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收购大战

——巧妙收购,“李超人”善意始终

李嘉诚看上九龙仓

李嘉诚一直把置地当成竞争对手,九龙仓引起他的注意,是九龙仓的“挪窝”。

九龙仓是怡和系的大洋行,如今这块旧址即将成为九龙地王。李嘉诚赞叹九龙仓的创始人以极廉的价格获得这块风水宝地,如今水涨船高,身价百倍。但九龙仓股票如今却大大被低估,假若能合理开发,其前景必定辉煌。包玉刚清楚这一点,李嘉诚亦清楚;包氏欲得,李氏欲购。于是一场轰动当时的九龙仓角逐大战蓄势待发。

角逐结果,李嘉诚成全船王。一石三鸟,各取所需。

严格意义上说九龙仓不算是仓库,而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拥有露天货场、深水码头和货运仓库。自从1886年起,保罗·遮打第一个在九龙设立码头仓库,怡和洋行就一直是其大股东之一。

其实李嘉诚之所以会看好九仓股票,主要原因在于该集团不善经营而造成股价偏低。李嘉诚也不止一次地设想过,如果由他来主持九龙仓旧址地产的开发,绝不会陷于如此困境。李嘉诚精于地产股票,他曾细算过一笔账:从1977年年末到次年年初,九仓股市价在13~14港元之间,而九龙仓发行的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所在地点是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当时的同档次官方地段拍卖落槌价是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若按这个价格计算,九龙仓股的实际价值应该是50港元每股。所以说,若能合理开发九龙仓旧址地盘,将来价值一定不菲。李嘉诚很清楚,即便是以高于时价的5倍价钱买下九仓股,也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因此,李嘉诚不动声色,逐渐从散户手中买下了约2000万股的九仓股。

周祖贵先生有一文曾记录了这段往事,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财经评论家对九龙仓进行分析,以《九龙仓业务开始蜕变》为题,分析认为九龙仓集团若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在未来的10年里完全可以出现年增长20%的大好势头。另外,该评论家还预测,当时时价为13.5元的九仓股,很有可能会成为1978年的热门股。

当时来看,在九龙仓问题上这位评论家与李嘉诚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只不过李嘉诚没有大鸣大放,公开议论,他只是在暗处,埋头实干,暗度陈仓。

长实上市之后,李嘉诚在兴建楼宇“售”与“租”的问题上,更加奉行谨慎灵活的原则。当楼市不景气、楼价偏低,或者手头资金较宽裕时,最好是保留来做出租物业;而如果楼市景气楼价炒高,又急需资金回流,加快建房的速度,那么就选择售楼业务。

从不打无准备的仗是李嘉诚的做事风格,他通过渠道得悉,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龙仓,和兄弟公司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龙仓,置地不过拥有不到20%的九龙仓股权。

李嘉诚对九仓股的吸纳,采取的是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到现在为止,李嘉诚手中的九仓股,已经约占到九仓总股数的20%。这个数字暗示着,不久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诚。这一进展,为李嘉诚最终能购得九龙仓,从而与怡和展开一番较量铺平了前路。但是最重要的结果应该是,一旦购得九龙仓无疑意味着长实的老对手置地将如同断臂折翼。

但是,世事总不是如人意般顺利,九仓股成交额与日俱升,引起不少证券分析员的关注,并且导致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不断介入,九仓股一时间便被炒高。大户小户纷纷出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仓股急速窜到46元每股的历史最高水平。而这已经相当接近九仓股的每股实际估值了。无奈之下,李嘉诚筹股回落,以稍低的价格增持九仓股到20%的水平。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对公司的所谓的绝对控制权,是指其控有的股份须在50%以上。否则一旦被收购方反收购,便会导致收购计划前功尽弃。而现在九仓股价已经被炒得很高,李嘉诚如果一意要想增购到51%,恐非其能力能及。

九龙仓的老板迅速反击,开始布置反收购,到市面上高价收购散户所持的九仓股,以巩固自己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但是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数十年来,怡和向来奉行的是“赚钱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政策。由于在海外投资的战线过长,而投资回报率又十分低,遂而使得怡和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此时已经处在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现在后院起火,怡和倾资扑救——高价增购九龙仓股票,以保“江山无缺”。但坦言讲,怡和目前的现金储备实不足以增购到绝对安全的水平。于是慌乱之中,怡和向港岛第一大财团——汇丰银行伸出求救之手。

此时传出小道消息: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面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对九龙仓的收购。李嘉诚审时度势,认识到如果同时树怡和和汇丰两个强敌,对将来自己的发展着实不利。因为长江的发展,还必须得倚靠汇丰的支持。即便是眼下,一旦一意孤行,不但拂了汇丰的面子,最终也会导致汇丰贷款支持怡和,而九龙仓之战也将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此时的李嘉诚手中已经持有了将近2000万股的九龙仓股,由于怡和一方未透露增购后的持股数,所以李嘉诚自己也摸不透,这个数字是否已经是九龙仓的最大股东。不过李嘉诚一番审慎考虑之后,很快答应沈弼,停止收购,鸣金收兵。

李嘉诚的偃旗息鼓,引来四方强手介入角逐,其中最显眼的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船王包玉刚。

九龙仓大战,一石三鸟

包玉刚,世界十大船王之首,财力雄厚。他拥有50艘油轮,一艘油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座大厦。根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记录,当年世界十大船王排行榜,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其船运载重总额达1347万吨;而香港的另一位老牌船王董浩云则以总载重452万吨排在第7位;名气颇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则屈居第8位。即便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坐上香港首席富豪宝座的李嘉诚依然难以与包玉刚抗衡(根据海外传媒,包爵士是香港第一富豪)。此外,包玉刚还是商界与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小至各界名人,大至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都交往密切。

包玉刚对九龙仓收购大战的介入同样并非一时冲动。由于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英国开发北海油田,美国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这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包玉刚敏锐地意识到,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于是他决定,减船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就是房地产。

身为商界老手的李嘉诚虽然不明白包玉刚吸纳九仓股究竟是作为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有意控得九龙仓,但他可以肯定的是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世界航运业领头人船王包玉刚怎么可能不会想到九龙仓新建的码头气势更宏伟、设备更现代化呢?又何尝不愿拥有与其航运相配套的港务业?李嘉诚权衡利弊,已然胸有成竹,一石三鸟之计就此成形。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李嘉诚与包玉刚相会了。李嘉诚的秘密约见,令包玉刚心中打鼓。照理,已捷足先登的李嘉诚和自己是对手,九龙仓对包玉刚来说,简直太重要了。不过李嘉诚并没有让包玉刚疑惑太久,经过简短的寒暄,他就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想把手中所持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大惑不解,但是稍加思索,便突然明白了李嘉诚此行的用意——这是双赢啊。

的确,站在包玉刚立场上来看,他从李嘉诚手中一次接手1000万股九龙仓的股票,加上他原来所持有的部分,包玉刚已经足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一旦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将资产雄厚的九龙仓控制在手中。

而从李嘉诚方面来看,当初他以10~30元的市价买进九龙仓股票,而此时以30多元脱手转给包玉刚,一下子就是数千万元的获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包玉刚搭桥,他就更有希望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9000万股和记黄埔的股票。假若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由此,两个同样精明的商人一拍即合,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经持有了九龙仓约20%的股票。在此情势下,怡和与九龙仓现任大班纽璧坚,不得不吸收包玉刚以及包的女婿吴光正加入九龙仓董事局。包玉刚初战告捷,李嘉诚功不可没。不过,我们应该看清楚的是,李嘉诚又跨出了飞跃的一步,即成功收购了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有人曾玩笑似的说,最终结果,他们都如愿以偿坐上英资洋行大班的宝座,果真是皆大丰收。而对于李嘉诚而言,他的退出却得了个名副其实的满载而归。先是卖了汇丰一个人情,又将这个暂无法消化的山芋转给包玉刚,自己坐获5900万港币大利,无疑同时又卖了包玉刚一个人情,从而促成了李氏顺利收购并入主和黄。一石三鸟之计,高明之极。

“蛇吞大象”——李嘉诚入主和黄

香港的和记黄埔在组成上包括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两大部分,拥有资产60多亿港元,是当时港岛第二大英资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其中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以从事英产棉毛织品、印度棉花以及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为主,也涉及本港零售业。初时规模和名气并不大,远远不能与置地、怡和、太古、邓普等洋行相比。到“二战”前,和记已经发展为有20家下属公司的规模。而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年林蒙船长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后来船坞几经迁址,又经过数次充资合并和易手,逐渐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到了20世纪初,黄埔船坞与海军船坞以及太古船坞被并称为香港三大船坞,并具有了集维修与建造万吨级轮船为一体的能力。此外,黄埔船坞同时还经营着码头仓储。

而彼时的长实还仅是一家资产还不到7亿的中小型公司。但李嘉诚却成功控得了和黄,而且兵不血刃。和黄一役,“李超人”究竟有哪些高明之处?

答案依然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战”后,和记洋行归入祈德尊家族。在当时,祈德尊家族与怡和凯瑟克家族、会德丰马登家族以及太古施怀雅家族并列为香港四大英资家族。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祈德尊就野心勃勃,立意欲成为怡和第二。1969~1973年,他趁牛市冲天之际,展开了一连串令人应接不暇的收购大战。

但是,祈德尊固然雄心壮志,但事实上却是个“食欲过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鲨”。由于他本人并不善长于打理公司,结果致使不少公司经营状况不良,甚至效益负增长,祈德尊由此背上了不小的债务负担。不过幸运的是,祈德尊趁股市大旺,大量从事股票投机生意,不过期以暂时弥补财政赤字。

然而,幸运不常有,1973年,股灾不请自来,紧接着便是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随后香港地产大滑坡。由于战线过长、投资过速,早就背负了沉重包袱的和记集团终于陷入财政泥潭,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元。1975年8月,汇丰银行以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为条件,注资1.5亿港元解救,于是汇丰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而脱离和记集团。

汇丰控得和记洋行,收益并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汇丰物色了韦理来主政。虽然韦理在当时有“公司医生”之称,但集团亏空太大,又兼他做惯了智囊高参,一时间要他主政一家巨型企业显得有些难以驾驭,所以“公司医生”也未能妙手回春,和记黄埔并没有如之前预想得那般起色。

根据公司法、银行法的规定,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以接管已经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但是当该企业走上正常经营轨道之后,必须将其出售给原产权所有人或者是其他的企业,而不能长期控有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李嘉诚决定乘虚而入。因为李嘉诚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太久,这是个很精明的判断。

很快,李嘉诚就如愿以偿,汇丰大班沈弼暗地里放出风声:待和记黄埔财政好转之后,汇丰银行会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将所持和黄股份的大部分转让出去,并且汇丰不是意图售股套利,而是希望放手后的和黄能够恢复到良好的经营状态。

李嘉诚相当聪明,因为他之前先是卖了汇丰一份人情,又卖了包玉刚一份人情。李嘉诚此番拉上包玉刚,以出让1000万股九仓股为条件,轻而易举换取了包氏的成全。最终包玉刚从中斡旋,很快促成了汇丰将9000万股和黄股转让给自己。李嘉诚一石三鸟,着实高明得令人拍案。

长江实业的资产当时不过才6.93亿港元,而和黄集团市值则高达62亿港元。李嘉诚蛇吞大象,如何下咽?放眼港岛商界,垂涎这块肥肉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因为和黄当时还处在本港第一财团汇丰掌控之中,故而都暂时按兵不动而已。

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李嘉诚万分激动地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而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了李嘉诚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诚以小博大,以弱制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6.93亿港元,却成功地控制了市价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着实上演了一幕蛇吞大象的惊险大戏。

如何消化,“李超人”有良方

古人云,“前车之鉴,后人之师”。李嘉诚的“前车”便是和记黄埔的前大班祈德尊。起初,祈德尊以风卷残云之势收购企业,但是迅速扩张,却不善于管理庞大企业,难以消化,结果集团拖垮,痛失庞大的家业,令人欷歔不已。

李嘉诚是否会重蹈祈德尊的覆辙,是否有能力带领和黄走出困境,这也正是人们所顾虑的。有人认为,李嘉诚是依托汇丰的支持,而轻而易举购得和黄的,但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对于和黄这家庞大的老牌洋行,他不一定就有能力管理好。当他开始出任和黄执行董事时,便在与董事局主席韦理与众董事的交谈中,感受到了他们的顾虑。对此,李嘉诚很坦然,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在不久之后实绩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李嘉诚作为控股权最大的股东,初入和黄也完全有权力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权,点起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但是,他做事极为低调、谦恭,在韦理面前从来没有流露出“大股东”的傲慢。他的谦让得到了众董事与管理层的敬重。在股东大会上,众股东推选李嘉诚出任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做事一向光明磊落,不肯占公司一点便宜。遇到因和黄的公事出差考察、待客应酬,他从未在公司财务上报账,而是自掏腰包。李嘉诚的处世风格受到了公司从股东到普通员工的尊重。

不久之后的业绩也证明了李嘉诚超凡的商业头脑和经营管理能力。他未加入和黄时,1978年和黄集团财政年度,年综合纯利为2.31亿港元;1979年他加入后和黄利润上升为3.32亿港元;到1983年,李嘉诚加入的4年后,和黄纯利润达11.67亿港元,是未加入前的5倍多;1989年,和黄经济性盈利为30.3亿港元,非经济性盈利则达30.5亿港元,仅纯利就达到了10年前的10倍多。滚滚的财源、丰厚的经济利润,自然赢得了和黄上下的高度赞赏。

有人对李嘉诚在和黄的表现评价道,李嘉诚小利全让,大利不放,精明至极。所谓大利,是李嘉诚作为公司最大的股东,公司业绩好,他的红利自然也非常可观。此外,他对“大利”紧抓不放,还表现在他不断增购和黄股份。然而,他吞并和黄的“野心”, “老和黄洋行”竟全然未曾抵触,令人不得不叹绝。之后,有人看了李嘉诚收购和黄的文章,感慨万分,并写下一副对联: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这副对联自然不算工整,然而其中的“超人”之称,则在民间不胫而走,李嘉诚遂被人们冠以“李超人”的名号。

欲擒故纵买“港灯”

李嘉诚求胜之策,胜在不动声色,静待机遇。

1889年1月24日,在香港宝地上成立了一家其后产生巨大影响的公司——香港电灯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港灯”。1890年12月起,它开始全面向港岛供电。当时的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也就是说,它的股东当属各英资洋行。在漫长的90多年间,港灯都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

直到1980年11月,长实与港灯集团合组上市,开始了对港灯位于港岛的电厂零散旧址地盘的开发。

港灯在那时当属众人觊觎的一大块肥肉。它盈利稳定,已成长为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又有港府“鼓励用电”收费制即将出台,港灯的供电量的大幅增长是完全可预见的,必然也少不了盈利的迅猛递增趋势。供电这一业务,是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要求,因而不管经济如何波动,它之于电业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这对于投资家自然具备了巨大的吸引力。

1981到1982年间,怡和、长江、佳宁这些集团都对港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怡和系置地因海外投资不顺而转回到香港,大肆扩张业务,购入了港灯公司的公用股份。

李嘉诚自然也是看到了港灯的价值和前景,各集团的争夺趋势他都看在眼里,置地的举动自然也引起了他的关注,但他并未采取任何举措,倒是静观其变,反而让他将局势分析得更加透彻。

1982年4月,市面上已开始流传置地即将拟订收购港灯计划的消息。4月26日开市时,上周收市时还是5.13元价格的代表置地做经纪的怡富公司,就以高出1元多的价格(时价每股6.3~6.35元),收购了2.22亿股港灯股份,同时以9.40元的价位买入港灯认股证1200万股,占认股证总发行量的20%。就这样,置地以高于市价31%的条件,顺利收购了港灯。但同时它又让自己陷入了万难的尴尬境地——急速扩张的投资过分庞大,以至于除了耗尽了现金之外,还欠下大笔贷款,负债高达160亿港元。

与此同时,当时有名的文章《港灯易手时移势转》有言论道: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道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没钱赚,可惜戴卓尔(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摔,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恰那时又逢世道不顺。岛内,港岛民众庞大的移民潮撼动了整个市场,向外涌出的民众连同资金一同转出,疯狂抛出港币以套取外币,直接导致了汇率的大幅跌落。国际上,又有欧美以及日本的经济日渐衰退,使得香港的工商界遭遇了严峻的凄迷之势。随之而来的,便是地产市道的滑落。楼盘崛起却丝毫得不到市场,高投资的兴建如同海市蜃楼,大量的楼宇由销转滞,使得地产大户纷纷捶胸顿足,悔不当初。置地的形势便可想而知——不仅欠款难还,更是有高额利息的亏空,这足以令他们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

于是,到1983年,随着地产的全面崩溃,置地的欠款已高达13亿,这种情况,已经足以将它的公司拖垮。果然,母公司怡和的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立即暴跌80%,同时引得怡和内部人员马上有了巨大的变动。任职8年的置地大班纽璧坚在大股东凯瑟克家族的责备中默然离开了服务30年的怡和。

这样一来,置地的大班继承人成了西门·凯瑟克。对此,社会舆论众多,各大媒体大幅报道和预测怡和未来发展趋势。面对社会舆论的各种说法,李嘉诚仔细研读各类报道,静坐分析怡和的情况。潜在的竞争必然会始终存在,作为有力的竞争对手,坐怀不乱着实是李嘉诚令人钦佩的素质。他了解了关于凯瑟克家族的大量信息,对于不久之后将和怡和展开的竞争的现况和未来发展,已早有盘算。

当时李嘉诚已与尚未正式加盟和黄的马世民有了密切的接触,在收购港灯问题上,两人不谋而合。曾在怡和有14年工作经历的马世民很清楚,怡和的致命弱点,正是高层的“恐共症”。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置地陷入困境时,两人都看到了从其手中夺过港灯的可能性。但此时的李嘉诚是清醒的,他知道可能性事件自然有其发展趋势的必然性,主张以温和的谈判来取胜,毕竟,已经可以预见,怡和出售港灯是早晚的事。加之纽璧坚任大班时李嘉诚已曾表过态有意收购港灯,剩下的就是等待时机成熟了。

李嘉诚在这一时期也针对凯瑟克反复研读了许多相关报道,初步构思已有所把握。但此时的李嘉诚仍旧不做任何表示,按兵不动,等待事态的自然发展。

到了1984年,和黄收购了Davenham公司,李嘉诚委任马世民为董事行政总裁,即和黄第二把手,马世民正式加盟长实系。他的加入使得长实的盈利额又进入一个空前辉煌的阶段。

这时,西门·凯瑟克为缓解怡和的财务紧张状况,出台了一系列计划,欲出售部分海外资产及在港非核心业务。而置地作为怡和的核心业务,其旗舰地位无论如何要保住。但在当时,汇丰银行已开始穷追不舍地向置地要债,使得西门无措,不得不舍弃港灯以减轻债务。

既有此打算,首先考虑的出售对象必然是财大气粗的李嘉诚。李嘉诚向纽璧坚表达对港灯的觊觎之意时,凯瑟克当时恰也在场,深知此人有能力出理想的价钱,也确信此人有意收购港灯。但令人费解的是,一年来李嘉诚丝毫没有任何音信,凯瑟克疑惑万分。前景十足看好的港灯,他岂会弃之不取?

然而李嘉诚仍旧静待时机,耐心坐观局势,最终凯瑟克还是按捺不住了,主动派人员前往李嘉诚办公室讨论转让港灯股权的问题。约16个小时之后,和黄正式决定斥资29亿港元现金从置地收购34.6%的港灯股权,成为中英会谈后港市首次的大规模收购。同时,6.4元的折让价使这次收购为和黄省下了多达4.5亿港元。和黄全面掌控了港灯。一时全港哗然,有人分析,李嘉诚闪电完成收购,实则“蓄谋已久”。李嘉诚以静制动,看似不动声色,实际上他是做足了功课,对于港灯最终归入长实,李嘉诚早已胸有成竹,只是他比别人更善于忍耐,或者说更懂得欲擒故纵,所以他能够在最佳时机以最合理的代价完成收购。就如同李嘉诚自己所言:“我们不像买古董,没有非买不可的心理。”当然,李嘉诚的每一次收购都没有“血战沙场”的味道,事实上他更奉行互惠原则,他说:“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能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同年3月,包玉刚完成对英资洋行会德丰的收购。至此,英资四大洋行中——和记黄埔和会德丰先后归入华资。当时,这在港内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李二人据此更是声名大振。

李嘉诚这次斥巨资收购港灯,作为华资进军英资四大战役中的一役,对恢复港人的信心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马世民仍就此事对李嘉诚称道:“一共花了16个小时,而其中8个小时是花在研究建议方面。”可见策略之于李嘉诚,才是取胜的关键。他自己也曾说:“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着这个意念和没有透彻研究港灯整家公司,试问又怎能在两次会议内达成一项总值达29亿港元的现金交易呢?”确实,李嘉诚对形势判断精确,才使得这位出色的商人能够在商业前锋不断胜出。难怪马世民如此诚挚地赞叹他——“李嘉诚综合了中式和欧美经商方面的优点,一如欧美商人,李嘉诚全面分析了收购目标,然后握一握手就落实了交易,这是东方式的经商方式,干脆利落。”更有经济评论家高度肯定:“不必把商业行为太往政治上扯,别忘了他们是商人,当然是出色的商人。”

潮起潮落,携手众商合战置地

李嘉诚曾经在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提出赶超置地的远大目标。当时置地在市场上实力强大,是香港民间第一大地主。世人言,“撼山易,撼置地难”,可见其地位之牢固。所以李嘉诚的海口遭到了很多人的怀疑。的确二者实力相差悬殊,仅就地盘物业比,长实仅有35万平方英尺,而置地拥有千余万平方英尺,事实能够证明一切。到1979年,长实的地盘物业迅速增至1450万平方英尺,置地则仅有1300万平方英尺。长实实现了赶超置地的目标,拥有的地盘物业首次超过置地。20世纪80年代,长实的四大屋村,规模庞大,成绩不俗,令人刮目。《信报》在1986年初次刊出香港十大财阀榜,长实位居首位,李嘉诚兑现了自己当初赶超置地的宏愿!

尽管长实实现了赶超置地的目标,但是华人财团与置地的商战却愈演愈烈,硝烟弥漫,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

置地拥有怡和旗下的最大的资产。“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从这句足见怡和在香港的重要地位。1832年,怡和洋行在广州成立。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怡和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系统。怡和系囊括了怡和、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等一批大型公司,涉足物业、酒店、超市、连锁店等领域。凯瑟克家族作为第一大股东,掌握着怡和10%~15%的股权。基于此,怡和被视为凯瑟克家族的基业。

20世纪70年代,怡和因海外投资战线过长、资金周转困难等多种原因,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20世纪80年代初,置地在香港巨额投资,负债达100亿的天文数字,债台高筑,陷入困境。当时的香港市场低迷,致使原本实力雄厚的置地也偿债无力。在银行逼债情况下,凯瑟克亦无力扭转乾坤,无奈之下只能将其持有的港灯及电话公司的股份相继出售给长实系和黄和英国大东电报局。1984年间,怡和、置地更是举步维艰,元气大伤,债台高筑也大大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股价滑落。当时,怡和市值仅有30亿左右;置地也才仅有100亿港元。

而此时华资财团逐渐崛起,趁势急剧扩张,先后收购了九龙仓、和记黄埔、会德丰、港灯集团等大型英资企业。如今,置地面临困境,华人财团会不会趁势将其吞并呢?

此时,香港许多实力雄厚的华商翘楚,无不虎视眈眈、跃跃欲试,欲将吞并置地这头昔日雄狮。民间传言,当时的股市狙击手刘銮雄兄弟,也有意出击置地。因刘氏向怡置大班提出拟以16元/股的价格收购怡和控有的25%的置地股权,结果遭到了西门·凯瑟克的断然拒绝。同时,也有很多公司相继与凯瑟克接洽。凯瑟克使出的招数也是故弄玄虚,既吊足大佬们的胃口,也不轻易出手。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新财团与置地的商战到底鹿死谁手?

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此时也在待机出马。李嘉诚久负盛名,凯瑟克也非常谨慎。李嘉诚提出愿意以17元/股的价格收购25%的置地股权。比起置地当时10元多的市价,李嘉诚的报价高出6元多。即使如此,西门·凯瑟克仍不满意。双方分歧较大,只能等待下次谈判。

商场如战场,风云变幻。受华尔街大股灾的冲击,一路飙升的香港恒指,骤然下跌。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点。无奈停市数天后,26日重新开市,恒指再泻1120多点。港商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自保成为首要任务,不敢再有收购的非分之想。凯瑟克更是焦虑不安,置地股票跌幅约4成,前途难料。

李嘉诚在危急中提出“百亿救市”的策略,外界纷纷猜测,庞大的资金是否能指向收购置地之用。

1987年末,一泻千里的恒指开始回攀,地产行情逐渐好转。

传言,李嘉诚等华商在1988年二三月间,多次与西门·凯瑟克及其高参包伟士接触。李超人为何在大股灾中按兵不动,反而在股市好转时动手呢?这样的话,岂不置自身于不利地位吗?事实上,依据收购及合并条例,收购方重提收购价,必须高于或者等于收购方在6个月内购入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所以,李嘉诚此时重提的收购价,不得低于6个月前的提价。而6个月期满后,就不受这条限制了。

股灾发生6个月后的4月中旬,置地股从谷底回升后,徘徊在8元左右,但仍低于股灾前的水平,此时有利于收购方收购。

李嘉诚在4月初首次向舆论透露长实持有置地股份,目的是做长期投资,并不打算出任置地董事参与管理。此言一出,华商翘楚“吞并”置地的传言纷纷扬扬。4月底,华资新财团由于合持股权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而底气十足致函置地,要求置地在6月6日的股东年会上,增加一项议案,即委任新世界主席郑裕彤、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为董事。消息一出,置地股价犹如被注射了强心剂飙升到8.9元,出现了股灾之后,日升幅最大的一天。

凯瑟克与包伟士见此情景,也毫不示弱,以反收购策略应对。4月底,怡和策略持有所控的文华东方股权从略低于35%增至41%。此举就表明,怡和之后将会实施一连串的反收购措施。

事态发展对华商很不利,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荣智健等人再次与西门·凯瑟克、包伟士谈判。但是,双方的谈判互不相让,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置地收购战在难以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只能在市场上较量。

1988年5月6日,怡和宣布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价格是每股8.95元,共占置地发行总股份的8.2%,所涉资金18.34亿港元。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权,从略过25%攀升至33%多。怡和牢牢抓住控股权,协议中有个附带条款,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7年之内,除象征性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收购的结局令社会各界大失所望,甚至一些报刊将这次收购视为“一场不成功的收购”、“华商滑铁卢”。令外界感到不解的是,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为何不背水一战,决出胜负就偃旗息鼓呢?

不得否认,李嘉诚毕竟是个商人,要从商业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李嘉诚成功收购过多家企业,善于伺机而动,极富睿智、耐心,经常上演以“弱小”胜“强大”的结局。但是,他始终秉承着“善意”原则。收购对方的企业,也是充分尊重对方,通过心平气和的谈判达成共识。一旦遇到对方坚决反对,他也会理智地放弃,他不会以一些条件作为“要挟”,陷对方于不利境地,更不可能逼迫对方达成收购目的。当时的置地虽然身陷困境,但是实力尚在,一味穷追猛打,反倒适得其反,于己于人都不利。正如林世明所言,李嘉诚的收购是一种善意收购。正是李嘉诚在冷酷无情的商场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善意”,常常使得更多的人甚至是对手愿意在后来的合作中选择李嘉诚。

收购香港电讯

1991年,李泽楷受父亲李嘉诚之命创办卫星电视,两年后又高价出售,并以此成立了盈科动力。自此李泽楷气势如虹,开始正式进军更广阔的媒体市场。半年时间里,又将盈动改名电讯盈科,并成功在新加坡上市,证实了“新经济”,即以网络、信息和通讯技术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将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并将带动市场发展,成为颇具竞争力的新型领域。

然而在盈动创立之初,盈利并不乐观,使得众多对“新经济”还深表疑虑的投资者感到十分不安。2000年初,香港传来新加坡电讯意图收购香港电讯的消息,李泽楷敏锐地觉察到,香港电讯对于盈动的未来网络拓展将会大有作为,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构想,将因特网与有线网络及互动电视融合在一起,这无疑是个大胆的构想,充满前景,但前提是必须首先拥有香港电讯。

除此之外,香港电讯其本身就拥有14000名员工与百万计的客户,年收入可达到40亿美元。它的资产将能吸引众多投资者。

构想很快明晰,同父亲李嘉诚一样,李泽楷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商人,他决定:竞拍香港电讯。但问题摆在眼前,当时的盈动没有利润,而竞争方新加坡电讯却拥有着60亿美元的现金,差距悬殊。因而英国大东电报局对盈动十分冷淡,不愿接受其用股票支付。但李泽楷心意已定,势在必得。2月13日到14日,短短的48小时,李泽楷通过出售盈动股票筹集了整整10亿美元,并凭这部分的现金取得130亿美元的贷款。一夜之间筹得如此巨款,给大东电报局董事会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无疑,其背后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此次竞价失败,市场将对李泽楷失去信心,盈动的股票也必然一落千丈。李泽楷事后说:“最恐怖的时刻是我决定拿出多少现金的时候。那是一个不眠之夜。我喝了5杯咖啡,吃了一条巧克力。”

然而好事多磨,最后时刻,媒体大王默多克对香港电讯的高速有限网络产生了兴趣,他的介入,使得新加坡电讯的价格又突然提高了10亿美元。香港电讯的角逐更加紧张,最后花落谁家,众人瞩目。

最终,李泽楷胜出。2000年2月29日,大东电报局宣布,盈动并购香港电讯。至此,香港电讯争购案暂告结束,但业界和媒体一片惊叹,一时间李泽楷和他的盈科动力成为当时的新闻焦点。

确实,盈科动力数码科技毕竟创立不过一年多,利润前景并不被看好,却战胜了实力强大的新加坡电讯,蛇吞大象,一举拿下香港电讯,缔造了亚洲有史以来最大的购并案,着实不凡。无怪乎当时的新闻媒体界对李泽楷一片称誉之声。从盈动与英国大东电讯草签购并协议开始,至最后获得并购双方股东大会通过,以及获得港府的批准而正式完成购并事宜,再到将盈科动力改名为电讯盈科,李泽楷仅仅用了半年时间。

李泽楷并没有就此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目标明确,迫不及待要将香港电讯与互动电视网络结合。简单的庆祝宴会上,李泽楷手持香槟,热情与在场的每位员工举杯,庆祝这次交易的成功使其集团市值翻了一倍多,从由因特网领域延伸到电讯行业。随后,立即开始新一轮的战斗。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李泽楷说:“我们必须马不停蹄,我想,我们正处于一场新革命的开始阶段。”的确,与伦敦的投资人举行了卫星电视会议讨论详细操作之后不久,他就宣布,盈动将与联想,即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建立战略联盟。作为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他秉承了同样的雄心壮志,满怀激情,希望开创亚洲电子的未来的新纪元。

正如所愿,李泽楷正将香港带入一个网络新时代。此前,他向人们证实了,一家成立之初的因特网公司也于激烈的收购战中战胜显赫的企业。如今,他又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一项成功的策略,足以缩小任何与他人的差距,新经济的启程,将对商界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李泽楷收购香港电讯后,亚洲的互联网发展迅速地腾飞,与大国的差距越来越小。之前总被以为是凭借躲在父亲羽翼下才得以发展的李泽楷,这一回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实力,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早期,商界不少人亦步亦趋跟随李嘉诚,他以其锐利的眼光预言中国的现代经济,将为房地产发展带了革命性的腾飞。如今,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李泽楷又率先迈开大步,将他的大胆和创意一同带进了网络新世界。

李嘉诚启示录

李嘉诚如是说

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若能拈出这四句话的精髓,生命是可以如此的好。好谋而成是凡事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条理,按部就班进行。“不疾而速”就是你没做这个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这个问题时你怎么办。由于已有充足的准备,故能胸有成竹,当机会来临时自能迅速把握,一击即中。无为而治则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统来管理。兼具以上四种因素,成功的蓝图自然展现。”

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这并不是表示这个就会输。就好比做生意一样,有高有底,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第一个,你做那个行业,一定要追求那个行业最好的知识、Information,最好的技术是什么,且必须处于最佳的状态。这是第一。第二,努力、毅力。不过,很重要的是,如果一个机构,没有掌握跟这个行业有关的知识,如果你判断错误,就算你再努力、再有毅力,你失败的代价太大。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与人才。

超人链接:李嘉诚VS巴菲特

“超人”李嘉诚与“股神”巴菲特,早已成为中国投资人心目中的投资教父,他们都有着独到的投资理财秘诀。叱咤商海多年,超人与股神的投资思想和投资方向也成为许多人学习效仿的对象。

李嘉诚透露投资理财三法宝

第一,30岁以后再重理财。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赚的钱已经不重要,这时候反而是如何管钱比较重要。

第二,要有足够的耐心。理财必须花费长久的时间,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一个人想要利用理财而快速致富,可以说是一点指望也没有。理财者必须了解理财活动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要想投资理财致富,你必须经过一段非常漫长时期的等待,才可以看出结果。

第三,先难后易。每年年底存1.4万元,平均投资回报率有20%,即使经过了20年后,资产也只累积到261万元,此时仍然距离亿元相当遥远。只有继续奋斗到40年后,才能登上亿万富翁的台阶,拥有1亿零281万元,但赚第二个1000万要比第一个100万简单容易得多。

巴菲特投资八大黄金法则

很多人比我智商更高,很多人也比我工作时间更长、更努力,但我做事更加理性。除非你做到看见自己的股票下跌50%仍然不惊慌失措,否则就不要进入市场。

集中投资要求我们集中资本投资于少数优秀的股票。在应用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估计赢的概率及决策集中投资的比例,其秘诀就是在赢的概率最高时下大赌注。

我认为投资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学习两门教授得当的课程:一、如何评估一家公司,二、如何分析市场价格。

“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三条秘诀,反复强调,就是一条:避免风险,保住本金。

投资经纪人会告诉你在未来两个月内如何通过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来赚钱完全是一种不可能的幻想。如果能够实现的话,他们也根本不会告诉投资人,他们自己早就赚饱了。

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主要是反映在我们把股票市场当成是财富重新分配的中心,而钱通常由积极的分子流到了有耐性的投资人手中。

对于投资者来说,关键不是确定某个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或者这个产业将会增长多少,而是要确定任何所选择的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确定这种优势的持续性。

如果我们有长期投资的坚定期望,那么对我们而言,短期的价格波动没有任何意义,除非这种波动预示我们将有可能以更便宜的价格来增加手中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