努力的目标放在如何做出让老板满意的成绩上,职场中提升最快的是那些工作认真、踏实肯干、能给公司提供结果的人。一个只会抱怨的职员,在老板心中的印象一定无法达到最佳。
抱怨与成功永远是南辕北辙。不断向别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为公司创造满意的成果,你才会有成功之日。
用100%的热情去做1%的事
热情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一个没有热情的员工不可能始终如一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更不可能做出创造性的业绩。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奖赏,你必须像最伟大的开拓者一样,将所拥有的梦想转化为实现梦想而献身的热情,以此来发展和销售自己的才能。”
历史上许多巨变和奇迹,不论是社会、经济、哲学或是艺术,都因为参与者100%的热情才得以进行。
著名人寿保险推销员弗兰克·贝特格在他的自传中,向我们充分诠释了这一点:
“在我刚转入职业棒球界不久,我就遭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我被开除了。理由是我打球无精打采。老板对我说:‘弗兰克,离开这儿后,无论你去哪儿,都要振作起来,工作中要有生气和热情。’这是一个重要的忠告,虽然代价惨重,但还不算太迟。于是,当我进入纽黑文队时,我下定决心在这次一定要成为联赛中最有热情的球员,给球队提供一个满意的结果。”
“从此以后,我在球场上就像一个充足了电的勇士,投出的球是如此之快,如此有力。在烈日炎炎下,为了赢得至关重要的一分,我在球场上奔来跑去,完全忘了这样做很容易中暑。第二天早晨的报纸上赫然登着我们的消息,上面是这样写的:这个新手充满了热情并感染了我们,并称我是队里的‘灵魂’。”
“退出职业棒球队以后,我去做人寿保险推销工作。在经历了十个月令人沮丧的推销员生活之后,卡耐基先生的一席话让我如梦初醒。他对我说:‘弗兰克,你毫无生气的言谈怎么能使大家感兴趣呢?’于是,在以后的日子我决定以我加入纽黑文队打球时的热情投入到做推销员的工作中来。有一天,我进了一个店铺,我鼓起了我的全部热情去试图说服店铺的主人买保险。也许他从未遇到过如此热情的推销员,只见他挺直了身子,睁大眼睛,一直听我把话说完,最终他没有拒绝我的推销,买了一份保险。从那天开始,我真正地展开了推销工作。在12年的推销生涯中,我目睹了许多的推销员依靠热情成倍地增加收入,同样也目睹更多人由于缺少热情而一事无成。”
可以说,弗兰克·贝特格之所以在事业上能够有所成就,能够取得这样的一个结果,与其说是取决于他的才能,不如说是取决于他的热情。
麦当劳汉堡店内的员工,他们的工作很简单,并且有一套非常有效的生产作业在背后支持。他们也很少遇到不寻常的要求,跟客户打交道也不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工作,员工们对此却倾注了100%的热情。他们永远面带微笑,非常有礼貌地向客人请示。热情让他们做事机敏,工作速度既快,质量又好。
对于每一名员工来说,热情就如同生命。凭借热情,我们可以释放出潜在的巨大能量,培养一种坚强的个性;凭借热情,我们可以把枯燥乏味的工作变得生动有趣,使自己充满活力,培养自己对事业的狂热追求;凭借热情,我们可以感染周围的同事,让他们理解你、支持你,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凭借热情,我们更可以获得老板的提拔和重用,赢得珍贵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当莱特兄弟在经营自行车行的同时,动手研制能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时,人们都说“不可能”;但经过不懈地努力,飞机终于上天了,并且很快成了时速最快的运输工具。莱特兄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当全世界都认定中国是贫油国,地下找不到石油时,李四光带领他的地质勘探队,找到了一个又一个蕴藏丰富的油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事实上,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但只要你换一种方式去做,并突破固定思维的束缚,很多“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
1921年6月2日,《纽约时报》为纪念电报诞生25周年,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中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现在人们每年接收的信息是25年前的25倍。
在大多数读者眼里,这是一句普通的话,普通得甚至很多人读后就忘记了。但是,在一些喜欢思考而且眼光独特的人眼里,这却是一条极具商业价值的信息,美国至少有20位人士立即对这一信息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即准备创办一份文摘性刊物。他们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都到银行存了1000美元,作为资本金,并办好了营业执照。
然而,当他们到邮政部门办理有关发行手续时,邮政部门告诉他们,由于很快就要进行中期选举,此类刊物的征订和发行暂时不能办理,开禁时间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总之,在这种情况下办这样的一份刊物是不可能的,因为大环境不理想。
听到这个消息后,有19个人认为局势对创业不利,于是他们很快就递交了暂缓执行的申请。但是,一个名叫德威特·华莱士的年轻人却没有理会这一套,也没有把别人那句“不可能”的话放在心上。他认为,“不利因素”也可能转化为商机,这不,邮政人员一句话,就为他“消灭”了19个竞争者。
华莱士回到他租住的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储藏室,在未婚妻的帮助下,他们一共糊了2000个信封,并装上征订单寄了出去。就这样,《读者文摘》诞生了,而且很快创造了奇迹。到了20世纪末,《读者文摘》已拥有19种文字和48个版本,畅销127个国家和地区,用户1.1亿,年收入5亿美元。几十年来,在美国期刊排行榜中,《读者文摘》一直牢牢坐在第一把交椅上。《读者文摘》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华莱士已把人们认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工作中,假如我们也能像华莱士那样,遇到困难时就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就能发现事物有利的一面,就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如果华莱士也像其他人一样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现在美国期刊排行榜上,就不一定有《读者文摘》的名字,而华莱士也不可能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华莱士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者绝不会等到时机成熟、万无一失时再开始工作,只有那些在既定的环境中能从“不可能”中看到希望,并自动自发去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才有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在现代公司里,一些员工之所以总是遭遇失败,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做事时要等到万无一失再动手,或是一遇到障碍就退缩。因此,在接受上级的工作指令时,他们总是抓住那些消极的因素不放,而不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消极的一面变为积极的一面。
在工作中,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定什么事情都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认为你能行,然后去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做任何事。
这样,在任何领域你都能获得成功。
联邦快递公司(Federal Express),其创始人史密斯(Fred Smith)提出专门经营“隔天送货服务”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刚提出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说不可能,有人告诉他,如果可行,美国有那么多的航空公司为什么不做?而你现在连一架飞机都没有,是不是太异想天开了?果然,开始时并不顺利,第一架飞机的任务仅载送了五个包裹,其中还有三个是史密斯先生自己的,这时嘲笑的声音更大了,但是史密斯先生并未被动摇,继续坚持这项别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业,最后联邦快递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快递运输公司。
遗憾的是,在很多大公司里,抱着“不可能”心态的员工还有很多,他们不敢冒险,在遇到严峻形势时,习惯的做法是小心谨慎,保全自己,其结果是一辈子平平庸庸,没有任何大的成绩。
其实,没有什么不能做,要知道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要想有卓越的结果就要敢于冒险,就要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魄力。许多成功人士不一定比你“会”做,重要的是他们比你敢做、敢想。
依靠一流的结果套牢老板的心
每个老板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只会留下那些业务能力最强的员工。馅饼并不会从天上白白掉下来,只有你努力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老板才会重用你。
1993年,郭士纳就任IBM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这是IBM第一次从本公司员工以外挑选的一个领导人,而郭士纳出任之际正是IBM亏损严重、即将分崩离析之时。
郭士纳上任后,他的扭亏为盈的措施之一就是裁员。他在一份备忘录中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你们中有些人多年效忠公司,到头来反被宣布为‘冗员’,报刊上也登载了一些业绩评分的报道,当然会让你们伤心愤怒。我深切地感到自己是在要大量裁员的痛苦之时上任的,我知道这对大家都是痛苦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也是必要的。”
不解雇政策是IBM企业文化的主要支柱,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认为,这样可以让每个员工觉得安全可靠。如今,郭士纳裁员却是动了大手术,辞退了至少35000名员工。裁员行动结束后,郭士纳对留下来的雇员说:“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为公司工作多年,薪水太少了,职位升迁太慢。但你必须拿出点成绩让我看看,得给公司创造出最大的效益。现在,你是否能继续留任,就看你的表现了。”
通过对“冗员”的治理,郭士纳在短短6年中重塑了IBM这个曾是传奇式偶像企业的美好形象,使之走上了重新增长的复兴之路。
职场中辞退员工是经常见到的事情,有些人已经是司空见惯、处变不惊了。但有一个道理我们必须明白: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必须靠利润去维持发展,而要发展,便需要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公司是员工努力证明自己业绩、提供结果的战场,员工证明自己的唯一法则就是业绩或结果。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你没有做出业绩或者没有提供结果,你迟早是一枚被弃用的棋子。
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勤奋工作的员工,而不是那些曾经作出过一定贡献,现在却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自以为是、不干活的员工。在一个凭实力说话的年代,讲究能者上庸者下,没有哪个老板愿意拿钱去养一些无用的闲人。
1994年初进微软的唐骏没去成他想去的市场部门,而成了微软Windows NT开发组的程序员。那时微软拥有像唐骏这样的工程师不下万人。
他是如何从这些小工程师中脱颖而出的呢?
在微软Windows NT开发组,唐骏发现了微软在Windows版本开发中的局限。当时开发Windows的程序是这样的,先做英文版,再由一个300多人的大团队开发成其他语言版本。这样做产生的结果是,其他的版本落后于Windows英文版上市几个月甚至是几年。
唐骏认为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半年后,他经过实验,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微软很快接受了他的方案,并且委任唐骏为该方案的负责人。实施方案的人员组成一个团队,唐骏从一名工程师变成一个部门经理。
在这里,唐骏用业绩为自己的个人品牌增加了含金量。他先是在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亲自面试,首批招收了27名员工,迅速构建了“上海微软”最初的班底;3个月后,管理系统初步建成,技术中心开始运转;6个月后,唐骏领导的技术中心各项运营指标已位居微软全球5大技术支持中心之首,唐骏也因此获得了“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这是微软公司内部的最高荣誉。
由于业绩突出,1999年7月,唐骏领导的微软中国技术支持中心首获微软全亚洲的技术支持业务,唐骏成了微软亚洲技术支持中心的领导者。
唐骏之所以受到老板的器重,主要是有骄人的业绩做后盾。在这个以业绩为主要竞争力的时代,没有能力改善公司业绩,或者不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员工,是没有资格要求企业给予回馈的,因为这种人恰好是公司打算“去掉”的人。
当今社会,大多数公司、企业都是老板出资办起来的,公司必须有效益才能继续发展下去。那些能力平庸、没有业绩、不能提供结果的员工再怎么乖巧也很难换取老板的赏识。因为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老板考虑的是自己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你不能为老板赚钱,不能提供一个让老板满意的结果,老板就只能另请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