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那些“利好消息”?

//@班主任来了

下载她理财APP:www.talicai.com/app?pub

很多人喜欢看新闻,新闻上总是充斥着各种看似专业其实似是而非的结论。老班看到好多后台提问,分明是“决定再攒两年钱,结婚再买房”的人,过完春节看了一周新闻也忙不迭地去找中介看房了。原因是什么?

“我怕以后房价涨太高买不起了,现在先从家里借钱凑合买个小的再说吧。”因为房价上涨,而打乱个人意愿大量举债买入此时并不需要的房子,可以说是“提前释放刚需”,也可以说是“受鼓动非理性入市”。

看看这些天的房产新闻,其实是喜忧参半,但是对于想买房的人看到的都是上涨、排号等等令人焦虑的信息。下面说说那些令你们产生了无限冲动的消息应该怎么看:

免税和不限购:

契税和营业税减免,主要针对的是非限购城市,也就是说,那些在最严格时期曾经限购的城市因为交易量的减少而放开限购了,但是这也并没有提振交易量,于是,免税进一步刺激市场活跃。

但是,北上广深的房价已经在去年最后一个月悄然上涨了,远在优惠政策发布之前;而目前涨价最快的城市仍是这些不享受税收优惠的限购城市。想明白这一点就会发现,卖方给自己找到了涨价的理由,但作为买方的你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优惠,因为房价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税收减免的金额。

刚需推动:

从沈阳“允许高等学校在校生购房并给与优惠”这条最终未实施的新闻看,所谓刚需也难免一厢情愿。先不说规范的租赁市场可以降低买房需求,即使从房产存量和城市人口数量的比值看,很多城市都根本没有刚需这种存在,房比人多已经是事实。真正存在倒置的大约只有仍在限购的北上广深,但是这些人比房多也是需要分开看:

1. 历史原因,这些城市很多有房者持有成本低而且不在当地甚至不在国内居住,使这部分房产不进入市场流通;

2. 限购城市通常流动人口众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务工人员不需要置业或者已在家乡拥有房产,这些城市的实际置业需求被放大了。

土地拍卖价和楼面价:

对周边楼面价已经n万元/平方米大约是对房地产市场火爆、楼价高企最大的误读了。

1. 开发商的土地交易可以用贷款或者联合投资基金拿地、建筑期间也可以用贷款和预售款,在很多省市超期不开发的土地只是不退还“押金”而不是全部出让金,也就是说,没有人真金白银已经花了n万元乘多少平方米那么多去拿地、建筑。项目若失败,损失最多的也不一定是开发商,所以楼面价并没有新闻上说的那么多。

2. 房产开发是个长期行为,算这个价钱的人肯定没考虑货币长期购买力的问题,十年后这个n万元/平方米究竟是不是“房价上涨”的证明还不好说。

送一个长年被误读的故事给大家:据说400年前,印第安人收了24美元把曼哈顿卖给移民者,现在那里的地值5000亿美元,所以,印第安人真的是亏大了。可是,这个故事的另一面是:这笔交易大概距今383年,在年10%的复利率下,可达170,400万亿美元。就酱。