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趣说地理字:走进沧海桑田的变幻
从“州”字看人类对洪水的记忆
近代的地质学、气象学及古生物学研究证明,远古洪荒时期,由于气候转暖、冰雪融化,地球上曾出现过可怕的水灾,整个地面成了一片汪洋,水面上忽隐忽现的小陆地成为人类唯一的栖身地。先民们在与洪水的斗争中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场大洪水在各民族的记忆中都留下了不可泯灭的记忆。许多民族都有大水灾的记载,例如中国的大禹治水,《圣经》中的挪亚方舟,古代的埃及、希腊、印度无不提到曾淹没整个大地的洪水。而“州”字的创造,正是这种记忆的再现。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39_0001.jpg?sign=1739355255-OWwSlAXqdYIJcDZtemYf5JSGn3Ffo3iI-0-3d121a31cf4fdac91512b91debda51b7)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39_0002.jpg?sign=1739355255-QfXRPTj85bndeXHrjk51JyUHko0BHwA6-0-0aa4cd4c02508008f3810253095c8c16)
小篆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39_0003.jpg?sign=1739355255-eja2dxziMlbHyRByf9kUjio255pyCdJr-0-8f7c7b26ab9cc8605b65b8027c485082)
隶书
《说文解字》云:“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甲骨文、金文的“州”字,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中间的小圆圈代表河中的小州。“州”字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即河流中高出水面的土地,为“洲”的本字。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个州。于是“州”字成为古代行政区域的专字。作为区划的“九州”历代均有变动,不过“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由来已久。
“州”专用于区域地名后,表示水中陆地的意思,则在原“州”字左边加上“氵”,即“洲”字。现在作为地名,“州”、“洲”用法有别:一般国内地名用“州”字,如广州、徐州等;世界级地名则用“洲”,如亚洲、欧洲等。国内地名特指水中陆地义仍用“洲”,如株洲、橘子洲(均在湖南)、沙洲(在江苏)、鹦鹉洲(在湖北)、桂洲(在广东)等。
关于“州”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据《晋书·王 传》载:一天,王 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自家的房梁上,不久又增加了一把刀。王
惊醒过来,认为这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梦,因此整日惴惴不安。后来,他将自己做梦的事告诉下属李毅。李毅解梦道:“三刀即为“州”字,又增加了一把刀为‘益’, ‘益’和‘州’加起来指‘益州’,恭喜大人将亲临益州。”后来,王
果然升任益州刺使,此时王
对李毅钦佩不已。
什么是“海”
什么是“海”?在现代人观念里,海是指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尽头,《淮南子·汜论训》有语曰:“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海”字的造型,似乎也与这种认识有关。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0_0001.jpg?sign=1739355255-1TaWIOS5akcaXT7V7Ja1c1tpEjtLWyE3-0-08f601f0e1a0bcb208e27b748ff602c8)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0_0002.jpg?sign=1739355255-u5QlEYVQHEZBjz6DcTIqgNXtRjiasZ6n-0-e097aa603904665b6945e9f470e1fe67)
小篆
《说文解字》云:“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如图所示,金文“海”字左边为水的象形字,表示河流,右边为“每”字的象形,“每”字本指戴有头饰的妇女。因此,有的学者将“海”字的字形理解为“水的母亲”。“海”字的本义为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
但在古人的认识里,类似于海的大湖也叫做“海”, “里海”、“青海”、“洱海”的名称传承至今。“海”是广大的,因此,它又可以指称具有“大”或“多”的意义特征的事物:可称“连成大片的很多同类的事物”,如“人海”、“火海”;可指“大的容量、口气”,如“海碗”、“海量”、“夸下海口”。值得注意的是,“海”还可以表示“国外的”,如“海棠”、“海枣”。与此相应,“海内”指中国之内,“海外”指中国境外,“海关”则是设在国境上的国家行政监督机关。
“海”,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凡从海取义的字皆与水多等义有关。以海作声符的字有“嗨”。
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古人就“以海为田”,创造了“雒田”(架田)技术,开始海耕。以后,又陆续发明“耗田”、“蚶田”、“蛏田”、“种蛤”、“养珧”、“珠池”、“鲻池”、“盐田”等一系列技术,并在宋代、明清时期先后形成两次耕海热潮。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海”的神话传说,诸如“精卫填海”、“沧海桑田”等。“精卫填海”的典故出自《山海经》,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的人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沧海桑田”出自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原意是指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川”字体现古人对河流的观察
自古先人总是逐水而居,奔流不息的河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人类,“川”字的造字也是基于古人对河流的细致观察。
《说文解字·川部》:“川,贯穿通流水也。”如图所示,甲骨文“川”字像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的形状,两边的弯线代表河岸,中间三点是流水。金文、小篆的“川”字干脆写成三条流动的曲线,也表示河流的意思。“川”字的本义为河流。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0_0003.jpg?sign=1739355255-rX1w8cauOc2YVpTkNeprLYC2XbEDX1ii-0-39a8bd5be58cd5c7296f5a892d34f9f7)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0_0004.jpg?sign=1739355255-dGzxjSX39wrLcbUTszwDYvI0HHZaOjzB-0-752d35d6c2d898347a06094a473841ad)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0_0005.jpg?sign=1739355255-2FG08QtYDTFrFBoGlwmfRizDfw6lXakv-0-192acc27d34a79a4e8ecb65cd5f55585)
小篆
河水的水面一般都低于河岸,河流水面是平坦的,山间或高原上低而平坦的地带像河川,因此“川”引申为山间或高原上平坦的地带。如《乐府诗集·新歌谣辞·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川”又为四川省的简称。“四川”这个名称,始见于宋代。1001年,宋王朝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新的调整,将巴蜀之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是“四川”得名之始。1109年的诏书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词,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将“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略称的开始。1286年,元代在宋代的川陕四路基础上设“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省治成都。从此“四川”一名沿用下来。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关于“川”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才疏学浅的教书先生只熟悉一个“川”字,上课的时候,只能拿一个“川”字应付。有一次,先生连续翻了许多页书,都未寻见“川”字,急得满头大汗。忙乱之中,忽然见到一个“三”字,便指着“三”字大声骂道:“我到处寻你寻不见,原来你躺在这里睡大觉!”
“山”是一幅画
“山”,在学术上是这样定义的,指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三部分。按高度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和堆积山。古人并不懂这些学术名词,他们是如何为“山”字造型的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1_0001.jpg?sign=1739355255-J13dAf4mMfTXsNrAdHOx4YeCrsLJxdgY-0-2de605f9496538b435606a17b55ef3c3)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1_0002.jpg?sign=1739355255-7bOQaAaPQJQJ3JQOqdzQkaass1hYmJlc-0-0cbadc3c712ad6ef21f25dd803fa2212)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1_0003.jpg?sign=1739355255-LAt0jeuhm7y37j0SEUVlcnzUKtDofcRl-0-7573c0b9bad3ec3354ccf54a131158ba)
小篆
《说文解字》云:“有石而高。象形。”山是指陆地上隆起高耸的部分,如图所示,甲骨文的“山”字,正像一座由多个高耸山峰组成的山岭形状。为什么要三峰相接呢,这是因为“三”字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数,用三峰列而为“山”,便表示多个峰峦相连的意思。这是古人用“远取诸物”的办法所创造的一个很原始,但也很典型的象形字。
“山”字本义是山峰。引申义有高大,众多等。如山墙、冰山、人山人海等。因为山是高耸的,所以后来还引申出“大声”之义来:古时臣子朝见皇帝时,要三跪九叩,“山呼万岁”, “山呼”即高声大呼。“山”字是偏旁,在汉字中凡由“山”组成的字大都与山岭及其形态有关,如嵩、崇、峻、巍等。
有趣的“水”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从空中看,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命脉。“水”字是如何造型的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1_0004.jpg?sign=1739355255-lfK8S3t5j9vrjBGz1pqbWNbW2rFvP6fG-0-cc5b9a9939ace50feb22ac28c87b6353)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1_0005.jpg?sign=1739355255-mPNbaya6rRP6TZsYgdTOGZAV3XV8qXEX-0-3490a201f8c9869b054d4fbef3a4d590)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1_0006.jpg?sign=1739355255-USTLjdclVRkHl0HabMg2EzgQtRiGvyxE-0-c5dda924e83fc7e4a673854d949329ba)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金文中的水字,像一条弯曲的水流。中间的弯曲斜线代表河道主流,两旁的点是水珠水花。金文和小篆的形体更是弯弯曲曲、飞流直下的流水之形。所以水的本义指水流或流水;泛指水域,如江河湖海,与“陆”对称;后来引申指所有的汁液,如药水、泪水、橘子水等。
因为大江大河都是由水组成的,所以“水”在古代又作为江河的通称。又因为“江”在上古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因而古人只能用“水”指江和河。如《诗·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其意思是泉源从左边流过,淇水从右边流过。今天的汉水、渭水、淮水、泗水等几条河流均称“水”,就是古代“水”指江、河的遗存。
“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
每年4月(傣历六月)的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家乡,来了一个火魔,把傣族家乡变成酷热干旱、五谷不生的地方。有一天,火魔抢了7名年轻美貌的傣族姑娘。其中最小的姑娘叫侬香,她骗取了火魔的宠爱,在傣历六月的一天,侬香设计把火魔的头勒了下来。奇怪的是,火魔的头一离地,火就灭;一着地,火又起。于是七姐妹轮流提着魔头,不让它落地。魔头滚烫,就不停地泼水降温。一直到7年以后,火魔才死去。
从此,傣族人民为纪念她们的功劳,每年傣历六月都要举行泼水节,庆贺除魔的胜利。节日期间,年轻人放鞭炮、赛龙舟、载歌载舞,一直持续三四天。
“土”与人类起源
传说我们的祖先是女娲用泥土捏成的,人类靠泥土生存,万物靠土孕育。从古至今,泥土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有了土地才能从事农业生产,有了农业生产就有了衣食。古人祭祀时,常常把土块垒成高坛,祷天降祥,祈土纳福,把土当作地上万物的生长之源,把这种堆起来的土当作神来祭祀。“土”字的造型,便反映了这种风俗。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2_0001.jpg?sign=1739355255-MToZxg8Re7XEzivObjHNGHQXiLDIunNk-0-38c00c3c7f3bf30a7170cbae8d7e6948)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2_0002.jpg?sign=1739355255-wXkrVHh9D8ARRc4X3MbqtTcHzfXDd87E-0-5913c16eec57bf90e921e2096d806709)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2_0003.jpg?sign=1739355255-XOCcC9JJRKduBKjLpCNE8DXTANaWJzsz-0-b6b3108e18d16837d6b7feaf6d97159f)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土”字正像是一堆土的形状,《说文解字》云:“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二像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土”是社的本字,本义是聚土为社祭地神。引申义有泥土,土地,家乡、本土的、民间、不时兴的等。如土壤、国土、故土、土产、土政策、土头土脑等。
“土”可作偏旁,汉字中凡从土之字都与土壤或土地有关,如城、埋、垣、塞等。
随处可见的“火”
火是饮食烹饪之根本。可以说,有了火,才有饮食文化。在没有火时,先民们只能过原始的、禽兽一般的生活,所谓“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如《韩非子》所说:“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自有了火后,才使人“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火之发明者,中国一致的传说是钻燧取火的燧人氏。考古者从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测,中国猿人开始自觉用火,大约在50万年以前。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2_0004.jpg?sign=1739355255-JJ2rAT7MZy5qgH6kIvGSXzhhhjbl5PiN-0-c641595b077c8b703a98ba0bf4ef97b1)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2_0005.jpg?sign=1739355255-pQE7SEQhmJox89kJ0hy5IPLWl9nMQmPg-0-0c3f0d66ec4e283df23073b37ae2a0bc)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2_0006.jpg?sign=1739355255-AFcSHpnHF3OkF9LAFVjAcftj9yodit0M-0-e201241856ab639d39c1ba9836b61591)
小篆
《说文解字》云:“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如图所示,甲骨文的“火”字像火焰升腾的形状。金文线条化。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火。“火”的本义为燃烧时产生的光焰。引申义有燃烧、枪炮弹药、战争等义。火焰有红色、热烈的特点,故“火”又用以表示红色、紧急、激动等义。中医也指人身出现阳性、热性一类现象。
火与古人的关系密切,汉字中凡从火的字大都与火及其作用有关,如炎、炙、焚、然、焦、烹、煮等。例如“炎”字,从二火,会意火苗更猛烈、更热。“焚”字上面是“林”,下面是“火”,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农业生产技术非常落后,人们用火烧山林的方法来开垦田地,“焚”字最初表示的就是火烧山林的意思。后来“焚”字又有了燃烧、烧毁的意思。而在“火”上加“盖(一)”,表示覆压火上,这就是“灭”字,本义为消灭、灭亡。而“灰”字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本义为火灰。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传说很久以前,天王恩泽不让彝族人过好日子,派了十大力神到人间糟蹋庄稼。勇敢的彝族小伙子包聪与大力神摔跤三天三夜,终于将十大力神摔倒,十大力神低下头变成一座秃山。天王恩泽恼羞成怒,往地上撒了一把香面,香面变成无数害虫来吃庄稼,聪明的彝族人点燃一把火,把害虫全部烧光。天王恩泽不甘心失败,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撒下害虫,彝族人也毫不妥协地点燃火把对付害虫。这就是火把节的由来。
“东”与扶桑树的传说
我国古代有个神话传说为“日出扶桑”,扶桑是传说中的一棵大树,在东方,太阳就住在扶桑树上。每天早上,太阳就拂着扶桑树树枝升到高处,普照大地。扶桑树是中国上古宇宙观的直接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东”字也是根据这个传说所造。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3_0001.jpg?sign=1739355255-7HHP71DLWLFfTQa7rAmd4mlzco58nDN1-0-298c97ae674e8c8108eb49562471d2bd)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3_0002.jpg?sign=1739355255-OnM7qRSGoLYWVld7ck5NVJo1ci7qmSP0-0-f89218bd4619d8e60680289f1750f022)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3_0003.jpg?sign=1739355255-OIsrGZXAHh6N2Bih0l68kreVauLcipsz-0-d9a32b16cff622aeae23e979b8e21823)
小篆
《说文解字》云:“东,动也。从日在木中。”如图所示,“东”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是“日高未出树之顶梢”,意指太阳升起的方向,表示东方。
古时主人居东,故称主人为东家。请客的人称做东。
倦鸟归巢与“西”的由来
“西”代表方向,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古人是如何造“西”字的呢?我们想象一下:傍晚的时候,太阳西下,鸟儿都飞回林中的鸟巢,这是一副多么静谧、温馨的景象啊,古人正是根据这一自然现象创造了“西”字。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3_0004.jpg?sign=1739355255-Nr1U52fTsoN6u92JziJEajabjGQUOBkW-0-5466b4c4a8ffee570055fa0b807fffe9)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3_0005.jpg?sign=1739355255-XVE7ViJuLWMyjG5d0Y3BvB3FSqCzL3gv-0-7b2b2e91f491769faabfc4638ba44d2c)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3_0006.jpg?sign=1739355255-pe06614ARgy4FxjjPwwNqRriRUca6ToN-0-06934f63d8cbfa6f33ca9625c8f0e820)
小篆
《说文解字》云:“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如图所示,甲骨文、金文的“西”字,像一个鸟巢之形。小篆“西”字,则更在鸟巢之上添一个鸟形曲线,表示鸟在巢上之意。所以,“西”的本义指鸟巢,又有栖息之义。百鸟归巢栖息,一般在黄昏太阳落山的时候,故“西”字又可用作方位名,指太阳落山的方向——西方,与“东”相对。
古时待客,坐西而向东,以表示尊敬。所以称客座为西席,客人为西宾。近代泛指属于欧美等西方的样式或事物,如西服,西餐。人们还用“西风”一词指代秋风,又喻指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佛经中指佛祖所在之处为极乐世界,也叫“西天”。佛教发源地印度,古称天竺,因在中国之西,因此得名。
从打败仗看“北”的由来
“败北”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两军对垒,输了则为“败北”;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角逐,输了也说“败北”,是否失败者都向北方逃走呢?当然不是!“败北”到底为何意?我们分析一下“北”字字源就会明白。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4_0001.jpg?sign=1739355255-Ig6pJBz8HxRZFShlLT8x4Tf2oZwkIJhV-0-c0a2d59d6290835ad5dfd1cec1abfe92)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4_0002.jpg?sign=1739355255-wFjQ9NxIJS6nIwNiWVQ6wvgWMFtI61DE-0-0d5a82fec0781c343f087a3ebd35bd17)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4_0003.jpg?sign=1739355255-gsQYgM7g0XL34Yaj1N7fOnKy4PuMb68l-0-00f9cb7360d0fbff22b70b192e543438)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北”字字形像两个人相背而立的样子,《说文解字》云:“北,乖也,从二人,相背。”所谓“乖”,就是指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有矛盾。其本义是“背对背”,即“违背”的意思。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北、背古今字。”“北”后来假借为表示方向的“北”后,使用频率很高,不再作“背”的意思。因而古人另造一字,即在“北”字下加一“月”(古“肉”字),便是“背”。
为何古书中称打了败仗也叫“北”或“败北”呢?古代两军交战之时,打了败仗的一方要转向后逃跑,就成了背向敌方,这就是“败北”了。胜方在败军背后衔尾穷追,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北”即“背”, “败北”就是背敌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东,是南,是西,都叫“败北”。
此外,中国人的方位词,都有固定用法,如北上、南下,没有人说北下、南上的。建房喜坐北朝南,皇帝上朝要南向而坐才有威严,都是约定俗成的。古时还有“北面”一词,旧时君接见臣,尊长接见卑幼,皆南面而坐,臣子或卑幼者则北向而立,故以北面指向人称臣。拜人为师也称北面。
“南”与“指南车”的关系
相传上古时,黄帝与蚩尤曾在涿鹿之野发生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车上有一个木制仙人,仙人的手永远指着南方。适逢大雾,交战双方都迷了路,黄帝凭借指南车引导方向取胜,蚩尤兵败被杀。这个故事说明上古时期先民已经具有一定的天文地理知识。那么,古人是怎样造“南”字的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4_0004.jpg?sign=1739355255-yUlf8cbfOidlZX24w8pR3IWFcHtMpkzw-0-bccbcabc17c915902ded459c264516d3)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4_0005.jpg?sign=1739355255-Sz0uUNX3GOcaEJXOoXL88mWtYn5Q5mq5-0-d77caff9d644ed04ecfcd680c4ff4ec4)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4_0006.jpg?sign=1739355255-mVaHYsvfzrJ634hl86Sgh8uAtvHV540O-0-71639b14ac0b777fbf2395c315d0fc37)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金文中的“南”字,像钟、铸一类用于悬挂敲击的乐器之形,其本义可能是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乐器,用以代指南方的一种音乐,后来便引申指南方,成为一个方位名词。
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诸侯、群臣,皆南面而坐。后来“南面”就泛指帝王的统治。如“南面之尊”就是天子之位;“南面称孤”是自立为王的意思。《论语》中有“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意思是: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当领导人。
“南”和“北”并用的成语不少,如“南腔北调”指人的语音不纯,夹杂南北方言。“南辕北辙”指欲南行而车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后人以南辕北辙比喻背道而驰。“南橘北枳”,指橘子本来产于淮河以南,如果在淮河以北生长,结的果实又小又酸,就叫枳,比喻事物会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变异。
“南”字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nā”,如“南无”,读音为“nā mó”,是佛教用语,梵语“nms”音译,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用在佛、菩萨或经典名之前: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系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命”。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石”与人类的关系
《诗·小雅·鹤鸣》有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此外,这句诗还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石头产自山上,这个事实“石”字的造型可以佐证。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5_0001.jpg?sign=1739355255-DZKdLDy3sv1oWmhJwLKkwxa1Z1HAPEoY-0-c0453945f6363a99e4261dd24498b4e7)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5_0002.jpg?sign=1739355255-KI4PZye3SmMr7KY72lXKdVjubUVzM8hG-0-36a9d7f523a1933805ff5f349eab04f9)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5_0003.jpg?sign=1739355255-q4ubvapqDPDwoDPqzQcPenKNmixMzRNW-0-c3408f76e80ef1be3987c6f9179331a5)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石”字,像山崖下一块石头之形,它的本义指崖石、石头,泛指各种各样的石料。因石性坚硬,所以凡从石的字大都与石质及其坚硬的属性有关,如矿、硬、研、确、碑等。
有人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人类的祖先从旧石器时代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到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从营巢穴居时期简单地利用石头为建筑材料,到现代豪华建筑中大量应用的花岗岩、大理石装饰材料;从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简单石制饰物,到后来的精美石雕和宝玉石工艺品;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走向现代文明。石是中国传统艺术金、石、书、画中的一项,是古代“石刻艺术”的简称,中国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石文化。
“石”又用作量词,读为“dàn”。《通雅》中说:“一石为石,再(两块)石为儋(通‘担’,重量单位,约50公斤),故后人以儋呼石。”显然这里的“石”(dàn)是指重量单位。“石”还用于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石(dàn)。
从“历”字看中国历法
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我们叫公历,在民间还有一种历法,叫农历。那么,这个“历”字是什么意思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5_0007.jpg?sign=1739355255-f2JUuyIIau4PvoErRKEL6yMCvmzZih6I-0-0f9d86a99ce1080b59135c1680f98408)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5_0008.jpg?sign=1739355255-p8LPKY0Q3g4NJ9LPEBwK5xJNgvdO0xt4-0-c561f5ceae5c50c166f21dac21b0dcf8)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5_0009.jpg?sign=1739355255-3GoLJ2lMW97jRm3uJ8ZtQITcf3wxPeIK-0-f127133e4f933bb23d5b50622098bbf4)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历”字,上部是两个禾字,表示一行一行的庄稼,下部是一只脚,脚趾朝上,脚后跟朝下,表示脚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金文的“历”字在上部加了一个“厂”字,表示在山崖前种着一行一行的庄稼,此后的小篆、隶书和楷书的都沿袭了这种写法。无论哪种形式的“历”字,整个字形均表示人在庄稼间穿越之意,故其本义为经过、越过。引申为经历、跨越、度过等义,又引申为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如历年、历代、历次等。
“历”也指历法,历法是推算节候和年、月、日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历。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的历法为阴历,以太阳的运动作为依据的历法为阳历。阴阳历则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变化。记录年月日、节气的书、表等,也叫“历”,如挂历、日历、黄历。黄历也写成皇历,据说唐文宗李昂曾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本人“钦定”,并只许官印不许私印。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曾印有一本《宣明历》,这本历书载有月、日、时辰和节气。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印刷历书是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印刷的。通常情况下,黄历除了记载农时节气外,还记载迷信的宜、忌,说明那一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回”是古人对河流回旋的描述
水流回旋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古人正是通过这种现象来造的“回”字。
如图所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回”字,均像河水回旋运转的样子,《说文解字》云:“回,转也。中像回转形。”其本义为环绕、旋转,后来多用为掉转、返回之义。引申义有返回、掉转、旋转、环绕、答复、回避、改变、回族等。有时作量词,如两回,章回小说的回同章。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6_0001.jpg?sign=1739355255-v3htQ8pL3lO456sxFsN3svZUr15qSPvW-0-4b8a8d2c25e4d04557d8f88bfae3e2a4)
甲骨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6_0002.jpg?sign=1739355255-0jWgWZFVHIkNZQqAtBHAPKLPDgXCOzJm-0-998e40447755ca4f6159467778b9ce40)
金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2BF1/47223072038695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46_0003.jpg?sign=1739355255-XLnJhxUITBY4blFabIUjacRuKTeo9LeN-0-56a22783a9fedeedf1ad694886db063c)
小篆
修辞学上有一种辞格叫“回文”,也叫“回环”,这是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手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例如,有一首咏秋的回文诗,堪称佳作。诗云:
烟霞映水碧迢迢,
暮色秋色一雁遥。
前岭落晖残照晚,
边城古树冷萧萧。
倒过来读,便是:
萧萧冷树古城边,
晚照残晖落岭前。
遥雁一色秋色暮,
迢迢碧水映霞烟。
这首回文诗,顺读倒读均如行云流水、顺理成章,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