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遇到了一些人。
有的人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有的人留下了侧脸的记忆,有的人面对面相视了好几分钟,还有一些人一两年能见一次,剩下一些人一直在我看得见的身边。
有时候我想起他们,觉得很暖。
我想和你说说他们。
几年前,我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怕离场时引发混乱,我让主持人继续活动内容,自己悄悄退场。事后,主持人跟我说,有个穿白色连帽衫的女孩,背着书包戴着眼镜,梳着齐刘海,知道我已经离开之后,她对主持人说:“哥哥,我能不能抱抱你?”
主持人问为什么。
女孩说:“你们站在台上的时候,那种自信给了我好多力量,我希望能够抱抱你们,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
有人听到这些话,一定觉得很荒唐,难道抱一个人就能得到对方的力量?
然而主持人跟我转述这件事的时候,我却觉得心头一暖。
面对一个陌生人,要说出自己内心幼稚的愿望,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真的想要变得更强的信念。
在常州。同学们提问环节的时候,一个坐在第三排的女孩怯弱地举起了手。她穿着粉红色小棉袄,表情很拘谨,不似其他同学朝气的脸庞。也不知道为何,我看到了她。也许是因为那一刻,我觉得,克服内心的怯弱恰恰是另一种光芒。
她拿起话筒,沉默了一会儿,开始说自己的故事。
“我是职专毕业,成绩不好,老师对我妈妈说我毕业之后找不到什么好工作,最适合做的是相夫教子,家里对我也不抱任何希望。后来我生了一场大病,在床上躺了整整半年,那段时间看了《谁的青春不迷茫》,我就一直在想,一个人的人生是不是真的靠自己就能改变?病好了之后,我尝试着去考厨师证,我考到了。后来我又决定去考幼师证,也成功了。现在的我在一家幼儿园当老师,我跟同事说今天想来看看你,她们都抢着帮我代课。我就想当面跟你说一句谢谢。”
她说这些的时候,我在台上哭得特别惨。一方面是因为她的勇敢,更大的原因是觉得自己还配不上她的“谢谢”。
我跟同事说了自己的心情之后,同事说:有时候一个人遇见另一个人真的会有改变,无论对方是不是足够强大,只要这个人愿意去接纳,去寻找,去突破,人生就会有更多可能性。你总等着别人来救你,只会坐以待毙。你主动伸出手去抓东西,也许能浮上岸。
四年前,我要去长沙出差两天。邮箱里收到了一封来自湖南大学的邮件。我还记得写信的是刚读大一的辛同学,在信里她写了大学对她的意义,也写了她理想中大学的样子,文笔措辞很讲究,行文也工整。最后她提到希望我能再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多安排一场活动。几千字的邮件,初出茅庐的信心和掏心掏肺的诚意,让我一下就回到了当年读书的心境和模样,我给她回信说“好的”。
时间又过了一年。再次收到她的邀请邮件,依然是工整的行文,以及更为稳重和自信的语气。有了第一次的交道,第二次也就顺理成章了。
到了第四年,我带着电影《匆匆那年》到湖南宣传,又收到了辛同学的来信。她说她已经申请到了阿里巴巴的数字阅读部门的岗位,这是她最后一年带着学弟学妹们工作,她希望我们还能够去湖南大学。我说“好”。
那一次之前,活动都是匆匆忙忙,没有过多的客套,也不知道现场的工作人员彼此谁是谁。《匆匆那年》的活动结束之后,我突然想起这件事,就问同事,谁是辛同学。这时远远走过来一个女生,穿着长款的风衣,微笑着像个老朋友。
我祝贺她有了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也惊叹这四年就这么一晃而过。于她,四年一直在成长;于我,唉,感觉老了四岁。
2015年的4月,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又带着《左耳》到了湖南大学。前脚刚到就收到了一封邮件,信里写:今天去湖大了吗?虽然这次我不在那里了,仍然祝好。还能与岳麓山下的记忆安然相拥——发自坐标已变为杭州的脚下生风往前走的辛同学。
我没有回复邮件,却抑制不住满怀喜悦。
她曾在邮件里说:“第一年,因为‘信’的加场,那份感动带来的善意,在之后的日子里,给了我莫大的鼓励。那种感觉就像雾气弥漫的早晨,天八分亮,摸索着向前,迎面而来的车灯,穿过雾气带来惊喜——每念及此都极具画面感。而这就是我以为的,荡气回肠的勇气。”
看着一个人一直在变得更好,那种感觉比自己好起来,还要好。
还有小强。
偶然的原因,我去年去了一趟小强在西安城旁边的老家。小强的妈妈说:有一天,他突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光线传媒的招聘,第二天就收拾东西说他要去找你,拦也拦不住。他身上的钱不多,只够买一张去北京的车票和几晚的住宿。他从未出过远门,我和他爸爸都很担心。
我想起第一天见小强的样子。本来面试是要提前预约人力资源部的,但小强背着大书包,提着大箱子直接到了前台,戴着眼镜,一副很认真的工科男的模样,刚好人力资源部的同事正在送一位刚结束面试的应聘者,问了小强几句之后,印象不错,他就破例得到了初面的机会。我不知道小强使了什么招让人事的同事当天就给我打电话,让我最好亲自给他面试,因为他待不了两天。
刚好我那天临时取消一个会议,于是见了小强。我问他平时喜欢做什么,他说拍照。我问他拿什么拍照。他就从大大的背包里拿出了装备,说是自己攒钱买的。我要看看他的作品,他拿出电脑,每一次的拍摄都整整齐齐地分清楚了目录,电脑桌面很干净。我问他平时写不写东西,他说写,我说回头给我看看,他说我带了。然后打开箱子,拿出厚厚一叠作品。我笑了。他也笑了。
那一刻,我想和这个小孩成为同事。不是因为他热情或积极,而是因为他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哪怕我要让他现场给我做个蛋炒饭,他也许都能够立刻从箱子里拿出油盐酱醋炉灶来。
一晃几年,小强坚持认真地工作,偶有疏忽,我都会特别严厉地批评他。我总觉得一个人年轻时必须要吃很多亏,犯很多错,要被当成小孩很多年,才能够真正成为那种独当一面、被人依赖的人。我总怕他想事情不够周全,所以这些年任何事情都要用不同的方式交待好几遍。
《谁的青春不迷茫》电影筹备那段时间,我每天焦头烂额,忐忑不安。面对别人的电影,我无所畏惧,一路往前。轮到自己的电影,突然就傻了。无论怎么做,心里都没底,很慌张。不知道怎么发布,也不知道受众会不会有兴趣,几次跟小强通电话,都忧心忡忡。小强大概也觉得自己帮不到什么忙,就只能每次安慰我说不要太焦虑了,大家都会来帮你的。
过了一周,小强说:“同哥,我已经把各个微博群微信群的读者都组织起来了,大家都很期待,所以,你只管去做吧。”
然后小强把大家的对话纷纷截屏发给我。那时,我突然觉得多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我问小强:“你是怎么把大家组织起来的?”他笑了笑,啥都没说。
直到后来,我在微博上看见有人给我留言,附上了一张长图——那是小强写的一篇关于我的文章,好多细节我都忘记了,一个工科男居然记得那么清楚。那篇文章看得我泪眼婆娑,想到以前让他写个几百字的工作总结都得三催四请,再想到他自己一边哭一边写这几千字的文章,猛然发觉,他已经长大了,能对我说“同哥,你先撤,我断后”了。
这些年,身边每个人面对生活都有挣扎、困惑、无助、委屈、不服,可每个人面对未来又无比的坚韧、相信、努力、坚持、奔跑。进入一群人当中,会有对比、失落、自卑、迷失,可抽身而出的时候,也能明确地告诉自己要的是什么,追的是什么,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不怕我偶尔会难过,因为我很清楚道路还很长;我不怕我偶尔想放弃,因为我很清楚那只是自己一时的无力。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先天优越的条件,没有养尊处优的环境,我们的每一天,都要靠自己的努力,逐日捱过。自漫长无涯的人生中,寻找些微光,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严寒的冬天里,哧地一声,一次次在燃起的火光中,看到温暖的炉火、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还有最亲爱的奶奶,这未尝不是接近卑微的幸福的一种方式。
当每一根火柴点燃之后,汇聚成熊熊火光,我们就不会在寒冷中孤独离去,而是照亮温暖整个人生,前路与归途,光明一片。
当一个人需要光亮的时候,他是积极的;当一个人找到光亮的时候,他是无畏的;当一个人追逐光亮的时候,他是可敬的;当一个人给予别人光亮的时候,他是温暖的。
我想知道你,也想知道自己,在通往未来的路途上,是否能点燃那些微光,一直向着光亮的方向前行。
谁的青春不迷茫系列,
写到这里已经是第三本了。
《谁的青春不迷茫》主题是迷茫,
那是我20岁到30岁成长的日记,
写给自己看,
没想到也让很多读者找到了共鸣。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主题是孤独,
北漂之后的生活,
常常是一个人待着,
待着待着就发现,
和孤独也能化敌为友。
《向着光亮那方》主题是光亮,
是在茫茫黑暗中追逐希望,
是和固有的积习一刀两断。
为何是光亮?
想一想,我们人生中每天发生的故事总是与一些关键词有关:
或不被理解。
或无法转弯。
或失去原则。
或从不相信。
或付出代价。
或抗拒告别。
……
在这些绝望的挫败的时刻,
我们以为自己完蛋了,没救了,
心灰意冷,等待命运的审判。
这本书里的17个故事,
时过境迁,回头再看,
自有悲伤,也自有荣光。
只要你不害怕,去接纳,
那些看似负面的关键词,
假以时日,
全是照亮人生的盏盏明灯。
这里没有皆大欢喜的药方,
只有隐约可见的启示。
谁的青春不迷茫,
迷茫背后是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