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玄奘西行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闰十二月,著名僧人玄奘赴印度取经。
(1)声名鹊起
佛教在唐代空前繁盛,这与历朝皇帝的扶植有关,唐武宗灭佛只是个例外。
官方的统治方略虽是以儒学为本,并把孔子作为儒学的祖先,但并不意味着对佛教存有敌意,相反,由于对佛教的教化功能及对民众思想的影响力很是赞赏,因而官方对佛教采取既扶植又限制的政策。即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佛教的发展,但是如果佛教过分繁荣对皇权构成威胁的话,则转而进行限制。
玄奘像 日本
此像由日本佛教徒于镰仓时代(14世纪)根椐中国的玄奘石刻像所绘,画风极具日本特色,也不失中国风貌。
唐高祖在遇到灾祸时,曾向佛祖许愿求福,一次是隋末起兵前,一次是李世民九岁病重时。唐朝建立后,李渊曾设职管理僧尼。他看到“嗜欲无厌”等不良行为在一些僧道中流行,便决心整顿,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下《沙汰僧道诏》。此项举动并不是来禁止人们信奉佛教、道教,而是要把佛教、道教引到正轨上来。诏书斥责僧尼、道士中的不法之徒的种种触犯刑律的行为,强调在教徒中选优汰劣的意义,表白自己实际上是要“兴隆教法”, “情在护持”。由于政局突变,此诏最终未施行。
唐太宗李世民年少时身体不好,他父亲李渊就到寺院祈祷菩萨保佑,在世民病愈后造一尊石佛以示“还愿”。据《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载,太原起兵时,李渊曾在兴国寺门外以“兴国”两字大作文章,暗指菩萨保佑李家起兵得天下。李世民继位后,虽然表面上仅尊重孔子、孟子、尧、舜,对于佛教并不是很在意在。实际上,却对佛教表现了异常的热心。他假装托辞是为报“母恩”,在宫内建寺院,实际上是求佛大施恩惠于人民。
佛教在唐太宗继位后得到了扶植和利用。太宗即位不久,将通义宫送佛门为寺院,声言旨在报“母恩”,大行布施。他还几次诏令全国有寺的地方,应适当令人削发为尼,但又严格规定了人数。《诸州寺度僧诏》规定“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宜度五十人。”《度僧于天下诏》规定“总数以三千为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诏令为隋末唐初之际在各战中阵亡者建立寺院,以此表明他树其福田,为阵亡者超度灵魂,显示他怜民恻隐之心,矜愍之意。
唐代,中外交往空前繁盛,玄奘法师就是在中国和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佛学大师和著名旅行家,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玄奘原名陈祎,出家后法名玄奘,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出生在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南)。他的曾祖父是北魏的上党太守陈钦,祖父陈康做过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惠曾任隋朝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令。玄奘的父亲后来辞去官职回到老家,过着且耕且读的生活。陈惠精通儒学,又喜欢佛学,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严格。
陈惠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就是陈祎。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记忆力和理解力也特别强,在父亲的指点下,他八九岁时开始诵读经书,对佛学也产生了兴趣。
早在陈祎出家之前,他的二哥陈素就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做和尚,法名长捷。见弟弟聪明早慧,陈素便把陈祎带到洛阳,经常领他到寺里听法师们讲经。整日受佛经的熏陶,陈祎产生了出家做和尚的念头。
陈祎十三岁那年,大理寺卿郑善果被炀帝派到洛阳,准备剃度二十七名和尚。陈祎知道后,立即跑去报名。没想到听到此消息赶去报名的已有好几百个人,其中不少人还是熟读佛经并深有研究的人。他因年纪小而未被录取。当时他很难过,经常在郑善果的衙门外走来走去。
一天,郑善果在衙门外看到了他,知道他是因没被录取而在衙门外徘徊张望,便问他:“为什么你年纪轻轻却一定要出家呢?”
他认真地回答:“我出家是想继承佛祖释迦牟尼的事业,从而让佛教教义发扬光大留传百世。”
郑善果十分欣赏陈祎的志向和才能,又见他能对问题对答如流,便破例录取了他,让他接受剃度,进入佛门。郑善果感慨地对同僚们说:“这孩子风骨难得,将来必能成为佛门高僧,可惜我年岁已大,看不到他成材的那一天了。”
陈祎出家以后,法名玄奘。
玄奘出家后,与哥哥陈素同在净土寺。那时寺中有位景法师讲《涅槃经》,他随众听讲,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又向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他听了一遍,大意尽通,认真学习,无所遗漏。众僧大为惊异,共同推举玄奘开座复讲。他当仁不让,讲解精粹,穷尽奥妙,大名也就从此传开了。当时玄奘才十三岁。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东都洛阳仍处在隋朝残余势力王世充的统治下,洛阳城破败不堪。玄奘就向他的哥哥建议到长安去。他们到了长安,住在庄严寺。可是,唐王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没有时间顾及佛事,以至于在长安的佛学高僧大多离开长安,游移到没有受到战争影响的四川。于是,玄奘又和他的哥哥离开长安,经子午谷来到汉川,跟随篷空、和景二位法师学习了一个多月,然后一起前往成都。各方高僧也因蜀中安定相继聚集在此地。于是大开法筵,宣讲经论,使玄奘有机会从道基、宝逻二法师听讲《阿毗昙》、《摄大乘论》,从震法师听讲《发智论》。玄奘对诸部经书在两三年间就全部通晓,名声也传遍了蜀、关、荆、楚各地。
大慈恩寺 唐
图中的大雁塔是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原塔是玄奘为保存经典及佛像而建的,形制全部仿印度样式。
(2)待机西行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这时的玄奘正好在成都受佛教最高的受戒形式“具足戒”。由于他把蜀中所有的经论全都钻研了一遍,于是想出去远游求师以解答疑难。当时住在成都空慧寺的二哥不放他走,玄奘只好私下和商人结伴,沿三峡顺流而下。到荆州天皇寺后,给慕名而来的人们讲《阿毗昙》、《摄大乘论》。镇守荆州的汉阳王李元庆率领僚属们也慕名而来听他讲法。
讲完后,玄奘继续向北周游,访问众高僧。到桐州向休法师质疑;又到赵州向深法师学要典《成实论》。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入长安大觉寺,从岳法师学小乘经要典《俱舍论》,都能读一遍而知其意旨所在。
这时的长安,佛事已经比较繁盛。玄奘经常在大觉寺听僧辩和法常两位佛家大师讲解佛经。在众多听讲的和尚中,玄奘学习和理解得最好,因而两位法师对他大加赞赏,称他为佛门的“千里驹”,玄奘在长安成名。
随着玄奘对佛学的研究越深入,产生的疑问就越多。他发现,国内翻译的佛经很不齐全,已有的译本也有很多前后不一致和令人百思不解的地方。为寻求佛法,取得真经,弄清佛经的真实含义,他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印度那烂陀寺戒贤三藏的弟子明友法师来到长安传“瑜伽学”,长安的许多高僧都是他门下的徒弟。玄奘得此良机向他请教,十分钦佩明友法师佛学的高深,自此对瑜伽更加倾心,并决心西行到印度那烂陀寺,向戒贤三藏求学:一方面解开心中的疑惑,一方面取回《十七地论》(即《瑜伽师地论》)。
当时的唐王朝刚建立不久,北方及河西一带经常有突厥入侵的威胁,朝廷对出国西行的人控制得很严。玄奘约好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向朝廷上书申请出国去印度取经,结果没获批准。同伴们都退却了,而玄奘却一如既往地坚定不移。
玄奘西行求法图 敦煌石窟 西夏
此画为局部,绘玄奘行于悬崖峭壁间,伫立观望,意志坚定自如,身后所跟的猴子即是后人衍化成家喻户晓的孙悟空。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有一位秦州僧孝达在长安学习《涅槃经》课满还乡,玄奘不顾一切和僧人孝达一块来到了秦州。然后自己又随人经兰州,到凉州。凉州是河西一大都会,经常有来往不绝的葱岭以西各国商人。玄奘在凉州停留一个多月,应邀讲经。西域诸国商人施奉珍宝无数,他只留一半作燃灯费,剩下的都给各寺庙。西域客商回本国后,玄奘的美德和要西行求法的弘愿在四处受到宣扬。因此,西域各大城市都非常期待这位高僧的光临。
凉州都督李大亮奉命禁止百姓出边境,而且防范特严。忽有人报告说,有僧人从长安来,想要西行,不知何意。大亮闻听,将玄奘找来追问缘由,玄奘明确回答“要向西国求法”。大亮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令他回长安去。河西佛教领袖慧威法师非常钦佩玄奘的志向,就派了道整、慧琳两名弟子,协助他偷偷出境,昼伏夜行,来到了瓜州城(今甘肃安西东南)。
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佛教徒,并没有为难西行的玄奘。玄奘在这里了解到西行的道路有南北两条。北路由瓜州向北到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沿着天山南麓向西走,经龟兹至疏勒,由疏勒越过葱岭,进入中亚细亚,再往西南,可达印度。南路由瓜州到敦煌,沿着现在的阿尔金山脉,经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于阗(今新疆和田县)到达莎车,然后越过葱岭,进入中亚细亚,再向西南行,可以到印度。由于北路比较安全,所以当时的商队主要取道北路。
经过再三考虑,玄奘决定走北路。可是,从瓜州北行五十多里,有一条瓠卢河,河的上游狭窄而下游宽阔,水很深而且河流湍急,很难渡过。河边是西行的必经之路玉门关。玉门关西北有五座间距百里的烽火台,里面有军队把守,烽火台之间根本没有水草补给,只有烽火台附近才有。过此还有大沙漠横亘着,大风一起,沙尘蔽日,人马难以行走。那大沙漠八百里,天上没有飞禽,地下没有走兽,也无水草,途中常可见到堆堆尸骨,那是不幸旅人的遗骸。玄奘了解到这些情况,却没有动摇西行的决心。
就在这时,追捕玄奘的公文被凉州都督李大亮派专人送到瓜州吏李昌手中,公文上写道:“有个和尚名玄奘,从长安出发向西行,已过了凉州,要去西域。沿途各州县如若有发现他的,应该严令捉拿,不得耽误。”幸亏李昌也是信奉佛教的,他找到玄奘后,当面将公文撕毁,要玄奘赶快离开瓜州。
这时,慧琳返回了,道整已先去了敦煌,只剩玄奘孤身一人留住当地寺院中,虽然他有一匹马,但苦于无人引路。恰巧有一名叫石槃陀的人来寺中拜佛,于是玄奘给他受了具五戒。石槃陀非常感激,答应亲送玄奘过五座烽火台。随后,石槃陀引见一老翁。老翁告诉玄奘,西路险恶,许多人同行都有中途丧命的,你自己一个人又怎么能去得了,并劝玄奘还是不要去了。玄奘断然答道:“贫僧为求大法,发誓前往西方,如果到不了婆罗门国,就不回来,即使死在途中也不会后悔。”老翁被他的诚心所感动,送给他一匹赤色的识途老马。
(3)僧俗情深
装束行李后,玄奘和石槃陀连夜赶路,三更时分偷渡过瓠卢河,休息了一会儿。天刚发白,玄奘催促继续西行,但石槃陀已经动摇,他说:“我眼看前途险恶又遥远,没有水草,只有五烽下有水,必须夜间偷水而过;只要一处被发觉,性命便会不保,不如返回为妙。”玄奘决心不为所动,因为石槃陀不想前行,就放他回家去了。此后,玄奘西出玉门关,孑然一身。
这时的沙漠一望无边,黄沙荡荡,无路可循,他只有沿着一堆堆的骸骨和马匹、骆驼的粪便向前行走。沙漠的白天热风似火,他走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有时又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在艰难又顽强地跋涉了八十多里以后,终于望见了第一座烽火台。怕被守军发现,玄奘只好白天隐伏在沙沟里,晚上才敢把马牵出来,走到烽火台附近的池水边,饮马喝水。
正当他低头取出皮囊盛水的时候,忽然一支箭嗖地从他的头顶掠过,他被哨兵发现了。玄奘被哨兵带去见校尉王祥,幸亏王祥也是个信佛的,查清原因后,王祥对他很是尊敬。王祥考虑西行的路途如此遥远艰险,想把他送到敦煌去,玄奘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为了求取佛法真经,才不顾性命到此。校尉亦是佛门弟子,应该激励我前进而不是劝我回去。如果校尉不肯放行,我情愿受应得的刑罚,但决不后退一步!”
王祥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亲自送了玄奘一程,给他指明直达第四座烽火台的道路,并交代守台校尉王伯陇给予关照。
玄奘顺着路继续向前走,夜里来到了第四座烽火台,恐怕又会被他们留住为难,只想着悄悄地取上水然后继续赶路。谁知未到水边,又被哨兵发现,玄奘只好按王祥所嘱去办。王伯陇果然非常欢迎,留宿一夜,又取大皮囊及马麦相赠。临别时王伯陇还关照玄奘不要去第五烽,那烽官脾气粗鲁,恐怕会生他的气。此去百多里有野马泉,可取水。
玄奘离开第四烽,便进入长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在茫茫大沙漠中,天上无飞鸟,地下无走兽,更没有水草,夜间只有磷火闪闪,阴森可怕,风卷着沙尘飞扬。玄奘独身一骑,口诵经文步步向前。他走了百余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野马泉。他拿起皮囊准备饮水时,不料一时失手,所有的水都倒在沙地里。他心中万分悔恨,想再回到第四座烽火台去取水,于是掉转马头往东走了十几里。他忽然想起:“我当初发誓,若不到印度,决不向东后退一步。现在宁愿向西行走而死,也决不能向东返回而求生。”于是立刻勒马向西前进。他在沙漠中一直走了四五天,滴水未进,起先只是口干舌燥,后来全身焦躁,呼吸困难,嘴唇出血,马也因为饥渴不能走了,最后人和马都倒在沙漠里,昏了过去。这一天的半夜,一阵凉风将玄奘吹醒,马儿也站了起来,又赶了几里地,玄奘终于发现了一块草地和一池明亮的泉水。在这里休息一天后,玄奘用皮囊盛上水,又走了两天的路程,终于逃脱恐怖的沙漠,来到西域的伊吾国。
玄奘投宿在伊吾的一个寺庙后,受到僧人和国王的接见;国王又把他请到宫中供养。当时高昌王麴文泰听说大唐高僧来此,立即派使者到伊吾,要伊吾王将玄奘护送到高昌,并命贵臣们途中迎接。玄奘本打算从这里取道可汗浮图,因高昌王盛情难却,在伊吾停留十余日,便来到高昌。半夜时分他才到达王城,守门官启奏国王,破例打开城门。国王与侍人前后秉烛,亲出宫门迎入后宫,国王让玄奘坐在一座重阁宝帐中,殷勤拜问。次日清晨,玄奘尚未起床,国王已率领王妃等前来礼问。国王说:“我再三考虑,沙漠里杳无人烟,这一路上有如此多的艰难险阻,而你一个人就能来到这里,真是个奇迹!”流泪感叹不能自己。
交河古城金刚宝塔 唐
玄奘当年曾经过此地,大佛寺是当年交河城最大的佛寺,占地约五千平方米,位于贯穿全城大道的北端。佛殿、僧舍鳞次栉比,但如今只余这些垒砌的残墙和阶梯,诉说着当年的盛事。
高昌王想留玄奘在高昌传法,劝他不要再去西方求取真经,但几次挽留都被婉言拒绝。国王有点恼羞成怒,大声说:“你面前只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把你送回你的国家,一条是留在这里,还希望你再多考虑一下!”玄奘坚定地答道:“贫僧远游,只为求取大法。今日既然被阻,就算我的身体留在这里,神识终不会羁留此地!”说罢泣不成声。国王见硬的不行,便施以恩泽,每日亲自捧盘送食。玄奘决心已定,并开始拒绝进食,希望能感化国王。玄奘坐在那里一句话都不说,三天滴水未进。到了第四天,高昌王发现玄奘气息微弱,赶忙叩头认罪!随后,两人义结金兰,并约定取经回来时,必须在高昌留住三年。
经过这番周折,高昌对玄奘越发崇敬,玄奘离开高昌国时,麴文泰为他准备了三十匹马,千名和尚,二十五个役夫和足够旅行二十年所需要的各种用品。又写了二十四封信给沿途二十四个国王,请他们在玄奘经过时给予照顾,每个都附上一匹大绫作为礼品。麴文泰还亲自给自己的亲戚,西突厥的叶护可汗写了一封书信,并向叶护可汗说明玄奘是自己的结拜义弟,请可汗帮助和照顾,另附绫绢五百匹等作为礼品。玄奘为之十分感激,写了一篇《谢高昌国王启》,表达他对麴文泰的谢意。
(4)饱尝艰辛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二月间,玄奘开始继续向西前行,经无半城,笃进城,到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国王与诸臣来迎,留他在国内,稍事休息。第二天启程向西行了数百里入屈支国(今新疆库车)。国王、群臣和僧侣数千奏乐迎接。当地有高僧名木叉鞠多,在印度曾游学二十多年,最善《声明》之学。玄奘起初很是礼敬,后听鞠多以小乘自足,却毁谤说大乘经《瑜伽论》是邪说,大不以为然,因此和他辩论。玄奘所提质疑,鞠多不能解答,只得以年老忘记自我解嘲。由于凌山雪未化,路不能通,不能进发,玄奘留驻六十余日,除了欣赏屈支国的山水风景,常和鞠多说法。鞠多深感玄奘佛学渊博,私下对人说,印度僧中年轻的学者也未必有如此多的学问。临行日,国王和僧侣百姓倾城送别。
离开屈支国,玄奘又向西走了六七百里,到了跋禄迦国。停留一夜后,又向西北行三百里,到了凌山。在这里,终年积雪的凌山出现雪崩的情况,再加上风雪交加,山路窄又难以行走,他们走了七天,方才走出山。从高昌护送玄奘西行的人,死去三分之一以上,所带牛、马死亡的更多。
出山后便到热海,玄奘等人沿海向西北行了五百余里,到达素叶城,正好赶上叶护可汗在那里游猎。当玄奘将高昌王亲笔信和礼物呈给可汗后,可汗大喜,请玄奘先至可汗衙所安住,自己两三日猎毕即归。三日后,可汗回到衙所,坐在金碧辉煌的大帐中接见玄奘。当玄奘离帐三十多步时,可汗已出帐欢迎。可汗还特地为玄奘设一把铁交椅,铺上垫子请他坐下。随后设宴奏乐,引进西突厥达官贵人以及唐使者、高昌使者入座相陪,场面庄严肃穆。宴后,可汗请玄奘对众宣讲佛法,因此玄奘停留数日。可汗说:“印度气候炎热,不值得你去。”玄奘仍申诉西行求法的大志。可汗知道他意志坚定,于是相助。很快物色到一位通汉语和西域诸国语的青年,让他草拟了几份给各蕃国的书信,并护送玄奘到迦毕试国。
玄奘告别可汗,向西又行走了百余里地来到千泉,这里水流清澈见底,树叶繁茂,是可汗避暑的地方。又西行,经逻斯城,至白水城。由白水城向西南行走,中途经过笯赤建国、赭时国、窣堵利瑟那国。玄奘他们又向西北进入了茫茫大沙漠,这里没有水草,只有看着那一堆堆遗留下的骨头继续前进,至飒秣建国。飒秣建国的国王和老百姓不信仰佛教,以放火为正经事,客人及僧人来这里投宿,每次都被放火烧跑了,不曾有客僧在这里停留住宿。玄奘初至,国王接待简慢。玄奘住宿后赞扬佛德,讲说天人因果,使国王皈依佛教,百姓中也纷纷信佛。
玄奘再向西南行到羯霜那国,之后进山,行三百余里始至铁门,后再至睹货罗国。玄奘他们又从睹货罗国继续向前走渡过缚刍河,来到活国,在此停留了一个多月,来到小王舍城参观了佛教的许多圣迹,并和当地僧人慧性研读小乘经典。由于锐末陀、胡实健国的国王盛情邀请,玄奘不得不前往。两国国王非常高兴,他们给玄奘许多金银财宝,但玄奘没有接受就返回了。
离小王舍城后,南行入揭职国。翻过八大雪山,行过六百余里,才出了覩货罗境,入梵衍那国。梵衍那国东西长约两千里,处在雪山口中,道路艰难险阻,不亚于冰川沙漠之地,满天疑云,千里都是飞雪,几乎没有好天气。玄奘饱尝艰辛,才到都城。国王给予他殷勤的招待,还将其接进宫中供养。从都城向东南行,经过大雪山来到小川,经过十五天的行程方才出了该国的国境。接着遇到两天大雪,迷失道路。后经猎人指示,才翻越黑山到迦毕试国境。玄奘一到,国王与众僧出城一起相迎,遂在此停住一段时间。
高昌故城内的佛寺
玄奘西去经过高昌时,曾得到高昌国王的热情款待。图中的高昌佛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如今只剩残壁断垣以供后人凭吊了。
玄奘离迦毕试国后向东越过黑岑,入北印度境。
玄奘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离开长安,到达北印度已经是第二年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历经二十多个国家,跋涉一年之久。
玄奘到健陀罗国后,在都城布路沙布罗参观了许多佛教名胜,如城东北的佛缽宝台,城外东南的高一百多尺的一棵菩提树,树下有四座如来佛像,菩提树侧边有一座高四百多尺的佛塔。他参观礼拜后,把高昌国王和叶护可汗赠送的金、银、绫、绢、衣服等赠给各大佛塔、大佛寺的寺僧们。
之后他又来到乌铎迦汉荼城,出了城向北翻山越岭进入乌仗那国,再南渡信度河至叉始罗国,又东南至僧诃补罗国,又行山路至乌刺尸国。更向东南渡铁桥,前行千余里,至迦湿弥罗国。这时已是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冬季了。
(5)刀下逃生
玄奘一到这个国的国境,国王就派他的舅舅前来迎接玄奘。几天后,玄奘将到王城,国王亲自率领官员、僧侣等一千多人,纷纷出城欢迎,并请他乘坐大象进城,住在阇耶因陀寺。第二天玄奘又被国王请到王宫,国王又请来本国的佛学高僧十来个人,和玄奘一起住进了王宫。由国王供养。称法师不顾自己年老体虚,向玄奘讲授了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和“因明学”(逻辑学)、“声明学”(音韵学)。国王还特意派了二十个佛门弟子帮助玄奘抄写佛经。玄奘在这儿用了两年的时间,刻苦背诵研究了该寺院收藏的佛教徒们第四次结集的三十万颂经论,将其全部熟悉掌握后,玄奘又开始了他新的旅程。
玄奘向西南跋山涉水至半笯嗟国,从此东行至遏罗阇补罗国,再东南下山渡水至瑜迦国。从监波国至瑜迦国,都属于北印度的国境,这里的风俗习惯十分骠烈,人们礼节少义气薄,骁勇善战,难免有些不良风气。玄奘从曷罗阇补罗国到瑜迦国巡礼时,还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当玄奘出遏罗阇补罗国后,两天后渡河至阇耶补罗城,中经奢羯罗城,到那罗僧诃城。再东行穿波罗者大森林时,玄奘突然遇到强盗五十多人,不但衣服全被抢劫,而且差点丧命。幸好池边有个水穴,玄奘才得以脱逃,并遇到一位耕地的婆罗门。婆罗门召集八十余百姓驱走了群贼,还救出了玄奘其余同伴。玄奘在村中一个人家投宿时,许多人因为丢失了财物而哭泣,只有玄奘脸上面带欢笑,并没有忧愁之状。大家对此感到奇怪,问他缘故,他坦然答道:“人生性命是最重要的,性命既存,区区衣食又何足惜!”说得大家转悲为喜。
在瑜迦国,玄奘还访问了一位传说七百岁的婆罗门。此人看上去不过三十余岁,形体魁梧高大,有渊博的知识。两人谈话十分投机,他得知玄奘遭遇劫匪,便号召大家敬施。玄奘也为他们讲经,说因果报应,大受欢迎。玄奘在此停留一月,他从婆罗门那里学到了《经百论》、《广百论》等书籍的有关知识。这位高寿的婆罗门是龙猛的弟子,亲得师传,将这些经文讲得十分透彻。
玄奘又东行到至那仆底国,在突舍萨那寺投宿,寺里面有位高僧名叫调伏光,他很有风度,著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玄奘在此留居十四个月,随从学习《显宗论》、《对法论》、《理门论》等。接着,东北行至阇烂达罗国,在那迦办驮那寺投宿,用时四个月,向寺中高僧旃达罗伐摩学习《众事分毗婆沙论》。
从这里向东北长途跋涉,经过一些险恶的路途来到了屈露多国。又南行越山,渡河至设多图庐国。又到达西南的波里夜罗国,进入中印度境内。玄奘他们向东行走来到秣菟罗国,向东北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又东行至窣禄勤那国,窣禄勤那国东面临近恒河,北面靠着大山,阎牟那河从它边境中流过。沿河东行八百余里至恒河源,水味甘美,细沙随流。印度俗书称为“福水”:进入河水中洗澡,可以除去身上的罪恶,用水来嗽口,可以免去祸患,在这条河中被淹死的人据说可以升天。因此男女百姓,常在河边集聚。国中有高僧名阇耶鞠多,精通佛法,玄奘于是在这里从冬天住到春天,直至听讲《经部毗婆沙》完毕。
这年晚春渡河来到秣底补罗国。该国有高僧名蜜多斯那,年九十,佛法高深。玄奘因此停留半春一夏,在此学了《辩真论》、《随发智论》等书。然后北行至婆罗吸摩补罗国,又到达东南的垩醯掣罗国。又南渡恒河,再西南至毗罗删拏国。行至东边的劫比他国。之后,顺恒河而下到达羯若鞠阇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就是戒日王,他信奉佛教非常虔诚,派人到处建造佛塔,雕塑佛像,兴建佛寺。仅曲女城就有一百多寺院,一万名僧尼。玄奘在跋达罗毗诃罗寺学习了三个月佛经。
然后,玄奘渡过恒河,再南行至阿瑜陀国。瞻仰完阿瑜陀国的名胜古迹,他立即与八十多人顺着恒河乘船东下。途中忽遇贼船拦截,将众人衣服脱光,搜求珍宝。这伙群盗信仰供奉突伽天神,每年秋天寻找外表端正、容貌较美之人,然后杀掉他,取其肉血来祭祀,以此来祈求福门降临。今见玄奘正合标准,相视而笑道:“我们祭祀节将到,正担心找不到好的祭祀的东西,这和尚生得这般好,杀了祭祀必会大吉大利。”随后便在岸边林中设立祭坛,准备在祭坛上杀了玄奘。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玄奘自知难逃此劫,闭目打坐,异常镇静,众贼目瞪口呆。同伴无法搭救,同声号哭。突然之间,到处起了黑风,沙尘满天飞,而且把树木都折断了,河水汹涌澎湃,浪花拍打着河岸。贼徒大惊失色,忙问玄奘同伴:“这是何人?”同伴们齐声回答是从中国来的大唐高僧,并说:“你们要杀他必遭神责,赶快忏悔吧!”这伙盗贼心里非常害怕,都叩头向他求饶。玄奘遂讲因果报应,劝他们改邪归正。这伙贼都将武器投入河中,把衣服归还原主,并接受五戒,欢欢喜喜告别而去。
(6)周游印度
此后,玄奘又开始周游印度,到处游览佛教圣迹。先东行渡恒河,再北行至阿耶穆佉国。从此东南行又渡恒河、阎牟那河,又向北到达钵罗耶伽国。从钵罗耶伽国向西南行走进入森林,凶恶的猛兽、野象经常在此出没。又来到憍赏弥国。又东行至鞞索迦国。继续东行,玄奘等人在室罗伏悉底国参观了释迦牟尼生前长住的祗洹精舍,在劫比罗窣国的古迦比罗卫城,瞻仰了释迦牟尼父亲净饭王的正殿、释迦牟尼诞生处,在婆罗尼斯国参拜了释迦牟尼成道后首先说法的鹿野苑和释迦牟尼的洗衣池、浴池。从此东南行至劫比罗伐窣堵国。再东行荒林至蓝摩国。后又至拘尸那揭罗国。再入大森林行至婆罗斯国。顺流而上东行至战主国。又东北渡恒河至吠舍厘国。又至摩揭陀国。该国有五十余所寺院,万余僧人,是大乘佛学的中心,圣迹很多。玄奘先在无忧王原来的城堡遗址参观圣迹,七天才观看完。又西南行六七日至底罗磔加寺,寺中僧人纷纷出来迎接。离寺南行到菩提树,如来就坐在此树下成无上等觉。这菩提树树叶发黄,茎发白,枝叶青润,秋天冬天都不凋落。只有到了如来涅槃的日子树叶会突然落光,经过一晚上又长得跟先前一样。每到此日,诸国王和臣僚们共集树下以乳灌洗,将落叶全部收集好。
玄奘巡礼圣迹到此处,瞻仰慈氏菩萨所作成道时像以及菩提树,不觉五体投地,自伤自叹,眼泪满眶。在此停留八九日,然后向那烂陀寺进发。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壮丽的佛教寺院,有八个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大院,高高矗立于周围五十多所佛寺中,与之交相辉映,十分壮观。寺内住着四千多僧侣,再加上客居的僧人、俗人,总人数上万。这里也是当时印度文化的中心所在,有许多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他们藏有不少大小乘经典,以及声明学、因明学、天文、医药、地理、技艺等书籍。主持这个寺院的是戒贤法师,已经一百多岁了,是印度当时德高望重的权威学者。
那烂陀寺的僧众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和尚玄奘来此留学。玄奘到达的那天,有两百多名那烂陀寺僧人和一千多名百姓,捧着香和花来到路上迎接。在大家的赞叹中,玄奘进入了那烂陀寺。
在那烂陀寺,玄奘和大家一一敬礼相见,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按照寺内的规矩,先去拜见了戒贤法师,并拜戒贤为师。戒贤法师很客气地请他坐下,询问他从何方而来。玄奘回答说:“弟子玄奘从中国来,想要以正法藏为老师,请求教诲指点。”“正法藏”是戒贤法师的尊称,“正法”即佛法,“藏”为包含万有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指对佛教经典全部通晓的大师。
菩萨壁画 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库木吐拉石窟壁画。菩萨手持华绳,腰略扭曲,用笔细腻。
戒贤法师十分高兴,又问了玄奘几个问题,玄奘都作了详尽而又正确的回答。师徒二人谈得很投机。原来,佛教经典包括律、经、论三个方面,又称为“三藏”。在那烂陀寺的四千多个和尚中,精通二十部律、经、论的,有一千多人;精通三十部的有五百多人;精通五十部的只有九名,这些人可称为“三藏法师”。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的中心,按照教规,除了正法藏戒贤法师外,还应拥有十名三藏法师,可是这个愿望一直没有能实现,它成了戒贤法师的一桩心事。现在,玄奘来了,他是精通五十部以上律、经、论的高僧,可以当之无愧地获“三藏法师”的称号。这样,那烂陀的“三藏法师”的人数就符合教规要求了。戒贤法师因为这个而十分高兴。
戒贤法师对玄奘的期望很大,不仅勉励他在学问上精益求精,在生活上也像招待上宾一样对待他。每天供应他担步罗果一百二十枚、豆菀二十颗、槟榔子二十颗,龙脑香一两;并供给“大人米”一升。“大人米”是这里的特产,做饭香鲜,米粒特别大,平时只供国王和最有成就的学者食用。另外法师还拨给他一名侍者,一名婆罗门,帮助玄奘料理琐碎的事务。他出去可以坐一种装在象身上的轿子。
玄奘在寺中住下后,先到南部五舍城一带短时间地寻访佛教圣迹。礼毕后返回,请戒贤法师讲《瑜伽论》。戒贤法师破例为玄奘开讲,同听者数千人,前后十五个月才讲完。玄奘在寺,听了三遍《瑜伽论》,一遍《顺正理》,一遍《显扬》,一遍《对法》, 《因明》、《集量》、《声明》等论各两遍,《中》、《百》两论各三遍。其他如《婆沙》、《俱舍》、《六足》、《阿毗昙》等曾在迦湿弥罗诸国听过,在此仅提出问题,请戒贤解答。
玄奘留学那烂陀寺一年余,兼学婆罗门书,深通大小乘学,声誉鹊起。但他学而不厌,打算再游历南印度许多国家,进一步求得真经。于是前往伊烂拏钵伐多国。国中有两位高僧,一名师子忍,一名如来密。他们都精通《萨婆多》部。玄奘遂留学一年,研读《毗婆沙》、《顺正理》等。从此东行至瞻波国。又行至羯朱嗢祗罗国。又东渡恒河,至奔那伐弹那国。往东到达迦摩缕波国。一路寻礼圣迹。
随后又东南行至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此时已经到达东印度境。玄奘他们又向东南行至临近大海的三摩怛吒国。再西行至耽摩粟底国。从此西南行至乌荼国。又向西南行走来到恭御陀国,后又入大荒林来到羯棱伽国,到了南印度境。从此西北行至萨罗国,又重新回到中印度境内。该国有位婆罗门善解因明(即逻辑学),玄奘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阅读了《集量论》。
之后,入大森林向东南行又至南印度境的索达罗国。又南行至驮那羯磔迦国。玄奘在驮那羯磔迦国遇到了两名僧人,一个名叫苏部底,一个名叫苏利耶,都精通大众部三藏。遂留居数月,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他们也从玄奘那里学到了大乘诸论。
(7)虚心求学
从此西行至珠利耶国。又南经大森林至达罗毗荼国。继而又朝西北方向行走,来到荼建那补罗国。又西北经大林猛兽荒野,至摩诃刺陀国。又西北渡河行至跋禄羯咕婆国。又向西北行走来到阿吒厘国,后来到契吒国,再北行到腊毗国,然后又达阿难陀补罗国,进入了西印度国境。又西北行至苏剌侘国。又东北行至瞿折罗国,又东南行至邬阇衍那国,重新回到南印度境内。从此东行至掷枳陀国。又折而北行至摩醯湿伐罗补罗国,又返回中印度地域。从此又西返苏剌侘国,再西至阿点婆翅罗国,又西北行至狼揭罗国。狼揭罗国濒临大海为西印度西部边境。
随后东北行至臂多势罗国。又行至阿舆荼国。又东行至信度国。又东行渡河至茂罗三部卢国。随后到达钵伐多国,进入北印度境。此国有几位高僧,玄奘因此留下来在这里住了整整两年,学习了“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论》、《教实论》等。
玄奘四处游学,遍及印度东南西北数十个国家,每到一个地方,便参观名胜古迹,参拜名师虚心向他们请教。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冬又回到那烂陀寺。他参见戒贤法师后,得知在那烂陀寺西边不远底罗择迦寺,有一僧名般若跋陀罗,精通“一切有部”和《声明》、《因明》等,于是就去请求解答疑难问题,在这里留下住了两个月。随后又往杖林山居士胜军论师处,从学《意义理论》、《唯识决择论》、《不住涅槃论》、《成无畏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并且问及《瑜伽》、《因明》等疑义。从开始学到学完用了两年的时间。课程学毕,再度回到那烂陀寺。
这时的玄奘对佛学各派已能做到融会贯通,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戒贤亲命他为众人讲《唯识决择论》、《摄大乘论》。此前寺内高僧师子光已为众人讲《百》、《中》论,对发挥“非空不空”的《瑜伽论》颇加指摘。玄奘认为圣人立的教义等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说,但这并不自相矛盾;后人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以至于有争议,这是流传中讲授有错,并不是佛旨有错误。为了阐明此理,他数次前往诘难。师子光无法回答他的问题,于是原听师子光讲法的都归附到玄奘这边来了。玄奘为和会二宗所言,相互不违背,遂著《会宗论》三千颂。《会宗论》写完后,给戒贤以及众僧看,没有不称赞写得好的。师子光惭愧已极,另找东印度一位同学名叫旃陀罗僧诃来相辩难,希望能将羞辱洗刷。哪知这位老同学到后,慑于玄奘大名,竟默然不敢发问。玄奘声誉传播得越来越远,他被公认为当时佛学界的权威人士。
戒日王征服了印度的五部,他既是中印度的英主,又是那烂陀寺的护法。有一次他亲征恭御陀国,经过乌荼国,该国信仰小乘佛教。该国僧人见戒日王后攻击那烂陀寺的大乘教是空华外道,并呈上《破大乘论》七百颂。这部经是南印度王般若鞠多著的。僧人还说:“我宗如是,大乘岂能难破一字!”戒日信仰大乘教,斥责他们是井底之蛙,见识浅,只知墨白那愚蠢的宗教。小乘僧徒不服,请戒日召集两派讨论真正的佛法是谁。戒日王于是给戒贤法师写了封信,请他选几人到乌荼国辩论。戒贤挑选了海慧、智光、师子光和玄奘前往。但这前面三个人心存胆怯。玄奘道:“小乘部三藏,我在本国及入迦湿弥以来,已经全部通晓,他们不可能攻破大乘,愿诸位勿须烦忧”。海慧三人听完玄奘的话,于是转忧为喜。正要出发,戒日王又来书,请稍待再说。
金阁寺 唐
金阁寺是印度三藏法师不空奉唐皇帝诏令,指派弟子参照印度名寺那烂陀寺兴建而成的。寺宇高百余尺,屋顶、堂皆用镏金铜瓦铺成,寺分上、中、下层,全寺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举世闻名。寺外通道两旁,古木扶疏,为这人间天宫平添几分诗意。
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在那烂陀寺门口挂了自己写的十余条理论,并且狂妄地宣称:“如果有人能驳倒我一条,我甘愿自断头颈。”几天以后,仍然没有人可以驳斥这些理论。玄奘请戒贤法师等作证人,和那个婆罗门辩论。结果,那个婆罗门被玄奘驳得哑口无言,不得不低头认输,请玄奘按照约定来办此事。玄奘说:“和尚不杀人,你就在我身边做些杂务吧!”
此后,玄奘为赴乌荼国辩论,在研读《破大乘论》的过程中发现几处疑问,于是便问在身边做杂务的婆罗门是否听过《破大乘论》,那人答道听过五遍。玄奘欲令他讲解,但婆罗门说:“现在我是服侍你的奴仆,怎敢给尊师讲解。”玄奘道:“这是外宗,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你但说无妨。”婆罗门恐怕被外人听见污辱了玄奘的名声,便要求玄奘夜深人静时独自听他讲解,玄奘答应了,于是夜里斥退诸人,令婆罗门讲了一遍,便明白了其中的精华所在。遂寻书中谬处,申大乘义批驳,著《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拿给戒贤法师并给僧人们宣讲,众人无不称赞说:“如此精详,何敌不摧!”玄奘随后对婆罗门说:“你辩论失败沦为奴仆,受到的耻辱已经够多的了,现在我打算让你回去,随便你到哪个地方。”婆罗门满心欢喜地告辞,往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对鸠摩罗王讲述玄奘是如何的有学问。
(8)名震印度
紧接着鸠摩罗王派使者给戒贤送书,请玄奘来国讲法。戒贤考虑到戒日王原令去乌荼国辩论,于是委婉地拒绝。就这样,三派使者来请玄奘均遭到拒绝,鸠摩罗王非常生气,想用武力威胁逼其就范。戒贤法师恐兴动干戈,就让玄奘随使者前往。玄奘来到后,非常受人们欢迎,国王请他在宫中住下。玄奘在此国宣讲佛法,破除邪说,并为回答国王“佛功德”问,著《三身论》三百颂。
一个多月后,戒日王远征回来后,一听说玄奘在鸠摩罗王那里,于是派使者接玄奘回来。鸠摩罗王当即准备象车两万乘,船三万艘,浩浩荡荡,亲自将玄奘送到戒日王那里。途中经过了羯朱嗢祗罗国。不久以后,鸠摩罗王将玄奘安置在准备好的恒河北岸的行宫中,然后与大臣们渡河到河南岸拜见戒日王。戒日王见玄奘心切,当天晚上初更天就渡河前往。戒日王见面后首先向玄奘行了足下顶礼,然后散着香华,并致颂辞。礼毕,戒日王问道:“我听说你们国家有《秦王破阵乐》这首歌舞曲,不知道秦王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功德值得如此赞颂?”玄奘于是陈述唐太宗圣明英武,除暴平乱,平定天下。戒日王也深表赞许,并且邀请玄奘第二天来宫中讲法。
第二天一早,戒日王派使者来迎接玄奘和鸠摩罗王一同前去,戒日王亲自出来迎接。礼毕,戒日王索观《制恶见论》后,赞叹不已。接着,玄奘敞开心怀大谈大乘教、小乘教的利与弊。戒日王妹妹也非常专注地听讲。这时,戒日王提出在曲女城召开一大会。
戒日王下令要印度各国通晓经典义的僧俗,在都城集会,聆听中国学者的演讲。
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十二月,在曲女城召开法会,精通大小乘经的三千多个高僧、那烂陀寺的两千多僧众以及两千多婆罗门教和其他宗教的教徒聚集在一起。这是五印度学术界规模空前的大聚会。
玄奘任大会主讲,主要宣讲的是《大乘论》,玄奘还在会场门口悬挂了他亲自写的《制恶见论》,向与会者宣布自己的观点。可是,公布之后,从早到晚,无人与之论辩。大会连续举行了十八天,玄奘精彩的论述把众人完全吸引住了,一直没有什么人对他的讲解提出异议。在大会结束的时候,戒日王送给他金钱一万、银钱三万、上等僧衣一百领,他都没有接受。
按照印度的习俗,凡是辩论胜利的人就有资格骑着大象游行。于是戒日王请玄奘乘坐一匹装饰得十分华丽的大象,以此来表彰玄奘法师以义服人,论述精妙。玄奘再三谦让不过,只好乘上大象。大家将他的袈裟掀开,向群众宣扬:“中国法师发扬大乘教义,打破一切异见,在这次法会当中,没有一个人敢于出面辩论,普天下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件事!”当时人们情绪高涨非常高兴,争相给玄奘赠送荣誉。大家烧香散花,法会在众人热情的欢呼声中结束。从此,玄奘名震印度,无论哪一学派的人都对他十分钦佩。
接着,玄奘应戒日王之邀光临五年一度、为期七十五日的无遮大会,这是一种规模庞大的布施活动。他们一行来到设在钵罗耶迦国的大施场。到达的僧俗人达到五十多万。戒日王身后跟随着从曲女城赶来的十八国国王,他们也来到这里,经过八轮施舍,戒日王将五年来府库积蓄施舍得干干净净,就连他自己身上的衣服、璎珞、耳珰、臂钏等也施舍出去,然后向妹妹讨来粗布衣穿上,向十方诸佛进行礼拜,并发表“藏富于民”的讲演。最后,再由诸国王用金银财宝,赎回戒日王所施舍出去的服装及装饰物,转而献给他,以表示对他的敬意。
参加完无遮大会,已到五月中旬了,于是玄奘想告辞回国。戒日王和鸠摩罗王殷勤劝留。玄奘向两王反复诉说这一路上路途遥远,为求真法历经千险,最后说服了两王。启程时两王送大量金钱和宝物,玄奘一一拒绝,只留戒日王施给的大象和鸠摩罗王所施的一件曷刺厘帔,用于途中防雨。互相告别之后,两王和众人又为他送了数十里路程,这才挥泪告辞。
玄奘先将经像等托附给印度王乌地军,由他慢慢地载着经像前行。后戒日王又托乌地王带上金钱两千、银钱一万、大象一头,供玄奘作路费。才离别三日,戒日王和鸠摩罗王、跋吒王各带着数百名人马,又来送别,依依不舍。临走时派达官四人带着写在素毡上用红尼封印的文书,发送给沿途的各个国家,并让他们骑马护送玄奘,直到中国的边境。
(9)胜利归国
玄奘回国的路线是:离钵罗耶那国后,中途路过赏弥国、毗罗删拏都城等到达阇兰达国,这是北印度王都。到本国后,乌地王另派人引送玄奘到僧诃补罗国。
北方的百余僧人和玄奘同行,携带着经像,又到了嗢叉尸罗国。当继续北下到达信度河时,忽然风波乱起,船身几乎被淹没,五十夹经本失去。正在乌铎迦毕汉荼城的迦毕试王听到这个消息,亲自来到河边慰问,并帮助补全遗失经本。这以后向西北到达兰波国、阿薄健国、漕矩吒国,向南到代刺拏国,向北行至佛粟氏萨傥那国,向东到达迦毕试国,接着又穿过雪山,经历的苦难并不比来的时候少。后到达安怛罗缚婆国,又向西北行至活国,向东经过瞢健国、呬摩罗国、钵铎创那国。从此入葱岭,从东南又经过淫薄健国、屈浪阇国。又向东北行至达摩悉铁帝国,再东行便到波迹罗川。从此向东,登山履雪至朅盘陀国。离开葱岭至乌锻国。从此北行至佉沙国,到达东南的斫句迦。继续东行至瞿萨旦那国,即于阗。于阗国王极力挽留玄奘,他只好又在那里住了七个多月,在闲余时间为当地众僧讲经说法。同时向唐政府请示行止。唐太宗知道后马上派人给玄奘送来亲笔信,信中写道:“得知您将从西边取经归来,我非常高兴。非常期待与法师能够早日会面。外国懂得梵文和佛教经义的人也可让他们到中国来。于阗等地已经派人马护送法师,我已经命令敦煌、鄯善等地的官员迎接法师。”玄奘得到敕令后立即出发,但进入大唐境内又是十分困难,从东面的媲摩城,到沙漠中的尼壤城,又至诅诛、旧楼兰地,可谓一路艰辛。到了沙洲,玄奘上书唐太宗,因唐太宗当时在洛阳,就命宰相房玄龄派人迎接。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经过十七年,往返五万多里后,终于重新回到唐都长安。他出国时年方二十几岁,返回时已是一个头发斑白、历经风霜的四十五岁老者了。玄奘进城那天,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长安令李乾祐、大将军侯莫陈实迎接。他从西域带回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一尊,拟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尊。拟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刻擅写真像刻檀佛像一尊,拟婆罗尼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刻檀佛像一尊,拟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宝阶像银佛像一尊,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等经金佛像一尊,拟吠舍厘国巡城行化刻檀像等,拟那揭罗曷国伏毒龙所留影像刻檀佛像一尊,另外还带回大量经卷,其中包括《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四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迦叶臂耶部》一十七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明论》三十六部,《声论》一十三部。共记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用二十匹马驮回。玄奘到达长安,唐太宗早已颁告各寺院准备迎接,只见寺院处处悬灯结彩,挂满宝帐、幡等物品,场面可谓盛大,另把新到的经、像安置于弘福寺内。二十五日这一天,在朱雀街两侧排满幢盖、幡帐、宝舆、宝案,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驮经、像的马匹前梵乐齐鸣,后拥薰炉,烟雾弥漫,众僧尼整服随行。从朱雀街到弘福寺门前数十里间,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文武官员,寻常百姓都站在道路两旁瞻仰。
二月,唐太宗在洛阳接见了玄奘。太宗赞他舍身求法,惠利苍生,并询问沿途所见的物产风俗、山川气象、佛教圣迹,以及张骞未见、《汉书》未记的种种问题。玄奘一一作答,深得太宗喜爱。于是太宗主持编写《大唐西域记》一书。随后,玄奘请求太宗帮助翻译从西域请得的梵本佛经。太宗一口答应了他的请求,安置玄奘在长安弘福寺译经,并以巨资征选各方得道高僧,组成一个以玄奘为中心的译经班子,可谓人才济济。唐太宗也不吝啬,物资供给极为丰富。
(10)刻苦译经
译经的工作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正式开始。玄奘手持《贝叶经》,开讲经文,带头创译《佛地经》、《大菩萨藏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圣教论》。然后又翻译了许多经卷,如《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瑜伽师地论》、《因明入正理论》、《解深密经》、《大乘五蕴论》、《能断金刚般若经》、《缘起圣道经》、《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
玄奘译经图
玄奘生前曾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等寺院译经,其译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六十五卷。此卷图画,三藏神情刻画逼真,衣纹器物一丝不苟,忠实地表现出玄奘译经时的专注。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慈恩寺建成后,玄奘主持寺务,移到新建成的大慈恩寺译经。又翻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阿毗达摩俱舍论》、《大乘成业论》、《顺正理论》、《难提密多罗所说法经住记》、《陀罗尼》、《显无边佛士功德经》、《因明正理门论》、《瑜伽师地论释》。玄奘专心翻译,每日给自己制定需要完成的任务,若白天有事,必夜间赶出。常常废寝忘食,有时写到半夜才停笔,有时三更时小睡一会儿,五更又起来诵经,用朱笔点定,并安排次日翻译。每日黄昏,还要抽出二时讲新经论,答各方僧人疑难。由于过度辛劳,使他于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一度病倒。玄奘病愈后,在高宗的关照下,居洛阳积翠宫休养,后又移居长安西明寺减少俗事应酬。无论居住何处,玄奘都译经不辍。又译了《大毗婆娑论》、《阿毗达摩》、《发智论》、《集异门足论》、《品类足论》、《大般若经》等等。在玄奘之前主要译师都是西域人或印度人,从未有中国人,玄奘是第一位精通印度多种语言的中国大译师,在某种意义上说,玄奘大师创造了总结性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因此,要论在佛籍翻译史上取得最高成就之人,当推玄奘大师。
玄奘的佛学造诣全面精深,文化素养极高,译书文采斐然;玄奘译经由众多高僧大才相辅,因而使他的译文更加凝炼精美,既保持了西域的特有文貌,又充分显示了汉文的古典优雅,可谓翻译史上的“绝唱”。
玄奘对佛教极有研究,又精通中文、梵文,同时忠于事业,所译的佛经不仅准确,而且文章词藻恰如其分,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一页。他的翻译方法,在直译的同时配合意译,既不损原意,又便于读者了解,佛经的“新译”时期自此开始。他极为认真严谨地对待翻译,在翻译某一部作品之前,总要先把这部作品不同的本子搜罗齐备,认真仔细地进行较勘,使译本更加完善。对已有译本的,他如要再译,就认真地参考旧译,取舍得当,并尽量吸收旧译的可取之处。集体翻译的方法也被玄奘所采用,他邀请国内有学问的高僧,根据各人所长、分工合作,由众人合力完成佛经的翻译。玄奘就这样坚持工作了十九年,直到逝世。在十九年中间,他平均每年译经七十卷。而最后四年之间,提高到年译一百七十卷之多。他在去世前一年冬天,完成了我国佛教经典中卷帙最大的《大般若经》六百卷。在十九年的工作后,玄奘共译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六十五卷。玄奘无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不朽巨匠。
在翻译佛经之余,玄奘还完成了一部《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这部书记载了在十多年旅行中,玄奘所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所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一共一百三十八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物产情况、宗教信仰等等。他的弟子辩机根据玄奘口述进行记录。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影响很大的书籍,是记载中亚细亚、巴基斯坦和印度古代历史、地理的最详实的书籍。该书文字生动流畅,使人读了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近百年来,该书先后被译成英、德、法、日、俄等文字,并且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这部书的专家学者。它对于研究整理公元七世纪时中亚和印度的模糊不清的历史地理起了很大的作用。考古学者根据书中的记载,探查挖掘出阿旃陀的石窟、鹿野苑的古刹、那烂陀寺的遗迹,更有力地证明了《大唐西域记》的可靠之处。
《老子》也被玄奘翻译成梵文,介绍给印度。他又把印度已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还译为梵文,印度的古代经典著作得以保存下来。玄奘的《成唯识论》反映了他的主要佛学思想。这部书解释了《唯识三十颂》,是玄奘融合唯识十家而作。
从佛学渊源上讲,唯识宗出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唯识宗因主张“万法唯识”而得名。唯识宗的创立者是玄奘及其嫡传弟子窥基,所依经典有《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等六经十一论,《成唯识论》是其代表著作。
功德经 唐 玄奘译
此经发现于山西应县木塔,译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为辽代藏品。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内容包含三个方面:(1)“阿赖耶识”论和“种子”说;(2)“五位百法”说;(3)“四分”说与“三自性”论。
玄奘照搬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形成了唯识宗这个佛教宗派,与唐王朝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缺乏长期生存的土壤。玄奘初创,窥基使其进入全盛,但之后便迅速衰微下去。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这一学究天人、行迈古人、朝野共仰、中外同钦的一代伟大学者于玉华寺圆寂。这一消息传出后,唐高宗为之流涕,文武百官为之痛哭,僧侣为之奔走哀号,全国上下识经之人无不顿足心伤。四月十四日,玄奘大师在终南山下白鹿原安葬时,前来为他送葬的有长安周围五百里内百余万人,三万余人挂孝宿于墓旁。至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四月初八,诏旨徙葬于樊川北原,营建塔宇。迁殡之际,众人哀恸,就像他刚刚圆寂之时。可称生荣死哀,空前绝后。至于玄奘为学献身的精神和伟大的成就,一直是后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