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社会心理学绪论

本章导读

本章主要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历史和基本理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它的知识积累和研究发现,可以使人们科学了解身边的诸多社会现象,或直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许多人文科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一、概述

(一)定义

1.定义及其特征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该定义由奥尔波特(G.W.Allport)提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影响最大、最广泛、最持久的定义之一。

(2)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乐国安)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3个特征:

①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包括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行动,两者或两者以上社会互动的过程,个人与他们所属群体之间的关系等。

②这个定义说明了社会行为的原因,社会心理学家试图寻找导致各种社会行为的先决条件。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对理论建设很重要,同样,理论对预测和控制也很重要。

③这个定义还说明了社会心理学家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对人类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其研究包括结构观察、抽样调查、实验等。

(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金盛华)

此定义中,社会心理学由3个主要部分构成:

①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

②人际相互作用;

③社会影响。

(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侯玉波)

2.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研究取向的争议。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这两种倾向实际上是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或心理学看做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源而言,绝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把社会心理学看做是处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跨界学科。即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自身既带有社会学的性质,又带有心理学的性质。

3.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①联系

A.两者都重视探讨社会环境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两者的研究对象都包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并且他们之间也相互借鉴研究成果。

B.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会使用一定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如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②区别

A.内容上,社会学考察社会群体和社会结构,侧重于探讨社会和各种群体的结构、变化及发展;社会心理学考察社会的“心理面”和“心理流”,侧重点在于各种群体和个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B.着眼点和方法上,社会学使用大量的社会调查方法着重于宏观的社会研究和分析;社会心理学更加关注微观领域内的现象,采用大量的实验法来测量人的情绪、态度等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

(2)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①联系

A.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研究中都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

B.社会心理学建立在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且需要借助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②区别

A.研究性质上,心理学的研究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它从一般意义上研究个人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带有具体性和情境性,它分析人们具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如何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B.研究对象上,心理学研究的是群体中的个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心理活动产生或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因素和条件。

C.研究方法上,心理学多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社会心理学不仅采用上述方法,还要利用档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现场研究等方法。

(3)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除了与社会学、心理学联系密切外,与哲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我们需要吸取相关学科的养分,同时应该防止社会心理学的问题社会学化、心理学化或者其他学科化。

Tip

要对社会心理学下一个明确的、令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能接受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阿伦森(E.Aronson)曾说过:“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那么,下一个给社会心理学下定义的人会是你吗?

(二)研究对象

1.乐国安观点

(1)个体的心理及行为

①人的社会化;

②自我与同一性;

③社会动机;

④社会感觉和认知;

⑤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

①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②人际沟通。

(3)群体心理及行为

①群体气氛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群体的凝聚力和一致性、群体的目标和规范、群体的结构和互动、领导活动和领导效力、群体决策、群体的冲突和解决方法,以及集体行为、社会运动。

②大群体心理,如民族心理、阶级或阶层心理、性别差异心理等。

(4)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①教育社会心理学;

②管理社会心理学;

③法律社会心理学;

④环境社会心理学;

⑤健康社会心理学;

⑥宣传社会心理学。

2.金盛华观点

(1)社会心理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化,态度及其形成。

(2)社会认知:主要包括社会知觉,刻板印象与归因,自我概念,价值取向。

(3)社会互动:主要包括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助人行为,侵犯行为。

(4)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从众、依从和服从,劝导与态度改变,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合作、竞争与冲突。

(三)研究方法

1.原则

(1)客观原则:按事物的实际表现去揭示其内在的本来面目,而不加任何主观臆断或歪曲。

(2)联系性原则:将研究对象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发展性原则:研究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新情况,不断更新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成分和研究工具。

(4)交往原则:在交往和活动过程中进行动态研究。

(5)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从不同的视角综合考虑。

(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机统一原则。

(7)批判与继承辩证统一原则:在理论方法体系和实践研究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8)人道原则:在进行有关人的研究时,不要做损害被研究者心身的事,应是为了利人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有益于人的手段,并力求达到促进社会健全发展的结果。

2.具体方法

(1)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了无关变量的前提下,由实验者任意建立自变量并对它们加以操纵和控制,激起被试的某种心理或行为,通过观察因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又称为询问法,它根据被调查者对事先拟定问题的回答来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统计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特征。

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法在研究社会态度、社会知觉等方面十分有效。

(3)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者直接地、系统地观察被研究者在日常环境下发生的自然行为,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和数据,并根据这些事实和数据来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方法。

观察法包括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观察法尤其适用于研究群体中的互动。

(4)档案研究法

档案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有目的地收集大量现有资料,获得并分析已有的信息,找出某些社会事实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档案研究法在研究文化和历史趋势中特别有价值。

(四)发展简史

1.孕育时期(古希腊时代–19世纪上半叶)

从古希腊时代到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总体上看,有两条基本线索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

(1)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lato)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影响,但是会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2)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认为社会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决定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2.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1)初创阶段

①1838年,孔德(Comte)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着社会学的建立。

②精神病学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眠术的应用,揭示了个体的心理调节依赖于另一个个体的操作作用这一事实,从而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③1908年,麦独孤(McDougall)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开创了本能心理学;罗斯(E.A.Rose)出版《社会心理学》,开始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④在社会心理学初创时期存在四种主要的理论形态: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和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德国的民族心理学,代表作是冯特(Wilhelm Wundt)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塔尔德(G.Tarde)、涂尔干(E.Durkheim)和勒庞(Gustave Le Bon)。

(2)确立时期

从20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实验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

①F.H.奥尔波特(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标志着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②G.米德(G.Mead)是社会心理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符号互动理论米德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后形成的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

3.扩展时期(二战—至今)

(1)美国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刺激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繁荣,而且社会心理学也直接服务于战争。

②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危机频发,呼吁社会心理学到社会现实中去解决最迫切的社会问题。

(2)欧洲

①20世纪60年代,一批欧洲社会心理学家不满于“美国殖民化”的社会心理学,提出了建立欧洲社会心理学的主张,创立实验室,创建学术期刊,使欧洲社会心理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②以2001年出版的欧洲《社会心理学手册》为标志,欧洲社会心理学已成功地解构美国社会心理学的霸权地位,并和美国社会心理学一起成为当今世界社会心理学的主流。

(3)苏联

①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中断了30余年的社会心理学开始复苏。

②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开始迅速发展。

③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以及社会共同体的方向发展,并更多地走向社会。

二、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心理动力是在弗洛伊德(S.Freud)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心理学思想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探寻深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动力源,以及揭示这些动力的性质、强度和活动模式。心理动力学家认为,人的许多行为,包括社会行为,不是出于个体的自由意志,而是由这些动力全权决定的,由于这些动力基本上是无意识操作的,因此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

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1)社会心理动机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冲动与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冲突,它在社会压力的作用下得到升华之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弗洛伊德用本能范畴解释人类行为的最初动因,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最终、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的原始本能。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就是他的社会心理动机论。

(2)社会化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说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超我概念的提出,部分地纠正了弗洛伊德在其本能论中的强烈的生物决定论倾向,超我是一种个体力图与社会和文化保持一致的心理机制,超我概念是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的重要概念。

(3)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力比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力比多”所集中表现的区域是不同的,个体使用或操作这种区域时会有一种快乐的满足。它包括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正是沿着这一顺序完成其人格的发展历程的。

(4)群体心理学思想

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问题也可以在一个单一的、具体的问题——个人与其父亲的关系——的基础上得到解决。”在《群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中,弗洛伊德提出了集体心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情绪联系”和“认同作用”。

原先以“性”为目的的“力比多”在群体中转化成一种广泛的、普遍意义上的“爱”,并由此构成群体心理的基本成分,即群体中的情绪联系是靠爱来维系的。弗洛伊德以家庭关系作为其他群体关系的原型,作为解释各种人类群体人际关系的基础,把家庭中的父亲比作群体中的领袖。当群体的成员用领袖代替自己的超我时,他们也“在自己的自我中相互认同”。

2.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20世纪30年代后,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淡化了生物性色彩,更关注社会文化对心理成长和后天自我发展的影响,因此又被称为“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1)阿德勒的追求卓越与社会兴趣学说

阿德勒(A.Adler)认为,人生而具有自卑感,个体行为的最根本动力就是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自卑感是人们趋向成长、追求卓越时的一种重要因素,是人的所有形式的成就和进步的基础。接着,阿德勒指出每个人都有追求卓越的独特方式,即“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健康的生活风格就是带有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社会兴趣是指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生活的天生需要,它主要包括职业任务、社会任务和爱的任务。

(2)霍妮的基本焦虑学说

霍妮(K.Horney)认为神经症不仅导源于个体偶然的经验,而且也导源于个体生活于其间的特殊文化条件。她曾特别提出,西方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个人竞争原则就是现代社会神经症盛行的主要根源,由于这种竞争“文化条件所造成的人们的心理困难,要远远强于人们应付这种困难的平均能力”,因此形成了普遍存在与现代工业社会之中的个体的“基本焦虑”,而这种基本焦虑恰恰为神经症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3)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学说

弗洛姆(E.Fromm)认为,社会潜意识是被社会意识压抑的那部分内容,是为社会所不允许的个体的欲望和要求。他还从社会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了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后果是使个体产生孤独感,并且社会化的程度与自由度、孤独感的程度成正比。

弗洛姆可以说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最终“将心理分析学从原先主要是一种‘个体的心理学’改造为一种‘社会的心理学’”。

3.评价

(1)从学科历史的角度看,精神分析学派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延伸至个体行为的内部动机。

(2)在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中,精神分析所提供的概念体系是最为系统和实用的。

(3)弗洛伊德对人类“非理性”一面的昭示给心理学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同时,对人类理性的漠视也就是对个体能动性及创造性的抹杀,所以精神分析理论面对人类高级的社会心理现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在对传统行为主义的批判和继承中发展起来的,是当传统行为主义陷入危机之后,作为对危机的反应而形成的多种学习理论体系的统称。

1.传统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传统行为主义以华生(Watson)和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行为主义对学习问题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学习如何发生,或“刺激—反应”的联结如何形成。由于传统行为主义对意识的存在持有怀疑与排斥态度,因此他们的理论基本只对学习做出“客观的”解释,而不考虑他们认为带有主观色彩的有机体内部过程。

(1)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

在华生看来,人类行为完全来自学习,尤其是早期训练,而学习的决定因素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被控制的,控制的最基本途径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机制。

(2)赫尔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赫尔(C.L.Hull)重视中介变量和整体行为,他认为,有机体是环境中的一个自动化的学习系统,而驱力还原是这个行为系统的基石。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者中“激进派”的代表。斯金纳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操作主义,他认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是一种应答行为的研究,其特点是给予一个或者几个已知的刺激,而操作行为是在不具备已知刺激的情境下,有机体对自身需要的刺激自发发生的反应。操作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获取刺激的工具,刺激的获取将会强化这一操作行为,这便是学习。

2.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米勒—多拉德(Miller-Dollard)的模仿理论

米勒(N.Miller)和多拉德(J.Dollard)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理性行为都是习得的,同时,他们注意并考察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学习行为的影响。米勒和多拉德提出,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包括驱力,线索、反应和奖赏四种因素,他们解释一些学习类型的基本模式可以归纳为:

线索→(内部反应→驱力)→外部反应→奖赏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Bandura)将行为主义的研究原则扩大到两个人和群体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习得和改变上来,把强化、认知、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等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人的行为发展变化。由于他强调了认知和自我调节在人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也就提出了人、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决定论。

3.评价

(1)从研究内容看,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范畴内描述了学习过程,确定了与学习情境变量有关的许多规律、原则。由于特别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对改造性活动的分析研究。

(2)从研究层次看,社会学习理论既研究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又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产生影响的行为模式。但社会学习理论无法解释更高层次的问题,如社会阶层或角色对行为的影响、文化规范与行为的关系等。

(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泛指所有从社会认知入手,对人类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诸种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人内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结构,重点研究个体的认知结构。

社会认知理论的最初产生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和勒温(K.Lewin)的直接影响,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有力推动。

1.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

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又称平衡理论,它是由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亚理论取向,其基本假设是:个体的行动永远朝着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或恢复其认知系统协调一致的方向进行,并且这种假设可以扩展到群体中去。

费斯廷格(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成就。该理论认为,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会推动人们努力去减少不协调而达到协调一致;并且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不能使不协调加剧的情境和信息因素。

2.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阐述社会认知过程本身,归因理论者认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社会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信息加工观点,它将人与计算机作类比,把人看做事一个逻辑理论家,把人的大脑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这个系统能够用符号表示外部环境中的事物和自身的操作过程,并对它们进行信息加工。

在某种意义上,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分析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在试图回答人何以表现出特定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个问题。

4.评价

(1)社会认知观点强调对个体认知过程的研究,动摇了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界长期以来占据的统治地位。

(2)社会认知观点肯定人具有认知外部世界并根据认知成果进行决断的能力,张扬了人类的理性光辉。

(3)社会认知观点以逻辑推论形式提出,同时基于一定的实验依据,对于其所对应的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解释功能。

(4)社会认知观点揭示了了解社会心理过程的可能性,并渐渐成为一个可以应用到任何研究领域的分析工具。

(5)社会认知取向的理论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研究脱离个体的实践而只是抽象地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研究局限于个体的认知过程而忽略群体社会心理现象。

(四)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1.符号互动论

米德(G.Mead)的符号互动理论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集中代表,西方的社会学家几乎都是从互动理论涉足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符号互动理论作为社会学之中的宏观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学之中心对象的个体行为之间的沟通桥梁,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影响不亚于精神分析。

2.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出现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其与交换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从本质上说,社会交换理论源自社会学,为了理解和解释交换行为,一些社会学者力图将心理学的内容吸收进来。所以,社会交换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社会学取向的理论。

霍曼斯(G.Homans)采用强化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将强化理论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主要观点有:

(1)个体得到的奖赏越多,就越愉快,并倾向于增加有关行为或活动;

(2)当前活动与过去得到奖赏的活动越相似,人就越易于由于收益期待而发生这种活动;

(3)一种活动的收益越大,人就越多做出这种活动;

(4)如果一种活动得到的奖赏越多,往后的同样奖赏引起相同行为的单位价值就越小;

(5)如一种活动不能得到预期的奖赏,就会引起愤怒,此时侵犯对人就有了奖赏的意义。

3.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属性解释社会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由于这一理论的基础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戏剧比拟来阐发的,故称为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的核心原则即个体的行为应与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无论是什么角色,客观上都包含着标志这一角色的各种象征,包含着为这一角色所特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及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对个体而言,担当起某一角色,也就意味着要使自我内涵与角色的内涵相吻合,使自我与角色协调一致。这一方面意味着个体的变化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个体被约束和受制约。

Tip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无被嘲笑“人格分裂”?也许,我们只是在不同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生如戏,想来也是精彩纷呈呢~但是要注意在合适的场合扮演合适的角色,不要拿错剧本,走错片场哦~

(五)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

1.社会认同理论

20世纪70年代,由塔菲尔(H.Tajfel)和J.怀特(J.C.Turner)等人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是群体关系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也是欧洲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研究成果,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了群体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许多社会现象。

(1)定义:塔菲尔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关于他从属于某一社会群体,以及对作为社会成员的他而言具有显著感情和价值的东西。

(2)基本过程:类化、认同、比较。

2.社会表征理论

社会表征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是群体行为研究领域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由莫斯科维奇(S.Moscovici)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经由瓦格纳(W.Wagner)、乔德里特(D.Jodelet)等多位学者的研究逐步完善起来。社会表征理论集中体现了欧洲社会心理学强调群体的价值取向。

(1)定义:社会表征是人们用来对周围事物或目标作出反应的一系列定义性短语或形象,它们是社会的一种共享性知识,是用来解释世界的工具。

(2)特征:

①社会共享性与群体差异性;

②社会根源性与行为说明性;

③相对稳定性与长期动态性。

(3)基本过程:锚定、具化。

3.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

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discoursive social psychology)是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欧,并在其后获得极大发展的一种社会心理研究范式。1879年,波特(J.Potter)和韦斯雷尔(M.Wetherell)出版《话语与社会心理学》一书,第一次系统阐释了话语研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最初只是引入了一种新方法,但随后表现出了明显的解构与颠覆性特征。

基本观点:

(1)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话语的建构性,反对传统实证观点的个体主义和心理实体的观点。

(2)话语分析在研究中引入了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3)话语分析主张,意义是在实践中依照一定的规则被生产出来的,为了把规则也融入到对实践的考察中来,仅仅描述意义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意义的生产条件。

【关键词】

调查法 实验法 观察法 档案研究法 群体心理学 社会兴趣 认知失调理论 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理论 角色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表征理论 话语分析

【想一想】

1.你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你的实际生活、学习、工作有帮助吗?试举几例。

2.请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你的一段情感(友情或爱情)的发生、维持、发展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