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强势登陆

——盘踞香港,全面投资内地

与首钢并肩作战

李嘉诚从1990年年初,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和内地的一些国企,就纷纷想借李嘉诚的势头,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李嘉诚的强势力量,打开内地的局势,将生意做得更大。

看到众多企业对他伸出橄榄枝,李嘉诚只是选择了首钢。首钢,首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百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海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员工人数高达27万,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大企业。

不过,李嘉诚选择首钢作为合作伙伴,一方面是对首钢实力的考察,另一方面是机遇问题。

这话要从头说起了,在香港有一家经销钢铁为主的公司,叫做“东荣钢铁”,是一家上市公司,实力也很雄厚。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本港同年市场的1/3。这家公司是由李明治的联合系集团所控。

李明治是何人,有人说他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术师”,因为他可以不停地将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将投资市场搞得云来雾去,幕后操作者和买者其实都是他一手操控的。很多小股东在他的运作下,不知所措,提心吊胆,害怕自己哪一天就被玩儿得倾家荡产了。

正是因为如此,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果证据确凿成立的话,那么他和他的集团将会受到严厉处罚。在这样的条件下,李明治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将旗下上市公司做壳出售。

这个时机,正与首钢的入港发展方向相吻合,东荣钢铁既可消化首钢的钢铁,还能够将一部分钢铁销往海外。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嘉诚看到了这个机遇,他觉得这是一个发展商机的好机会。后来果然也是如此。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钢铁、长江实业、怡东财务、东荣钢铁在北京签订有关收购东荣的协议,收购价0.928元/股,涉资2.34亿港元。收购方的股权分配是,首钢51%,长实21%,怡东3%,一共为75%东荣股权。收购停牌前,东荣市价为0.92元/股。

和首钢的第一次合作便获利丰厚,令东荣逐渐发展为大型的中资企业。而第二次合作,则是收购三泰实业。

1993年,李明治的联合系进一步斩缆,将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首钢、长实、怡东又一次联手,收购联合系的三泰实业67.8%的股权,每股作价1.69元,共涉资金3.14亿港元。

三泰实业是一间生产电子产品的上市公司,收购后,三家的股权分配是首钢46%,长实19%,怡东2.7%。5月,东荣从长实和怡东手中购回三泰股份。

同月,东荣正式改名为首长国际。大股东仍是首钢、长实、怡东三家,三泰实业则挂在首长国际旗下。

1993年5月18日,首长国际收购开达投资,经重整后,将其改名为首长四方。

1993年8月12日,收购建筑公司海成集团,斥资1.74亿港元。

1993年9月12日,首长国际全面收购宝佳集团,涉及资金11亿港元,是首长国际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宝佳的业务以黑色金属为主。

经过了这5次收购后,首长国际在香港站稳脚跟,实力大增,于是,调头向内地进军。与内地政府及企业任命的投资项目,累计资金达百亿以上。

在此期间,与首钢联手,李嘉诚在北京的首钢已经拥有了近51%的股份。李嘉诚进军内地市场大获全胜。

二李售楼“死磕”

美丽华集团是20世纪50年代时由何善衡、何添、杨志云、冼为坚等人共同建立的。美丽华集团发展得很顺利,旗下众多酒店和大厦,由于设施精良、服务优质,很快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例如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丽华大酒店,位于尖沙咀弥敦道地段。酒店毗邻大厦、商场以及戏院,地段繁华热闹,而酒店本身有500个房间,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英尺,建筑面积达到160万平方英尺,是香港为数不多的豪华酒店之一。

美丽华集团除了拥有弥敦道的酒店以外,还在金巴利道有一座可以供出租的大厦,同样是位于香港的黄金地带,这座美丽华大厦租金昂贵,为美丽华集团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除了香港之外,美丽华集团在上海、广州和蛇口都拥有楼盘和酒店。

美丽华集团的规模十分可观。这个在1970年便得以顺利上市的集团在1983年,何善衡退居二线后,由持股份最多的杨志云出任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1985年时,杨志云去世,其长子杨秉正接替父亲出任总经理一职,主席则由何添担任。

因为杨志云和李兆基的私人关系很好,所以,当杨秉正决定出售美丽华酒店的时候,便向李兆基抛出了暗示,因为他不希望父亲生前创建的产业落入外人之手,李兆基是父亲生前的好友,由他收购是最好不过了。

李兆基也是这样想,收购昔日好友的产业,也当作是一种缅怀。但同样想收购美丽华酒店的还有李嘉诚,不过李嘉诚并不喜欢硬拼,他曾经说过:“收购就像买古董,并不是非买不可。”李嘉诚在香港的商界中一向是以善意收购而出名的。既然李兆基是为生前好友做一些事情,李嘉诚自然也会理解。

李嘉诚不会为了逞一时之快,而做出伤害别人感情的事情,在后来的收购行动中,李嘉诚表现出了一个商人的决心、耐心还有对对手的宽容和理解。在整个谈判的过程中,他也表现得十分冷静和理智。李嘉诚处处为他人着想,他并没有抱着非要收购美丽华的态度,所以,最后,虽然酒店被李兆基收购,但李嘉诚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李嘉诚虽然是一个商人,但他并没有为利益做出不择手段的事,李嘉诚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是看得很重的。后来在新界马鞍山售楼大比拼中,李嘉诚和李兆基再次狭路相逢了。

当时香港房价飞涨使得大量的新兴建筑公司投入到造楼大军中,地产业进入了买方市场,谁家的房产好,业主们当然会踊跃购买。同是做地产生意的,李嘉诚和李兆基自然是不会放过挣钱的机会,他们在马鞍山大比拼中出尽奇招、怪招进行推销。

当然,这样的竞争是公平比对,良性竞争,谁做得好,谁就挣得多。这两个商业巨头,在楼市的生意中“死磕”到底。马鞍山比拼跨越了一年多的长度,场面十分激烈,“二李”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使用一些伤感情的招数,但是生意场如战场,总是难免的。

挥巨资,一波三折建东方广场

在李嘉诚所进行的长线投资内地的一系列举措中,投建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大项目。对建设规模宏大的东方广场,李嘉诚的态度十分坚定,他指出:“建筑要现代化,但不应破坏古都的风貌。如果单为赚钱而损害名誉,这我不做。”

1993年4月2日,东方海外与李嘉诚的旗舰长江实业合作成立了汇贤投资有限公司,并且和北京东方文化经济发展公司签订一项合作协议,在北京市中心最繁华的王府井建造东方广场。

这个宏伟的计划并没能马上实施,而是一直拖延了18个月才开始动工。这个启动缓慢的项目,在1995年的3月,开始兴建,当时预算的投资额为15亿美元。作为进军内地市场的重头戏,李嘉诚最初向北京政府提出这项投资时,得到了赞同,因为广场兴建起来,对北京的发展很有利。

兴建这个规模庞大的广场,将会是一次建筑史上的壮举。本想能够按照计划进行,但是事与愿违,因为种种原因,这项工程一拖再拖。首先就是因为在兴建广场的占地范围内,包括有北京历史悠久的“新华书店”及号称面积是“世界之最”的“麦当劳快餐店”,引起“拆与不拆”的连番纷争。

然后还有承建这个工程的公司展开的实际施工规模,被政府认为超出原定计划,故不准施工。再加上其他的许多原因,工期延误得很厉害,而带起的连锁反应就是投资额不断上升,东方广场的兴建,便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但由于李嘉诚的坚持和耐心,东方广场最终还是兴建成功,东方广场占地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这座亚洲最大的商业建筑群之一的广场雄踞于北京市中心,坐落于东长安街1号的绝佳位置,是真正的“城中之城”。

这座广场不但享受着全北京最佳的地理位置带来的便利,还有着各种完善的设施和服务,这座东方广场拥有8幢甲级写字楼,云集了众多财富500强企业与各行业龙头公司,东方豪庭公寓拥有2幢豪华服务式公寓。这些设施和建筑,都使得东方广场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个生活新焦点、商贸新纪元。

谋深圳盐田港计划

盐田港位于深圳市东部,毗邻香港,背靠中国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

由于盐田港具备了海面宽阔、水深浪小、淤泥少的天然优势,能停靠全球最大型集装箱船舶,是发展集装箱码头的理想之所,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很早就被李嘉诚所看重。1992年初,邓小平南行深圳讲话,更加坚定了李嘉诚对内地改革开放的信心,也坚定了要投资深圳盐田港的决心。

起初,李嘉诚在提出投资盐田港的计划时,曾经遭到了很大的阻力。其中,马世民就持反对意见,认为香港的货柜码头已经很成熟了,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在与香港毗邻的深圳搞货柜码头,就造成内部之间的竞争。李嘉诚则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认为,盐田港地处深港间的天然深水港,即使自己不抢先,也肯定会有人竞相开发的。事实证明,李嘉诚在这个问题上很有远见卓识,抢先一步占领了市场先机。通过对深圳盐田港的投资,李嘉诚旗下的企业在香港、内地口岸都有投资,即使在市场行情不景气情况下,两地往往也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对整体的盈利来讲是十分有利的。

黄诚在李嘉诚的坚持下,1992年的10月份开始实施盐田港计划。1992年10月5日,和黄集团与深圳东鹏实业在北京签署深圳盐田港发展合同。其中,和黄集团共占7成股权,取得了控股权。双方对今后盐田港的发展进行了协商。从盐田港投资上,使内地人也开始关注李嘉诚。一时间,李嘉诚威名远扬。

1993年10月,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与盐田港集团合作成立了盐田国际,开发、经营深圳盐田港一、二期集装箱码头。投资为60亿元,其中和记黄埔作为第一大股东持有50%,盐田港集团持有27%,中远和马士基持有其余的23%。

此后,双方在盐田国际的管理上优势互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和黄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海外市场上有很大的影响力等优势,都为新组建的盐田国际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前景看好的情况下,李嘉诚旗下的和黄在2001年末,与盐田港集团共同投资60亿港元建设盐田港三期集装箱码头。这次的股权分配为,和黄65%,盐田港集团35%。

随后,2002年初盐田港三期工程就开始动工。工期进展非常顺利,2003年,第一个10万吨级泊位投入运营。到2004年9月,全面完成了三期工程4个泊位的建设。这期工程完成以后,将盐田港区集装箱年处理能力提升到500万标准箱。

2005年11月8日,在深圳港盐田港区集装箱码头三期扩建工程的签约仪式上,近年来很少露面的李嘉诚也神采奕奕地亲自现身,足可见“李超人”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和黄与盐田港集团合资共同经营盐田港三期扩建工程,双方共同斥资114.8亿元人民币。其中,和黄占有65%的股份,另一方则占有35%的股份。此次工程占地总面积136万平方米,岸线长3297米,建设5个7~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个3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平均每年可吞吐370万标准箱、停靠10000标箱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全面工程要在2010年竣工。

从深圳的港口物流现有的格局来看,出现了三大专业集装箱码头: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蛇口集装箱码头、赤湾集装箱码头三足鼎立的局势。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蛇口集装箱码头和赤湾集装箱码头位居深圳西岸,属于招商局控制,而李嘉诚控股的盐田港则占领了深圳东岸,所有从海上进入深圳的货物都必须要经过东西两个口岸。

深圳市港务局2004年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4年12月15日,蛇口集装箱码头、赤湾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东部的盐田港,占整个深圳港吞吐量的54%,盐田港居于第二位。

2005年深圳市港务局1月至9月份统计数据表明,三大专业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发生了惊人的逆转,盐田国际居深圳港口物流业的首位。其中,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538.1万标准箱;蛇口集装箱码头179.8万标准箱;赤湾集装箱码头235.5万标准箱,东部盐田港的吞吐量比蛇口集装箱码头、赤湾集装箱码头合计的还要超出122.8万标准箱。

盐田港一跃成为深圳港口物流业的龙头老大,并没有使他满足。继前三期工程的投资后,李嘉诚2007年底斥资71亿元,用于盐田港的扩建工程。消息一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盐田港是不是在为迈向国际大港铺路呢?

其实,深圳港口近几年突飞猛进的飞速发展再次证明了李嘉诚当年投资深港的远见卓识。虽然深圳港区在吞吐量上与香港有些差距,但是就每年总吞吐量增长速度而言,深圳已经大大超过香港。早在2004年,深圳在世界集装箱港排名已经跃升到第四位。而深圳港基础设施建设的相继完成,以及李嘉诚斥巨资用于盐田三期扩建等工程大大提升了深圳港的硬件建设。而挂靠深圳港的国际班轮周班航也在不断增多,也增加了人们对深圳港区的发展前景的信心。而香港港口在硬件、软件方面均没有明显的改善。此外相比起深圳港口的发展来讲,昔日香港港口的优势在不断削弱。表现在香港港口收费大大高于深圳港口收费,价格差距也使货物相继从香港流失到深圳港口。因此,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深圳港口吞吐量将会超过香港,并有可能取代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和黄也在逐步减持对香港码头的股权,转而增加对深圳港口的投资。2007年6月,和黄通过出售在香港港口的核心资产 “国际货柜码头”(HIT)20%的股权与“中远—国际货柜码头”(COSCO-HIT)的10%股权,盈利72.12亿港元。而2007年年底,又斥资71亿元扩建盐田港也表明李嘉诚把码头发展重心从香港转移到深圳。扩建后,深圳港口15个泊位已经从数目上超过了其在香港的14个泊位。

不难想象,今后港口行业的竞争日益趋向白热化,但是和黄作为世界一流码头管理企业仍然显示出了难以比拟的优势。在2005年,盐田就占据了深圳港80%的新增航线。此外,和黄多年在港口行业积累的管理经验以及市场的知名度等优势都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盐田港是目前国内最有竞争力的港口。

驾轻就熟,全面出击内地房地产

李嘉诚在内地进行了一系列长线投资之后,仍然是对地产行业情有独钟,将房地产作为他旗下的长实公司的首要业务。李嘉诚发现在内地,楼房造价与土地价格的比例通常是10∶1,而香港很多地段则恰恰与之相反。他敏锐地意识到,港方进军大陆的优势在于雄厚的资金,内地的优势则在于土地使用权、审批权,谋求双方合作的基础是互补互利。于是,李嘉诚采取优势互补的策略,利用地区间的差别,不遗余力地挖掘自身的资金优势。当然,李嘉诚在房产投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作起来游刃有余。他昔日就是凭借地产行业而飞黄腾达,而且,房产也是他众多投资领域中最内行的核心产业,在他旗下公司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创造了不菲的盈利。

1992年,李嘉诚签署第一份内地合资合同,开始进军内地房地产市场。此后,相继在北京、天津、长春、西安、青岛、上海、重庆、成都、武汉、长沙、广州、深圳、东莞与珠海等地开发项目。

2002年10月,李嘉诚开始瞄准上海的房地产。李嘉诚信心百倍,他手下的员工也满怀信心。和记的一位经理曾表示:上海拥有极优厚的潜力,在城市规划、商贸、金融等方面的发展一日千里,这带动了市场对优质方地产的需求,和记对上海房地产充满信心。事实也证明,李嘉诚建成的建筑先后成为上海标志性的建筑。独具北美风情的别墅及连体别墅,毗邻世纪公园,住户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化、自然享受;一批高档住宅及商铺在古北地区建成后,遂成为这一地区的亮点及地标性建筑。住宅“汇贤居”及甲级商厦“The Center”,更是体现出了独特的创意理念,受到人们的推崇。长实在这个项目上,煞费苦心,聘请了3家世界建筑名师精心设计,独具匠心。落成后,外立面由透明玻璃与金属面板巧妙组合而成,令人眼前一亮,为之倾心。

2004年4月,继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八大城市房地产开发后,李嘉诚进军四川成都房地产市场。他旗下的和记投资公司与另一外资企业共同斥资数百万美元,正式成立了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将经营范围锁定在房地产及配套设施的开发、销售、出租和物业管理领域。

李嘉诚多年来,在房地产行业投资注重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投资模式,不仅创造了惊人的业绩,也展示给世人独特的创意、巧妙的构思,无疑已成为推动内地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一支劲旅。

捷足先登新城市

李嘉诚于2001年春节过后,带领人员到西安、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塔城和阿勒泰等地进行了一番考察后,随即便奔赴到了成都。他此次行程主要是考察房地产业,在重庆的时候,他还看中了一块位于重庆江南岸的南坪镇杨家山的土地,面积约为100万平方米。

开发这里的市场,在李嘉诚看来是势在必行,虽然当时的重庆地区,已经是高楼林立,楼盘众多了,但李嘉诚依然觉得可以继续开发,这里的潜力还是十分巨大的。

回到香港后,李嘉诚便将这次考察之行,拟定成文,做成了一份书面报告,提交给了长实集团的董事局。李嘉诚在这份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他的设想和构造,也为将来开发那里的地皮做了一个蓝图。董事局非常重视李嘉诚的这份报告,他们希望李嘉诚能够将计划做得再翔实一些,好让他们能够进一步地讨论下一步的部署。

经过反复的考证、考察,终于在2002年的春天,一份关于大西北的投资方案应运出炉。李嘉诚批准了这份可行性较强的方案,然后便派人去四川实施。李嘉诚花了21.35亿元在成都购下了南城一块总面积为1036亩的土地,用于兴建新楼。

随后他还派人在成都兴建了南城都汇、天府丽都和喜来登大饭店等物业,在成都的这些壮举不过是李嘉诚打的前站,重要的大手笔则是在重庆地区,李嘉诚在去重庆之前,其实就已经派人去重庆考察过了。

当时的人给李嘉诚的回馈是:“我们先到重庆试一试水深水浅,然后再决定是否把投资的重心放在这个刚刚直辖的城市。”做这个调查的是“和记黄埔”公司的一支人马,他们希望能够在重庆有所作为。

而后的事实证明,重庆的确有地皮发展的潜力,虽然山城重庆给李嘉诚的感觉是陈旧破败,但一点也不影响李嘉诚开发重庆地产的决心。而更是加深李嘉诚决心的一件事情,则是在之前几年,“和记黄埔”在重庆开发的第一个项目:高品质大型综合性商业大都会广场的面世,李嘉诚由此看到了开发重庆地产的曙光。

这个坐落在重庆闹市解放碑步行街的大都会广场,占地面积为18717平方米,总面积为23万平方米,成为了当时重庆的标志性建筑。这个广场由现代综合性购物商场、高智能甲级写字楼大都会商厦、国际五星级酒店海逸酒店三部分组成。建筑宏伟,商机深远,李嘉诚觉得重庆开发地皮的事情,值得一做。

从2003年开始,李嘉诚逐步加大他在重庆的投资比重。当年李嘉诚看中的那块地皮,被他以24.53亿元一举拿下。之后不久,他又授意长实和和黄在重庆南岸区再购一幅土地,与此次收购的土地相距3千米。频频出手,李嘉诚开发重庆地产,势在必行。

李嘉诚对香港记者说:“中国西部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场。如果哪一位香港商人轻视了内地的西部,他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在李嘉诚的影响下,香港众多地产商越来越多地进入了重庆。除李嘉诚的“和记黄埔”之外,还有瑞安集团、香江高科和庆隆物业等著名房地产集团。

近水楼台推“珊瑚湾畔”

近水楼台先得月。广州在李嘉诚眼里,与香港仅咫尺之遥,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而广州自身的发展也相当不错,尤其是在市政工程改造方面,更是增加了投资商的信心。广州市内地铁四通八达,广州至番禺的全新快速路规划——新光快速路的开通,汽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交通的便捷大大提升了华南板块房地产的竞争力,而相邻的大学城、南沙开发区的兴起也增加了华南板块的吸引力。

和记黄埔在广州区的“珊瑚湾畔”是李嘉诚进军广州的重拳项目。当时广州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发展起来,李嘉诚的加入更是为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增加了活力。2003年,和记黄埔将广州市区南边的大石临江豪宅项目正式命名为“珊瑚湾畔”,之所以命名为“珊瑚湾畔”,是因为这个项目总体规划要体现澳洲黄金海岸式“滨水生活”的风格,从整个规划、布局、建筑风格都彰显了澳洲亲近自然、傍水而居的生活理念,故命名为“珊瑚湾畔”。“珊瑚湾畔”坐落于番禺大石镇沙蛲岛(又称海怡半岛),占地约49.1万平方米,南邻珠江花园,东依海怡花园,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整个项目的目标群体为广州的高收入阶层,因此以别墅作为主推的项目,再辅以少部分低层洋房,规划总建筑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

“珊瑚湾畔”就属于华南板块,处于番禺区域。从广州城市发展态势来看,城市中心将向东南方向稳步推移。因此,番禺的地理位置意味着无限的发展商机。中国加入WTO以后,外来的投资人士在广州置业的首选就是番禺。市政工程的实施对“珊瑚湾畔”来讲,可谓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珊瑚湾畔”的开发可谓占尽天时、地利的优势。和记黄埔地产(广州)总经理欧伟明指出,番禺区发展定位一向明确,它始终把住宅产业作为其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在资金和政策上都给予开发商极大的扶持,既鼓励本地开发商,又积极吸引外来投资者,依傍广州,辐射南海、顾德等珠三角地区,具有“人和”的优势。

和黄在“珊瑚湾畔”的项目推广上,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2003年10月间,广州各界媒体30多位楼市记者受和黄地产集团邀请,前去鉴赏北美式豪华高尔夫湖畔别墅“倚湖名居”。“倚湖名居”的售价高达每平方米1万多元,在当时的东莞,这个价格还是让人较为惊愕。之所以邀请记者鉴赏“倚湖名居”,也是为了给“珊瑚湾畔”的推出造势。和黄一直走发展大型的高素质的地产路线,这么做也是为了在内地房地产业进行推广、宣传。2004年春节前后,“珊瑚湾畔”推出了包括60多栋面积在280~600平方米之间的独立别墅,及200多套面积在230~280平方米之间的叠加式别墅。

由于李嘉诚的公司实力雄厚,在市场上有良好的口碑,再加上“珊瑚湾衅”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设计理念,受到了市场上客户的推崇。项目尚未开盘,就已获得了众多行家与目标买家的肯定。2004年的“五一”黄金周,“珊瑚湾畔”开始举行内部认购,超过60套别墅被认购及预留,每平方米1.8万元的临江别墅也引起抢购潮。由于货源有限,认购火爆,公司不失时机地实施临江别墅封盘提价的策略,将部分临江别墅暂时封盘,用于公开发售,并将楼价上调,“珊瑚湾畔”的价格不断走高。

李嘉诚在房地产行业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进军华南板块也恰逢时机,在竞争早已白热化的市场中仍然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占领先机,以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正当其时的营销策略赢得了客观的市场份额。

李嘉诚启示录

李嘉诚如是说

要在商场上获得成功,首先要学会处理自己的金钱,明白金钱得来不易,要好好地爱惜它,保管它,禁忌花天酒地,花个精光,否则它不会和你久处。因为金钱本身也好像有灵性似的,你不理不爱惜它时,它会无情地和你分手。

未攻之前,一定先要守,每一个政策的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者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进取方面是不够的。

超人链接:12位世界首席执行官的成功法则

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英特尔公司前董事长兼CEO):只有妄想狂能够生存,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

谢里·拉扎鲁斯(Shelly Lazarus)(奥美集团董事长兼CEO):事业不可能胜过幸福和快乐。

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微软公司CEO):将用人放在第一位。

吉姆·科林斯(Jim Collins)(管理顾问,《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一书作者):不必使自己更有趣,要对你看到和你做的事情感兴趣。

吉姆·古德奈特(Jim Goodnight)(SAS公司CEO):从你的办公桌后走出来。

布拉德·安德森(Brad Anderson)(Best Buy副董事长兼CEO):记住你是谁,而不要问你是什么。

卡尔·埃卡恩(Carl Icahn)(投资家,美国亿万富翁):在对事情和你自己作出判断时,不要将运气和技能混为一谈。

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思科系统公司CEO):让客户满意和开心。

乔治·斯泰因布里纳(George Steinbrenner)(纽约扬基棒球队老板):使比你更聪明的人围绕在你左右。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董事长兼CEO):不可能有两个你。

迪克·帕森斯(Dick Parsons)(时代华纳董事长兼CEO):只要播种,就有收获。

布莱克·罗斯(Blake Ross)(火狐创始人之一):下一个你可以放手一搏的机会是使你最后这件事变为现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