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秘密档案(3)

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以1.9万人轻易夺取瓜岛,他们调侃为“小本经营做大生意”。反观日军,轻敌使他们在战术上采取了分散用兵、逐次加油的错误方针。不仅导致了后来的多次失利,还极大地增加了伤亡。8月13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命令第17集团军司令百武晴吉中将指挥瓜岛夺回战,在错误的判断下,他只派出一个团不到1000人的兵力作为先遣队登陆瓜岛。18日晚,先遣队队长一木清直率领1000名士兵登陆瓜岛,进入瓜岛深处,21日凌晨1点,一木与众士兵落入了美军精心安排的包围圈内,经过数小时激战,包括一木清直在内的先遣队全军覆没。日军争夺瓜岛初战失利。同一天,日军将领山本五十六接到情报,有9艘美军舰船将要运输物资到瓜岛,山本五十六认为只要会同百武晴吉中将一起歼灭岛上美军,就可以夺回瓜岛机场并诱出美国海军主力决一死战。可惜,他对瓜岛上的美军实力也进行了错误的判断,登陆瓜岛时只派出了5000人。8月24日,在部队登陆之前,山本五十六的舰队与美军第61特混舰队在东所罗门海域进行了一场海空大战。本来战争双方战果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可日本人偏偏自我感觉良好,向长官频频告捷,山本五十六在错误的情报下认为美军已经被打败,即命令运输登陆部队的船只在瓜岛靠岸并登陆。

美军第61特混舰队司令弗莱彻观察到,日军正在进行一次鲁莽的登陆行动,他决定将计就计,以退为攻,等日军登陆后再以岸基机和舰载机予以迎头痛击。果然,2000余人的日本先头部队刚刚上岸,就被美军火力炸得血肉横飞,伤亡惨重。此时,日军终于意识到美军在瓜岛绝不是什么战术袭击,也不仅仅是要破坏机场,而是要把瓜岛作为一个重要的反攻基地。8月31日,日军战时大本营下达命令,在瓜岛方向集中陆海军主力,协同作战迅速击溃瓜岛美军。这天晚上,日军第35旅旅长川口清健少将率领4200人在夜色下乘驱逐舰强行登上瓜岛,从此时起,双方开始了一场为期半年之久的瓜岛争夺战。

真正的战略转折

及至此时,日本战时大本营仍未对美军在瓜岛上的军事实力有清楚的认识,足见在军事情报的准确性上与美军相比相差甚远。他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加兵力,每一次增加都是失败,而美军在第一次登陆作战时就投入了约2万人的兵力,作战效果不仅显著而且伤亡也小。在瓜岛的美军指挥官名为范德格里夫特,具有丰富的丛林岛屿作战经验。在8月7日至31日这段时间内,他组织美军官兵在工事、兵力、作战物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还讽刺地利用起了日本人自己新修的机场,对日军运输兵力以及运输物资的船只进行了狂轰滥炸,有力地延缓了日军的登陆进程。从8月31日至9月15日,日军第一次大规模进攻瓜岛的行动以失败告终。

眼见瓜岛战役屡战屡败,日军大本营终于认识到,美国人在瓜岛的力量不可小觑。在此情形下,争夺瓜岛显得愈发重要,日军不得不增派大量援军登陆瓜岛。在海军的炮火掩护下,至10月中旬,日军在瓜岛登陆作战的兵力已经达到2.2万人。他们向岛上的美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击,可均未占到什么便宜。此时,日军在瓜岛面临着严重的物资匮乏,美国人控制了机场,使日军的物资不能及时到达,许多日本官兵饿着肚子在打仗。日军大本营指挥官明白,争夺瓜岛的时间拖得越久对日方越不利。11月初,战时大本营再一次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除了继续增援部队之外,还以强大的海军炮火为掩护,在岛上发动了一场全面进攻。面对日军的威胁,美国也志在必得,总统罗斯福下令,将全部可调用的陆海空武器迅速调到瓜岛,以强大的火力支援岛上的美军作战。

随着一次次的失败,瓜岛战役持续到1943年1月4日,日本人终于认清了形势,战时大本营下达了从瓜岛撤退的命令,总共有1.3万名日军分三次从岛上陆续撤出。2月9日下午,美军完全占领了瓜岛,成为半年争夺战的最后胜利者。

斯大林的错误决策

谁是生来就会打仗的呢?何况是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在失败和错误中,被锻炼的不仅仅是军队的作战能力,还有最为关键的领导者的战略决策。

以静制动,还是以动制静

1941年12月5日,苏联军队在冬季进行反攻作战,他们向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发起了反攻,重创德军38个师,粉碎了德军从南北两个方向突击莫斯科的企图。就在苏联军队重挫德军的大好形势下,斯大林又收到了来自遥远的东方的好消息,即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发起了太平洋战争,这样日军对西伯利亚的威胁就暂时解除了。好事连连,斯大林召开了最高统帅部会议,以制订下一步作战计划。苏联最高级别的将领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包括有“斯大林救火员”之称的朱可夫大将、铁木辛格大将、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以及伏罗希洛夫大将等。会议上,将领们对形势做了一致的分析与判断,但在下一步的战略方针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即在局势有利于我方的情况下,是采取攻势作战还是防御作战的问题。

西南方面军总司令铁木辛格大将认为,要避免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就要以攻势战略为主,打乱敌人可能对西南方向进攻的计划。他的建议立即得到了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的支持。然而,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却反对这一建议,他认为,德军虽然在前期受到挫折,但在兵力上仍然占有优势,再加上欧洲战场还未开辟第二战场,在此之前苏军仍应以积极防御作战为主,为了保存战斗实力,不应立即赋予大部分战略预备队具体任务。朱可夫大将也认同此观点,认为:“任何轻率的进攻,都是对形势过火的乐观。我们应该以静待变,以静制动。”会议上,两种观点僵持不下,最后,他们把目光对准了苏联最高决策者斯大林。

战略失误——对攻

斯大林是个铁腕人物,他在军事上的理念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用攻击来牵制敌人的进攻,打乱敌军部署,以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是大好形势下的最佳打法。他看了一眼会场上的将军们,说:“同志们,我们如何能让敌人先下手为强呢……尽管积极防御仍然非常重要,但积极防御并不代表消极地等待。我们应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打乱敌人部署,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此言一出,无论众将服与不服,都将照之而行。最后,他们制订了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等方向的作战计划,打算以积极的进攻粉碎德军的进攻。

斯大林的攻势战略方针,给形势好转的苏军抹上了一层凌厉的寒霜。本来,德国的冬季作战之所以失败,完全是由于苏联人会打防御战,他们把自己掩藏在战壕、工事、弹坑等掩体之下,出其不意地给不熟悉地形的德国人以沉重打击,这是在这一阶段最适合苏军的打法。可现在,士兵们却要跳出掩体,与敌人明明白白地硬碰硬,毫无疑问,这是放弃了自己的优势而正中希特勒的下怀。

1942年春天,斯大林决定把克里米亚半岛作为进攻重点,而这里也正是希特勒进攻的重点。德军此次进攻克里米亚半岛的人物是赫赫有名的曼施坦因。精明的曼施坦因观察到,苏军将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中在半岛北部,而其南部的兵力却薄弱到只有6个师。如果以3个师的兵力出其不意地攻击克里米亚半岛南部,然后向北部苏军后方和侧翼会合,会同北部正面攻击部队形成合围之势,苏军必败。于是,他制订了一个代号为“鸨”的作战计划,果然,苏军上当了。最后,斯大林的对攻战失败!

“鬼飞行员”飞往桂林

“二战”期间,曾经发生过许多千奇百怪的事件。这些奇怪的事件给“二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或许它们并不是什么不解之谜,但也够令人匪夷所思了。

“玉米”的任务

1942年春天,日本的铁骑横行于南太平洋,海、陆、空都被太阳旗的恐怖所笼罩。此时的菲律宾已经沦陷,残酷的热带雨林、饥饿、毒虫肆虐着,大批被日本人俘获的美、菲联军正行进在前往战俘营的路上。与他们相比,来自南加州的施恩和剩下的11名技师还算幸运地待在棉兰老岛上。棉兰老岛此时仍未被日本人占领,可是,岛上的美军物资奇缺。飞机若是没有油就是一堆废铁。绰号“玉米”(他的老家南加州人有喝玉米浆的习惯)的飞行员施恩在几天前接到一个任务,去轰炸台湾岛上的日军机场。施恩和技师把几架旧飞机拆解下来,用没有坏的零件重新组装成一架性能较好的飞机,装上所有的弹药,再把每架旧飞机上剩下的油集中在一架上,使它能飞到足够远的地方。如果油料使用情况好,还可能飞到美军在中国的桂林机场做修整。在驾驶它之前,施恩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心理准备,说“它能飞多远就飞多远吧”。

实际上,这是一次大胆而又危险的行动,因为一架飞机是不可能抵挡日军在台湾岛上的蚊式机群的,即便是打了就跑也要冒着生命危险。从棉兰老岛起飞后5小时,施恩来到了台湾岛上空,日军机场上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整整齐齐地排在那里,毫无防备。施恩迅速开始聚焦,对准敌机就是一阵猛射。很快,底下乱作一团,飞机起火了,指挥所也被炸掉了,一阵混乱之后,清醒过来的高射炮开始疯狂还击,一枚榴散炮打中了施恩的P-40飞机。几分钟之后,那些未被炸掉的敌机像一群被惹恼的蚊子,一窝蜂地围了上来,他们开始疯狂地向这架P-40飞机扫射。

施恩技术高超,此时的他和飞机均受到重创,他仍奋力驾驶飞机盘旋着冲上了云层,借助云层的掩护很快甩掉了日本人。他一边喘息着一边朝中国的桂林方向驶去,那里有美军的机场。

桂林机场的发现

1942年4月的一天,这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空中下着雨,驻守在中国南部桂林机场的美军空军任务队已经有一周的时间没有升空了。机场上停着8架美式P-40飞机——被外界称为飞虎队的飞机。几天没有敌人来袭,士兵们反而变得有些焦急,他们渴望新的战斗任务。傍晚时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往常的平静。一位负责联络的中国官员告诉他们,据远处观测站的汇报,有一架身份不明的飞机正向桂林机场驶来,它的飞行高度很低,怀疑是日本人的轰炸机。美国人闻讯感到蹊跷。

指挥官约翰·汉普什命令6架飞机停在机场待命,他自己和另一名士兵作为侦察机先行去看个究竟。就在离桂林机场16千米的地方,汉普什和他的侦察兵同时发现了它。当时他们距离尚远,还看不清楚对方,这架不知名的飞机飞行高度仅60余米。汉普什的两架飞机做好了进攻的准备,当无名飞机越飞越近时,他们向它开了火。可是,汉普什突然看到,这架飞机上竟然印有美国徽章,那是一架与他们的飞机同型号的P-40型飞机。他们立即停止了射击,并试图与该飞机接近。

接近后,他们吃惊地发现,这架飞机几乎已经被打成了筛子,浑身布满了弹孔,机上的驾驶员显然是个美国人,但从机舱望去,在挡风玻璃后是一张血肉模糊的脸,他显然受了重伤。汉普什试图与他交谈,却没有得到回应。奇怪的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飞机还是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飞行,可能是他用膝盖夹住了操纵杆。两架飞机发现它之后,一左一右地护送他往桂林方向飞去,但没过几分钟,飞机突然一头栽倒在地,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这架无名飞机和机上的驾驶员光荣牺牲了。

“玉米”施恩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完成了他的任务,使这次飞行成为一个奇迹。

纳粹高官偷运珠宝

“二战”时期,德国的铁骑踏遍了整个欧洲,他们在侵略别国的同时,也像强盗一般洗劫了那个国家的财产,当然也包括私人财产。这些巨额财富,以一种隐匿的方式被藏了起来,至今仍有尚未找到和尚未查出的大量财宝埋在地下。

复兴计划

在“二战”中,德军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德国国家银行把这些来自其他国家的黄金归入自己的黄金储备。这不仅仅是纳粹侵略的最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希特勒将战争持续进行下去的重要资源。一批中立国家为了某种利益而给纳粹大开方便之门,比如瑞士、西班牙、阿根廷、土耳其等。通过瑞士银行的中转,纳粹黄金堂而皇之地流入了其他国家。纳粹黄金先被兑换成瑞士法郎,他们再用这些“洗”过的钱从中立国家购买战争原料。现在,人们仅仅知道,纳粹宝藏大致存于梵蒂冈、瑞士以及南美的银行。除此之外,纳粹财宝有些在战争期间被藏匿,还有些被逃脱制裁的纳粹高官据为己有,最后被战胜国占有一部分,如英国和美国。因而,纳粹的黄金赔偿问题至今仍引发许多争议。

2007年春天,英国国家档案馆最新解密了180份“二战”时期的绝密文件。文件显示,在1943年,英国军情五处逮捕了一个名叫埃内斯托·霍普的阿根廷人。此人虽为阿根廷人却是在德国出生,后来成为德国情报部门的秘密特工。逮捕他时,他正在西班牙一带四处活动。英国军情五处从他的居住处找到了无线电台、密码本、伪造的证件以及行动计划等。在长达数周的审讯后,霍普最终向军情五处交代了真相。原来,早在“二战”结束前两年,德国纳粹高官就已经制订了详细的“复兴计划”。所谓“复兴”,就是准备将掠夺来的金银珠宝和名贵字画等向包括阿根廷在内的一些中立国家转移,以便德国战败后能够尽早恢复元气。

与此同时,盟国也在尽力寻回这些财富,然而直到1945年4月初他们才意识到这项任务的规模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