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投身公益

——公益事业,建立新的大同世界

独资筹建汕头大学

教书育人一直是李嘉诚从小到大的理想,几十年后的李嘉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而成为了华人世界第一首富,他是名副其实的商业奇才,但从小的理想他一直没有忘却,他曾在汕头独资筹建了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为此在资金方面他倾注了将近9亿港币。

20世纪20年代,潮汕与厦门相隔毗邻,很多学子与商人互相往来潮汕厦门两地,当陈嘉庚捐资创立厦门大学伊始,很多潮州人也曾有振兴家园,创办潮汕大学的梦想,但在当时因种种外界原因,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未能如愿。

随后,创办大学的梦想一直被搁置,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了高考制度,潮汕的学子都以能进厦门大学为荣耀,除了厦门大学是声誉颇好的全国重点大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厦门是离潮汕最近的城市。

在本地创办大学的呼声越来越高,莘莘学子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们潮汕在海外的华侨和同胞,不比厦门的少,为什么他们60年前能办成的事,我们潮汕今天都办不成?”“在港澳和东南亚,数我们潮汕的富商最多!”拥护者多为潮汕的干部群众和潮汕在海外的学者商人,直到1979年,一次机遇,改变了潮汕大学的历史。

正值当时,邓小平、廖承志等国家领导人,在接见外籍华侨团体时,传达了潮汕人民想创办大学的想法,并希望得到华侨团体的支持,一时间创办潮汕大学的新闻铺天盖地地袭来,在等待和期待中,等到的不是外籍华商巨富,而正是一位来自香港的潮汕商人,此人正是——李嘉诚。

1979年的秋天,李嘉诚找到当时发起香港商界支持办学的主管人,也是当时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庄世平先生,向他表达了自己想资助办学的愿望:“现在中国政府顺应民心,实行开放政策,使旅居各国华侨、港澳同胞更感报国有门。”然后他接着提到:“关于创办汕头大学的事,刻不容缓。就让我先带个头吧,相信以后会有人跟着来的!”庄世平听后,对李嘉诚的行为感到颇为惊叹并加以赞扬。当李嘉诚询问到创办资金需要多少时,庄世平微笑道:“这当然是需要很多投资的,也许会是个无底洞!钱越多越可以把事情办好。”结果不假思索的李嘉诚爽快地捐出了3000万港币。而事实上,原本想带个好头的李嘉诚,却没曾想,就是这3000万港币的注入,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资筹建。

饱尝人世辛酸的李嘉诚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国人的意义,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从目睹战后迅速发展的国家地区开始,他们的兴衰都取决于教育。试想如果没有他的“兴学育才”,没有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汕头大学的创办不知会不会再推迟50年。

李嘉诚最大的心愿在1983年的秋天达成了,汕头大学首期工程的开工仪式上,李嘉诚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汕大的创办,是合乎民意,深得人心的。千方百计以破釜沉舟精神,务必使之建成办好,这就是我的最大心愿。” 同年12月,汕头大学正式开始招生第一批学生。在此,汕头大学举行过多次典礼和剪裁活动,李嘉诚一时间备受关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很坚定地说:“创建汕头大学是一个国民应尽的天职。支持国家,报效桑梓,乃是我抱定的宗旨!”

从不计较名利的李嘉诚为汕头大学的创办倾心竭力,有关部门领导曾多次想征求李嘉诚的同意,将大学的名字以他或者他父亲的名字命名,但却遭到李嘉诚的坚决反对,最后有人以北京大学的“未名湖”为例,可以称汕头大学大礼堂为“未名堂”,聪明的李嘉诚一下就识破了对方的“小伎俩”,并微笑地回应道:“本来就是大礼堂,这样不是很好吗?”正如当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陈嘉庚也拒绝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大学的名字,并反对在校园内为自己树碑立传。像他们这种高尚的情操和气度,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其实早就铸好了一块丰碑,对他们的崇拜与敬仰也为中国教育史添光添彩。

“彩带丰碑”是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在1990年时对李嘉诚创办汕头大学的行动予以的最高的评价,同年2月8日,汕头大学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林书记在典礼仪式上解释了“彩带丰碑”的意义,“彩带”即联系全世界华人之纽带;“丰碑”毫无疑问指的是李嘉诚的丰功伟绩和个人魅力。

汕头大学时任校长在《答谢词》中提到,李嘉诚不仅捐下巨资创办汕头大学,同时在创办过程中,李嘉诚曾亲自参与策划,解决了当时汕大的诸多问题,保证汕大的顺利完工,他称李嘉诚此举为捐资兴学、育才强国之义举。另外汕头大学校董会主席吴南生,撰写了《汕头大学建校纪略》,镌刻在大理石石碑上,该文记述了建校的全部过程,并对李嘉诚先生和中央省市各级领导,以及海内外各方人士表示感谢。碑石立于校园中心广场的中央。同日庆典,李嘉诚携李泽钜、李泽楷及长江实业集团高级助手参加典礼。除此之外,还有国务院及国家教委的重要领导:时任当时国务委员李铁映、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荣毅仁、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李后、全国侨联副主席庄世平等,李嘉诚的好友李兆基、郑裕彤、何添等大企业家也一同来参加庆典。

集优秀教师,培养栋梁之才

汕头大学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建成。李嘉诚作为捐助人也备感开心,与其说他捐助的是一所大学,不如说他捐助的是自己的一腔热血,他的真实意图是要真正地让汕头大学成为全国顶尖优秀的大学,培养一批批莘莘学子。

创办汕头大学,是为了给国家培养更高端的人才,有句话说得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也要有优秀的人才去操纵和控制,汕头大学的创办宗旨就是要立志为国家四化和潮汕地区培养人才。陈衍俊先生在其著作中曾这样叙述道:“尽管当时李嘉诚面对的是香港经济的严重困难时期,但是为了汕大的事业,他除了自己要付出许多时间关心汕大的工作外,在香港公司内,还组织了一个专门负责汕大事务的工作班子。经常派出工作人员来校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和困难。派出专家和建筑师,到建校工地进行具体现场指导,严格要求建校工程质量上乘。多方收集世界先进国家名牌高等学府的有关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先进经验及资料,送给汕头图书馆供教职工学习、参考、借鉴。

“在繁忙的商务活动中,总要安排时间会晤到香港的世界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倾听他们关于如何办好汕头大学的意见。每次到外国进行商务活动,也总要安排出一定时间,去访问一所有影响有名气的大学,去获取经验,去取得感性认识。还积极为汕大聘请外籍教师,为汕大教师出国深造、访问、讲学,争取参加有关国际性学术会议等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提供了许多方便……”

当时的汕大校园建筑特色汇集了中西优点,教学设施建设也相当先进,但是校园建筑这个硬件是上去了,可还有一些软件不尽如人意。这不是有钱就能做到的,必须依靠政府——并且不是省市政府全能解决的。李嘉诚向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决定求助国家最高领导人。

1986年6月2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李嘉诚,对于李嘉诚捐办汕头大学的爱国行为,邓小平表示赞扬。邓小平说:“创办汕头大学,这是一件好事!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在全国,要调一批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把汕大办好!汕大应该办得更开放些,办成全国重点大学。”这段话是对李嘉诚说的,也是对当时陪同会见的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说的。领导人的话,给了李嘉诚建设汕大很好的支持,之后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怀与帮助下,汕头大学的建设逐步走上正轨。今天,汕大已经日益被建成我国的重点大学院校之一。

情系残疾人

李嘉诚作为华人首富,正如古语所言“达则兼济天下”,他积极参与慈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对残疾人也倾注了自己的一片爱心。

李嘉诚曾经在1991年,捐给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亿元,用于捐助农村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他非常清楚一双眼睛对于每个人的重要程度,对中国内地很多农民缺乏白内障治疗的知识很是焦虑,他决心帮助这些人摆脱白内障的困扰。

1991年8月9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率中国残疾人展能团和艺术团访港。期间在香港与李嘉诚会晤,李嘉诚捐款资助残疾人事业。邓朴方对李嘉诚说:“我们把捐款作为‘种子钱’,每拿出1元钱,就会带动各方面拿出7倍以上的配套基金,一并投入残疾人最急需的项目……”

这一次与邓朴方的见面,还有邓朴方的一席话使他很受感动,同时触动了他要为残疾人多做点事的想法。之后,他提出看看邓朴方率领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的请求。几天后,李嘉诚先生与邓朴方先生再次见面时,说出了自己宏大的设想:“我和两个孩子经过考虑,再捐1亿港元,也作为一个种子,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5年内把内地490多万白内障患者全部治好。我挣钱,你为残疾人办事。”

对于李嘉诚的诚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非常重视,进行了调研和反复论证。而邓朴方与李嘉诚也多次通过相互致函沟通意见。为了能够深入地沟通,李嘉诚12月初特意委托李泽楷等专程赶赴北京了解具体情况。在多次沟通之后,双方达成了共识,决定将1亿元港币捐款从最初仅用于治疗白内障患者扩大使用范围至白内障复明手术、低视力残疾者配用助视器、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智力残疾预防与康复,以及兴建30所省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等内容。为了能够将捐款的运用更加规范化,制定了《李嘉诚先生专项捐款管理办法》,保证项目的规范运行。此项目开展以来,成效显著,使得庞大的残疾人群体从中受益匪浅。

李嘉诚对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对家乡的残疾人生活疾苦更是关注。他在潮州西湖公园旁捐资兴建了“潮州市残疾人活动中心”。这个活动中心1995年11月9日落成,占地12亩,建筑面积4428平方米,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特殊教育、文娱体育活动。如今,潮州的残疾人事业也没有辜负李嘉诚的期望,被列为全国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示范点,这也使李嘉诚感到由衷的欣慰。

慈善是一种做人方式

“我成长在乱世中,回想过往,与贫穷及命运进行角力的滋味是何等深刻,一切实在是好不容易的历程。从12岁开始,一瞬间已工作66载。我的一生充满了挑战,蒙上天的眷顾和凭仗努力,我得到很多,亦体会很多。在这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时刻被要求要有智慧、要有远见、要求创新,确实令人身心劳累。尽管如此,我还是能高兴地说,我始终是个快乐的人,这快乐并非来自成就和受赞赏的超然感觉。对我来说,最大的幸运是能顿识内心的富贵才是真的富贵,它促使我作为一个人、一个企业家,尽一切所能将上天交付给我的经验、智慧和财富服务社会。”这是李嘉诚对慈善发表的看法,功成名就的李嘉诚一直不忘对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人说他经营了两个事业,一个就是不断赚钱的事业,另一个就是不断花钱的事业,这也说明李嘉诚无时无刻不关注公益事业。

1980年,潮州市和潮州县两级医院的医疗设置相比较其他地方而言还是很简陋的,缺医少药的情况比较普遍。李嘉诚闻讯非常感慨,想起幼年时父亲与祖父都是因为医疗条件问题而离开人世,想到这里,他感慨之余还多了一份担心,紧接着李嘉诚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心潮涌动的李嘉诚看到衣衫褴褛的老乡亲们,那一刻他差点流泪。这次重返故里,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参访潮汕的市级区级医院,李嘉诚想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做一些贡献,他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于是回到香港的李嘉诚决定动用长江实业慈善基金将近2200万港币为潮州建设两座现代化设施的医院,解决潮州人看病难、医疗条件差、买药难等问题。

一向低调的李嘉诚,从不为自己的善举而高调张扬,也从来不炫耀自己的财富,在医院建设初期,李嘉诚曾交代过有关人员,不要张扬此事,并以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为先,约法三章:其一,不要用自己的姓氏或名字做医院的名字;其二,不为自己投资的项目剪彩;其三,不许他手下的人以“长江实业”的名义参加各种医院庆典或剪彩活动。这就是一个有着诸多原则的李嘉诚,不求名誉,不求回报,为了圆自己的心愿,也为了父老乡亲们的平安健康,这就是谦逊的李嘉诚几十年如一日对公益事业的付出。

李嘉诚的善举岂止只在潮州老家,他捐助过的事业和机构举不胜举,1984年,他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万港元,并表示从1992~1996年间,陆续捐赠6000万港元。1987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元,用于赞助儒学研究,该基金会在山东曲阜为李嘉诚树碑立传。1988年,他给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元。同年,捐200万港元资助汕头市兴建潮汕体育馆。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11届亚洲运动会。

事实上,李嘉诚有个宗旨,那就是“发达不忘家国”, “办公益事业乃是我分内之天职”。他认为“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但“金钱却也不是万能的”, “对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钱也不能解决问题的”, “只要我捐出的有限的钱,能为社会带来较大的益处,我就终身无悔”, “我当努力办实业,只有盈余多了,才能拿出多一些的钱,用于社会”。

李嘉诚在事业上的成功一直被后人所崇拜和学习,而他在公益事业上的慷慨也应该赢得无数的掌声和无上的荣耀。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他,高度赞扬李嘉诚的这种“发达不忘家国”的作为。香港大学校监、港督尤德爵士在1986年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而英女皇伊丽莎白也于1989年的元旦颁发他CBE勋爵衔及勋章奖章。

这正如李嘉诚对慈善事业的看法一样,在他看来,活在世界上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个人内心的财富,这就是一个把慈善事业几乎当成做人方式的李嘉诚。

投身内地基础建设

李嘉诚生在内地,为逃难于1940年全家迁到香港,故土情结深植于内心。怀着对祖国的一片桑梓之情,他始终心系内地的发展。

1979年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李嘉诚及旗下长实系财团,坚守“立足香港扎根香港,背靠祖国依托祖国,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企业经营发展方针,在积极加强与中资企业的合作的同时,一边也积极筹划向祖国内地的发展投资。李嘉诚大手笔斥资内地项目的建设,为加速祖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1992年至1996年,李嘉诚的长实系财团在内地投资已遍布各地。领域主要涵盖了基础建设设施、房地产开发、巨额股份股票以及商贸业、酒店业等,投资总额超过600亿港元。短短几年,长实财团的触角涉及了包括交通、能源、集装箱货柜码头及工业等各方面,亦完成了改造重建旧城居及建设“安居工程”微利房等项目。

1993年7月16日,李嘉诚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这一荣誉可谓实至名归,深得人心。正如李嘉诚所说:“内地现在可以说是气象万千!现在国内的形势这么好,我们的信心更足了。我们对北京充满了信心,对香港的前途也充满了信心。”他对内地寄予热切期望,并以实际的行为支持祖国的发展建设,各项贡献巨大之举措,众目可睹。

在北京,他联手首钢,收购香港东荣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拥有51%股份,余下部分李嘉诚的“长实”和“怡东财务”公司分别占23.6%和25.4%。被传媒界称为“与内地特大企业联手合作的重大步骤、收购香港重大企业的战略性步骤”。其后,李嘉诚继续投放巨资,参与黄金地段王府井的改造工程及北京东方广场的建设。到1994年,本着“确保工程质量,降低成本,为首都人民提供廉价优质的住宅”的初衷,他更是慷慨斥资32亿元人民币作北京市民建设住房和配套服务设施费用。作城南马家堡居民新区建设用的20亿元,就解决了1.3万户民众的居住问题;另12亿元,用于城东长营乡的居民新区建设。

在上海,李嘉诚的投资方向主要锁定在货柜码头和海港工程。1992年,由李嘉诚、郭鹤年、中国光大、香港鹏利等财团组成的港沪发展有限公司与闸北区政府签署协议,以1.31亿美元租得火车站以南5.78公顷土地的使用权,投资上百亿元人民币,在租下的地盘上建造了22万平方米的综合建筑群。另外,李嘉诚详细考察上海码头设施后,立即对此产生兴趣,于是1992年11月便又有了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经营项目。合作双方和黄集团和上海港务局协定,由前者投资60亿元人民币以用来建设金山标准集装箱码头、国际深水港码头等项目。故而李嘉诚的货柜码头逐渐扩展,他本人亦成为亚洲首席私营货柜码头大王,掌握了该领域业务的主动权。

在福建,自1992年11月签订协议到1993年5月13日正式签约,李嘉诚先生带领的长实公司与福州市政府达成合作,长实投放巨资共35亿港元,用以改造及重建旧城区的三坊七巷。工程正式开工之日,李嘉诚为表达诚意,专程赶往现场参加庆典。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重建投入,显示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他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不忘祖国文化的决心,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深圳,李嘉诚于1993年1月4日受李鹏总理之邀,随行考察了位于深圳东北部的盐田港建设工地。考虑到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的趋势就可能成为世界航运网络中的货物中转枢纽,该地建设,又为深圳市以及整个广东省的“龙头”项目,李嘉诚自然不会错失如此宝地。是年10月,双方的合作便已达成,深圳东鹏实业公司与香港“和黄”盐田港投资有限公司协定合资建设经营盐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李嘉诚赴京参加合同签字仪式,受到江泽民主席在中南海的亲切会见。两期工程共耗资50亿元人民币。

在珠海,李嘉诚对特区城市的发展情况赞叹不已,1993年间,长实、和黄、津世三大公司,与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和珠海经济特区电力开发集团公司合作,兴建经营广东省电力建设的重点项目广东珠海电厂,6月11日,正式签订协议书,李嘉诚持45%的股权。第一期工程于1997年投入运行,建成后,广东省电网的主要供电都由它提供。同时,海港集装箱码头以及九洲港的建设,李嘉诚也有巨额投资。

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港口建设,海南省洋浦开发区的开发与物业发展,四川省成渝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权项和周边物业发展权,李嘉诚皆有涉及投资。

如此看李嘉诚对各地发展的投入,不难发现其涉及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交通、码头、能源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是李嘉诚在内地长线投资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满怀着他赤子报国、不忘桑梓的情怀。

建中药港:左手同仁堂,右手白云山

1986年,李嘉诚痛失老母。

病逝的母亲撒手一生辛劳,离开人世。失去至亲之痛,不言而喻,此前的挽留之苦,更是刻骨铭心。

早一年前冬,老母亲病重,李嘉诚揣着几辈子也花不完的金钱,不惜一切地请来各地名医,试图挽留母亲的生命。可惜生命岂是重金名医就能那么容易挽回的,一年后,母亲还是辞别了人世。她人生的最后几个月,几乎完全是依靠香港养和医院一位中医大夫的中药处方而得以延续。因而至那时起,李嘉诚便更痛恨迷信,而对中草药怀有特殊感情了。

过了几年,李嘉诚来到北京,并专程前往颇具盛名的同仁堂中药店。他从小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仅对当归、杜仲、甘草这些普通药材有基本了解,此次进京与一些著名中草药专家座谈,这才知道国药店里每一种珍贵的草药,都有它相应的独特疗效。对中草药的进一步了解和对其历史渊源的进一步体会,使得李嘉诚对中草药的感情愈加浓厚,并萌发过将其列入集团经营范畴的构想。只是因一心忙于房地产开发,那时他还无暇实现这番构想。几年以后,李嘉诚的舅舅兼岳父庄静庵忽然染病,李嘉诚首先便坚决抵制迷信,拒绝请来所谓“弥宗大师”,而是坚持延请了中医为庄静庵调理治疗。这与草药不断的牵连,无疑让他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让李嘉诚终于决心实现自己构想的,是香港特首董建华的一番话:“李先生,不久前,特区政府在总结亚洲金融风暴教训和经验的时候,我发现一份由财政司提供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记载着这几年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它让我读罢十分忧心……祖国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也是世界药材最重要的发源地,可是,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咱们国家独产的这些珍贵药材,不仅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无足轻重,让人更痛心的是这些中药材大多来自其他国家。也就是说咱们中国的中草药出口,只占全世界300亿美元的5‰左右。更多的中成药则由日本和韩国把持和控制着,这成什么话呢?这且不说,日本和韩国每年利用我们国家出产的中药材,不但在欧美市场上大量倾销,他们甚至还把中成药产品卖到我们香港来,这无疑就是一种新的挑战啊。李先生,我希望你们的长实集团能在中成药的生意上,给所有香港商界带一个好头!”

董特首这一番诚恳的暗示,使得李嘉诚为之动容,并在其提醒下,更是深刻地理解了中草药对香港走出金融风暴困境能够起到的作用。于是,离开特区政府不久,李嘉诚立即在长实集团总部连夜召开重要会议,正式提出将中药材列入可以促进香港特区经济增长的计划,优先考虑并马上付诸实施。尤其突出的是他在这个计划中关于“中药港”的设想方案。李嘉诚认为,“中草药”当属国宝,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中草药必将成为经营和销售的主体之一,其初衷不仅为赚钱,更是为发扬祖国的中药遗产,使世界能够通过“中药港”这一媒介,更进一步地增进对中草药的认识。

董建华听说李嘉诚“中药港”的令人振奋的经营计划后,格外欣喜。他在香港各种高官会议上宣传“中药兴港”,如今终于有希望得以实现,自是迫不及待。为此董建华再次与李嘉诚恳谈,希望这个计划能够尽快实施。但当务之急是,必须找到相应的合作商,共同经营这个项目,发展出一定的规模。“中药港”计划最终敲定之后,李嘉诚便立即开始在香港和内地寻找合作方,加上董建华的强烈号召,终于有些相关的集团和企业,开始站出来支持响应李嘉诚精心拟定的计划方案。

最终新世纪集团公司,与李嘉诚表明意向,愿意立即注入资金,成为李嘉诚新的合作伙伴,并且,两家集团公司携手之后立即拟定了一个全面的发展计划方案,商定共同投资50亿港元作为中草药的开发费用,初步构建起一个有活力的“中药港”雏形。

2004年秋,当李嘉诚再次来到首都北京,踏入百年老店“同仁堂”时,他百感交集。他在这里亲眼目睹了所有中成药的生产过程,这才恍然大悟,这家百年老店之所以在国内外都能够始终保持信誉不倒,负有盛名,就因为他们对中成药原料质量秉持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任何不完全符合规定的草药,在严格的审查过程中,都会毫无例外地被淘汰剔除。这种严谨敬业的崇高精神,恰是李嘉诚不断追求的经营态度。

随即,长实与上海第一中药厂签订合作备忘录之后,李嘉诚亲自拍板:批准长实集团与北京同仁堂合资组成中成药联合企业。这两项合作,更为充实 “中药港”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国内老牌同仁堂中药制药机构的加入,无疑更为他的中药出口计划增添了权威性和名牌性。

说干就干,计划刚启动,李嘉诚就在与“新世纪”联手的同时,授意长实旗下的和黄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中药港”计划增设筹码。

李嘉诚对于这次与广州中药材联手经营,十分关注,他对和黄此事负责人强调,谈判的进程一定要加快,因为此次合作是打造“中药港”所必需的。翌年春,“和记黄埔”与广州这家药厂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李嘉诚对“中药港”计划的实施便更具信心了。这一项目本是由双方共同投资10亿港元资金用以启动实施,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作为生产基地,和黄则优先注入资金,并负责在国际范围内中成药的推销。使得李嘉诚信心十足的是广州白云山中药厂20年的悠久历史以及他们在此领域的权威性。作为一家老牌中草药企业,他们不但拥有成套生产中成药的设备,更有诸多该领域专家作为担当顾问。诸如“乌鸡白凤丸”、“牛黄解毒丸”和“安宫丸”等名牌中成药产品,其生产原料都是国内的货真价实的中草药,有些甚至是专由西藏、青海、贵州等地采集运送,不乏许多上等原料。李嘉诚最终期望效果是,将中国的精品中草药推广到世界各地,尤其欧洲、美洲等一些历来对中成药持怀疑态度的地区。与此同时,他要求这次关涉到香港经济腾飞和中国草药声誉的“中药港”之战,能够打出有质量的中药品牌。而长久推广和发展,药品原材料质量可谓关键。

白云山中药厂在中药界长期享有美誉,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白云山”之说,与同仁堂可视作是中国内陆最具权威的两大中药企业。李嘉诚与之合作,一方面必然能够保证“中药港”的权威,另一方面对于他自身来说,凭借李嘉诚财团在商界的巨大影响,也恰能加速其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扩大。白云山某高层分析说,通过和记黄埔在欧洲的上千家的药店,白云山可将药品轻松地销售到欧洲地区。加之当时白云山中药厂正欲启动穿心莲、消炎利胆片为主的“中药抗生素”项目,但却需要巨资支持,恰时与和黄的合作,又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样,两方都得益,合作就顺利达成了。

当然,李嘉诚的志向绝不会仅限于香港,他之所以选择中草药领域,不遗余力地与药业巨头达成合作,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欧美市场。他仅将香港作为中药国际化的起点和桥梁,起的只不过是铺垫的功用。

但是,要想真正打造国际品牌的中医药业,仍存在问题:分销渠道的不完善、科技含量的不足、海外市场对其作坊式生产的旧观念。李嘉诚就想到,内地中药企业与自己的集团合作,就正好扫除了这些障碍:以和黄的实力,谁会认为它是作坊式生产?因此,有业界人士感叹,李嘉诚与白云山中药厂并肩,打入国际市场,中药国际化将因和黄的实力,而变得“一切皆有可能”。

如此,李嘉诚左手同仁堂,右手白云山,一北一南,两方合力,以香港为桥头堡,朝着国际化的目标挺进。

与同仁堂和白云山结成合作之后,“中药港”发展的步伐更为稳健。但是李嘉诚思量再三,回忆起当时董建华动员他时的初衷,是希望“中药港”能够成为繁荣香港经济的一大项目,他越来越觉得,这样仅仅几家合资企业生产中成药,并简单地在香港出售,达到的仅仅是宣传作用,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李嘉诚亲自找来和黄的主要领导成员,举行圆桌会议,多次与他们商量计策,让中国的大批成药,透过香港这一桥梁,朝着欧洲和美洲药品市场一批一批倾销出去。要想达此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无疑就是通过长实集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通过诚恳的推销,赢得那些对中国药材尚持怀疑态度的国家和地区的信任。于是,“和记黄埔”立即派出大批推销人员,进入欧洲和北美的几个重要市场,稳扎稳打,各个击破。推销员出身的李嘉诚,甚至亲自给那些即将前往各国的推销人员授课,教他们如何通过各种推销方式,获得那些有偏见的人们对这些质地优良的中成药的信任和肯定。

这些由李嘉诚亲自指导过的推销人员们,到了世界各国,采取边推销边开设零售药店的策略,一步一步征服了各地的药品市场。从2004年开始至2005年底,李嘉诚麾下的 “和记黄埔”,共建立大小中药材零售商店多达1000多家,已成为世界上药品经销商中,势力最大、实力最足、竞争力最强的企业之一,踏出了李嘉诚“中药港”计划的第一步。

慈善基金,“我的第三个儿子”

在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上,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李嘉诚荣获“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中华慈善奖”是中国民政部在2005年设立的,是中国慈善事业最高政府奖项。荣膺此奖项,也是对他多年来对慈善事业贡献的高度褒奖。

早在1980年李嘉诚就创办了李嘉诚基金会,用于资助在教育、医疗、文化及其他领域的公益事业。他幽默地把这个基金会称作他的“第三个儿子”。

近年来,李嘉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不无风趣地说:“我最近常常对人说,我有了‘第三个儿子’,朋友们听说后都一脸不好意思地恭喜我。我是很高兴,我不仅爱它,我的儿子也将爱它,我的孙儿也将爱它,我的基金会就是我第三个儿子。”

2006年,他曾经公开表示过他会将自己遗产的1/3留给“第三个儿子”。到2008年,李嘉诚基金会捐出去的金额已经超过80亿元,其中绝大多数的资金用于在中国内地、香港的教育、文化、医疗等行业开展公益项目。

李嘉诚对基金会的公益项目非常支持,曾经表示:“基金会做的事最要紧要有成效,只要有好的效果,无论2000万元、5000万元甚至高达100亿元的项目,我都会去做,但希望涉及金额可以分10年投入。基金会有规定,无论是家族成员或是董事,都不能从基金会拿一分一毫。基金会从成立至今,一分一毫都是辛苦从正途赚来的,也会百分之百用做慈善,做公益事业。”

国外富豪并不罕见,很多在商场上叱吒风云、创造下万贯财富的富豪积极地参与慈善,将捐赠善款作为回报社会的重要方式。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一生坐拥亿万家财,同时从其领第一份薪水到去世都在不断地捐助慈善。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慈善捐款高达上百亿美元后,承诺自己今后将会把高达数百亿美元巨额财富捐献给社会,而不会留给子孙。世界另一富豪“股神”沃伦·巴菲特在2008年决定把自己高达约370亿美元的财富,占其个人85%的财富捐赠给5个慈善基金会。

可见,这些富豪秉持着取自社会、回报社会、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价值观,将自己的财富用于慈善。

相比之下,中国内地富豪的慈善捐助意识较为薄弱。李嘉诚的慈善捐助行为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众所周知,李嘉诚自幼家境贫寒,早年就深深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和辛酸。为了谋生,他不满15岁就辍学维持家庭生计。刚开始创业时,他的想法很简单,曾经谈道:“创业后尽快赚取足够应付我与家人往后10年的生活费,便回到学校念书。”然而,由于一位客户的公司突然倒闭,致使李嘉诚不仅没有如愿拿到该拿到的钱,而且连过去的积蓄也赔进去了,他重返校园的梦想破灭。多年后,李嘉诚已经成为香港首富时,仍然为当初没有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感到遗憾。

为了弥补当年的遗憾,也为了让今日的孩子不再重复自己当日的遗憾,李嘉诚对教育领域颇为关注。于今,潮州市正是由于李嘉诚的资助和扶持,通过多种方式来捐赠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才会搞得蒸蒸日上。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开始兴办汕头大学,李嘉诚满怀造福桑梓之情,决定捐助创办汕头大学。从创办伊始到2008年间,他相继捐款52次,共计高达17.7亿港元。1999年,他主动提出与国家教育部合作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长江学者成就奖”,并慷慨解囊,分别对这两个项目捐款6000万、1000万港元,共计7000万港元,鼓励中国学者从事科研发展。

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例,截止到2008年,李嘉诚为这项计划捐款1.3亿元人民币。这项计划已经实施10年,资助国内超过100所高校聘任了1308名学术界的精英学者,其中外籍学者近三成,成效显著,大大提升了中国高校的学术水平。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李嘉诚及其旗下的长实集团捐款1000万美元兴建了北大图书馆新馆。新馆为北大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可容纳藏书650万册,提供阅览座位4500个,成为亚洲高校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此外,李嘉诚的基金会也在卫生医疗方面开展了多项公益活动帮助患者。基金会出资两亿港元,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推出了“长江新里程计划”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推行主要帮助白内障患者、低视力者、失聪儿童智障、小儿麻痹症等患者,使得高达百万的患者从中受益。此外,基金会还为贫困癌症患者提供了帮助。李嘉诚基金会捐建的宁养院始于1998年,专门针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特别关怀照顾。截至2008年,已经为超过7万贫困癌症患者提供有效缓解痛苦、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目前,李嘉诚基金会在全国已经资助了将近30家宁养院。

李嘉诚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过自己的财富观,他认为:“‘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也许,这句话能够道出久经商海打拼之后,李嘉诚从容淡定、胸襟广阔、回报社会的人生境界,也是他将基金会比作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如此钟爱的原因所在。李嘉诚将基金会视为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倾注的不仅仅是捐款,更是个人情感的投入。他希望第三个儿子能够将自己所取得的财富贡献给社会、造福社会。也正是他的投入使得基金会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展现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回报社会,用自己的财富来改变社会现状,推动社会进步的宽广胸襟。

李嘉诚启示录

李嘉诚如是说

我的人生观就是,我所做的都是我认为对国家民族有利的。

我是炎黄子孙,我永远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中国人,愿我们在此盛世之年,共同努力,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在华人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是一种责任,我呼吁亚洲有能力的人士,尽管我们的政府对支持和鼓励捐献文化并未成熟,只要在我们心中,能视帮助建立社会的责任有如延续同样重要,选择捐助资产如同分配给儿女一样,那我们今天的领悟,将会为明天带来很多新的希望。

爱是捐赠更是投资,只要能对香港的经济有建设性的,你都不能一分钱一分钱地计算。

我开始创业的时候,原来打算做三年后再从头念书,但现实环境有所改变,我当然有点伤心。但我后来想通了,就是我一个人做医生,也不过是一个人,假如我的事业成功,我可能每一年也培养了一二百个医生,结果会更加好。这目标我达到了!

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

教育的重要,是国家兴亡、社会繁荣的关键。甚至一个机构,一个家庭,其成员教育程度的高低都对其发展前途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时代的发展。一个国家资源丰富,若人才鼎盛,善于开源节流,则自可克服各种困难,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从历史上看,资源贫乏之国不一定衰弱,可为明证。

办教育跟做生意不同,我是永不灰心的,做生意认为不高兴和没前途便可以结束,但对汕头大学,我不会!无论如何,汕头大学一定要认真办好,我一生的心血就放在汕头大学这上面了。

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

我们要同心协力,积极、真心、决心,在这个世上散播最好的种子,并肩建立一个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会,亦为经济、教育及医疗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上视慈济心为个人德行,但这不足以平衡物欲世界中对贫病的冷漠。我们要有新思维去改变我们民族的命运。这是我想去鼓吹、去做的。

超人链接:李嘉诚演讲

——在“爱心光明行动义诊周”仪式上致辞

尊敬的黄洁夫副部长、尊敬的省市领导、尊敬的专家、学者、林顺潮教授、各位校领导、各位来宾:

你们好!虽然我今天不能到汕头,但通过通信科技我们也能聚首一堂,感到很高兴。

能够得到各位来自不同权威的眼科专家学者放下繁重工作,来到汕头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办的联合国际眼科中心,为患有严重眼疾的人士提供先进技术的治疗,你们的爱心,给予我们莫大的鼓励;今天又得到吴仪副总理来函奖勉,卫生部、教育部及省市政府一直以来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衷心谢意,并祝义诊周一切活动圆满成功。

21世纪,我们国家将迎接一个富强腾飞的新时代,我们要扩展视野,就需要一双透彻的眼睛,去洞悉时代发展的轨迹。

有人说眼睛是人体的摄影机,又比喻作灵魂之窗,一块小小的视网膜,就有近1.3亿个感光细胞,比世上任何一部摄影机更精密。

视力正常的人,是很难感受失明人士的痛苦,相信大家还记起小时候,都有跟朋友蒙上眼睛玩捉迷藏,在短短一两分钟,会感到黑暗中的彷徨无助,一个人要在黑暗中过一生,他的痛苦可想而知。我们很幸运,有正常的视力,但并不等于我们能体会到眼疾人士的不幸。医疗科技一天比一天进步,今天,能为残疾人所做的可以更多,医疗需要更多人去推动,需要更多人点滴关怀。

随着义诊周的展开,今天在这里同时举行“第七届全国远程医疗教育研讨会”,稍后将透过“Internet 2”的新技术与国内多家重点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实时交流,推动医疗教育深具意义。义诊周只是一个开始,但愿不只为患了严重眼疾的同胞带来希望,同时能唤起全世界更多人关心眼疾人士。

最后,我在这里感谢香港中文大学,并向参与这次活动的每位专家、学者、医护人员和眼科中心的全体同仁致以崇高的敬意。是你们肯付出热诚和毅力关怀病者,为他们悉心服务,是你们的努力令他们得到尊严、安慰和希望。我在这里再谢谢大家。

2003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