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的诡计经济学的诡计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
- 赵广娜 欧俊
- 654字
- 2020-06-25 05:58:44
第五章 虚实难辨,假戏真唱
当众拥抱你的敌人,化被动为主动
人和动物有些方面是不同的。动物的所有行为都依其本性而发,属于自然反应;但人不同,经过思考,人可以依当时需要,作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选择,例如当众拥抱你的敌人。
能当众拥抱敌人的人实际上是站在主动的地位,采取主动的人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的。你采取主动,不只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也迷惑了第三者,使其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误认为你们已化敌为友。是敌是友,只有你心里才明白,但你的主动,已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也“爱”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没有器量”的评语。一经比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轻重之分。所以当众拥抱你的敌人,除了在某种程度内降低了对方对你的敌意外,还可以避免恶化你与对方的关系。换句话说,在敌友之间,留下了一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天涯无处不相逢。
此外,你的行为让对方失去攻击你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必招致他人的谴责。
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一样再来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当众拥抱你的敌人”。另外,政治人物也惯常这么做,明明是恨死了的政敌,见了面仍然要握手寒暄……
事实上,要当众拥抱你的敌人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你能克服心理障碍,你可以肢体上拥抱敌人,例如拥抱、握手。尤其是握手,这是较普遍的社交动作。你伸出手来,对方缩手的话,那是他的无礼;在言语上拥抱敌人,公开称赞对方、关心对方,表示你的诚恳,但切忌过火,否则会弄巧成拙。
你可保守他的秘密,但莫让他保守你的秘密
有秘密,别人才觉得你神秘;有秘密,别人才觉得你有背景。
在人际交往中,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常常把自己的秘密毫无保留地袒露出来。有时如果没把自己的心事完完全全地告诉问及的人,心中就会不安,认为自己没有以诚待人,感到对不起人家;认为别人对自己很好或很重要,不告诉人家自己的秘密是错的。很显然,这些人在如何对待自己的秘密和如何对待坦诚这些问题上,所谓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需要友情,但谁都不愿与一个从不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任何问题都不明确表态的高深莫测的人交往。然而,对于坦诚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坦诚,并不意味着别人要把内心世界的一切都暴露给你,也不意味着你要把内心世界的一切都暴露给别人。每个人都有秘密,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例如,一次,约翰把自己的重大秘密告诉了乔治,同时再三叮嘱:“这件事只告诉你一个人,千万别对别人说。”然而一转脸,乔治便把约翰的秘密添枝加叶地告诉了别人,让约翰在众人面前很难堪。这种背信弃义有时出于恶意,有时却是无意的。
当然了,能否保守秘密也与个人的品质修养有关。有的人透明度太高,这种人不但不能为别人保守秘密,就连自己的秘密也保守不住。有的人泄漏别人的秘密,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为了抬高自己,“咱们单位的事,没有我不知道的”, “我要是想知道某件事,我就一定能了解出来”……这种人常这样炫耀自己。他们认为,知道别人的秘密越多,自己的身价就越高。用泄漏别人秘密的方法伤害别人、娱乐自己,甚至把掌握的秘密当做要挟别人的把柄,当做自己晋升的阶梯,这种人在现实中也大有人在,对这种人最应该提高警惕。
再回到前面的例子,像约翰那样让他人为自己保守秘密,远比只让自己保守自己的秘密难得多。因此,不是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让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要学会自己的秘密自己保守。因为,你的秘密一旦落入别有用心之人的耳中,就会成为关键时刻别人攻击你的武器,使你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甚至因此而失利。
许军是某公司的业务员,在厦门工作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他因为工作认真、勤于思考、业绩良好,被公司确定为中层后备干部候选人。总经理找他谈话时,他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领导的厚望。只因他无意间透露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而被竞争对手击败,遭到排挤,最终没被重用。
许军和同事王广林私交甚好,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一个周末,他备了一些酒菜约了王广林在宿舍里共饮。俩人酒越喝越多,话越说越多。微醉的许军向王广林说了一件他对任何人都没有说过的事。
“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有一段时间闲着没事干,心情特别不好。有一次和几个哥们喝了些酒,回家时看见路边停着一辆摩托车,一见四周无人,一个朋友撬开锁,让我把车给开走了。后来,那朋友盗窃时被逮住,送到了派出所,供出了我。结果我被判了刑。刑满后我四处找工作,处处没人要。没办法,经朋友介绍我才来到厦门。不管咋说,现在咱得珍惜,得给公司好好干。”
谁知道,没过两天,公司人事部突然宣布王广林为业务部副经理,许军调出业务部另行安排工作岗位。
事后,许军才从人事部了解到是王广林从中捣的鬼。原来,在候选人名单确定后,王广林便来到总经理办公室,向总经理谈了许军曾被判刑坐牢的事。不难想象,一个曾经犯过法的人,老板怎么会重用呢?尽管你现在表现得不错,可历史上那个污点是怎么也擦洗不干净的。
知道真相后,许军又气又恨又无奈,只得接受调遣,去了别的不怎么重要的部门上班。
德国作家让·保·里克特曾说:“一个人泄露了秘密,哪怕一丝一毫,就再也得不到安宁了。”如果还想过宁静的生活,如果不想成为别人眼中的透明人,那就别把心里的话全都说出来,把该保守的秘密坚定地保守下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这些隐私就是一个人的底线,别人不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也就无从伤害你。如果将其过多地暴露在别人的面前,即使是原本没有不良记录之人,也难免会在利的诱惑之下,做出常规外的伤害之举。
既然秘密是自己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别人讲。在保护一份神秘感的同时,也能保护自己不因“祸从口出”而受害。
善用“欺骗之举”,无往不利
《围炉夜话》中指出:“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精通谋略的人总是能够积极动脑,及时“制造出”急需的东西,以解燃眉之急。
北宋年间,朝廷遣能征惯战的将军狄青领兵南征。当时朝廷中主和、妥协派的势力颇强,狄青所部亦有些将领怯战,有的甚至散播谣言,说什么“梦见神人指示,宋兵南征必败”。军中不少有迷信思想的官兵尽皆惶然,笃信此次南征“凶多吉少,难操胜券”,一时军心涣散。狄青一再训说:“我军乃正义之师,战必胜,攻必克。”无奈官兵迷信思想极重,收效甚微。
为此,狄青和几员心腹大将十分忧虑。大军途经桂林,恰逢大雨滂沱,一连数天,乌云蔽日,无法行军。此时军中谣言更甚,都说出师不利,天降凶雨,旨在回师……
这天黄昏,狄青带领几员偏将冒雨巡视。路经一座古庙,见冒雨进香占卜者不少,便进庙询问。庙中和尚说,都说这座庙神佛灵验,有求必应,所以终年拜佛占卜者络绎不绝。
狄青听罢,心中顿生妙计。次日清晨,他全身披挂,领将士入庙拜佛,虔诚地供香跪拜后,便对将士们说:“本帅当众占卜一卦,欲知南征凶吉。”说毕,他请庙祝捧出百枚铜钱,说明一面涂红,一面涂黑,然后当众合掌祈祷:“狄青此次出兵南征,如能大获全胜,百枚铜钱当红面向上!”只见他将铜钱一掷,落地有声,果然全都是红色。将士们惊异万分,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一时士气大振。
狄青当即下令不准再动铜钱,以免冒犯神灵,同时令心腹将士取来百枚长钉,把铜钱牢钉在地,然后对全军说道:“此战必胜,这是上天助我!等到班师之日,再来感谢神灵取钱吧!”
第二天雨过天晴,宋军士气高昂,直压边境。两军对阵,宋军将士无不奋勇当先,所向披靡,直把安南入侵者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乖乖地立下了降书,自称永不敢再犯大宋边境。
宋军班师回朝,狄青高兴地带领一班将校到古庙谢神还愿,拔钉取钱时,一位偏将忽然惊呼:“奇怪,奇怪!这百枚铜钱怎么两面都是红色?! ”
狄青哈哈大笑道:“此举绝非神灵,其实是本将军借神佛之灵,鼓舞士气罢了!”此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狄将军私下和几位心腹将士暗中将铜钱两面都涂成红色,故弄玄虚,利用将士们的迷信心理,化厌战情绪为勇战情绪,一鼓作气战胜了侵略军。
以上故事深有启发,只要我们开动智慧的头脑,抓住人们的心理,利用契机进行正面的暗示,就一定能唤起大家的力量,让我们无往不利。生活中,为了达到良好的目的,不得不用到一些善意的欺骗,只要初衷是好的,不妨一试。
强者保持谦卑的态度,助你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张某和李某是大学同班同学。二人无话不谈,彼此都没有秘密。因此班上同学说他们是“难兄难弟”,而他们也以彼此间的友情而自豪,并且相当珍惜。大学毕业后,二人仍然保持联系。几年过后,他们的工作同经更换,也先后结了婚,仍然来往频繁。
后来张某一度落魄,李某则不时给予关怀。
过了五六年,张某站在了一个李某根本无可企及的位置上。但自此之后,二人关系淡了,张某找李某,李某总是借故逃避。为什么如此?张某十分纳闷。
张某和李某在校时感情甚好,步入社会时仍能维持彼此的友谊,原因有两个:
一、两人出身背景相近,彼此都感受不到对方的“压力”,因此能融洽相处。如果两人中一为豪门世家,一为寒门子弟,恐怕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二、初入社会,彼此“成就”差不多,“压力”尚未形成,因此还能维持相处的热情。不过,人是好“比”的,“比”的目的是建立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因此,绝大多数人不会去和不同行业者比,不会去和不同年龄者比,不会去和职业差太多者比,总是会和同班同学比,和同行比,和同阶层比。能“比”对方“高”、“好”、“多”,自己就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前几年看不出成就高下,但七八年、十多年之后,成就的高下就显现了。所以大学毕业后几年,同学会还办得起来,十年后就不容易办了。因为前几年大家都差不多,十年后成就有了差距,自认没有成就的就不想参加了。
张某和李某的问题也是出在“比”这个字上。
本来李某认为他是可以超越张某的,所以他也不吝给予落魄中的张某关怀,谁知张某反而在几年后超越了李某,让李某很不是滋味;李某过去的优势荡然无存,心理落差极大,同时也有了成就比较上的压力,一时无法调适,所以和张某疏远。
这种现象包含着嫉妒、羡慕的心理,基本上是属于维护自我尊严的防卫性行为,但有时也不无转成攻击性行为的可能。
所以,当一个人突然在事业上走在同行的前面时,第一个影响就是原来的朋友突然少了。不过,这些突然疏远了的朋友也有可能在过一段时间之后和你重新建立关系——反正也比不上你,不如和你保持接触,以免失去一条可贵的人缘。
其实,有些时候,如愿意在弱者面前显示你“脆弱”的一面,表现谦卑,会让对方心理平衡一些,至少在处理人际关系这方面不会让你束手无策,面临尴尬的境地。
假戏真做,相时而动
假戏真做并不是一件让人觉得难堪的事。一旦到了生命的危急时刻,放下面子保住脑袋才是头等大事。在人际交往中,一些人善于假戏真做以取得他人的信任,从而轻松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蔡锷便是一位假戏真做的高手。
蔡锷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编练新军。1911年初至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与同盟会会员多有联络。武昌起义后,与李根源等发动新军起义,初任总指挥和云南军政府都督兼民政长,曾协助贵州和四川独立。民国初年参与组织统一共和党,并对省政有所兴革。
袁世凯镇压了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之后,开始做起了皇帝梦,要在中国恢复帝制。他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全国人民群起讨伐。其中最早举行大规模武装讨伐的就是云南蔡锷等领导的护国军起义。为了组织和发动这场倒袁的起义斗争,蔡锷与袁世凯斗智斗勇,充分体现了他在处世上的韬晦谋略。
二次革命期间,蔡锷对交战双方表示中立,还曾拟联合黔、桂两省做中间人,主张两方停战,凭据法理解决。对蔡锷的这些举动,袁世凯深为嫉恨,就将蔡锷召入北京,实际上是牵虎入笼。
蔡锷明白袁世凯的意图,自从入京以后,他自敛锋芒。
袁世凯依然不放心,想把蔡锷困在京城,便委蔡锷以“重任”,先任将军府将军,再任全国经界局督办,并选为政院参政。
蔡锷不动声色,这样一来,倒弄得袁世凯莫名其妙。
一日,袁世凯召蔡锷到总统府,议论恢复帝制一事。蔡锷道:“我原先是赞成共和的,但是二次革命以后我才知道,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个皇帝是统治不住的。现在总统有这个意向,那是太好了,我第一个表示赞成。”
狡猾的袁世凯反问道:“你说的当真吗?为什么南京、江西变乱时,你却要做调解人,帮他们讲话呢?”
蔡锷立即回答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我远驻云南,离北京太远,长江一带又多是国民党势力范围,恐投鼠忌器,不得不违心地做中间人,还请总统原谅。”
蔡锷解释得合情合理,袁世凯听了,十分满意。
从此以后,蔡锷为了保全自身便主动与那些为帝制摇旗呐喊的大小人物打成一片,宣扬帝制。
一天,蔡锷与一帮乌合之众又谈起帝制。他附和道:“共和两字,并非不良,但我国国情、人情,却不适合共和。”
宣扬帝制的筹安会大头目杨度立刻应道:“蔡锷兄,你今日方知‘共和’二字的利害吗?”
蔡锷不敢怠慢,赶紧道:“俗话说得好:‘事非经过不知难。’杨大人还不肯谅解蔡某人吗?”
杨度不甘罢休道:“你是梁启超的高足,他最近做了一篇文章驳斥帝制,你却来赞成帝制,岂不是背师叛道吗?”
蔡锷笑道:“师生也是人各有志。以前杨大人与梁启超同是保皇派的,为什么他驳斥帝制,你偏又办起筹安会?今天你诘责我,我倒要问问老兄,谁是谁非?”杨度自讨了个没趣。
他不甘心,红着脸拿出一张纸,递给蔡锷道:“你既然赞成帝制,就应该参加请愿,何不签个大名?”
蔡锷十分爽快:“我在总统面前已请过愿了,签个名儿,有何不可?”遂提起毛笔,信手一挥。
大家见他这般爽直,疑心荡然无存,个个拍手叫好。
而此时,蔡锷正在寻找着虎口脱身的机会。
为了能进一步让袁世凯消除对他的疑心,蔡锷脱掉他那身戎装,去妓院寻花问柳。想不到,在妓院结识了有胆有识、闻名京城的小凤仙。
为了把戏演得更真,蔡锷特地让小凤仙备了一桌酒菜,邀请了袁世凯的爪牙喝酒。几杯酒过后,蔡锷扬言要与妻子离婚,娶小凤仙为妻。那些人对蔡锷深信不疑,纷纷报告袁世凯。
再看蔡锷,整天在小凤仙那儿转来转去,一副神魂颠倒的模样。
为了让袁世凯彻底放松警惕,蔡锷与夫人上演了一场假离婚风波。
一日清晨,蔡锷趁袁世凯还没有起身就赶到总统府,要求见袁世凯。待侍官说总统未起时,他又故作懊恼状道:“总统起来后,请立即打电话给我。”说完便回家去了。
袁世凯起来之后,听到禀报:“蔡将军在家中与夫人殴打,摔坏了好多东西。”
袁世凯立即派人前去调解。只见蔡夫人披头散发、泪流满面地躺在地上,被摔坏的东西乱七八糟散了一地。蔡锷在一旁自顾自地骂着。袁世凯的手下进行了一番劝解,蔡锷似火上浇油,骂得更凶。哪知蔡夫人也毫不示弱,当即回娘家去了。
袁世凯闻之,终于彻底放心了,与儿子袁克定道:“我看蔡锷有才有干,可办大事,谁知他尚不能治家呢!我可高枕无忧了。”
蔡锷见袁世凯放松了对他的监视,于是暗中与梁启超策划反袁,寻机脱身。
1915年11月初,蔡锷以去天津看病为由,在小凤仙的巧妙配合之下,设法躲过了北洋警探的跟踪,绕道日本、越南,于12月21日偕同戴勘等人秘密到达昆明。
蔡锷终于虎口脱险,不久即和唐继尧组织护国军讨袁。
袁世凯生性狡猾,耳目甚多,为了消除袁的疑心,蔡锷先是与袁的狐朋狗友打成一片,加入宣扬帝制的筹安会当中,让袁及其爪牙认为其棱角已磨去。再到妓院“鬼混”,不问政务,直至“休”了结发之妻。这番假戏真做,天衣无缝一般。
如此蒙住了袁世凯的眼睛,保护了自己,而且以此求得了反击的机会和时间。一旦时机成熟,蔡锷便进行了反扑,完成了自己的护国运动。
假戏真做的关键就是要迎合对方,装傻充愣,解除其戒心,投其所好。要学会表现出自己没有野心,即使有一点小野心也不可能对其构成威胁,这时你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谎言被重复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
假作真时真亦假,善于把谎言说成真理,只要细细体味真与假之间转换的奥妙之处,就能把这样一种武器为我所用。
谎言被重复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经不住谗言的反复攻击,以致把谎言当成真理。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能真正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何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主意。”庞葱陪太子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街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在这方面,即使是曾子的母亲那么明智的人,也常常会受别人的迷惑。
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他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时,曾母听了邻人的话,一边安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害怕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要株连亲眷,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可以利用这种把谎言说成真理的手段来办自己的事,通过舆论的力量为自己造势,以假乱真,轻松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做人不能拘泥于道德礼教之中的条条框框,必要时也得诈一诈。只要不超出道德和伦理的底线,懂得适度“无中生有”也是允许的。
适度保守个人隐私,不要做个透明人
如果你把你所有的想法和心思都暴露出来,那在别人看来,你不过是个透明人,是个傻瓜。可见,做人待人不能毫无“心机”。要懂得掩藏自己,尤其是那些容易触犯众怒的地方。
西方有本书上曾这样说:“如果对方无法接受毫无掩饰的我,未尝不是好事。”其实,从对人性的洞察来看,这就是一件好事。因为,在现实社会中,除了禽兽和野蛮人,正常人哪里会是毫无掩饰的“玻璃人”呢?
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做人更要学会保护自己,要适度保留个人的隐私。具体到上班族,以下三条金科玉律,相信会帮你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1.在单位里不可随便与人交心。
在现实中,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是真空般一尘不染。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亦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
人只有先求安身立命,适应环境,然后才能设法改造环境,顺利地走上成功之道。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对避开生活的误区,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
况且,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做一个在社会上混的场面人,社交活动不免与自己所在的单位有关。下班之后,与同事一起喝杯酒,聊聊天。不但有助于日常工作,还可能知道与单位有关的消息。因此,单位举办的各种聚会,自然要积极参加,就是与同事及上司打上一两场“社交麻将”也很有必要,但有一点要时刻切记:不可随便与任何人交心。
2.随时注意保护自己。
蓝领与白领不同的地方之一,是蓝领升迁的机会不多。因此,蓝领工人打的是正规战术,集体讨价还价,争取共同的利益。而白领阶层则大多都有个别拼搏的机会,获得升迁是单打独斗的结果,这种生存竞争环境,犹如深入敌后、孤军作战的游击队。
是游击队,就得打游击战!游击战的最高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许多力争上游的白领,很注意将对手打倒,却往往不善于保护自己,这是不足取的。《厚黑学》认为:一方面要友好竞争,另一方面更要在众人的竞争中保存自己。在势孤力弱的情况下,就要夹紧尾巴,千万不要露出自己全力拼搏、一心往上爬的野心,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俗语说,“不招人忌是庸才”,但在一个小圈子里,招人忌者是蠢材。精明而有“心机”的人,往往在积极争取往上前进的同时,还能很自然地摆出一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态度。
3.别替人背黑锅。
在任何一个单位里,做事的好坏对错,很多时候是由上司主观决定的。如果上司意志强,下属多少都要努力工作;上司若自以为是,下属便会唯唯诺诺。但有一些上司只是向他的上司交功课而已,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出事,一切如常,就不会勾起上司的雷霆之怒。但如果出现差错,上司为了向他的上司交代,就会抓住一个人做替罪羊。这种情况,俗话叫做“背黑锅”。虽然说有的时候替上司背黑锅,能够换来更大的回报,但大多数情况下,替别人背黑锅是非常划不来的蠢事。
要使自己不背黑锅,就不要冒险、不马虎,事事有根据,白纸黑字,即使错了也有充分的理由解释。另一方面,一件事的对错,错的大小,应否追究,以及应该如何处罚,往往都是上司决定的。大事化小或小题大做,都在主管上司的一念之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缘好,特别是与上司的关系不错,就会较少获罪。
适度“自污”,巧使对方放松警惕
有时候功高震主,容易遭到猜忌。如果能故意给自己造出一些“污点”,倒容易消除上级的戒心。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
秦王先是问大将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二十万军队足矣。”
秦王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他又问老将王翦:“王将军,你的意见呢?”
王翦说:“因为楚国很有实力,至少要派六十万军队。”
秦王听了,不屑一顾,命李信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果然,李信带领二十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二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然后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秦王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请王翦带兵出征,王翦自然答应。出兵之日,秦王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了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自大军出发至抵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王翦说:“你们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罢免我的官职;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
秦王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心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的疑心,不惜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部将以为他老昏了头,但却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众人皆浊我独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没有人乐意让一个“异己”长久地立于身侧。以“自污”来做障眼法,能让对方安心,使自己安全。有实力者如果太过“高尚”、“自敛”、“清正”,就会让领导或竞争者觉得不安。适度“自污”,告诉他们自己也只是个贪一时之财的小人物,对方自然会放松警惕。
拐弯抹角有时比直来直去更易被人接受
世上之事,有时乱如麻,而且绝大时候让你理不出头绪。因此“直来直去”的方法是万万不行的。你必须开动脑筋,学会多绕几个弯,用“迂回曲折”之法通向你的目的地。
有些话不能直言,便得拐弯抹角地去讲;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便绕弯子、兜圈子,甚至用“顾左右而言他”的迂回战术,将其套牢。
太刚的东西容易断,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点韧性,碰到南墙也不回头的话,往往是要受挫的。必要的时候,人应该弯一弯、转一转,在迂回中寻求前进,学会圆融处世,这才是做人做事取胜的老经验。
做人不能成为一个“直竿子”,尤其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委婉相处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本事。要学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正是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正在赶着上班。这天他的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会议中的表现关乎到他能否升职,所以不能迟到。无奈他的闹钟却在关键时刻坏掉了,最糟糕的是还有20分钟会议便要开始了。
小职员唯有改乘出租车,希望能赶得及参加会议。
好不容易才给他截到了一辆出租车,匆匆忙忙上车后,他便对司机说:“司机先生,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
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
小职员好奇地问:“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吗?”
“当然不是,现在是高峰时间,最短的路都会交通阻塞。你要是赶时间的话便得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路,却是最快的方法。”
听了司机的话,小职员最后选择走最快的路。途中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街道交通阻塞得水泄不通,司机解释说那条正是最短的路。
司机所言不差,多走一点路果然畅通无阻,虽然路程较远,却很快便到达了目的地。
小职员最终赶上了会议,还升了职,当上了部门主任。
最短的路未必就是最快的路。像这种情况,绕个弯子,虽然多走了些弯路,但却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某些以鱼类为生的鸟类,其嘴的形状直直的,上下两部分都又长又宽阔。他们在吞吃食物时,常常会把捕到的鱼儿往空中一抛,让那条鱼头朝下尾朝上落下来,然后一口接住吞咽下去。这样的吃法可以使鱼在通过咽喉时,鱼翅的骨头由前向后倒,不会卡在喉咙里。
连鸟类都会绕弯子,“把鱼倒过来吃”,那些赤膊上阵、硬碰钉子的人类是不是显得太傻了?求人办事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刺儿”,这个时候便不能“直肠子”,而应该想办法兜个圈子,绕个弯子,避开钉子,寻求最快的解决之道。这是做人做事应该具备的策略和手段。
太老实就是愚笨,灵活机变助你路路畅通
那些实话实说的忠直的人,有时会让人觉得他做得太过分了。在特定的场合用委婉的话表达,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不管到哪儿,他总是被人赶走。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希望能被收容。修道院院长见到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让他在修道院里安顿了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牲畜,已经不中用了。修道院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吞。于是,他就叫这个爱说实话的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这个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院长干嘛要把它们卖掉啊?”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后都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到了晚上这人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
院长问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将他在集市上的话说了一遍。修道院院长发着火对这个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这个人又被修道院赶了出来。
其实,故事中的“诚实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会为人处世的人,即使觉得别人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了。
怎么做才能既表达出我们的真实感受,又不伤害别人呢?正确的思路是:
1.要学会“顺情说好话”。
俗话说:“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著名相声演员牛群曾说过一段相声,强调“生活中有时需要谎话”,博得了观众的认可。
其实,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说谎”的人,大人物也不例外。比如,从内心反感开会的人常说:“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会议……”对相貌平平者说:“你非常漂亮!”在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接到自己不喜欢的朋友的电话,而且他讲了5分钟还没有放下话筒的意思,于是只好来一招:“对不起,我马上就要开会了!”明示对方结束话题……尽管言不由衷,但于人于己都无害,别人也容易接受。
2.尽量以幽默的言语表达。
一次,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参加一个晚会。不料,晚会上他遭到一群厚脸皮的女人的包围。他边礼貌地应付,边想解脱的办法。忽然他心生一计,点燃了一支粗大的雪茄。没多久,他与那群女人便被一团团淡紫色的烟雾包围了。很快,有几个女人忍不住咳嗽起来,勃拉姆斯照样泰然自若地抽他的雪茄。
有人终于忍不住了,对勃拉姆斯说:“先生,你不该在女人面前抽烟啊!”
“不,我想,有天使的地方不该没有祥云!”勃拉姆斯微笑着回答。
勃拉姆斯用幽默的语言,使自己从无奈的纠缠中解脱了出来。
3.要把握一定的原则。
讲谎话一定要注意原则,切不可从私利出发,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否则会遭受别人的唾弃。
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实。那些经常为私利而不诚实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如果一个人想要就他一生中所处的地位、达到目的的前景,以及他的不足之处等问题欺骗人们并且一直欺骗下去,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不容易,因为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功利,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奉献。真诚待人、克己为人的人,也许偶尔会被欺诈,但他们才是真正受人欢迎的人。
模糊表态,以避免误解和麻烦
在实际的交往中,有时你可能处于主动地位,有时则可能处于被动的位置。在被动情况下接受对方的提问、质疑时,如何回答、如何表态就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误解、泄密或其他不良后果。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表态。
但是,直率地拒绝表态是失礼的、不当的。正确的办法应该是:表态时尽量避开说“是”或“不是”。既要避开表态,同时又不能有损对方的面子,破坏双方交谈的气氛。如果你是领导人,和外国人打交道还要在国际公众面前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的情况下更要如此。因为有时候你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国家。
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必须要回答,可是不论你的回答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对方都能找出反驳的理由,你应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就应该用一种柔和的决策,把话语模糊化,就是指在能够把话说得更确切一些的情况下,故意模糊表述,以回避一些因为持肯定或者否定态度而带来的麻烦。
楚灭秦时,楚怀王分兵两路。东路由项羽率领70万兵马,西路由刘邦率10万兵马,同时向关中进发,事先约定: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
结果刘邦先进关中,项羽自恃兵多势众,不服刘邦,欲设计害之。项羽自尊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打算让刘邦到南郑去。谋士范增极力反对,他说:“那地方内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岭之险,让刘邦去,岂不是放虎归山?”
项羽反问:“那有什么办法杀他呢?”
范增献计说:“等刘邦上朝,大王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去?’如果他愿去,你就说:‘我早知道你愿去,那里是养兵练将,积草屯粮的好地方,养足了锐气好与我争天下,对不对?这就证明你有反我之心。绑出去杀了!’如果他不愿意去,你就说:‘我知道你不愿去,本来楚怀王有约在先,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叫你去南郑,你怎么会愿意呢?既然不愿去,就是要在这里反我。与其如此,不如现在就把你杀了。来人,绑出去斩首!’想他刘邦难逃灭顶之灾了。”
一番话说得项羽连连点头称是。密谋之后,项羽便召刘邦上殿。
项羽是个有勇无谋、沉不住气的人。他一见刘邦,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见项羽问得这么急迫,不免心中纳闷。虽然愿去,但不敢表白。于是他回答说:“大王,臣食君禄,命悬乎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大王之命是听。”刘邦这种模棱两可的话,完全出乎项羽的意料,他没听出刘邦到底是想去还是不想去。项羽只好说:“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连连拜谢说:“是,臣遵旨。”
在上例中,刘邦就是巧妙地利用模糊语言救了自己一命。这里,范增利用“两难选择”,企图陷刘邦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然后假名杀之,其计策真可谓刁毒。然而,刘邦更为高明,他工于心计,见项羽问得急,估计事出有因,于是运用模糊语言应对,并借此表白自己俯首听命于君,这就使项羽不知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无法确定他到底愿意去还是不愿意去,当然也就不好杀他了。
从上面这则故事里,我们不难明白刘邦能打败项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起码在说话技巧方面,刘邦就胜过项羽一筹。有些问题并不是只有是或者非那样简单,你可以不用说是与非,也能照旧解答他人的问题。
因此在遇到一些棘手的事,需要你表态时,要尽量拒绝用“是”或“不是”这样的绝对性字眼,而要采取措施转移或回避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