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催眠术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取得了无数惊人突破,但是人类大脑精密复杂的运作机制仍然是个没有完全解开的谜。这样说来,学术界仍然对催眠性质及其作用机制众说纷纭便不足为奇了。这并不代表催眠是虚假的。实际上,科学家们在近来的实验中已经证明,人们的大脑被催眠后确实会发生变化。而且,很多医学专家也已经认可了催眠在治疗某些病症、缓解疼痛方面卓有成效。然而,还是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理论可以确切解释催眠的性质以及运作原理,现存的大量科学观点各有不同,有时还互相冲突。
什么是催眠
如果你去问100个催眠师,催眠的准确定义是什么,那么你可能会得到多于100种的答案。事实上对于催眠的定义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大部分定义还是用来描述催眠是如何被导入的,而不是具体去解释什么是催眠。
出于指导意义,一个简短而广泛的催眠的综合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它涵盖了催眠的所有要点:催眠是一种注意范围被集中缩小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建议性和暗示性可以被极大地提高。
人们可以通过很多办法进入催眠状态,从而让外界的建议、信息瞬时或持久的进入深层大脑。但是催眠并不能直接改变人,只是它能让人保持长久稳定的、最有利于进行改变的状态。
古代的医师们使用当时被称为“睡眠神庙”的治疗方法,鼓励患者在神庙里睡上一夜。当他们入睡时,疗法就会在睡梦中传授给他们:他们相信这是神在托梦。
治疗学所使用的催眠状态纯粹是为了帮助催眠师们达到治疗的目的,在该状态下,很多积极的想法、设想、价值观念等会被高效率的吸收并且导入人大脑深处,留下印象,从而给人带来可喜的转变。对比之下,舞台催眠师所提出的催眠建议或指令只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临床医学催眠师所发出的建议或指令会在催眠开始后保持长久的效用。
事实上,医疗方面的建议只是推荐给被催眠者的两种建议中的一种。有些建议或提示是用来立刻改变被催眠者的信念、态度或行为的。而另一些建议和指令是用来引导被催眠者的一种滞后反应的,这种反应只有在催眠后的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所以,后者被称为催眠后指令,这两种建议形式都是有效的,而且在催眠过程中均被广泛的应用。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有效催眠
很多打算尝试催眠的人,向催眠师提出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我能被催眠吗”,回答往往是“是的”。一个人要是非要硬着头皮说自己有足够的抑制力来抵抗催眠,那将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事情。
其实,催眠就好比一种力量——一种属于大脑的力量。催眠是你曾经多次进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操作过程。虽然有时你可能意识不到。举个例子,当你在看电视或阅读小说的时候,就有可能已经进入催眠状态了。催眠理疗师把它称做“催眠行为”。催眠行为与催眠治疗的不同在于,后者的目的是让被催眠者进入一种指定的状态,并利用这种精神力量在实践中获益。比如说,电视节目制作人会通过广告来引导你进入催眠行为,从而去购买他们推销的产品;一个政治领袖会在演讲中,利用自己关于精神领域的知识去感染那些听众。
对每个人来说,催眠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天赋。
技巧是需要你去学习和练习的东西,天赋则是你本身所具备的能力。几乎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催眠方面的天赋。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你是可以被催眠的”。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关于催眠的技术和天赋比做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很多人都有使用乐器的天赋(哪怕它是潜在的)。经过多次尝试、接触和练习,这些人会变得非常熟练,甚至会变成杰出的音乐家。还有一些在音乐方面极有天赋的人,只需要极少的练习或培训,就可能以出色的表现来震惊听众。然而,有些人先天听力失聪,也就没有音乐天赋了,对他们来说,再多的练习也不可能帮助他们在音乐方面成功。
对于催眠而言,大多数人都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可能被催眠的潜质。至于你能够在催眠方面变得多么熟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有多大的兴趣以及你的练习程度。也许你会具备这方面的天赋,可以选择简便,迅速地进入深度催眠。如果你想去参加舞台催眠表演,那么催眠师一定会注意到你,而你也很可能成为这方面的明星。你可能以惊人的效率来催眠自己,而不用像别人那样,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做到。还有极个别的人,天生就没有一点被催眠的天赋,因而也就不可能被催眠,不管他们怎么去尝试。这种催眠缺陷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精神或智力方面的失调导致的,也可能是一些大脑内部组织受损导致的。幸亏这只是个别现象。
如果天生就具备催眠的潜质,那么你可以充分的利用这种潜质,不断地完善这种技巧,尽快地进入催眠。那么你肯定会问:“有多快啊?”答案有两种:一种是你可能进入极度深层的催眠状态,另一种是你只进入了初步的催眠状态,但是必须牢记以下信息:“初步的,中间状态的催眠,对于你想要达到的最终自我完善的目的,都是不可或缺的过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你不是那种对催眠没有任何反应的人,你就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催眠,实现自己的目标。至于你能够达到哪种程度的催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决心和练习。最乐观的情况就是,在你第一次尝试催眠的时候,就能成功,这样在以后的催眠过程中,你会越做越好,越做越快。
就像密斯莫理论刚刚提出来时,极度昏迷性催眠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恐慌。为了避免类似的现象发生,这里先阐明一下什么是“极度昏迷”,其实有好多种极度昏迷的催眠状态,其中之一被催眠理疗师称为“梦游”。这也是媒体最感兴趣的一种,以至于把“梦游”当成催眠的主要象征。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容易进入这种深层的催眠状态。在催眠医学中,我们把这些人称为“梦游者”,因为他们很容易进入梦游状态。
梦游者在深层催眠状态下可以做出很多在初级催眠状态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们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非威胁性的建议、指令。他们可以返回到任何年龄段。可以想起以前发生的任何事情,可以激活自己的记忆,可以自动的控制身体。他们甚至还可以接受一些特殊的非正常的催眠后指令,并且对催眠时周围发生的事情毫无知觉。这些人相当富有传奇色彩。那种愉快的体验是催眠爱好者的梦想。但是它太少见了,估计全球只有不到20%的人具备“梦游”的能力。
那些舞台催眠师往往希望人们相信,他们是可以让任何上台参与表演的人进入一种“梦游”的催眠状态的,而事实上,这是不太可能的,除非前去观看表演的观众足够多,而且正好其中有一两个人是那种能够“梦游”的人。就算这样,也需要催眠师费好大力气正好把他们挑出来。但这种情况很荒唐可笑,因为任何一个中等水平的催眠师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这种具备“梦游”能力的人带入深度催眠状态。而这些人对那些催眠指令非常敏感而且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他们表面上是被催眠师催眠了,而事实上,还是由于他们自身具备这种潜能,尽管他们以为这一切都是催眠师的表演所造成的。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还是固执地认为,只有“梦游”才是真正的催眠,这种想法,就好像认为只有像铅锤一样潜入到水平面以下2万里的深度才叫做真正的潜水一样。催眠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很多人因为忽视了这一点而对催眠产生了某些误解。
催眠、沉思以及第一状态
催眠与沉思的区别是什么?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吗?由于用来定义两个不同的名词的方法有很多,所以,就不能保证哪种是对的,哪种会让人产生误解。问题的关键是,你自己如何看待催眠与沉思的关系,你是否认为它们是一样的。观点不同所做的定义自然也就不同了。催眠就是“一种注意范围被集中缩小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建议性和暗示性可以被极大地提高”。要给“沉思”下定义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沉思”有很多种。如果你所指的沉思就是那种保持安静状态,口中念念有词(像佛教中的祷文),然后达到心无杂念,心如止水的境界的话,那么这种沉思与催眠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时。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沉思的方法有时可以帮助沉思者进入催眠状态。但是这两者(沉思与催眠)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目的、意图不同。催眠不仅仅是为了保持思绪的宁静,更重要的是利用这种精神状态来将自己想要的外部建议和指令导入大脑的潜意识中去。沉思就不一样了,沉思者只是从大脑的自我平静状态中直接受益。它不像催眠那样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既定目标。沉思者只能通过不断的练习而振奋精神,保持平和的心态或得到某种满足感。除此之外,不能做任何像催眠可以做到的改变、完善。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沉思,其中有一种叫做“活动式沉思”。在这种形式的沉思中,你可以一边放松自己的身体,一边进入一种带有自己目的和想法的沉思状态。这种形式的沉思事实上是与广泛意义上的催眠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可能就在于它们的称呼不太一样,或者它们用来进入状态的方法、技巧有所不同吧!
很多人会问“创造性想象”是否也可以被用来定义催眠,回答是肯定的。事实上,它也是属于催眠的一种形式。这种创造性想象曾被一个叫夏科特·岗卫的人广泛使用且风靡一时。他告诉人们应该先从头到脚地放松自己,然后再开始利用创造性想象来引导他们的大脑内部做出一些包括体内及体外的调整。这种放松总是能让人进入一种可建议性状态。而那些想象则是用来帮助创造或是支持你预期想要的结果。那些“创造性想象”的支持者们没有把它的其他一些特征或群化关系定义为催眠是很明智的。
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催眠术已经被广泛的传播,而且被接受认可有些年了,但是仍然有些人对催眠一词感到恐惧。
此外,还有一些学过大脑控制术的人,他们专门教别人如何进入一种大脑集中的状态即第一状态。人们会问“第一状态”是否与“催眠”是一回事,这就又回到了刚才上面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了。其实这主要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它,以及你使用它的最终目的。当一个人进入了所谓“第一状态”后,他的身体开始放松,而这时他的大脑注意力很集中,比较容易接收或吸取新的信息,那么可以断定,这就是一种催眠状态。但是,催眠并不是总发生在“第一状态”,催眠有时是包括让脑波放慢的过程,却不总是这样。其实,催眠需要一种比平常更为缓慢的脑波水平,我们称之为“亚节律”。可以说,“第一状态”与“催眠”经常是重叠的,但不是同一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