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十一连快”后,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更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现有基础上做好“三农”工作,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此,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采取了对农机、良种、农资进行补贴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举措,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出现了许多具有转折性、标志性的重大变化。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51.5%。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这些成效,有力推动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刻变化,农业发展面临着国内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旧矛盾交织叠加、制约因素日益增多的严峻挑战。同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日益临近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对农业现代化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第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中的‘慢变量’,更是‘关键变量’”。“农业现代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年,尽管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与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的现实、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局面相比,仍然明显滞后,是现代化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中央之所以提出“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根本目的在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补上这个“短板”,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因此,加快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越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在出现许多积极变化的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隐性风险逐步显现。稳定经济增长,首先要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住农业,经济稳定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近两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经济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能做到这一点,粮食和农业丰收功不可没。如果农业出现大的波动,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就可能出现增速走低、物价走高的不利局面,保增长和抑通胀之间就会面临艰难的政策抉择,整个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第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制约的迫切要求。我国本来就是世界上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随着近些年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减少、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发展的“硬约束”加剧。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处在“上升通道”,劳动力价格快速提高,土地流转费用和用地成本持续攀升,农业投入品价格居高不下,带动农业生产成本刚性快速上升。同时,农业生产布局日益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物流成本也处在上升时期。农业要突破诸多瓶颈制约,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快现代化进程,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之路。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业发展,已经亮起了生态环境红灯。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滥用饲料添加剂、超采地下水等,导致面源污染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农业深度融入国际市场,不仅面临着现代化水平高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着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现在,农民在田间地头就已经感受到国际竞争的压力。农业是要加强支持保护,但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素质,否则就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加被动,甚至有被打垮的危险。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遵循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和内在逻辑。要重视吸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和理念,但不能简单地从国外照抄照搬,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农情,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要积极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跟上时代潮流,顺应时代趋势,彰显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紧紧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两大目标,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当前特别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由于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粮食用途不断拓展等,今后粮食需求的增长是刚性的,供求缺口可能还会扩大。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解决好吃饭问题关系全局,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确保粮食安全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放,绝不容许有丝毫的松懈麻痹思想。要确保粮食产能,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库,增强粮食安全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树立“大食物”观念,从经略整个国土资源出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农村改革是农民率先发起的,农业发展奇迹也是农民创造的。因此,我们搞农业现代化,决不能越俎代庖,替农民做主,代农民决策。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放活农民,解除束缚农民手脚的各种“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